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爱在西元前

客语和粤语,那种更接近普通话??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3-5-22 12: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5-22 13: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语和粤语,那种更接近普通话??

也许我对客家话还算不上熟。但以目前客家话的现状来看,没有做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哪怕是客家人恐怕也很难说非常精通。首先,客家话没有标准语,在大陆梅县口音可能是主流,在台湾则是四县口音,在海外则有可能是其他情况。几种客家方言我多少都听过一点。梅县接近官话,而四县、蕉岭则带有闽语的味道。至于各地客家之间是在通话上是否存在障碍,没有做过研究。但据说两个客家人在一起一定说客家话的,这至少说明,客家话虽然没有标准口音,但可以借助国家标准语来理解对方,也即旁证了客家话与普通话的接近。当然这不能用于推论粤语,因为粤语的标准音是广州口音,而且推广了很多年,各地粤语有意无意都在往上面靠,互相通话不是借助标准语而是借助了广州话。其次,客家话的表现形式上与标准书面语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客家山歌多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和北方汉族民歌的创作方式基本接近。我承认客家话和普通话在语法上有些许不同,但其中一些“语法”上的不同,不是客家话和普通话的不同,而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不同。比如北京人常说“吃了吗您”,这是不是也说明北京话和普通话有语法差别了呢?像这种现象是要认真剔除的。
最后,我再就我所知道的情况尝试解答一下上面的问题。
先说客家南迁的路线。经两湖和经江西南下的都有,也有经东部沿海地区的。但总体来说,以经江西南下的最多。路线略似于今天的京九线。因为从历史上说,江西在明清以前尚属比较发达的地区,东部的闽粤要等到宋室南迁才结束流放之地的命运。而两湖恐怕要等到清军入关以及后来的洋务运动,例如大家知道的武汉市,在民国以后才有(之前是汉口特别市、汉阳县、武昌等,统属关系比较复杂),所以武昌起义不能叫做“武汉起义”。而江西在初唐便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也就是说,江西较之东西两条线路,交通更方便,成为客家南迁首选,客家人产生于江西不足为奇。赣客可谓同源,只是江西北部一直是全省经济、政治中心,加上有长江航道,因此,九江成了江淮官话区,中北部受官话影响形成现代赣语,中南部则受影响较小,加上和当地人的交流,形成客家话。真正从江西北部到南部,方言上有很紧密的梯次,从赣语到客语区没有明显的突兀感,甚至不太好断定明确的分界线。
正如严先生所说,客家话确实不是由现在的北京话演变而来的,北京在元朝称为政治中心,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他是中原汉语和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合,再加上新文化运动的冲击。新文化运动的冲击绝不可小看,对比客语和《红楼梦》等明清白话小说,会发现更接近些。何况,北京话不等于普通话。
"一脚把他dou下床",其中的“他”是为了打字的方便,原字是“人巨”
客语的“是”和“食”的发音未必不是借自粤语,或是赣语借鉴了官话,个别字词的差异不能作为推翻整个结论的依据。
“坐下添”这样的语法,赣语还真的有,但是“添”的发音浊化了。
研究方言,总是难免和标准语进行对比,不必过于敏感。而七大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近程度自然是有参差的,这只是说法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5-22 13: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语和粤语,那种更接近普通话??

客家来自两湖的影响很小。
宋后粤东客家腹地主要来自江西,福建的移民。
列举词语,主要因为此网的朋友不是专业,词语比较直观。
语音论证难免涉及专业知识,不容易让一般网友理解。
粤东客家定型之后,明清大量倒流至赣,闽,这样进一步促进了各地客家的接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5-22 14: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语和粤语,那种更接近普通话??

"客家话虽然没有标准口音,但可以借助国家标准语来理解对方,也即旁证了客家话与普通话的接近"这句话怎么理解呢?难道两个客家人之间既用客家又用国语交流才能顺得交流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5-22 14: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语和粤语,那种更接近普通话??

月旦春秋说"客家话虽然没有标准口音,但可以借助国家标准语来理解对方,也即旁证了客家话与普通话的接近"这句话怎么理解呢?难道两个客家人之间既用客家又用国语交流才能顺利交流吗?????
你说“食”“系”可能借自粤语,可能吗?就算是借用,只可能是某个地方,但现在无论是哪个地方的客语都是这样说的(各方言混合区除外),难道全体客家人都一同借用?
[ 本帖由 河源客家 于 2003-5-22 14:44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5-22 16: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语和粤语,那种更接近普通话??

食-系,是古漢語,多看點古文就知道,凹在白話有二音,一是nap,凹凸.一是坳,音義與坳相同.
接近普通話並不能說明什麼,普通話其實是一种新語言,其基礎是北方官話,但北方話各地亦有相差.
普通話与白話(廣州白話)進化上有一些共通的地方,如飛,斧,馮,糞,肥,孵等,全都發F音,而客家話還保留古漢語的B,P音,客家話與普通話的異同多少,並不反映客家話不是從古漢語演變而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5-22 18: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语和粤语,那种更接近普通话??

无论是客语、粤语、闽语还是赣语,都是汉语,都是从古汉语演变过来的,这点无可否认。但客语与赣语的关系,还是存在争议的。有文章说“粤客赣关系最为密切,粤语、客语和赣语都是同一方言的不同次方言”,更多文章认为“客语与赣语关系密切”,我想无论哪种理论,都要以大量的事实为证据来证明,包括词汇,语法等方面。否没很难被人所接受。
[ 本帖由 河源客家 于 2003-5-22 19:03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5-22 19: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语和粤语,那种更接近普通话??

客贑方言關係密切,沒甚麼不好承認的.

這是專家研究的結論,也符合實際的交際语感.

客家來自宋代發達的江西(那時有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文天祥等).

江西後來沒落了,可是此時客家已經多數遷徙外出到閩,粵發展了.

客家遷出以後的故事,贑就沒份了,此後客家獲得了新天地,走出閩粵,遷往湘,川,桂,甚至倒流閩,贑,

外播海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5-22 19: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语和粤语,那种更接近普通话??

