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41|回复: 4

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之建构(范振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11 21: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之建构
范振乾


摘 要
客家事务一词,原是1988年起的客家文化社会运动诉求之概念,历经1994年与1998年的台北市长选举,以及2000年的总统大选,部分候选人为了胜选,前项概念逐渐成为竞争各方主要的客家族群议题攻防焦点.後来,各候选人竞选的互动过程,使得客家事务一词从运动诉求之概念,转换成具体行政体系之建构,也变成争取客家选票的重要政见承诺.2001年6月14日成立的行政院客委会,以及2002年6月17日成立的台北市客家事务委员会,都是此一政治过程的产物.客家事务的行政机关虽然肩负客家语言文化复兴,传承的艰钜使命,但此一文化性的行政机关,事实上也具有高度的政治性.

政府或朝野政党切不可只见客家事务行政机关成立过程中的政治性,而忽视促使其成立的更根本的文化性,因而企图以政治力,迫使客家事务行政体系的文化性功能来为其政治性目的服务.聪明的作法是,全力支持,协助客家事务行政体系达成其文化性功能,自然地便可获得客家族群真诚而全面的支持.

由於我国向来缺乏客家事务的基础统计资料,亦无客家事务行政的经验传统,因此,各地的地方政府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不易在短期内建构完成.所以,一方面,中央政府的客委会如何争取合理的资源,发挥职能,以期尽速抢救,保存,复兴,与发扬客家文化,重振客家自信,便成为最最重要的课题;另方面,新生的客委会要如何避免在中央政府被孤立化,边缘化,也是对客委会执事诸君的严酷考验.为了突破前述可能的困境,客委会在订定,执行短中长程计画之同时,必须将各项业务与相关部会密切联系,协调合作,让它们一起参与客家语言文化之抢救,复兴,与传承,发扬之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在客家语言文化复苏,再现活力,并重返知识体系与公共领域之後,客委会便可因完成使命,达成初始设立的目的而功成身退.

关键词: 客家事务,行政体系,客委会,客家语言,客家文化,边缘化,孤立化,横向联系,短,中,长程计画,知识体系,公共领域

一,前言
本(2002)年三月底,笔者参与客家公共政策研讨会的首次筹备会议,在会中决定议程後,即允诺以「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之建构」为题,撰写论文.这个题目到底要谈些什麼,虽然笔者在订定此一题目时已有初步定见 ,但仍想知道最近是否有其他专家学者对相关议题发表过高见,期以获得参考.因此於本年四月二日,将题目正式送交研讨会筹备小组後,仍透过网路,到国家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笔者分别键入「客家事务」,「客家事务行政」,「客家行政」,「行政体系之建构」,「客家事务行政体系」,「客家体系之建构」,「客家体系」等与本题目相关之关键词,进入国家图书馆「期刊论文索引影像系统」查询,结果都是「找不到」.随後再键入「行政体系」,进入「政府出版品」系统查询,共找到两笔,分别为「我国医疗行政体系之研究」,「建立我国消费者保护行政体系」.但键入「族群事务」,「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之建构」时,无论作为关键词,或书名,在「政府出版品」系统里查询,结果仍是「找不到」;从「内容大要」项目查询时,结果亦同.因为好奇,笔者再将「客家事务」一词,利用国家图书馆的「资料库整合查询系统」,进入「全国博硕士论文摘要系统」,「中华民国期刊论文索引」,「国家图书馆期刊目次系统」,进行查询,结果全部也都是「找不到」.最後,笔者试著将1987年10月起刊行,迄今(2002.4.2)已有142期的「客家风云杂志」(後改名为「客家杂志」,持续发行至今),在国家图书馆的期刊系统查询,结果依旧是「找不到」此一杂志 .

以上,笔者不厌其烦地将进行各项查询结果都是「找不到」的过程,胪陈叙明,为的是,一方面,这一现象说明了此一题目写作时的某些限制,特别是文献方面的限制,在国家图书馆的资料查询系统中并未出现相关论文;另一方面,笔者想要就此一现象背後,与本论文有关的几点意义优先加以讨论,它们是,

第一,它凸显客家台湾人长期作为「隐形人」的政治社会效应.
第二,它印证了政府及学界长期以来忽视,甚至漠视客家台湾人的事实,以及政
府与学界不肯面对台湾社会为多族群构成的现实问题.
第三,此一现象指出客家族群的确面临严重断层与消逝的迫切危机.

扼要说明如下:

首先,就凸显客家台湾人长期作为「隐形人」的政治社会效应而言,所谓客家台湾人是「隐形人」此一命题,并非指血统上的意涵,而是指客家语言文化的政治社会地位而言.因客家语言文化几无政治社会地位可言,所以客家族群在台湾社会是没有声音的一群人,客家台湾人的形体是以其他语言文化的形式,如福佬化,或华语化的形式存在於台湾社会.也因此,「客家事务」对政府及社会各界,甚至是客家族群本身,无所谓存在与否的问题.即便少数觉醒的客家台湾人对客家语言文化的消逝开始发出抢救复兴的声音,但执政当局不在乎,或视而不见,不予回应,他们亦无可如何.整个族群便在这种负面循环之下,终於在台湾这个社会快速地消声匿迹.由於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料的蒐集,整理,流通,提供查询,与展示,就是该机关编制与执行年度预算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政府公权力对政治社会资源的一种分配政策.所以,当吾人从政治社会资源分配的角度检视此一现象时,更能看出此一问题的严重性.

