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8-16 14: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生态民歌为何具有如此魅力
http://www.gmw.cn/content/2004-12/16/content_149489.htm
原生态民歌为何具有如此魅力
专栏记者:梁若冰 本期策划:何东平 王保纯
--------------------------------------------------------------------------------
缘起
11月初,北京海淀剧院上演了三场“中国十大乡土歌王歌后演唱会”。原以为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乡土歌王歌后清唱而无伴奏,又是在较为偏僻的海淀剧院演出,能上座吗?当记者带着疑问走进剧院时,才发现竟然满座!特别是首演时
剧场的鼎沸热度不亚于摇滚,每位歌王歌后的演唱都得到了热烈响应,特别是熟悉的一些曲目,观众自觉不自觉地跟着应和。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荒原上、山沟里走出来的民间艺术能如此火爆呢?
原生态民歌是我们民族的根源文化
记者:当很多演出为上座率发愁时,从中国西部黄河岸边走出来的民歌手们在首都的清唱却场场爆满,这是为什么?
李亚蓉:有时最单纯的东西是最有魅力的。原声态民歌好就好在它单纯、真挚,它几乎不需要伴奏、更不需要花哨的外表,它是歌手面对天地、面对自己、面对劳动、面对羊群、面对自己的心上人用本嗓唱的。过多的装饰会使它变味儿。说到我对原生态民歌的“发烧”,那是从1995年聆听陕北民歌《泪蛋蛋》开始的,当时窗外飘着漫天大雪,在一个破旧的窑洞里,朴素悠远的民歌使我血脉贲张、耳根火烫,激动之余搜空家底拍了部音乐电视《庄稼汉》,在中央电视台得了银奖。以后每年都要下延安、走安塞、去河曲古渡,民歌那撩人心弦的天籁之美使我越陷越深、难以割舍,慢慢地变成了一种责任 如何保护、如何推广……我认为,原汁原味的民歌是民族根源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血肉和灵魂,是我们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我相信能够感动我的,也一定会感动他人。
田青:对观众而言,最高境界是感动,而感动的基础是真实,每当我不经意间在艺术中与它邂逅,我都难以自已。去年我在山西左权听盲人艺术团的演唱和现在听这些乡土歌王歌后的演唱,都被深深地打动甚至流泪。11月5日我静静地坐在海淀剧场的观众席里,全身心地感受着观众发自内心的激动。这对于一个天天听歌的人来说是不容易的。
真正来自民间的音乐和歌手大受欢迎的情况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两年前的第十届中央电视台电视歌手大奖赛,藏族业余歌手索朗旺姆的获奖;今年在第十一届大赛上,几个评委同时不由自主为来自云南、唱海菜腔民歌的姐弟组合歌手起立鼓掌;近一两年,央视西部频道和一些地方举办各种民间歌王歌后的比赛都说明 原生态民歌正在被大家喜爱和接受。
温中甲:这场音乐会就像一道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大餐,非常纯净。它对于久居都市的人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对于专业的创作者来说,就更有收获。没有主办者的劳作,我们要听到这么多来自原野的歌声得跑多少地方呀 经常聆听原汁原味的民歌对于作曲家来说,是必需的一课。中外大多数好的音乐作品,无不汲取了民间音乐元素。我认为,应该多搞一些这样的演出,它对于促进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播和繁荣都很有好处。当然,我觉得是这种工作更应该由国家或者是文化和音乐方面的领导机构来投资组织。
原生态民歌是对当下歌坛“千人一面”的矫正
记者:近一段时间以来,从各个媒体上可以看到一些对民歌的讨论,这个问题似乎涉及到民歌演唱的“千人一声”、“千人一面”。这次演唱会与此有关么?