月旦春秋网友说:“我承认客家话和普通话在语法上有些许不同,但其中一些“语法”上的不同,不是客家话和普通话的不同,而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不同。”这句话怎么理解?什么“客家话与书面语不同”?你这里所指的书面语是不是我们经常所读的、与普通话一致的书面语?如果是这样,客语当然口语与书面语不一致啦,不单客语与“书面语”不一致,粤语、闽语等都与所谓“书面语”不一致的。当然,现在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书面语当然是和普通话最一致的,难道除了普通话,其它方言还有自已的书面语吗?不要跟我说粤语就有她的书面语哦,那是他们自己按自己的口语来书写的,他们的书面语并没有与口头语不一致,要是按照粤语的书面语写法,我想每一种方言都可以写出自已的书面语。如果按你所说的“客家话的表现形式上与标准书面语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客家话和普通话在语法上有些许不同,但其中一些“语法”上的不同,不是客家话和普通话的不同,而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不同”,那么不单是客语,就连粤语和闽语的表现形式都是没有本质差别的,这些方言的语法也只是口头语与书面语的不同。这就不能说明问题所在了,因为汉族人只有一种书面语,如果书面语像汉语方言一样复杂各地都有不同的书面表现形式的话,那根本就跟方言一样不能交流。这又怎么说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3-5-22 19: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5-23 11: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语和粤语,那种更接近普通话??

客家方言和赣方言是同源不同流。

客家方言和赣方言的分化时间可能是在宋末,和文天祥在赣中吉安举兵抗元有关。

文天祥本人不是客家人,他是赣中人,吉安现在属于赣方言区,但他的后裔却是客家人。

可见客家方言和赣方言在历史上是很密切的,尤其是赣中的赣方言和赣南的客家方言很接

近。

客家方言和赣方言大约在800多年前,开始分化,彼此走向不同的发展方向。

赣方言主要是向北方话靠拢,客家方言进入广东后,则受粤语影响大一些。

福建的客家方言则受闽南话影响大一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5-23 12: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语和粤语,那种更接近普通话??

文天祥後人有那些是客家人,不太清楚.但在深圳与新界聲稱是文天祥後人的文姓族人,說的是圍頭話,自稱本地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5-23 15: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语和粤语,那种更接近普通话??

新界客 于 2003-5-23 12:45 写道:
文天祥後人有那些是客家人,不太清楚.但在深圳与新界聲稱是文天祥後人的文姓族人,說的是圍頭話,自稱本地人.

香港新界地区确实有不少客家人是说粤语(围头话)的,那是因为受附近广府人的影响。祖上都是从江西迁过去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5-23 16: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语和粤语,那种更接近普通话??

三日 兄 關於客贑分化的看法,我也贊同的.

不過,更希望你有更詳細的論述,而非純粹的判斷.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5-23 18: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语和粤语,那种更接近普通话??

yanxiuhong9 于 2003-5-23 16:10 写道:
三日 兄 關於客贑分化的看法,我也贊同的.

不過,更希望你有更詳細的論述,而非純粹的判斷.

我贴些语言学专家的贴子,供大家参考一下。大家如果有不懂的,但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一些语言学入门的书,比如《语言学导论》或《汉语音韵学基础》等。
客赣方言浊上字调类演变的历史过程
                    汕头大学文学院 中文系           严修鸿
                    香港城市大学 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
引 言
    客家方言古浊声母上声字的调类分化是汉语史上令人注目的语音变化,是客家方言史研
究中的重要课题,海内外不少学者对此已有一定的描写和论述,参见桥本万太郎1973,李玉1985,黄雪贞1987,1988,罗杰瑞1989, 邓晓华1993,李如龙,张双庆1992,蓝小玲1997。研习过前贤关于这个问题的著述后,觉得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深究:
客家方言里,哪些浊上字归阴平?哪些不归阴平?这两类字在口语里各占多少比例?
古浊上字调类分化的类型和数量上呈现地域差异,具体情况如何?说明什么问题?
古浊上字在客家方言里有阴平、阴去、上声、阳去等归并方向,为何出现如此分化?这些分化的历史层次性质如何?
客家方言古浊上字的调类归并是怎样发生的?
客家方言与赣语的在古浊上字的分化上有无联系?能否把这一历史音变当作两个方言划分的根据?
   这5个问题在以往的著述中有的被忽略,有的论述欠充分,有必要再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
    第一个问题,笔者通过对武平坪畲点进行解剖麻雀,一共列出140个浊上归阴平的字(考察范围209个,不少是通过论证新发现的),并对该点归阴平的性质作了归纳(1996年增城第2届客家方言研讨会,参见严1998)。其余问题,笔者当年已一并成文(手写稿43页,太厚而未复印给与会者),98年的论文集限于篇幅未收入。现对其余部分作些补充,再次提出。
地域差异和语词差异
材料背景的说明
客家方言古浊上字读归阴平的现象,黄雪贞1988通过客家方言的内部比较作过描述。但该文选取的地点多数是这一现象的密布区,边缘地带的客家方言点未考虑在内。所列的基本上是粤东(梅县、兴宁、大埔、蕉岭、平远、丰顺,惠阳、陆丰、紫金、广东)或者从粤东搬迁出去的方言飞地(陆川、贺县,酃县、桃园,龙潭寺),因此在地理类型的广泛性上不能代表整个客家方言----赣南的十几个县说客家方言但竟无一个代表点,闽西的也仅一个---永定,但该县也是与粤东大埔紧邻者。所比较的53个古浊上字(其中36个次浊上,17个全浊上字)又都是所列举地点比较一致读阴平的那一类。该文最后结论是古浊上字归阴平是客家方言内部比较均衡一致的特征。
实际上,古浊上字归阴平在客家方言区的内部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有的点归阴平的字数多,有的点字数少,有些地方甚至口语常用的古浊上字基本不归阴平而归为阴去调(黄雪贞1987列举的例字表中已经可以看出连平、惠州、始兴常用字归阴去的事实,但其1988文未列入这三个地点)。另一方面,就古浊上字而言,也是有的多数点一致地读为阴平,有的只见于少数地点。这两个方面不均衡的特征,是探讨客家方言古浊上字调类演变问题时不该忽略的。
*本文的工作得到香港研究资助局的角逐研究用途补助金的资助,项目负责人为香港城市大学人文学院的陈渊泉教授。
李,张1992《客赣方言调查报告》的字音表里共收入了114个古浊上字,地点分布比较均匀---闽西3个点,江西境内5个点,粤港合计7个点,广西2个点,该字音表虽有些文白异读的情形未能充分反映(本文将利用该书的词表尽量做些补充),但仍然是目前讨论本题较为理想的根据。
在附表1~5里收入该书字表所调查的全部浊上字今读的调类。该书收入客家方言点17个,在此补入笔者母语坪畲点,共18个地点。列表前有几个问题先说明如下:
a.  东莞的清溪镇浊去与清上字同读一个调,根据该书的标调原则改写为36调。
根据词表补进的异读,在调类号的后头加上“*”表示,补上异读的词语参见各表底下的有关说明文字。
c.  大余、河源两个地点古浊上字古浊上字读阴去的与其他客家方言点读阴平者具有同一的性质(理由详见文二),因此统计时暂时与其他点归阴平者算做一类。大余点全浊上归阴平的那部分反而与其他点读做阳去调的那类相当(属于文读层次),因此不与其他点归阴平的那类算在一起。河源点极个别古浊上字归阴平倒是与其他客家方言点归阴平的相一致,估计是周围其他客家方言影响渗透的结果,故亦计作归阴平。