客家台湾人既然是无声无息的一群人,媒体或学术界也不在乎他们遭遇了什麼样的困境,更鲜少进行研究,自然引不起政府公权力的注意.因而,有关它的种种讯息,便不会出现在国家图书馆的查询系统.因此,像客家风云杂志这样一个刊物,即使在1988年底,曾经发动「还我母语」示威大游行(这在台湾史上算是少有的大规模文化社会运动),14年来,它也未曾停止发行,且是较有代表性的客家刊物之一,但国家图书馆的期刊名称索引系统中就是没有它.1997年底,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出版的「客家发展研讨会议论文集」,也遭到同样的命运.否则,至迟到1997年底,在该论文集中已有「客家事务」的词汇出现,若它是国家图书馆馆藏之一,吾人应该可以在2002年的4月,透过其检索系统查询得到才是.

第二,就政府及学界长期以来忽视,甚至漠视客家台湾人的事实,以及不肯面对台湾社会为多族群构成的现实问题而言.由於台湾学界对客家面临的困境问题研究极少,所以在国家图书馆馆藏之中,不论是期刊论文或其他书籍,前述和客家事务相关词汇的查询动作,结果自然是「找不到」.即便台湾是多语族构成的移垦社会,族群关系在解严後也不再是禁忌的课题,但因为政府(包括国会及内政,教育,文化,新闻,,,等行政部门)及各政党对此一问题真相的漠视,所以,即便用国家图书馆的「资料库整合查询系统」,进入「全国博硕士论文摘要系统」,「中华民国期刊论文索引」,「国家图书馆期刊目次系统」,进行查询工作,结果也全都是「找不到」.若再以1997年底,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出版的「客家发展研讨会议论文集」为例,它应该算是政府出版品.但进入该馆的「政府出版品」系统查询「客家事务」,「族群事务」或前文述及的各个语词,却仍是「找不到」.

为什麼会有前述全都「找不到」的情形发声呢 简单地说,因各级政府的漠视,故其研考部门委托研究的出版品里,找不到和客家事务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最能反映学界兴趣与政治社会趋势的研究所「学位论文」里,同样也没能引起学界的重视,所以前述词汇在该馆的博硕士论文系统当然是找不到的.这样的事实所反应的是,14年来的客家文化社会运动,仍未受到学界的注意,得不到他们的青睐.吾人只能说,客家事务相关问题的研究,仍有待鼓励.

第三,就客家语言文化面临严重断层与迫切的消逝危机而言.笔者曾使用国家图书馆各种查询系统,均无法以「客家事务」,「客家行政体系」,,,等等词汇找到相关论述资料的此一事实,说明了14年来的客家文化社会运动,仍未能有效启动专家学者,包括客家台湾人的学者本身,对此一问题的重视,以致相关的研讨会或论述十分有限 .虽说坊间已有少量和客家有关的出版品,公,私部门也曾召开过几次研讨会.然而,这些仍不足以引起政府和学界正视客家语言文化断层消逝的危机,这只要看即便行政院客委会成立了,但其第一年度的预算却从十二亿元删减到一亿多元,连国营事业睦邻的公关费用零头都不如.只要看扣除客委会办公室租金与官员薪资,预算所剩无几,便可知晓政府是否重视客家事务了 .客家语言文化断层消逝的迫切危机,既然仍无法成为社会的公共议题,因之,著手进行相关问题之研究,用行动参与抢救者之热情自然难以为继,人数也就不多.客家文化社会运动原先汇聚的有限力量,便无法赓续增加,转成为迫使政府必须正视的社会力量.客家语言文化断层消逝的危机,既然无法引起政府及学界的重视,当然,觉醒者呐喊与诉求的有限力量,也就不会反映在政府行政体系的组织功能上了.

於此,必须说明的是,在进入主题讨论之前对客观环境限制条件的以上陈述,与以下所要展开的论证,看来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事实上,两者间却存在著辩证的统一.也就是说,上述客观环境的限制条件是尚待全力克服的情势,而以下要论证的客家事务行政体系的问题,则是期盼在现有的有限基础上,透过行政体系的建构工程,逐步开展客家事务未来广阔的愿景.

二,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之创建

1997年11月底,在台北市政府民政局主办的「客家发展研讨会议」上,笔者首次将「客家事务」,「公共议题」,与「政府政策」三个概念连结起来.在该篇论文上,笔者对「客家事务」做如下的定义:「客家事务(Hakka Affairs) 指的是台湾客家族群关心的事务的总称.它包括客家人的语言,音乐,戏曲,信仰,,,等文化传承问题,以及客家人的政治地位,社会权益等族群尊严问题.这两大问题『文化传承』与『族群尊严』问题不只是感情层面的问题,在客家人看来,它还涉及法,理制度层面的问题.」 文中并详细检讨有那些主,客关因素,使得「文化传承」与「族群尊严」两大客家事务问题「尚未能」成为政府的政策议题.其中主要讨论的是,何以它尚未能成为台湾社会的公共议题,何以它尚未能成为执政当局必须正视,进而提出对策方案,加以处理解决的问题.

持平地说,就前述论文提出时的1997年冬,当时的政治情势而言,尚看不出掌控绝大多数政治社会资源的国民党,在短期内会有立即下台的迹象.政党轮替虽是社会大众的愿望,但是当时主要的反对党民进党,也还没有在中央接替执政的准备.即便是首位实践有关客家政见承诺的政治人物,当时的台北市市长,在其客家政见承诺中,并没有在台北市政府设置常设机关「客家事务委员会」的构想;向来漠视客家事务的国民党,当然,在其掌握的中央政府里也没有设置类似机关的想法.

