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52|回复: 0

【原创】关于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13 15: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思考

陈菊芬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社科部,广东 广州  510665)


      摘   要:音乐是一种由音响构成的听觉艺术,它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一把钥匙;音乐形象是音乐的艺术形象,在音乐艺术教育中是一个关键因素,必须注重发挥它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同时,要注意把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于熏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来。

      关键词:艺术教育;音乐形象;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2004)05-0101-03


      音乐是一种由音响构成的听觉艺术,它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一把钥匙。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必不可少的内容。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艺术活动的有形结果,而真正重要的是开启人们的智慧,激发人们创造的热忱和追求真善美的情感,以帮助人们升跃到一个更高水平的生活世界。可以说,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素质,以利于学生更加积极灵活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在未来社会中学会生存和自我发展。因此,在大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美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的作用。我们认为,学生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感知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


      当今,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家的重视。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形成了教育对象普及化,艺术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并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高度提出了艺术教育的目标要求,从“纯粹艺术”教育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达到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效应。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和发挥艺术教育(当然包括音乐艺术教育)作用,音乐艺术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工程中必须占有突出位置。


      在音乐艺术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音乐形象”的艺术陶冶效力。音乐形象的塑造是指用声音描摹人的情感状态的过程和手段。“形象”是视觉范畴的词汇。“形象塑造”最早也来自视觉艺术。后来,这个词的意义被引申并广泛运用于各门类的艺术,借以说明它们的一个共同的创作特征。艺术家都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只是不同门类的艺术塑造艺术形象的物质材料及手段不同罢了:从哲学角度来看,画家用线条;文学家用语言;音乐家用声音。艺术是社会的意识形态。艺术作品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是人将自己的内在精神(思想、感情、意志)外化于物质形态的结果。所以为们认为,艺术美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人的本质及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这种“感性显现”,是一种“艺术物质形态”,它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象,它的含义是艺术作品的“形”(形式)与“象”(内容)的结合。换句话说,它是包含着内容的艺术形式,是相对独立又不可分害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体。在音乐艺术领域里,所谓“艺术形象”,也就是“音乐形象”。


      什么是音乐形象?音乐形象是艺术形象的一种,是含有内容的音乐形式。笼统地说:音乐内容主要是人的情感(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心理活动过程及状态)。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声音的物理属性成了它展示人的情感(即心理活动过程及状态)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人类艺术实践的长期积累已经使得声音的性能变化无极,能够对人的情感进行淋漓尽致的模拟,对千变万化的情感进行惟妙惟俏的刻画。所以,我们说音乐形象主要是指音乐作品所描摹的人的情感状态(或是人的情感的音乐形式)。音乐形象除了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形象有共同的特点(如形象性、情感性内容和形式的不可分割性等)外,还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一、        表现情感的直接性


      音乐凭借声音的特性能对人的情感状态进行淋漓尽致的模拟,对情感的变化也能进行惟妙惟俏的刻画。而且这种模拟和刻画不凭一般的概念,也不凭借已经进入我们知觉中的具体外在形象,而凭借的是人心理活动过程所呈现的感性直观形象。音乐成为人的第一信号系统。美术、舞蹈等艺术也具有直观性。但就表情而言,它们都隔了一层。因为它们必须通过视觉形象来唤起人的感情。而音乐形象本身就是能让人感知和体验到的感情形式。通过音乐形象人们可以感受到作品的情感类别(如喜、怒、哀、爱、惧等)和性格(如时代精神个人风格等),还可以感受到作品情感的级别(如:情感境界的深与浅、格调和趣味的高与低等)。


二、具有内在性


      我们说音乐形象的内在性是指音乐的内容,是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本身的艺术表现形式。作曲家在塑造客观存在的音乐形象时,它就已经存在于自己的意念中。而在欣赏过程中,音乐形象的展示又存在于欣赏者的意念中。因此,音乐形象是客观存在形态与人们(创作者和欣赏者)主观意念对其反应的结合物。也正是这种内在性,才使音乐艺术有这么世大的欣赏魅力和教育陶冶效力。


三、具有综合性、易变性


      音乐形象是由多种形式要素(旋律、节奏、音色、和声、速度等)组合而成的,因此它具有综合性。由于音乐形象受到多种形式要素的制约,同时,它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可分割性,因而又带来了其易变性的特点。作品中,只要一、两个形式要素变化了,音乐形象也会跟着变化。例如贺绿汀的《森吉德玛》,全曲分两段。第一段轻柔、缓慢,开始用双簧管和长笛吹出富有田园风味的曲调,加上弦乐器柔和而平静的和弦的衬托,使听者联想到辽阔的内蒙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段的旋律和第一段的完全相同,只是由于力度、速度等变化而造成音乐形象的变化,变成了反映内蒙人民载歌载舞的愉快生活。


