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市档案局(馆)
fz.fj-archives.org.cn
| 概况 | 馆藏介绍 | 档案检索 | 大事记 | 网上展厅 | 视频 | 特色栏目 | 档案网址 | 业界报道 | 网站链接
| 文件中心 | 档案新闻 | 通知公告 | 相关法规 | 市民提醒 | 史话趣闻
首页 文件中心
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办关于贯彻落实加强闽东北五市区域经济合作协议开展协作网络活动意见的通知 榕政办[2005]36号
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办关于贯彻落实加强闽东北五市区域经济合作协议开展协作网络活动意见的通知
榕政办[2005]36号
市直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农办《关于贯彻落实加强闽东北五市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议、开展协作网络活动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三月九日
关于贯彻落实加强闽东北五市区域经济合作协议、开展协作网络活动的意见
福州市农办
(二○○五年二月二十一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2004年12月7日在我市举行的闽东北五市市委书记、市长联席会议精神,分解细化会议上签定的“贯彻落实省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加强闽东北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议”(以下简称协议),经与各有关单位协商,将协议内容分解为发展规划、交通、产业、物流、旅游、环保、信息、农业、人才与劳务协作、政研等10个领域协作网络。 各承办单位应按照协议要求,尽快结合各自实际将任务进一步细化,并制定目标责任制,同时要求各联系单位和协办单位积极配合,共同建立健全各自领域的协作网络,主动与闽东北各市相关部门联系,积极商讨相互间贯彻协议、开展协作等活动事宜。
各承办单位要于3月31日前将各自负责协作网络开展的工作和活动情况以及形成的活动计划、目标责任、会议纪要等书面材料报市农办,市农办汇总后上报闽东北经济协作区办公室。
附:贯彻落实省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加强闽东北五市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议
贯彻落实省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
加强闽东北五市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议
省委七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福建经济发展的定位,也对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福州、南平、宁德、莆田、三明五市地处福建省东北部,山水相连、地域相近,有着由来已久、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和社会交往。1986年成立闽东北经济协作区以来,在五市历届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闽东北五市经济协作深入开展,逐步形成了五市山海联动、互相协作、联合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为深化闽东北经济协作区的互利合作,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2004年12月5日,福州、南平、宁德、莆田、三明五市在榕召开市委书记、市长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讨论贯彻落实省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进一步加强闽、东北五市区域经济合作的事宜,讨论并签订《贯彻落实省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加强闽东北五市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议》,旨在按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将五市的发展与闽东北五市区域整体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闽东北五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两岸三地的经贸往来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立足闽东北五市区域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强区域经贸、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主动将闽东北五节区域经济发展融入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大局中,推动闽东北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分工与协作,形成南接广东泛“珠三角”、西连江西大京九、北承江浙沪“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实现更大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互补,提高闽东北五市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水平,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闽东北经济协作区合作的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意识,建立协同合作、共赢,互利的山海经济联盟。按照“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资源整合、产业对接、市场互通、设施共享”的思路,突出重点、有序发展,全方位、宽领域、高起点地推进闽东北五市区域经济合作。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以企业和社会为主体,努力构建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创建一个不受行政地域及体制限制,在设施、人才、港口、旅游等方面资源优化配置,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公平竞争的闽东北经济协作区。福州要进一步发挥带头、带动、示范、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广泛深入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凸显省会冲心城市推动和服务区域发展的作用。南平、宁德、莆田、三明四个市要立足各自的比较优势,注重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福州省会中心城市与南平、宁德、莆田、三明四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闽东北经济协作区合作的重点领域与项目