然而,这种以族群动员为本质的选举却必须回溯到1994年.在1994年台北市长争夺战中,以新住民为主要支持者的新党候选人赵少康,与国民党的黄大洲,及民进党的三人的白热化竞选过程中,却开启了以族群动员为本质的台湾选局.在弃保耳语压制下的,由於面对赵少康的新住民无条件支持与媒体宣传优势,以及黄大洲的国民党传统组织战的掩护,为求胜选,乃在台北市的选举史上,首度采取积极争取客家选票的策略.阵营承诺「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下简称「台湾客协」)的要求条件,从而获得「台湾客协」的全力支持.最後,在选战中胜出,当选台北市长.在选後的检讨里,阵营了解客家选票是其当选的重要因素之一.选举出身的,十分重视其客家政见承诺,并努力的使其实现.
因此,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1988年12月28日「还我母语」示威大游行开始的客家文化社会运动主要诉求,直到解严後的台北市长民选,才首次成为民选政府必须认真面对,加以处里的公共问题.市长果然将其转换成市政议题,试著从地方政府层级开始处理 .

1998年的台北市长选举,前述的族群动员本质并未改变,甚至变本加厉.表面上是中央政府执政的国民党与在台北市地方执政的民进党对抗,实际上是掌控全国媒体与都会优势的新住民外省人,推派其代表马英九,与握有族群人数及经济优势的福佬人代表,捉对廝杀,选情极度紧绷.

在台北市长竞选的这场战局中,由於掌握的福佬选票与支持马英九的福佬选票及新住民选票势均力敌,客家台湾人又未推出市长候选人,客家选票遂成为陈,马双方极力争取的对象.

由於寻求连任的市长在其第一任市长内,具体实践他的多项客家政见承诺,包括成立财团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会,提拨市产设置台北市客家文化会馆及客家艺文活动中心,举办客家文化节,及台北市客家街路文化节 ,稍後并同意在台北市捷运的月台及列车上并用客语广播,,,等等,得到台北市客家市民同胞的极大支持.

挑战的马英九阵营,因此乃推出「马英九是湖南客家人」的血统诉求 ,除了到苗栗通霄「马家庄」祭祖,马英九也开始学讲几句客家话,企图争取客家乡亲的认同与支持.在国民党的强力组织运作下,马英九的确因此也得到许多客家乡亲的支持.

代表国民党的候选人马英九,遂比照寻求连任的民进党市长的竞选模式,提出「客家政策白皮书」,成立「客家竞选总部」,以与竞选总部的「客家後援会」对抗.双方在政见承诺上,大力促销「族群议题」.应予注意的是,马英九为了争取胜选,在我国的选举史上,首次用「白皮书」的形式,来说明他的客家政策全盘内容.他并承诺胜选後,将在台北市政府设置一级单位,成立「客家事务委员会」,这是「客家事务行政体系」概念在台湾政治舞台上具有想像空间之滥觞.在这次市长竞选活动里,「客家事务」一词终於浮上政治台面,正式成为政治词汇.「客家事务」也从此成为客家族群与各方政治人物,或政治团体之间对话的代表性概念.

1999年初,第二届民选总统的非正式竞选活动早已热闹展开.尽管表面上,竞选的各方阵营都宣称不要诉诸「族群议题」,但实际上,无论他们怎麼包装或否认,在本质上,,连战,宋楚瑜,与许信良四组总统候选人,都将族群议题中的「客家事务」作为竞选的核心主轴之一.他们全都采用「客家政策白皮书」的形式,陈述各阵营对客家事务的政见承诺.虽然彼此各有轻重,但其文宣全都是以1987年底「客家风云杂志」创刊以来,「客家发声运动」一再诉求的客家语言文化议题做为主轴,也就是前述的「文化传承」与「族群尊严」两大问题,再各自增删,以示各阵营的属性与偏好 .至此,「客家事务」的概念,终於透过2000年第二届民选总统的竞选过程,正式越过淡水河,从台北市都会区的「地方性议题」,扩大成为「全国性的公共议题」.在各组总统候选人相互较劲之下,客家事务行政体系的相关概念逐渐有一个雏形出来,开始在各平面与电子媒体上散布讨论.

2000年的第二届民选总统竞争之激烈,在台湾政治史上,堪称空前.寻求继续执政的国民党,一方面,因宋楚瑜出走而大伤元气,向来属其铁票的原住民票,军眷票与新住民票随宋楚瑜出走而离开国民党;另方面,占台湾人口达三分之二的福佬票又几乎被宋楚瑜与平均分食.向来漠视客家台湾人的国民党,此时为了挽救选情,乃吸取1994年及1998年两次民选台北市长选举时,各方争取客家选票的教训,以现任中央执政之便利,「突然」采取极大之「政治动作」,於2000年2月29日,召开「行政院客家事务委员会筹备小组谘询会议」,并遴聘萧新煌等23人为「行政院客家事务委员会筹备处」的筹备委员,试图争取客家选票 .