四、具有不确定性、不可言传性


      塑造音乐形象的音乐形式是人工创造的。经过高度抽象的音乐形式,它的精神内涵不是其所固有的,更不是固定不变的,即形式和内容之间没有光天化日晰的对应关系。音乐形式在广泛的运用中产生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尽管音乐形象的感情内容是确定的,但由于音乐形式的抽象性及其物质材料——声音的非悟性,同时由于音乐形象的塑造用的是比拟、象征等手法,因而音乐形象具有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特性。例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就是用强有力的带有凶狠感的音响象征黑暗的社会制度和恶势力给人们带来的威胁。如果欣赏此曲以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与个性都一无所知的话,那么,这个对作品的音乐形象将会使听者联想到:一个人在发脾气;两个人在打架;情绪激动等等,由此可见,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


      就音乐创作而言,作曲家创造具有音乐美的乐曲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这个过程通常可分为相互交织而又可相对分离的三个环节,即感受、创意和形象塑造。


      首先,音乐作品的创作孕育于作曲家的生活感觉。作曲家在自身的生活实践的深广度、个性及各方面的修养的基础上,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未经加工状态的美与丑了解、熟悉、认识等感性及理性活动,得到深刻的审美感受和体验,从而触发了创作的欲望。


      与其他艺术相比,作曲家对生活体验往往不太注意具体的生活细节,而侧重从生活中取得感受与启示,强调对生活的整体印象、气氛及其运动的过程,或是生活中某种意境以及对生活的本质的感受和理解等方面。这是由于音乐难以直接表现具体形象而带来的创作特点,即通过描摹情感状态,用比拟、隐喻、象征、概括、抽象等手法间接反映生活。


      继后是创意环节。作曲家将创作的冲动及感情转化为音响的过程,即基本乐思的形成。通常,作曲家总是在以往的音乐成果中吸取经验,对前人的音乐表现手段进行分析、判断与提炼。并经过自己的想象、重新设计与安排,从而产生新的音响(这里存在一个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消化的问题)。基本乐思是作曲家对所要反映的现实生活的最典型、最概括、最富有情感特征的主观感受的结晶。它转换成音乐时,最初可能是一种节奏型或一种特定的和弦进行等,最常见的是一个动机或一个主题,例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就是一个动机发展成一个乐章。由此,就为整部乐曲奠定了基础。在出现基本乐思的同时,作曲家就会考虑到体裁、曲式等等具体的表现方式。这里就已经涉及到形象的塑造问题。


      在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主要问题是使基本乐思逐步展开以产生具体形式(这里有个具体内容与音响形式对应的问题)。这就需要按照音乐艺术本身规律,用适当的音乐语言来创作出贴切、生活并富有独创性的作品。为此,作曲家会反复吟唱(或演奏),进行修改,以获得内容和形式的高度融洽。


      音乐形象的塑造,从形式美的要求来说,就是具有合乎逻辑的不断发展的运动感,还要符合形式美的要求(如对比、反复、均衡等),最后使多种音乐要索取得多样的统一。也只有这样,音乐形象才能在艺术教育中发挥其特别突出的作用。


      目前,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交响音乐鉴赏”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中的必修课。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交响音乐名作鉴赏的普及和教育,弥补目前大学生音乐文化素养之欠缺。通过对中外交响音乐名作的鉴赏,培养并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交响音乐的文化知识和基础性音乐知识,提高其音乐听觉能力,养成良好的鉴赏音乐的文明习惯,逐步树立健康、高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在音乐领域中,交响音乐是最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它有着特别明显、强烈而深厚的“音乐形象”。交响乐是以交响乐队来演奏的大型套曲形式,运用多种表现手段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使学生掌握交响乐的音乐形象塑造为重点。优秀的交响乐作品往往内涵深刻,其内容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而且它们还以独特而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最高层次的音乐美,我们称之为高雅艺术。让学生接触高雅艺术,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构建健康心理,升华人格,以达到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跨世纪的新一代的目的。


      交响音乐的形象塑造同等于一般音乐形象的塑造,只是交响音乐,特别是交响曲的创作是作曲家们创作技巧高度发展的体现和产物,它以交响乐队来演奏大型乐器套曲。在二度创作中,由于庞大的交响乐能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所以说交响曲在塑造音乐形象方面拥有最丰富的手段。同时,在音乐表现力气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达到了音乐领域中的顶峰。经过时间考验的为世人所公认的优秀的交响乐作品,说它们是音乐中的高雅艺术是名副其实的。优秀的交响乐作品往往内涵深刻,其内容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而且它们还以独特而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最高层次的音乐美。它们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人们美育的重要内容和最具教育和熏陶作用的艺术之一。因此,我们毫不奇怪,交响乐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受到如此重视和青睐。


      艺术教育是现代化社会中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和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音乐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前美、日、德国等发达国家均把艺术类课程列入了必修的人文学科,强调艺术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这些艺术教育现代化经验。我国普通高校设置的艺术课程也要克服艺术教育中专业化的倾向,要把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于熏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大学生全面实施艺术教育,使大学生人人接受艺术教育,个个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使艺术教育成为在现代高校素质教育中真正发挥出它特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丽萍.普通高校音乐教程[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胡企平.交响音乐名作鉴赏[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8 22: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