2. 讨论:哪些古浊上字在客家方言中读阴平

附表1-5中所列的114个古浊上字中,其中:
半数以上地点(9个以上)有阴平(或相当于其他点归阴平层次的大余和河源的阴去)一读的有45个字:
i.        坐、足氏、尾、舅、懒、冷、岭、领、柱(9个字18点一致);
ii.        买、被、上~山、下(5字17点);
iii.        有、淡、旱、断、暖、两、痒(7字16点)
iv.        苎、咬、妇、软、丈、动、马(7字15点)
v.        辫、满、重(3字14点)
vi.        菌、忍(2字13点)
vii.        社、里、母(3字12点)
viii.        卤(1字11点)
ix.        免(1字10点)
x.        惹、簿、礼、野、厚、鳝、猛(7字9点)
部分地点(3~8点)读阴平(或相当于其他点归阴平层次的大余和河源的阴去):25个字:
xi.        语、奶、吕(3字8点)
xii.        亩後(2字7点)
xiii.        抱、伴、允(3字6点)
xiv.        以、柳、敏、户(4字5点)
xv.        稻、善、永、竖、藕、我、你、柿(8字4点)
xvi.        肚、演、肾、引、蚁(5字3点)
极少数地点有阴平读法(或相当于其他点归阴平层次的大余和河源的阴去):28个字:
xvii.        耳、李、伟、杜、是、笨(6字2点)
xviii.        祸、舞、米、罪、市、士、老、造、秒、赵、舀、篓、纽、染、犯、辩、像、象、倍xix.        、远、混(22字1点)
各点均不读阴平(或相当于其他点归阴平层次的大余和河源的阴去)一读的有16个字:
部、辅、待、限、汇、跪、道、受、件、荡、静、五、女、脑、了、网
    以上列举表明,哪些古浊上字归阴平在不同地区是有差异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首先,取决于该字是否常用(特别是全浊上)。一般而言。口语里常用的古浊上字读阴平的可能性比不常用的要大,参见严1998。那些半数以上地点读阴平的45字都是口语常用字,若不常用则很可能读为晚近层次的去声或上声。如,梅县“厚”“抱”只有去声的读法,可能因为该点“厚实”用“笨”phun1,“搂抱”说“揽”nam3有关。其次,由于调查的原因,许多只出现在口语词的白读音未反映出来,像表示“肫肝”意义的“肾”,表示“厚”的“笨”,出现在“罪过”词语中的“罪”,应该很多点有阴平的读法的,可是都未能反映。因此,以上列举的归阴平的数字和比例是比较保守的。

3.        哪些方言点古浊上字阴平的比例高?

从附表1-5中可以看到,各个客家方言点古浊上归阴平的比率是不同的,按照归阴平的字数多少为序,依次为:坪畲68个,河源61个,香港56个,梅县55个,揭西53个,西河47个,连南46个,武平(岩前)46个,长汀46个,宁都44个,陆川43个,翁源42个,大余41个,清溪38个 赣县34个,三都33个,宁化30个,秀篆30个(大余计5调者,河源计5、1调)。
其中,赣县,三都,宁化,秀篆四点古浊上归阴平的字数较少,不足所列举总数字114的三分之一。可能与这些方言点受到其他方言的渗透有关----赣县靠近西南官话方言岛赣州市;三都远离客家方言的核心区,是西北部赣语包围中的方言岛;宁化和秀篆都是与闽语像紧邻的边缘客家区。在其他方言的不断冲击下,作为客家方言特征之一的浊上归阴平就走向式微了。相对而言,两广地区和邻近粤东的长汀,武平等浊上归阴平还比较典型,字数较多。

全浊上与次浊上的归阴平的差异

黄雪贞1988,P241有个结论是:“(客家方言)次浊声母比全浊声母读阴平的字数多。”从这次列举的结果来看也不尽然。翁源、秀篆、长汀、宁化、大余、赣县以及河源、大余(后两点归阴去)都是次浊上白读比例比全浊上低的地方。宁化次浊上归阴平的字数最少,仅“尾懒领岭有两软”7个字,只占所统计次浊上字的13%。两广客家方言次浊上归阴平的比例比较高----清溪、梅县、揭西、坪畲(与广东平远紧邻)、连南、香港、西河、陆川各点次浊上归阴平的字数比全浊上归阴平的多,比例在44%以上。清溪与大余是两极----前者次浊上归阴平25字,全浊上13个,后者归阴去(相当于其他点归阴平的)29字,次浊上归阴去才12字。
总的看来,在古浊上归阴平方面,粤桂两地的客家比闽赣客家典型,这又以次浊上的地区差异为甚。可见古浊上字的调类分化在客家方言区内部也是有差异的。刘纶鑫1995:“在赣南的中部地区的客家方言(俗称本地话)中,这类字(次浊上归阴平)大约要少一半,而在虎山,韩坊,上犹,大余及兴国,这些字读上声,不读或只有少数读阴平。”大余的情况必须指出的是,尽管不读阴平,但是读为阴去则刚好吻合其他客家读阴平的层次。
粤桂两地客家方言除了常用的次浊上归阴平,也有些并不是口语常用的或者多数客家方言不读阴平的字也读阴平。如:香港---老永藕耳;河源---敏永雨远伟藕;清溪---敏允秒舀蚁;西河---允藕;揭西---敏;梅县:允;连南---米。
这个现象也许与粤语的权威方言广州话的阴上和阳上的调型强化或者影响有关,这两者在广州话里都是升调,与客家方言阴平的早期调型正好一致(参见本文三)。