国民党政府紧接著来的政治动作是,行政院随後於次(3)月8日,即3月18日总统大选投票日之前10天,召开「客家事务委员会筹备处」的首次筹备委员会议,决议行政院「客家事务委员会」分阶段成立:首先是成立筹备委员会,进行筹备事宜;其次,由行政院通过「暂行组织条例」,以「临时委员会」方式先行运作;最後,完成组织条例立法,正式成立.像这样「火速」的政治动作,确是台湾政治史上所未曾见者,尤其这是针对它向来漠视的客家族群事务,现在突然要在中央政府设立一级机关,其为争取客家选票之阳谋,可谓司马昭之心,天下皆知.3月18日投票结果,国民党总统的候选人连战,萧万长,在桃竹苗三县,仅分别得到20-22%的支持,比1996年李登辉,连战的70-72%少了一大截(减少50%).显然地,桃竹苗三县的选民对国民党前述的「政治火线大动作」并未领情.高屏六堆地区的开票结果,显示的意义亦同.即便是花东地区,客家乡亲聚集较多的的乡镇,如花莲吉安乡,,,等等,也是如此.

俗话说,「头都已经洗了,只好把它剃了」.因此,虽然败选了,成立行政院客家事务委员会的话却已说出口,此时摆个样子,作个交代,说不定还可博得虚名,讨个人情.2000年「318」之後,国民党政府对待「客家事务委员会筹备处」的态度便是如此.在「520」政权轮替之前九天的5月11日,即将下台的国民党,在行政院院会中通过成立「客家事务委员会筹备处」所需法源依据--「行政院客家事务委员会筹备处暂行组织规程」,并於「520」政党轮替前两天的5月18日,由行政院函送考试院核备.然而,国民政府这一连串的动作显然形式意义大於实质意义,从本文稍後论及考试院在政权轮替後,长时间地延迟搁置前述「暂行组织规程」的事实,更能看出「客家事务行政体系」的选举政治本质.亦即掌权者把1988年底以来客家文社会运动为抢救复兴语言文化所提出的诉求,转化成选举政治的筹码来操作.

2000年9月1日,民进党政府执政後三个半月,由当时的行政院长唐飞,为国民党政府在当年2月29日行政院会中通过的「行政院客家事务委员会筹备处」正式揭牌,并指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徐正光兼筹备处主任,展开筹备工作.唐飞院长在揭牌典礼的致词中指出,筹备处的成立有三种意义:一,代表新政府对宪法有关平等权进一步具体实践的决心,二,象徵落实国家肯定多元文化主张的诚意,三,更是实践陈总统竞选时「客家政策白皮书」的开始.

笔者因缘际会,得以自2000年的8月下旬起参与「行政院客家事务委员会筹备处」的先期准备工作,对客家族群内部各方势力希冀卡位其中的运作,社会各界对此一筹备处「明迎暗拒」之态度,与朝野政党对成立「行政院客家事务委员会筹备处」一事各自之盘算角力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

例如,仍在泛国民党控制之下的考试院,即一反常态地,迟至2001年的3月2日,才予以「核备」该筹备处之「暂行组织规程」.这和过去行政院为新成立之某一部会机关「筹备处」而函送其「暂行组织规程」时,考试院向来都是如影随形般地快速处理,未见有搁置不理之情形便大不相同.客家事务委员会筹备处的「暂行组织规程」是第一宗留在考试院,延搁甚久才给予核备的先例.从2000年5月18日,国民党政府下台前两日,行政院将该「暂行组织规程」函送考试院,至2001年3月2日考试院始予核备.其间,接替政权之民进党政府行政院研考会,秘书处,及客家事务委员会筹备处与考试院之间之公文往来,人员协调说明,费了许多力气.虽然考试院最後核备了该「暂行组织规程」,但前後将近十个月,这种一反常态延迟搁置的事实,也许考试院有其考量,但此一事实却难免令许多关心客家事务委员会筹备处筹备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的人怀疑,是否旧政府的泛国民党势力心有未甘,欲藉此牵制新政府,使其不能顺利实践总统的竞选承诺,存心与新政府角力,而以客家事物行政体系之建构进程作为牺牲 若是如此,这不是将国民党政府当初匆匆忙忙地设置「行政院客家事务委员会筹备处」,不过只是争取客家选票的权宜手段之本质暴露出来了吗,而这也更凸显出客家事务行政体系的选举政治本质.

「暂行组织规程」於2001年3月2日考试院予以核备时,也就是「行政院客家事务委员会筹备处」於2001年9月1日正式揭牌6个月之後,「筹备处」才有法源依据,不再是黑机关,并於3月16日编定九十年度预算,行政院才能动用第二预备金,让「筹备处」有预算可以支应.前此,客家事务委员会筹备处所用的每一毛钱,都是暂时先从蒙藏委员会预算中借支周转.
经过兼筹备处主任徐正光与各方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2001年的4月18日,立法院完成「行政院客家事务委员会组织条例」草案之一读.至次(5)月2日,立法院内政,法制等委员会的联席会议进行二读审查时,许多热心人士都到立法院三楼会议室关心审查过程.笔者当天将课程与他人商调,一早前往立法院三楼会议室,在现场为立法委员说明该组织条例草案中规定不合理或需要修正之相关条文.因为立法院之议事系朝野政党合议制,各方均需退让而有所妥协.最後,虽未能将全部的条文合理的修正过来,但今日翻阅笔者当日在立法院为各党出席立委所写的意见纸条,请立委们支持对该组织条例某些条文加以调整的文字说明,以及当日中午针对部分条文所拟的修正书面意见,用以提供筹备处徐兼主任正光参考者,读来仍有颇多感触.其中有几项十分重要,笔者愿在此提出其中的三项,作为「客家事务行政体系」创建过程中的见证.

其一是,行政院为中央政府机关,故「客家事务委员会」应更正为行政院「客家委员会」;未来县市政府及直辖市政府设置的客家事务机关名称则为「客家事务委员会」.这样才符合中央机关的客家委员会「制订」客家政策,与相关部会「协调」客家相关事务之政策,以及「监督」地方政府执行客家政策之体制.否则将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客家事务机关均称做「客家事务委员会」,便显得不伦不类.