1、强化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协调统一。为促进闽东北五市区域经济的合理分工、协调发展,闽东北五市发展规划要注重考虑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结合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对闽东北五市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和合理布局,共同制定闽东北五市一体化发展规划。根据沿海与山区不同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确定符合本地区长远利益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通过区域发展规划的协调统一,促进区域经济优势的互补与融合,使闽东北经济协作区的发展规划更好地融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伟蓝图。
2、加快交通等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按照合理布局的要求,加强闽东北区域内的空港、码头、铁路、公路、水运等关联性强的重大交通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协调,尽快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建。近期重点要抓紧温福铁路、福厦铁路沿海线建设,加快向(塘)莆(田)铁路三明至莆田段的前期工作,争取尽快规划建设宁德三都澳经南平至浙赣线接入京九线、京广线的铁路项目;加快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二期工程建设,抓紧宁德经南平至江西上饶高速公路、闽清贵限经古田和屏南至政和杨源的高速-公路、南平经浦城至浙江衢州高速公路、南平武夷山至三明泰宁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抓好201省道宁德、福州、莆田沿海线建设的协调,加紧普通公路与沿海港口、重点旅游区、县城等支线、连接线的建设,争取尽快改造建设莆田经永.泰至尤溪的公路为高等级公路,改造和提高县、乡公路网的等级,形成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国道、省道为重点,畅通五市、快速便捷的闽东北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突出抓好福州江阴港区、罗源湾深水港区、松下港区,莆田湄洲湾秀屿港、东吴港和宁德三都澳港的建设。加强规划,充分发挥以福州港为骨干的闽东北沿海港口的综合功能作用,促进沿海三市港口功能的科学分工、合理布局。畅通闽江水运航道,促进河海相通,开展集装箱内河航运试点,实现以港口带动工业,带动港口物流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共同探讨五市区域性的交通运输管理办法,改善客、货运政管理,促进物流、人流的畅通,更好地为繁荣区域经济服务。
3、促进优势产业的互补对接。加强区域第二产业的整合,以电子信息、汽车、冶金、机械制造、电机电器制造、纺织、生物医药、轻工食品等产业为重点,优化产业的垂直和水平分工,建立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共同发展的区域产业专业化分工合作体系。各市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中应注意区域产业的布局,强化区域优势产业的对接和产业链的延伸、配套,建立区域间产业合作平台,搞好产业对接服务工作。从政策上鼓励、引导和支持本市企业到其他各市投资。五市企业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借助政府搭建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共同培育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逐步形成闽东北经济协作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相互配套协作,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结构。
4、构建统一的物流市场。加强五市间交通、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的合作,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的商品物流共同市场。福州要充分发挥作为全国枢纽港口的优势和长乐国际机场的空港优势,抓紧建设现代港口物流园区,加快各大型物流服务市场与区域内各市的市场对接,形成全方位辐射的现代物流服务格局。各市应根据产业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物流中心。福州市每年拟在四个市分别举办一次港口运输定货会,提供良好的港口物流服务,为闽东北各市畅通快速便捷的物流进出口通道,带动整个闽东北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同时,按照市场规律,合作建立和开拓闽浙、闽赣边贸市场,促进各市商品在更大范围的流通。
5、加强旅游业的合作。统筹规划、合理开发闽东北区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强五市旅游业的合作,联手整合、充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福州要全力打造昙石山文化、马尾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等四大文化旅游品牌,将福州历史文化游和马尾、马祖“两马”游、莆田市的妈祖文化游、宁德市的少数民族。畲乡民俗文化游与南平市的武夷山、天成奇峡、和平古镇、茫荡山景区,宁德市的太姥山、杨家溪、鸳鸯溪——白水洋和环三都澳古廊桥,莆田市的湄洲岛、九鲤湖、广化寺、南少林,三明市的大金湖、玉华洞、桃源洞—鳞隐石林等周边各市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区的自然景观游、人文景观游有机结合起来,优化旅游线路,共同打造无障碍的、紧密协作的闽东北区域黄金旅游线和旅游品牌,提高对外旅游吸引力。借助五市每年举办的各种旅游节庆,联合开展旅游宣传和多形式的旅游促销活动,互相宣传推介、互为市场、互送客源。加强旅游市场的统一管理,包括建立导游管理制度、旅游市场准入制度、旅游服务价格协调与服务质量投诉制度、旅游车辆管理制度、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建立旅游资源、网络、信息、市场等共享机制,完善旅游设施,改善旅游服务,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6、统一整治和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福州、南平、宁德、三明四市要以保护福建的母亲河——闽江为主题,开展环保共同行动,建立闽江、敖江等主要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侏护和流域治理的有效机制,共同推动闽江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的实施,做到统一规划、共同投入、联合治理;强化环境监测,联合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建立水资源、海洋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管理机制。