客家方言古浊上字的异读现象

从以上列表可以发现,所有的客方言点的古浊上字今读都有异读现象,异读的性质与严1998论述的坪畲点的情况相同,即阴平(河源,大余为阴去)一读一般是口语常用词,全浊与次浊上同归一类,而属于文读性质的异读则出现可能出现分化----全浊上归去声或阳去,次浊上则与清上字同读(武平揭西清溪等36同调者则看不出来了)。以下按照数量多少为序列出,括号内左边的数字是次浊上,右边的是全浊上:坪畲32[11/22],宁化16[5/11],梅县16[8/8],大余14[7/7],武平13[3/10],清溪11[4/7],翁源8[2/6],香港8[3/5],三都8[3/5],秀篆7[2/5],河源7[2/5],陆川7[4/3],赣县7[3/4],揭西6[1/5],宁都6[2/4],西河5[1/4],连南5[[2/3]。

4. 该书中其他古浊上字的调类归并

《客赣方言调查报告》的词表中所收入的1000余条词语中,有不少古浊上字作语素的词,其中各点均备,便于对齐的,上表已收进(如:冷鳝足氏),若字表里有的则以词汇表出现的异读补上。尚有15个字,因各地用字不一,不便比较,未列入表中。在此列出以备参考,为节省篇幅计,地名取首字,唯宁都,宁化易混,则定前者为 宁,后者为 化。
荷 [364页“挑(担)”]---梅、翁、清、武、长、宁、赣、香、大归阴平,河归阴去。
每 [222页,“每天”]---梅、翁、武归阴平;赣、大、宁归上声。
惰 [373页,“偷懒”]---秀、武、长归阴平;化 归阳去。
祀 [218“扫墓”]---梅归阴平。
舐 [355页,“舔”]---梅、翁、连、揭、秀、武、长、化、宁、三、赣、西、陆、香归阴平,大(阴去)。
吮 [355页,“吮吸”]---梅、武归阴平。
崎 [405页,“陡”]---梅、翁、清、揭、武、长、赣、化、香归阴平。
恼 [393页,“讨厌”]---翁、连、清、揭、武、西、清归阴平,梅(?)赣归上声。
卵 [215页,“鹅卵石”]---香归阴平,梅、翁、连、清、揭、秀、武、长、化、宁、赣、大、西、陆归上声。
眼 [320页,“鼓眼泡”,302页“眼珠”]---河归阴去,梅、翁、连、清、化、宁、赣、大、西、陆、香归上声。
槛 [261页,“门槛”]---梅、翁、连、清、揭、武、化、宁、三、西、陆、香归阴平,河归阴去,赣归去声。
口阑 [305页,“口水”]---梅、揭、秀、武、长、化、宁归阴平。严2002此字考证为“演”。
养 [247页,“产仔”]---大、河归阴去。揭、武、西归阴平,赣归上声。
蚌 [256页,“蚌”]---翁、清、揭、香归阴平,河归阴去,连归上声,大 归阴平。
汤     皿  [269页,“涮(碗)”]---梅, 翁, 清, 揭, 秀, 武, 三归阴平,大, 河归阴去,宁归阳去。
二、客家方言古浊上字调类演变的历史层次分析
1.        大余、河源等地古浊上字调类分化的模式

    赣西南的大余(李、张1992),南康、粤北的连平、始兴(黄雪贞1987)、南雄县乌迳(庄初升2002根据万波的记音稿邮告),粤中的河源(李、张1992)、惠州(黄雪贞1987,詹、张1988)等这一块相邻的方言区的古浊上字往往读为阴去而不是归阴平:

a.        浊上A类字:古浊上常用字不b.        分全浊次浊归阴去调(以下简称为浊上A类字):

        坐        菌        被        上        柱        断        重        旱        懒        冷        岭        领        有        暖        痒        买        两       
梅县        1/56        1        1        1        1        1        1        1        1        1        1/3        1        1        1        1        1        1/3       
大余        5/1*        5        5        5        3/5        5        5        5        5        5        5/3        5/3        5        5        5        5*/1        5/3       
河源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3       

梅县点古浊上归为阴平的,在大余以及河源就归为阴去!可惜,该书并没有就此问题进行探讨,195页只一句话提到:“河源部分浊上字读归清去字(5调)”。大余却被忽略了。
像河源、大余这样的浊上字的归并方式的还有惠州、连平、始兴,南康、南雄乌迳:
惠州:老lau5、尾mi5、马ma5、美mi5、买mai5、鲤li5、懒lan5、两liCÐ5、惹Âia5、软nyEn5、野jia5、养iCÐ5、坐tshC5、徛[足氏] khi5、被phi5、弟thiE5、舅khiu5;又据詹、张1988,惠州这类字还包括:乳zui5、断thCn5、淡tham5、耳Ði5、舞mu5、码ma5、也za5、冷laÐ5、肾鸡~:鸡肫khin5、上siCÐ5、下ha5/36、晚man5、艇thiaÐ5、鲩van5、鳝sen5、槛khiam5、妗kim5、满man5、礼li5等。
连平:尾mi5、马ma5、美mi5、鲤li5、惹Âiaa5、野½a5、坐tsho5、徛[足氏] khi5、被phi5、柱tshi5、舅khiu5、我Ðoi5、你Âi5、妗khim5
始兴:软ÂiC)5、件t»hiE)i5、柱tshu5、舅t»hiu5
南康:冷la)5、岭lia)5、徛[足氏] khi5
南雄乌迳:坐tsHo5、马m?5、社þi?5、杜tHu5、苎tþHy5、被(~子)pHi5、买mai5你?i5\m5、厚hE5、重(轻~)tþHi«N5(庄初升2002根据万波的记音稿邮告)

b. 浊上B类字:全浊上的非口语常用字与一部分次浊上字分两路走,前者归阳去(大余是混入阳去后与阳去一起再归到阴平),后者归上声(以下简称为浊上B类字,全浊上者为B1,次浊上为B2)。