其二是客家委员会之委员,不宜比照「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设置七名「有给职」之委员.原民会有给职委员之设置,有其特定目的.例如,因原住民族有十族,其於主任委员,两位副主任委员,主任秘书之外,另设置七名有给职之委员,有其功能上,政治上,与族群代表分配之考量,但客委会之委员没有比照设置「有给职」的任何理由,否则会徒增客家族群内部的纷扰,加剧分裂.

其三是落日条款之去除.2000年5月20日国民党政府下台前夕拟定并函送立法院的「客家事务委员会组织条例草案」,原规定「客家事务委员会」於正式设立後三年内立即裁撤.在内政,法制等委员会进行二读审查时,有些立委仍甚坚持此一落日条款.不论其辩称之理由为何,都不免令人质疑其视客家语言文化之抢救复兴工作如儿戏之心态;也不免令人怀疑当初国民党政府「匆匆忙忙」地在行政院成立「客家事务委员会筹备处」,其实不过是为了选前争取客家选票的最後冲刺,应付敷衍,摆给客家人看的,实则毫无让它发挥功能的诚意.这样的虚情假意真面目,似乎在此一「落日条款」中充分流露无遗 .因此,笔者对排除设立三年後自动裁撤的落日条款此点十分坚持,一再委婉地将道理说与相关委员知晓 ,也请支持客家语言文化应迅速抢救的立委们强力协助,排除此一条文.

2000年5月4日近午时分,立法院三读通过,完成「行政院客家委员会组织条例」的立法程序.除机关名称更正为「行政院客家委员会」之外,原草案中的三年落日条款及设置七位有给职委员的条文也废除.「行政院客家委员会」於6月14日正式成立,由国策顾问范光群律师出任首任主任委员.客委会分成企画处,文教处,综合处,分别掌理相关业务.十分可惜的是,客委会设置委员会议的相关条文,因各党派的审查委员急著通过条文,笔者虽曾提供相关修正意见,但终未能在二读的审查会中,将委员会议的定位与权责釐清,以致客委会正式成立後,其委员会议能发挥的实质功能,至多只是备询的角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11 21: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中央政府之客家事务行政机关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已於2001年6月14日成立,正式运作了.对此一中央政府之客家事务行政机关,笔者期盼它至少不应只是各方申请补助的机关,或只是分配奶水之奶妈,更不希望看到它成为客家族群内部争权夺利的场域,或官僚竞逐,升迁或待退之所.因为它既然成立了,便要体认所背负的极大使命与任务,应有极高远的目标.在选举政治的现实考量之外,它更要具备「客家文艺复兴运动」推手的理想性格,并落实十馀年来「客家文化社会运动」的基本诉求 .因此,笔者曾针对它的定位,使命,角色与任务,提出一些看法,期望客委会尽速建立与中央各部会之间有关客家事务行政之横的联系机制,发挥客委会最大的功能,从而对建设台湾成为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民主社会做出贡献.

首先,从客委会的组织条例来看,它是行政院统筹,处理我国有关客家事务之中央机关,同时也是负责协调,监督中央政府处理或地方政府执行客委会主管事务之权责机关.因为它拥有「统筹」,「协调」及「监督」之权责,所以在法理上它是我国有关客家事务政策之「拟订者」,「执行者」,「协调者」,与地方机关执行中央政府客家政策之「监督者」的四重角色.

因此,客委会应对全国范围的客家事务拟订短,中,长程施政计画,并订定施政目标.又因「政党轮替」将会是我国政治运作的正常现象,所以客委会也应设法使前述计画「法制化」,使客家事务相关的公共政策,不致因政党轮替而被不同的执政党任意变动删减,使客家语言文化的复苏工作不致成为政党斗争的祭品.也因此,客委会至少要和所有的立法委员,特别是客属立委,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争取适当的预算,维持基本的政策方向.

此外,在我国的政治实务上,中央政府各部会之间,特别是业务相关的各机关之间,某一机关除非有总统或行政院长大力支持,或拥有相当数量的(甚至是特定族群的)立委支持(如退辅会),或机关首长十分精干积极,并获得学界,舆论的强力支持,否则从行政官僚体系运作的本质与经验来看,由於各机关的预算与施政本就具有强烈的独占性与排他性,所以某一机关若不能得到府(院)支持,又不能积极振作,有效地证明本身的业务能力与存在价值,它便很自然地被「边缘化」或「孤立化」了.

由於客委会的成立背景与其组织条例的立法过程,笔者向来关切,参与亦多,因此,建议领导客委会的执事诸君,一定要尽速有效地建立与中央其他部会之间横的联系机制 ,以及与地方政府之间纵的联系及指挥监督系统,客委会的业务才能在法制的基础上,顺利推展开来,免除被「边缘化」与「孤立化」的命运.

以下谨就拙见所及,先就中央机关的客家事务行政体系应有的短中长程计画内容,以及为推动落实此一计画必须与中央其他部会联系的基本机制,及其主要工作项目卢列出来,以共各方参考.

短,中,长程计画
从落实计画所需时程来区分,以一至二年为短程,三至五年为中程,六至十年以上为长程.

短程计画:
短程计画目标一方面著重在一至二年可以完成,并可收到一定效果者为主,藉以快速凝聚,提振客家台湾人之士气和信心.这需要有相当的行销(Marketing)观念与行动能力,才能做对与做好.

