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94|回复: 0

辛亥革命人士廖介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 08: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辛亥革命人士廖介和
梁德新   陈大光

廖介和(1884——1951),家名璧龄,梅县松南镇大黄村人。年轻时期跟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参加了潮州、黄岗、广州起义;辛亥革命胜利后,公派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系毕业;曾任梅县县长、潮梅审判厅厅长、广东高等法院第一分院院长等职,是民主革命时期的知名爱国人士。
梅县松南镇大黄村,是个崇文重教、人才辈出的客家山村。该村的特色是华侨多,文人多。辛亥革命时期,村中的丘映芙(丘哲)、陈蓬士、陈季博(啸桥)、陈隆吉、陈柏常、廖介和等6人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其中丘哲先生解放后曾任广东省副省长。
廖介和少年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就读于本村华侨兴办的广福宫(庵庙)学堂;经常听老师讲述祖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侵略,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以致华侨在海外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压逼和欺侮,民族灾难沉重的许多悲惨事实,从小就立志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1906年,廖介和与本村的丘哲、陈季博、陈蓬士等就读于由饶芙裳主办设在松口官坪余氏宗祠内的松口师范讲习所,其教员是同盟会员谢逸桥、谢良牧、温靖侯等。他受谢逸桥等人在办学中积极宣传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思想影响,加入了同盟会。
1907年,廖介和与温   远、丘哲、梁鸣九、李思唐、陈季博等人,参加了由同盟会组织的潮州、黄岗起义。鉴于同盟会在潮州、黄岗等地武装起义的失败,领导们在屡战屡败中吸取血的教训;谢逸桥、谢良牧兄弟等在松口大塘村“温氏精庐”创立了专门秘密训练军事人才的“松口体育传习所。”廖介和、周增、温   远、丘哲、梁受谦、张作新等担任传习所的部分管理工作。当时同盟会经费困难,1909年8月组织派廖介和、温   远、梁鸣九到印尼、新加坡等地筹款;经分头奔走,短期内筹到五万元港元,由梁密庵以南成公司名义汇返香港。梁鸣九带汇票回国在经新加坡途中因他所乘法国邮轮被荷兰巨轮撞沉而不幸殉难。此笔巨款后由刘芷芬(松口车田村人)专程送返,为1911年3月29日在广州的黄花岗起义中起了巨大作用。廖介和与几位松口同乡,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派廖介和等人到日本公费留学。在日本,他先补习日文,随后进入早稻田大学,法学士毕业(同乡丘哲,同一大学政治经济学士毕业)、回国后,他先后任梅县县长,潮梅审判厅厅长、广东高等法院第一分院院长(辖钦州、合浦、北海)等职。大革命时期,他与梅县同乡姚雨平、谢逸桥、叶剑英等关系极密切,经常书信往来。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继而广东和香港沦陷,国民党政府要廖介和到重庆,他看到国民党政府把东三省拱手让给日本,在日本大举侵略时又节节败退,国破家亡,民族危急,人民在深火热之中,愧对同盟会。他弃官简装回到松口家乡;后在梅县城大康路成立廖介和大律师公信事务所,同时受南华学院院长钟鲁斋的聘请任该院兼职教授。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几次要廖介和回省政府做官,他毫无动念,以年岁已高为理由而推辞。共产党地下党人同乡廖嗣兰,争取他转向共产党一边。游击时期,共产党人徐烈领导的游击队在大黄、美溪附近地区活动频繁,国民党政府下令收缴各乡村公所的枪支。游击队得到了消息,先将大黄村的枪支拿走。闽粤赣剿共司令涂思宗派来的部队未取到枪支发怒不已,还有梅县伪县长柯远芬对活动在松口梓育、三乡一带的游击队非常痛恨;涂思宗调集军队,准备对在大黄村的游击队进行扫荡,期间对梓育村发射了不少的逼击炮弹。在这危急时刻,为保护全村人的生命财产,廖介和出面与涂思宗和柯远芬周旋,使大黄村从而避免了这一场大劫难。
廖介和是个热爱家乡公益事业的楷模。年轻时他曾任松口公学教员,是重建松口公学时的董事之一。他为官期间,将自己的奉禄和积蓄全部捐献出来,并与丘哲、廖煜光、廖访州等同乡募捐创建黄社公学,修建桥梁、道路等公益事业。1950年,廖介和通过与印尼、新加坡等华侨的联系,为松口公学(现在的松口中学)募捐了一大笔资金。1951年在家乡逝世,时年67岁。
廖介和为官清廉,办事公正。他处于既非国民党又非共产党的“第三党”。他认为,做法官不能有党派色彩,司法应公正,必须超然独立,司法必须人人平等,防止从中犯罪。他虽然当过地方县长、审判长、高等法院院长、大律师、公益事业负责人。但他一生清贫,不受官场贪污受贿之风气的沾染。他在家乡大黄石志堂的住房,是个外露红砖内用石灰披荡的几间瓦面平房;就这几间平房还是由潮州耀昌火柴厂赞助建造的。20世纪40年代他在公信律师事务所任职期间,为耀昌火柴厂兄弟叔侄股份争端,平息纠纷官司,使各方都乐意;火柴厂经理张渊明为报答他,以当年百分之一的红股相赠。建房资金不足,由在印尼昆埠开金店的妹夫凑数建成。平时乡亲到其家,看到的是一家老小吃的是咸菜、菜甫下稀饭。
廖介和的后裔在台湾、加拿大、印尼艰苦创业,事业有成。台湾的“松江牌钻石钢锯片”在国际上与加拿大、德国的一流产品媲美,其后裔们说我们怀念家乡,用家乡的名字“松江”作品牌倍感亲切。  
廖介和一生做过很多大事业而从不居功,不高傲。他平易近人,乐于助人,扶贫惜才,艰苦朴素的精神,至今仍为大黄村老一辈口碑传颂。
写作资料
1、查考:《梅县文史资料(30辑)》、《孙中山与梅州》、梅州文史(第15辑)、《民主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谢逸桥、谢良牧》等著述中查考资料
2、采访承廖均华老人(梁鸣九之弟梁文信的外孙),廖金华老人以及廖介和后裔亲属等提供口述资料
发表在《侨声》杂志2004年第4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20: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