        件        限        静        汇        道        受        待        耳        脑        了        纽        五        女       
梅县        56        56        56        56        56        56        56        3        3        3        3        3        3       
大余        1        1        1        1        1        1        1        3        3        3        3        3        3       
河源        6        6        6        6        6        6        6        3        3        3        3        3        3       
惠州        6        6        6        6        6        6        6        3        3        3        3        3        3       
乌迳        6        6        6        6        6        6        6        3        3        3        3        3        3       
   大余点全浊上归阴平者与河源归入阳去的那类相当,大余无阳去调,浊去字一律归入阴平:论lC)1,豆thQ1,用iÈÐ1。连平:件khian56,始兴:件khian56,南康:t»hiEn56。
从所列举材料可知,大余、河源、惠州等地的客家方言古浊上字的分化道路是个少数派,与其他多数客方言点表面上看起来很不同。但本质上仍有其同一的方面----都是全浊上和次浊上不分,另归做一个调。不论全浊上还是次浊上都是各有两路的分化方向,就全浊上而言一般表现为文白读的分歧。凭着这个特点还是可以归入客家方言而与其他方言相区别:粤语和吴语的多数方言点以及闽语的部分点(如潮汕)是阳上的调类依然独立,北方话是次浊上与清上同流,全浊上与全浊去同流。沿海闽语(福州厦门)虽然情况相似,但某字归类的范围与客家很不一致(“耳雨远老卵蚁五雨两(~个)引(男阴,考释参严2002)”归阳去而“领岭暖买尾冷马软忍两(斤~)”则归上声,与客家几乎正好相反)。另外,在地理上这些方言点(惠州,大余,南雄等)与其他客家方言点连成一片,就其他音韵词汇特征而言也是与客家方言的本质共性多。
2.        客家方言古浊上字调类分化的性质与层次

就目前所知,绝大多数的客家方言的古浊上字都有A类和B类两个分化方向。那么此两路的归并方向孰早孰晚呢?
邓晓华(1993,1995)认为,从时间层次上说,浊上归去应早于浊上归阴平,源于中原汉语的客方言可能在进行浊上归去的音变过程中,由于音变扩展的不平衡性,还没来得及遍及所有浊上字,客家方言就独立出中原汉语,音变中断,剩下的残余形式在客家方言里按照自己独特的音变方式归入阴平。
张, 万1995曾在赣语南城方言的情况对比提出反对意见,本文也同意这种批评。最明显的是全浊上字归作阴平而读去声的则多数是非口语常用字,有异读的读阴平者是白读而读去声的为文读。按照一般的理解应该是白读的时间层次更早而非相反。其次A类字次浊上全浊上同流演变,参照其他保留阳上调的汉语方言来看,应是早期的音韵特征而B类字全浊上、次浊上多分流演变则该是晚期的特征。
本文认为古浊上字归阴平(河源类为阴去)是客家方言自身发生的早期的语音演变。这种演变暗示客方言的早期阳上调位曾经独立存在过,并且在北方汉语浊上变去,次浊上归阴调这种方式扩散到客家方言之前就完成了古浊上归阴平(或阴去)的演变(据梅祖麟1981,周祖谟1958,1988,冯蒸1987,北方话这种语音演变在中唐就已经发生,至迟在宋代已告完成)。因为阴平与清声母平声字对应,阳上与浊声母上声字相对应,清浊对立伴随调位对立,为此也须假定客家方言里浊声母完全清化了才发生这类字与清平字的混合。在完成这种音变后,由于北方方言区不断南下的移民和科举教育两方面力量的冲击,归入阴平的古浊上字又逐渐地被拉出去而按照北方话的方式分流演变。
至于客家方言分支河源类的演变,可能是在其他主体客家方言影响下的另一种音变。归并的范围与契机与其他客家方言点是一致的(详见文三)。
次浊上今读上声者不仅有口语次常用字,也有一批口语常用字,这点可能除了北方话的冲击(“岭理礼养武晚两猛敛引”在粤东口音的坪畲点有文白异读可以作为旁证,白读阴平而文读归上声)之外还有次浊声母在客方言中历来两归有关。在今天的客方言中次浊声母不论平上去入均有些字按照阴调类的方式演变(刘纶鑫1995)。

3.        客家方言古浊上字调类分化的类型

客方言各点在A类字和B类字演变模式上的差异构成不同类型,可分为如下的2种5类。
        代表点        特点        同类型的地点       
1. 阴平类: 特点是A类字归阴平        a. 梅县        B1类字归去声,B2归上声        梅县、陆川、西河、坪畲 香港、赣县、连南、三都       
        b. 宁都        B1类字归阳去,B2归上声        宁都、宁化、长汀、秀篆       
        c. 揭西        B1、B2均归上声        揭西、武平、翁源、清溪       
2. 阴去类: 特点是A类字归阴去        d. 河源        B1类字归阳去,B2归上声        河源(惠州)       
        e. 大余        B1类字归阴平,B2归上声        大余       

三、对客家方言古浊上字早期调类归并的推测

在上节曾根据客方言古浊上字的调类分化特征推断客方言的早期曾经存在过阳上的调位。
那么这个阳上调类是怎样归入阴平(河源类的阴去)的?由于缺乏早期的文献纪录,唯有通过方言比较的办法来揣测。从历史开发来看,江西是客家形成的摇篮地,江西境内的汉人是客家民系的主要源头(周,游1986,葛剑雄等1993,谢重光1995)。客赣方言在语言特征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从发生学角度看是两个比较亲近的方言(罗常培1989,李,张1992)。就目前所知赣语也有不少方言古浊上字读阴平的现象。因为如上的三个理由,本文打算联系赣语的材料来推测客家方言早期阳上与阴平混合的历史过程。