客委会自成立筹备处以来,笔者曾多次提出建言指出,四百万的客家乡亲是一个极大的市场,客家文化也有许多特质,可以把它发扬光大,好好地把它当作优质商品般地向全社会介绍推销出去.对於自信不足,却又不知自身的文化拥有许多特色的客家族群而言,要如何快速地重建信信,提振士气,是否具有前述的行销观念与行动能力是一个关键点.

最近客委会的叶菊兰主委似乎掌握到前述要点了,广告行销出身的她,很快就应用「外销转内销」原理,连续举办多项活动,并透过良好的媒体关系,迅速提高客家能见度,让客家社区及社会各界感受到客家开始「动」起来了,这类作法用在短程计画十分有效.

短程计画中有许多是为中,长程计画进行奠基,铺底的准备工作,故著重在规画,设计,以及为中长程计画进行前置准备工作为主.吾人应与注意的是这些都是使客家语言文化重返知识领域及公共领域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绝不可忽视,或以应付心态对待.其主要项目如下:

1-1.每年举办一次环岛客家路跑或接力赛活动,结合(串连)台湾南,中,北,东各县市客家乡亲,一则展现客家台湾人的健康活力,再则凝聚客家乡亲的士气,从而建立客家族群自信心.这是一项多目标多功能的活动,例如,各县市均有众多客家乡亲参赛,立即打破长期以来媒体,政府及社会各界,认为只有桃竹苗才有客家乡亲的错误刻板印象.

1-2.与教育部,经建会,人事行政局,,,等相关部门,积极协调推动筹设客家大学,及大学内设立客家学院事宜.透过客家大学之设立过程,可以有效地凝聚散布各地之客家菁英与其社会能量,这是推动客家事务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1-3.与教育部,文建会,内政部等部门积极协调,就幼稚园起至各级学校(含社区大学)客语教学有关之课程,教材,师资,及教学资源所需之前置作业妥甚做好准备工作.

1-4.与教育部,文建会,劳委会,经济部等部门积极协调,就培训客家社团进入现代公民社会所需智能技巧,妥甚做好设计,规划之准备工作.

1-5.与教育部,文建会,劳委会,经济部,外交部,绩优之大学院校,或杰出之公民营企业,积极联系协调,就培训客家政经领袖人才,辅导大专院校及高中职之客家社团,做好设计,规划与委托工作.

1-6.与新闻局,广电基金会,公共电视,或其他杰出之公民营传播媒体,大学传播科系,就培训客家语言文化广电节目之制播,主持,及采编人才事宜,积极协调,订出时程与具体目标.并争取客家语言文化之广电与节目,使成为常态性节目.

1-7.汇整客家文史工作之人力资源与学术界研究资源,并予以适当之协助,使其能发挥更大之功能,特别是对各地方志,官书,各级学校教科书中,对客家族群在台湾开发史上应有之合理地位,正确之角色,进行资料蒐集,订正,补充之前置准备作业工作.

1-8.立即规划,建立全球客家资讯网及人才资料库,使客委会能与国内外社会各界良善沟通,获得广泛支持.

1-9.教育部,交通部,新闻局积极协调,辅导成立全国客语广电节目联播网,从每日二小时开始,逐渐增加,不只配合各级学校之客语教学需求,亦可增进各族群之相互了解,加速客语复苏工作.惟不论节目是委托制作或甄选产生,均需妥善管理联播机制,才能使节目之制作,主持,与内容获致较佳之效果,并使其成为客家人自我认识与社会各界认识客家之窗口.

1-10.分批密集举办全国客家乡镇座谈会,这是活络客家社区,再现客家活力的有效方法,惟工程庞杂,需做好前置准备作业.

1-11.立即著手建立与中央各部会的横向联系机制,及各县市有关客家事务之纵向指挥监督系统.

1-12.规画设计可以容纳一千人座之演艺厅,台湾南北各一座,作为传承,发扬客家民俗,戏曲,音乐文化之基地.

1-13.筹设客家实验演艺团队及配音团,用以示范,推广客家音乐,戏剧与广电节目.

1-14.组织专门委员会,分别针对客家语料库,客家大辞典,客家百科全书,客家学,及义民爷信仰做有系统研究等等,进行设计,规划作业.并透过教育,广播与生活渗透方式,详定客语复苏长程计画.

1-15.筹备客家基础资料之蒐集,调查,整理与出版运用工程.此乃一世纪性工程,十分专业,庞杂,需做好前置准备作业.

1-16.客家识别系统之规画,设计,宣导与运用.

1-17.主动争取客家人才在政府教育,文化,传播,侨务,及其他相关部门应有之合理族群代表,以免在汉人,原住民二分法及用人唯才的口号包装下,漠视客家语言文化应有之尊严与权益(例如教科书之编审即一著例,否则仍会继续发生有如在国中「认识台湾」教科书中,教导学生说,客家台湾人的神明「义民爷」是「孤魂野鬼」之事件).

1-18.客家文学,音乐,艺术及演艺之创作奖助计画,优良客语广电节目之奖助计画,客家文化演艺团体与文史工作之辅导奖助计画.

2.中程计画:

中程计画一方面是在检讨,改进短程计画中有延续性质之後续计画,使能成为各年度施政计画之一部分,持续进行,另方面亦为长程计画之子计画.主要内容如下:

2-1..协调文建会,经建会,主计处,人事行政局,尽速完成各地之客家文化园区与客家文物馆之规画,筹建,及所需之合理经费与人力配置.此为客家语言文化传承发扬之一部分,也是客家活力再现之具体作法之一.