温中甲:我认为这场音乐会之所以成功,是它特别适时,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观众对荧屏上每天播放的大量单一的民歌演唱手法的腻味。这场音乐会的特点是个性十足 来自民间的山西歌王阿宝;把信天游、山曲、秦腔、爬山调、二人台、蒙汉调等几十种曲子掌握得烂熟的陕北歌王王向荣;比帕瓦罗蒂还高五度、唱蒙汉调的内蒙古歌王奇富林;年轻时唱歌如惊雷炸耳,现在年近古稀了,声腔仍然高亢响遏行云的山西歌王辛礼生……这不禁令人想起了上世纪50年代初的王昆、郭兰英和马玉涛等个性鲜明的艺术家的演唱风格。那时,没有电视,只有收音机,一听就知道是谁在唱。据说现在电视台最怕重录节目,几个歌手唱一首歌,一人一句,再重新录制的时候谁也听不出谁唱的哪句。
田青:看这场“中国十大乡土歌王歌后演唱会”,感受到观众的真心喜爱和感动,不禁联想到藏族歌手索郎旺姆在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业余组的民族唱法决赛中获得金奖的情形,索郎旺姆是一个来自藏族地区的普通牧民,没有受过专门的声乐教育。有人认为这只是偶然,有人则在媒体上欢呼,称之为“庶民的胜利”。说索郎旺姆获奖是偶然,似乎忽略了全社会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趣味的变化趋向,也忽略了全体评委认真的思考、评判,甚至思想、观点的交锋。它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声乐界在这两年里某种微妙的变化和观念的进步。
在四年前的第九届大奖赛上,我曾提出过关于民族唱法缺乏个性、“千人一声”的问题,引起不少观众的共鸣和声乐界的思考和讨论。很多声乐专家、声乐教育家不同意我的观点。他们反驳说 现在我们民族声乐的主流唱法是“科学的”,是“先进的”,那些民间的唱法“不科学”。山西歌王石占明刚出了点名,马上就有些学过学院派方法的人要来当他的老师,想来改变他。而一“规范”,石占明还是石占明吗 一些人认为只有一种唱法是“科学”的,认为只有西洋美声唱法是成体系的。其实,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完整的声乐体系,只不过没有被整理出来而已。比如蒙古族长调的唱法、藏族民歌“振谷”的唱法,更别说“呼麦”了,那是民族声乐的奇葩。从民间找根,找生命力,从兄弟民族借鉴技巧和多元化的艺术手段,这恐怕是摆脱我们“民族唱法”单一化困境的途径。
如何尊重和保护根源文化
记者:目前,你们认为应该如何保护原生态民歌?
李亚蓉:近年来,国外越来越看重中国西部民歌,总有人来采风,很多西部民歌歌王被邀请到国外演出。美国民间音乐“蓝调”有几十种,而我国的民间音乐最丰富,仅青海“花儿”就有120多种。国内重视不够,民歌和歌手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港澳地区的学校相对较为重视民歌方面的教育,而内地的年轻人则很少有机会聆听到这些代表民族文化根源的原野之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看来,中国西部黄河流域的原生态民歌所特有的那种高亢低徊、苍凉悠远、沁入心肺、情深至骨,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也是中原和南方少见的。那是中亚草原文化和中国汉地含蓄敦厚传统上万年碰撞的结果,也是当地地理文化所起的拒绝现代都市污染的“冰库收藏”作用所致,它们保留了自张骞出使西域到成吉思汗横扫欧洲时代人们日日所听所闻的原生态。热爱、重视的前提是接触和了解,我们在北京海淀剧院做这三场演唱会的目的正在于此。
田青:总有人在争论学院和民间孰高孰低的问题,我要高声呼吁 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土壤和母亲 古往今来的大艺术家没有不对草根艺术保持一个尊敬的心态的,只有半吊子艺术家才会对民间艺术采取鄙视的态度。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二胡曲《二泉映月》时,以手掩面,涕泪横流。他当时曾说过类似这样的话 这音乐,“是应该跪着听的”。随后,这首民间乐曲,走出国门,成了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中国音乐作品。现在,只要提到中国民族音乐,《二泉映月》恐怕是第一个跳进人们脑海里的。阿炳是哪所音乐学院毕业的 要我说,民歌手进音乐学院,是进音乐学院当老师,而不是按照所谓“科学”的方法“提高”。
李亚蓉:我为何热衷于投入演出呢?因为最好的保护是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让更多的人知道并热爱、尊重、掌握祖国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民歌手如果通过演出这种古老民歌而获得尊重并提高生活水平,也是对原生态民歌最好的保护。山西民歌王石占明是个放羊汉,生活苦,有一段时间开始唱流行歌补贴家用。自从他凭着出色的原生态民歌获得民歌王的称号后,他的家乡左权县又恢复了“乡土风” 大街小巷,老人孩子都开始恢复唱民歌,还常有人说 他是歌王,我们都是 个个比着唱。
田青:我们必须给予民间艺术应有的地位,并大力抢救。民间艺术的当下处境,有人觉得不必担心,但我担心。有个英国朋友叫钟思弟,前两年在河北采风,找工尺谱,一个多月找到几十本,他发现古老的民间乐队还在普遍生存着。对传统文化最大的冲击,是老百姓对自己的文化不再倾注那么多的热情了,普通老百姓的审美观和娱乐方式在改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渔民已经不用人力撒网了,开的是机动大船,怎么唱撒网号子 内蒙古的牧民骑着摩托车去放牧,怎么唱牧歌 老百姓有了新的追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迅速改变,这是必然而应该的。在这种背景下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遇到了两难境地。因此,我主张,在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域里,先谈抢救、谈保护。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事业!
http://www.gmw.cn/content/2004-12/16/content_149489.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