1.古浊上字归阴平在赣语中的分布   

根据以往报告,古浊上归阴平不只见于客方言区,还见于江淮官话的通泰方言(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组1960,鲁国尧1988,张建民1991)和赣语区(颜森1986,1993,李、张1992)。通泰方言浊上归阴平与客家方言不同,前者是全浊上统统与浊去字一起归阴平,次浊上与北方话一样留在上声,而客家方言则是全浊上只有白读层归阴平,而且归阴平的还包括次浊上字。因此,通泰方言与客家方言在发生上看不出有何内在联系。赣语区归阴平的情况多数与客家方言类似。以下根据李、张1992整理出赣语中古浊上字归阴平的材料:
都昌:坐、下、簿、肚、苎、柱、弟、被、后、厚、舅、淡、旱、伴、笨、上、动、重、断、足氏*、凚(集韵渠饮切)*、妗*(部、待、倍、士、道、稻、赵、辩、荡---这几个倒是客家方言不常读阴平的)--32字
吉水:坐、下、簿、肚、苎、竖、弟、被、是、伴、断、荡、厚、妇、舅、淡、上、动、重,舐*,足氏*、荷*、汤     皿*、簟*、我*、你*、尾---28字
南城:坐、下、簿、肚、苎、柱、竖、弟、荡、厚、舅、淡、断、上、动、重,舐*,拌、凚、足氏*、荷*、汤     皿*、簟*、妗*、尾,据张,万1996补上:辫、棒、近、社、在、丈---33字
弋阳:坐、下、簿、肚、竖、柿、抱、断、像、淡、动、重,奶,足氏*、混*、妗*---16字
永新:坐、部、簿、苎、弟、被、厚、淡、动、重,舅*、簟*、我*、你*、尾*、痒-16字
余干:苎、柱、抱、辫、舐*、混*、凚*、簟*,我*,你*---10字
茶陵:辫,咬*、我*、你*、尾---5字
新余:拌*、混*、尾---3字
宜丰:舐*、混*---2字
平江:舐*、妗*  
醴陵:菌*
说明:打*者根据词汇表的异读补入-----我,你,尾(树梢)汤     皿(涮碗)、足氏(站立)、荷(挑担)、凚(冰冷)、簟(竹席)、妗(舅母)、拌(搅拌)、混(浑浊)。
浊上A类字的调类归并方式,到目前为止的报告,客家一定有[参看注解],赣语则不完全。据李,张1992,湖北的阳新、安徽境内宿松以及江西境内安义、修水未发现这个音变(这四处浊上的调类分化与北方话相似),据熊正辉1995,南昌也是北方话类型的。赣语内部尚有三个地点(安福,莲花,遂川)浊上字自成一类保留阳上调的,详参后文。与赣东相邻的福建的邵武,建宁,泰宁无此反映(与其他客赣点不同:清浊上一起合并为独立的一个调)。据庄初升2000,与宋代的赣中方言关系密切的粤北土话也没有。
其余江西湖南境内的11点赣语则或多或少有古浊上归阴平的例子。其中,吉水、新余、茶陵、永新、弋阳、余干、南城也有少数次浊上归阴平的(看来桥本1973关于客家方言这个声调特点的判断(把此浊上归阴平看作其他方言没有的特点)需要修正,参黄雪贞1988)。又据张, 万1996,南丰与乐安有较多的次浊上字归阴平。
黎川(颜森1993):坐、足氏、动、淡、妗、下、汤     皿、暖、卵、辫、重、舐、被、肚、竖、柱、棒、在、舅、臼、厚、后、断、上、伴、近、肾(笔者据该书的同音字表整理,其中“舐”“肾”鸡肫原来用 · 表示,“辫”取自编织的意义。)--26字。
新干(颜森1983):“古上声全浊声母字今读阴平和去声,读阴平字较少,但却是最常用的基本词汇:舵、坐、下、夏~家、簿、肚~脐眼、苎、被、是、徛、厚、臼、舅、淡、簟、辫、断、近、混水~、汤     皿、上~山、重轻~。”----24字。
据颜森1986所列的浊上例字“米徛动”的调查可知:赣语区有近30各地点有古浊上归阴平的现象,除了本文已经列举过的还有:南丰、沙溪、宁冈、井冈山、万安、抚州、崇仁、宜黄、乐安、资溪、金溪、东乡、进贤、广昌、鹰潭、贵溪、余江、横峰、铅山等地,主要分布在赣中,赣东一带。赣北与赣西北一带比较少见。
何大安1988把赣语古浊上归阴平看作是客家方言的影响,张, 万1996认为是南城方言的自身演变如此。本文同意后者,因为发生这一音变的地区不限于与客家方言相邻的地带(如宜丰、新干、抚州、余干、黎川、横峰等均远离客家方言区)。粤东客家倒流入赣是清代的事件,比较零散,构不成对赣语影响,其中修水县接纳客家甚多,而修水赣语却未见浊上归阴平者,相反赣东北的黎川、南城没有“倒客”,但却有相当多的浊上字归入阴平。此外客家方言里“笨社”读阴平不见于赣语区,而赣语里“肚是竖妗混簟”读阴平在客家方言中也很少见(这些字所代表的概念在客家方言里有别的说法),因此看不出谁影响谁。
考虑到客赣方言的历史联系,本文认为是两个紧邻方言共变的结果,这个音变首先在江西境内(很可能在赣中赣南一带)发生的,然后逐步地扩散到客家话的大部分地区。据一般了解,畲族客家迁往闽东浙南的大致从元末明初已经开始,而据畲族客家方言保留浊上归阴平的事实(郑张2001)来推测,发生浊上归阴平的音变的时间不会晚于明代。而畲族在闽粤赣交接带习染客家方言一定有个过程,再结合根据闽西,粤东的开发历史,本文倾向于把客赣方言浊上归阴平的时段确定在宋元两代之间。这个音变与现代客家方言的形成同步,因为几乎所有的客家方言点的浊上字都有这种调类归并方式[注解]。浊上归阴平(河源类归阴去)意味着声母的清浊对立消失,因此客赣方言浊上字失去独立调类而归并到阴调,应该与客赣方言的浊音清化的下限有密切关系。
至于客家方言次浊上归阴平,不少论述认为是区分客赣的标准(桥本1973,李玉1987,罗杰瑞1989,黄雪贞1988),实际上赣语里面也有(如上述的黎川、南丰、乐安、余干、新余、茶陵、吉水、永新、弋阳等)。这些点字数不多,不如客方言典型,但本质上与客家方言没有差别。而赣语次浊上归阴平字数少乃至缺失状态还可从客家方言次浊上归阴平的内部差异的得到解释-----为什么不能说赣语在北方话的冲击下也像宁化、大余、秀篆那样逐渐地减少次浊读阴平而读上声呢?因此,古浊上归阴平(不论全浊次浊上),不但不能作为划分客赣方言的标准,反而是这两个方言关系密切的证据。