7、促进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拓展对外招商。逐步实现闽东北五市经济、社会、旅游、交通以及科教文卫等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互通有无,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类信息的联络、沟通、交流,逐步建设闽东北经济协作区综合性或专门的信息交换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借助福州市每年一度的“5·18”海交会、南平“5·16”武夷山旅游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湄训妈祖文化旅游和经贸洽谈会以及其他市各具特色的经贸活动,互相提供展位,联合构建招商合作平台,共同拓展对外招商。今后五市在对外招商活动和商品展销时,应通过相互间积极组团或组织企业参加,以扩大对外招商的影响力、吸引力。
8、广泛深入开展农业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闽东北五市农业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在基地建设、技术培训与推广、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等方面,推进农业合作与交流,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福州市要逐步推进“菜篮子”生产基地向周边地区的拓展,并从资金、产品流通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同时,发挥福州现有粮食、水产品、水果、蔬菜市场等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辐射功能,搞好产地市场建设和中介服务,为闽东北各市特别是山区农产品提供更加直接、便捷的流通服务。共同培育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其到闽东北各市创办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发挥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实验区的优势,共同推动与台湾地区的农业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对台湾农业良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优化区域内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共同制定区域内农副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畅通农副产品绿色通道,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农副产品检验检疫等方面合作,联合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提高闽东北五市区域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9、共同开拓人才与劳务市场。将人才培养、交流和劳务的合作纳入闽东北各市的发展规划,加快培养五市区域内的各类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为抓手,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的合作力度,充分发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促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带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促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积极开展山海劳务合作,加强劳动力供需信息交流,大力解决沿海城市劳动力紧缺和山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的问题。每年五市联合举办1—2场人才与劳动力供需见面会,实行定向定单培训,转移吸收农
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向城市流动。共同采取职业学校培训、劳动部门培训、用人单位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的供需矛盾。
三、建立和完善闽东北经济协作区合作的有效工作机制
1、建立五市市委书记、市长联席会议制度。五市市委书记、市长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并以城市名首字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由福州、南平、宁德、莆田、三明五市轮流承办,轮值主席由五市市委书记和市长共同依次担任。联席会议根据需要可请五市其他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列席。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区域合作进展情况,研究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主要方针和框架,确定合作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具体任务的实施方案,协商、协调五城市之间的重大问题,签署有关合作协议,每次联席会议确定1—2个主题和若干重点合作项目。五市市委书记、市长联席会议下设“五联办”,为常设机构,主任、副主任由闽东北经济协作区联席会议成员推荐,由副厅级以上在职或离退休领导干部担任。“五联办”具体负责沟通信息、联络情况、协调关系、调查研究和处理日常事务。根据工作需要,“五联办”下设若干处室,办公经费纳入各市财政预算,直接拨款。
2、落实责任、营造环境。为认真贯彻落实五市市委书记、市长联席会议精神,各市政策研究、农办、计委、经委、交通、旅游、环保、经济协作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商会、新闻单位应建立对口沟通联系和协调机制,对口联系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形式进行。健全经济协作机构及相应的工作制度,加强对各合作项目的跟踪协调与落实。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以及民营企业的积极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地加强五市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为保证闽东北经济协作区各项合作事业的顺利进行,五市要从政策、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积极构建企业合作的平台,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为区域合作项目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共同为促进闽东北五市区域合作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福建省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网
福州市档案局(馆) 办公地址:鼓楼区乌山路92号 邮编:350001 联系电话:0591-83356162〔值班室〕 83337724〔技术处〕 83364096〔办公室〕 电子邮箱:fzbgc@fj-archives.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