2-2.协调大专院校开设客家语文学系,或客家研究之课程,这是使客家语言进入知识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以优厚奖助学金大量鼓励大学系,所,特别是博,硕士论文,进行客家研究,以及与客家传播的相关研究.

2-3.与交通部,农委会,文建会,教育部,财政部协调,发展客家文化与休闲产业结合之机制.一方面使客家庄活力再现,客家後生返乡,留在家乡的机会大增,另方面可使客家社会重新繁荣,从农业直接转入以「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为基础的服务业,惟其间的交通与资讯网络必须完做整体规划;与媒体间的互动,更需要有前瞻性的设计规划.

2-4.与交通部协调,彻底落实「大众运输工具场站语言平等使用保障法」,以为语言平等法及客语无障碍环境奠基,铺底.

2-5.筹设专门委员会,汇聚短程计画中1-7之基础成果,以五年时间为一阶段,分阶段补充,订正各类官书,地方志,教科书及其他出版品对客家遗漏,偏颇不实,或歪曲之记述.

2-6.争取各级教科书,政府出版品有关客家记述篇幅之合理比例,不可遗漏.

2-7.委托制作杰出客家民俗技艺人士实录,并蒐集客家音乐,戏曲之资料,作为学术界研究客家文化之基础资料.

2-8.以短程计画相关项目之成果为基础,持续推动客语无障碍运动.

2-9.协调新闻局,大学院校,或其他公民营传媒,协助辅导客语电台之专业经营管理技巧,以及客语广电节目之精致化,并建构全球客家卫星节目资讯网络.

3.长程计画:

3-1.落实宪法有关国民平权之规定,以客语无障碍为目标,重建客家自信与自我认同,重现客家社会之活力,丰富客家语言文化之生命.
3-2.透过客家文艺复兴运动,丰富我国之多元文化内涵,使我国成为名实相符之民主国家.

3-3.建设台湾成为全世界传承,保存与发扬客家文化之中心.

3-4.以二十五年为期,解除客家语言文化之危机,并使客家语言文化在知识领域及公共领域展现生命力与高度价值.此时,客委会完成阶段性任务,相关业务回归其他主管部会,客委会同时解散.

(二)中央各部会横的联系对象与主要合作内容

根据前述笔者所提出的客委会短,中,长程计画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与达成之目标 ,笔者认为客委会应就其业务计画项目与相关部会建立联系合作机制,使其任务得以顺利推展,其联系合作内容扼要说明如下:

1.教育部
1-1幼稚园及中小学客语教学之师资,教材及相关法令之制订与执行.
1-2客家戏曲科之招生,学习与发展事宜.
1-3大专院校客家学系,所,研究中心之课程,师资,员额编制与发展事宜.
1-4客家大学,客家学院之设置,招生及发展事宜.
1-5客家大辞典之编篡,与客家语料库之建立,运用事宜.

2.文建会
2-1.客家民俗,文物,音乐,戏曲及其他文化形式之纪录,保存,传承与发扬活动,以及相关硬体(如客家剧团,音乐,及民俗表演专属之演艺厅)之兴建,营运,与发展事宜.
2-2客家文化园区之规画,设计,兴建,营运与发展事宜.

3.农委会,经济部,及国科会
3-1.我国台三线丘陵山区农,牧,水果,花卉之栽种,以及如何因应我国加
入WTO之冲击,协助辅导农民留乡转型.
3-2 精致农业,生物科技等与农民生计之发展.
3-3 客家聚落,文化休闲产业化相关资料之数位化与运用.

4.交通部
4-1.观光局:客家庄休闲产业,观光景点之开发,数位化,与网络之建立与
运用.
4-2.邮电司:客语广播,电视频道(特别是数位化网络)之协助建立与运作.
4-3.路政司:台三线丘陵山区交通动线之合理规画,调整,与建设,维修事
宜.
4-4.铁路局,公路局,民航局:大众运输工具场站语言平等使用保障法之落
实.

5.新闻局
5-1.全台客语电视,广播联播网之辅导,设立,与发展事宜.
5-2.合理辅导补助各广电媒体之客家语言,文化,社教广电节目,以及协助提升客语电台,电视台之专业经营管理技能.
5-3.金钟奖,金曲奖等应予客语广电节目及戏曲音乐之合理参赛空间.

6.内政部,经建会
6-1.协助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推动客家事务的业务单位,作为客委会客家政策之执行与对口单位.
6-2国民身分证户籍栏加注族群别,母语使用别.
6-3.行政区域重划时,不应将苗栗县划入台湾中部行政区,应保持桃,竹,苗客家文化生活圈之完整.

7.主计处
7-1.协调办理全国族群别,母语使用别之普查,作为了解真实国情,制订文化,教育政策,以及资源合理分配运用之依据.
7-2给予客家事务合理之预算与资源配置.

8.外交部,侨委会
8-1.协助海内外客家社团之联系及海外客家社区之辅导,并协助加入国际非政府组织.
8-2.协助建立台湾成为世界传承,发扬客家语言文化之重心.

9.陆委会
9-1.协助建立两岸客家文化事务活动之联系管道.

10.考试院与人事行政局
10-1.举办包括客家族群事务行政之类的各级公务员考试,甄拔合适人才,并藉此带动各级学校学习,研究客家之风气.
10-2.对适任之族群事务行政人员,给予特别津贴,藉以增进台湾各族群之尊重及和谐.