客家方言早期阳上与阴平调值调型拟测

汉语的声调的特质表现在调型和调值两个方面,调类的归并往往是调型和调值接近的结果。笔者打算通过比较推测一下浊上归阴平的最初情形。

a. 客家方言西线古浊上A类字归阴去的启示

赣西南的大余,粤北的连平、始兴,南雄乌迳,粤中的河源、惠州等相邻的区域古浊上
A类字读为阴去调(参见上文二)。我们发现这些地点的调型有内在的一致性:都是升调,调值多为低升或中升(连平、始兴暂缺)。
       惠州 13(黄雪贞1987),河源12,大余24(李、张1992),乌迳12(张、万1996)
这一客家西线小区的阴去调的调型暗示当时客赣早期阳上调的调型可能是升调。
根据易家乐1983,南雄城关与客家话在浊上字的分化上类别是一样的(次浊上分两类,全浊上也分两类)。其中A类(如“重近买有野咬”)却保留阳上的调类,这个阳上调的调值是与其乡下的乌迳点阴去一样的12调。而谢自立2000与沙加尔2001纪录的则是阳上调位消失了,A类字归到了阳平(阳平谢自立记为11,沙加尔记为21)。

b. 阳上调位还保留的三个赣语点

令人振奋的是赣语目前发现仅存的三个保留阳上调的方言的阳上调型正是升调!
莲花35   安福13   遂川24(据颜森1986)
极有可能这三个位于偏僻的罗霄山区的赣语保留的阳上调型就是客赣方言曾经有过的阳
上调的早期状态。

c. 汉语方言保留阳上调位者也是以升调者为常见:

吴语(傅国通1985):湖州244,绍兴113,上虞13,萧山13,定海223,黄岩13,乐
清34,永嘉34,温州34,瑞安34,平阳34,金华13,兰溪13,汤溪113,永康113,武义113,东阳24,宣平223,龙游13,常山445,广丰24
    徽语:休宁13(平田昌司1982)
闽语:潮州35(北大中文系1989)
粤语:广州13,香港13,番禺13,花县13,增城13,佛山13,南海13,顺德13,三水13,斗门13,东莞13(詹、张1987);博白23,南宁23,梧州23(杨焕典等1985)

d. 阴平调型为升调的密集分布区

客赣方言中至今仍为阴平为升调的密集分布区(另一个阴平为升调的密集区是河南省,132个点中有104个地点是升调,据James Campbell 编辑统计的Tones in Mandarin Dialects),对比其他粤、吴、闽、湘方言区则未有如此集中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客家方言点虽然阴平单字调读为平调了,可是作为前字时的连读变调常为升调。如梅县(袁家骅等1989,152页):“阴平字,如果后面跟随阳平、上声、阴入字,就读成微升的45,如: 商量soÐ44-45lioÐ11,鸡卵ke44-45lon31,书桌su44-45tsok31。”这种情况还见于永定下洋,深圳的沙头角,大埔等地。另外,从粤东、闽西迁出的客家飞地的方言阴平调基本是升调:赣西北的三都,湖南的酃县、新田县,四川的凉水井、龙潭寺、西昌、威远,台湾的四县腔客话,南平以及三明的客家方言岛(详见下文)等都是阴平为升调的,“礼失求诸野”,这些外迁他乡的客家方言保留的正可能是粤东闽西早期的阴平调型。要不然很难解释为什么这些外迁的客家为什么这么一致都是升调。因此,梅县等地点今日阴平读为平调是后来发生的变化,早期的客家方言的阴平应该拟为升调比较合理。

如下是客赣方言区的阴平调型为升者(序号后分别是地点以及该点阴平的调值):

(1).修水34 (2)武宁24 (3)永修35 (4)高安-24 (5)宜春34(6)分宜-45 (7)丰城24 (8)樟树35
(9)余江24 (10) 进贤24(11).南丰23 (12)广昌13 (13)乐安334 (14)安福334 (15)萍乡13
(16)宁冈35 (17)吉水334(18)吉安334 (19)吉安河东24 (20)万安24(21)定南35 (22)铜鼓24
(23)修水24(24)万载24 (25)奉新24 (26).井冈山24 (27)全南24,(28)寻乌24 (29)兴国24
(30)上犹24(31).永丰24 (32)宁冈茅坪24 (33)万安河田24,(34)信丰24 (35)赣县324
(36)崇义24(37)上犹社溪24 (38)安远35(以上资料据刘纶鑫1999)

(39)龙南, (40)会昌, (41)泰和, (42)峡江, (43)沙溪, (44)德兴, (45)江村, (46)上饶(据颜森1986)
(47)永新35 (48)新余35 (49)三都35 (50)西河35 (51)香港34 (52)武平45(53)秀篆-13
(54)建宁34(李如龙,张双庆1992)

(55)平远35, (56)紫金-45, (57)贺县35(58)酃县35 (黄雪贞1989)
(59)坪畲35; (60)拿口乡密溪口(邵武客话方言岛)35(61)南平阳后客家方言岛24, (62)四堡23(根据作者的调查)
(63)永定城关45(邓晓华1995)
(64)陆川45(杨焕典等1985)
(65)南雄珠玑巷23 (66)南靖曲江24(庄初升1993,1995)
(67)大田客家话方言岛24(陈章太1989)
(68)阳西县塘口 35(69)阳春县三甲35(70)信宜思贺45(71)信宜钱排34
(72)电白沙琅34(73)廉江石角45(李如龙等2000)
(74)桃园24(75)美浓24(76)龙潭寺45(77)崇谦堂23(黄雪贞1989)
(78)四县24 董忠司1996)
(79)华阳凉水井45(董同龢1956)
(80)四川威远客家方言岛13(81)西昌方言岛45(崔荣昌,彭锦维2002)
(82)湖南新田县客家方言岛35(陈立中2002)
(83)上饶县铁山镇汀州话方言岛23(胡松柏2002)
e. 因为两个调型是升调而混合调类的旁例

其一是澳门与珠海一带的粤语,据詹、张1987,这两处的阴阳上不分而合并为一个上声
调,调值是13。而珠江三角洲多数分阴阳上者往往阴上高升,阳上为中升或低升。
其二是福建闽西客家连城城关话,十里开外的文亨话阳去为24,阴入为35,而城关话则
阳去与阴入混合为一个调,调值35。
    另外从语言类型学角度看,有多个平调的语言比多个升调的要常见。有5个平调的侗语(石锋、石林、廖荣容1987),有四个平调的穗港粤语(詹,张1988),四个平调的湘语衡山方言(毛秉生1995),可是有三个升调的方言点就非常罕见了。这可能与人的音域感知能力有关。调类合并发生在非平调的可能性比平调之间要大。这也是我们推测客赣方言早期阳上与阴平合并时的调型是升调的一个原因。

    综合以上种种,本文认为,当年的客赣方言早期发生阳上调归并到阴平调的时候该是声母的清浊对立消失之后,阳上的喉塞韵尾(参见严2000b)失落了,阳上与阴平都是一个升调的调型时(比如阳上为13,阴平为24),两者调值不断接近因此混为一个调类。
补充:
严1998以坪畲点为例列出了140个有阴平读法的古浊上字,其中有个别有新的看法,在此做补充修正:
其中必须修改的有:
足氏---南方方言把“站立”叫~,原来沿用学界惯常写法“徛”,今据严2000修正。
踊---奔跑,串出,粤东叫~,音liuÐ1原来考证为巩足,今据严2002修正。
演,口水,原来为俗字口阑,今据严2002修正。
注解:
论文写毕,新近发现客家方言保留阳上调的地点有江西上犹县城东山镇(参见刘纶鑫1999,p95)。上饶县铁山镇汀州腔的方言岛阳上亦独立,调值为阳上35调。这个现象可以说明,浊上归阴平这个现象在客家方言内部的扩散也是不平衡的。

参考文献:
北大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 《汉语方言词汇》(第2版) 语文出版社
董同龢 1956 《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 科学出版社
陈延河 1994 《广东省连山小三江客家话记略》 《首届客家方言学术讨论会专集》
陈立中2002 《湖南省新田县冀村镇六十担客边话的代词》《客家方言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
崔荣昌,彭锦维2002《四川客家话语音特点综述》 《客家方言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
邓晓华 1993 《人类文化语言学》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5 《客家方言》(与罗美珍合作) 福建教育出版社
董忠司主编1996「台湾客家语概论」讲授资料汇编,台湾语文学会出版社
冯蒸   1987 《北宋邵雍方言次浊上归清类现象试释》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1期
傅国通等 1985 《浙江吴语分区》 浙江省语言学会
葛剑雄等 1993 《中国移民简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江苏省与上海市方言调查组 1965 《江苏省与上海市方言概况》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何大安 1988 《浊上变去与现代方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9(1)﹐115-139
胡松柏2002 《赣东北铁山“汀州腔”记略》《客家方言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
黄雪贞 1983《永定(下洋)方言词汇》 《方言》1983年2~4期
       1986《成都市郊龙潭寺的客家话》 《方言》 1986年2期
       1987《客家话的分布与内部异同》 《方言》1987年2期
       1987《惠州话的归属》 《方言》1987年4期
       1988《客家话声调的特点》 《方言》1988年4期
蓝小玲1997《客方言声调的性质》 《厦门大学学报》第三期
李如龙,张双庆 主编1992 《客赣方言调查报告》 厦门大学出版社
李如龙等2000《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暨南大学出版社
李玉 1985 《原始客家话的声调发展史》 《广西师范学院报》1985年4期
     1986《原始客家话的声母系统》 《语言研究》1986年1期
     1987《客方言与赣方言之分野及其内部差异》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林立芳 庄初升 1995 《南雄珠玑方言志》 暨南大学出版社
刘纶鑫 1994 《上犹社溪方言文白多音现象试探》《首届客家方言学术讨论会专集》
       1993 《江西大余方言音系》 《方言》1995年1期
       1995 《次浊部分随清流》 全国汉语方言第8届讨论会 武汉
       1999 《客赣方言比较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浊上归阴平与客赣方言》《第三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论文集》韶关大学学报编辑部
罗杰瑞 What is a Kejia Dialect 《第2届汉学讨论会论文集》 台北
罗常培 1989 《语言与文化》 语文出版社
鲁国尧 1988 《通泰方音史与通泰方言研究》,日本《亚洲非洲语言的计数研究》30期
麦耘,谭步云1997 《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 广东人民出版社
毛秉生 1995《湖南衡山方言音系》1995.112-120
梅祖麟 1981 《说上声》原载《庆祝李方桂先生八十岁论文集》,台北。又载《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
平田昌司 1982《休宁音系简介》 《方言》1982第4期
桥本万太郎 1973  The Hakka Dialect -- A Linguistic Study of  Its Phonology, Syntax and Lexicon Cambridge U. Press. 1973
沙加尔2001 《南雄方言与客家话》 《方言》2001年2期
石锋、石林、廖荣容1987 《高坝侗语五个平调实验分析》《中国语言学报》(JCL)1987年2期
谢留文1998 《赣语古上声全浊声母字今读阴平调现象》 《方言》1998年1期
谢自立2000 《南雄雄州镇方言里的变音现象》粤北土话国际研讨会 韶关大学
熊正辉1995 《南昌方言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颜森 1983《新干方言本字考》 《方言》1983年2期
     1986《江西方言的分区》 《方言》1986年1期
     1993《黎川方言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严修鸿 1994 《漳属四县闽南话与客家话的双方言区》(合作)《福建师大学报》1994年3期
1998《客家话(坪畲)古浊上的调类分化》《第2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大出版社
      2000a《从南方方言里“肾、足氏、睡”的白读音看禅母古读》《语文研究》2000年第4期
      2000b《连城方言古浊上字的调类分化》 《开篇》19期 日本 早稻田大学
2002《汉语南方方言白读中以母古读的层次》《开篇》21期 日本 早稻田大学
杨焕典等1985 《广西的汉语方言》 《方言》1985年2期
易家乐 1983《南雄方言记略》《方言》1983年2期123-142
袁家骅等 1989 《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 文字改革出版社
周定一 1988《酃县客家话的语法特点》 《中国语言学报》第3期,商务印书馆
张建民 主编 1991 《泰县方言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双庆, 万波1996《南雄(乌径)方言音系特点》《方言》1996年290-297页
张双庆,万波1996 《赣语南城方言古全浊上声字今读的考察》《中国语文》1996年5期
张双庆,万波2002 《客赣方言里的“编”“辫”》 《方言》2002年1期
张维耿 主编 1995 《客家方言词典》 广东人民出版社
郑张尚芳 2001《浙南畲族话的特点及其来源分析》 东南方言研讨会(2001·3上海师大)
周振鹤,游汝杰 1986 《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祖谟 1958 《关于唐代方言中四声读法》 《语言学论丛》第2辑
       1988 《唐五代的北方语音》《语言学论丛》第15辑
詹伯慧、张日升主编1988《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对照》 新世纪出版社
1988《珠江三角洲方言词汇对照》 新世纪出版社
庄初升2000 《粤北土话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
James Campbell:Tones in Mandarin Dialects
来源:http://www.glossika.com/en/dict/tones/guanhua.htm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 中文系
邮编:515063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4 22: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