[ Last edited by huangchunbin on 2005-7-11 at 22:16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11 21: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地方政府之客家事务行政体系

设置客家事务行政体系的纵向指挥监督系统,主要是使客委会可以在法制的基础上,指挥,监督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府的客家政策,及监督,协调地方政府自行制订之客家政策与其执行情形,然而仍需要从四个方面来讨论.

(一)设置地方政府客家事务行政体系应考虑的原则

1.法源方面:各县市客家人口多少不一,客家传统厚薄有别,客家事务繁简有差.因此,只能由各地方政府在其权限内因地制宜,设置适当之单位与配置适当之人力.惟究系一级单位或二级单位,或乡镇县辖市是否要设立客家事务行政单位,甚至有无专人或专责单位,目前并无任何法律规定.客委会除了尊重地方政府权责外,似乎只有在地方政府就客家事务请求协助时,客委会才与内政部,人事行政局,考试院考选部等,就所需编制员额,职级协调而已.

2.权责方面:客委会举办重大活动,无论是请求地方政府协助办理,或由地方政府承办,事实上需要有一个对客家事务比较熟悉之对口单位及一组承办活动或联系之人力.此时,设置常设的客家事务地方对口单位,并配置适当之人力显然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其应有的权责范围,要界定清楚.

3.层级方面:客家事务究竟由地方政府之民政局或文化局等一级机关作为对口单位,或仅由二级单位甚或个人做为对口或联系之对象,客委会应就任务,需求与完成计画目标之时程,通盘考量,与地方政府协商後订定.

4. 名称方面:地方政府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之名称,应做适当之协调与规划.否则可能会出现目前行政院有「客家委员会」,地方政府也有「客家委员会」(如台中县);有些地方政府称做「客家事务委员会」(如台北市),也有称做「客家事务谘询委员会」者(如高雄县).类此情形,难免予人杂乱不一的印象,在实务运作上也会产生困扰.

(二)地方政府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之现况

根据客委会提供的最新资料,目前,除连江县,金门县以外,客委会与各地方政府已建立联系之窗口.担任窗口角色者有:
文化局长(台北县)
民政局长(彰化县,云林县,新竹市)
民政局副局长(彰化县,新竹市)
民政局科长(高雄市)
文化局课长(桃园县,苗栗县)
民政局课长(彰化县,云林县,台南县,屏东县,宜兰县,花莲县,台东县,基隆市,新竹市,台中市)
民政局股长(高雄市)
民政局课员(新竹县,彰化县,云林县,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县,台南县,高雄县,宜兰县,基隆市,新竹市,台中市,嘉义市,台南市)
民政局课员(台北县)
民政局技士(澎湖县)
台北市政府原由民政局秘书担任窗口,其後於2002年6月17日正式成立专责机关「台北市客家事务委员会」.

前述各地方政府客家事务之窗口中,形式上,彰化县及新竹市政府均各指派民政局长,副局长,课长,课员共四人担任窗口,云林县政府指派民政局长,课长,课员三人为窗口,台北县政府指派民政局局长与课员两人为窗口,宜兰县,基隆市政府各指派民政局课长,课员共两人为窗口.各地方政府对客家事务的归类,大致以民政局业务为主,少部分则归类为文化局业务.人数则曾即予多寡不一.这可能反映各地方政府主观上对客家事务行政之重视程度,也可能反映客观上各地方客家事务质量之多少繁简.

客委会主委叶菊兰曾於2002年5月15日,建议花莲县政府增设「客家事务局」专责处理客家事务,县长张福兴表示,会重视客家语言和文化的保存及生根工作,至於设立专责单位的建议则将积极研究办理.她也曾於稍早(2002年3月28日)拜会台中县县长黄仲生,建议县府考量增设专责处理客家事务的一级单位,中央将给予充份支持,希望未来能与地方密切合作.

(三)地方政府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不易建构之原因与解决之道

前述现象说明,客委会虽已成立一周年,连筹备处一起算也不过一年十个月,时间甚短.地方政府的客家事务行政体系,显然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建构出一个雏形出来.这是因为客家事务行政为一全然新生事务,无前例可循,而且毫无任何基础资料可以参考所致.笔者在2001年8月时,曾就客委会与行政院蒙藏会,及原住民族委员会的性质与功能做过简单比较.这项比较可以说明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之建构所面临的许多根本问题,特引述如下

1.客委会与蒙藏会及原民会之差异

表面上看,客委会所主管的业务和蒙藏委员会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以下简称「原民会」)一样,同属族群事务,但实际上却几乎完全不同,也因此,客委会的工作几乎可说是完全开创性的,没有先例可循的.说明如下:

首先,就蒙藏委员会而言,它目前有效的施政对象全部不过一千馀人.以去(2001)年为例,其预算为一亿五千馀万元,平均每人因此而直接分享的预算服务约为十五万元.因它受宪法明文保障,且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故暂时搁置不论.

其次,若与另一个同属族群事务行政的原民会比较,客委会的业务本质和它的也几乎是不相同的.因为原民会主管的事务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实务经验,更有既定的行政网络,因此,何处有原住民 其人数有多少 原住民生态为何 几乎都有翔实的记录.因为从1950年代开始,内政部设有山地行政科,原住民的籍贯和新住民一样,特别分开登记.台湾省政府民政厅有山地行政科,原住民聚集较多的县市民政局也设有山地行政课,全台湾山地乡有30个,住有许多平地山胞的平地乡也有25个.

从村长,乡长,乡民代表,县市议员,省议员,到立法委员,全都有专属名额,也有专属的预算.所以有关原住民事务的组织系统相当明确,其行政及立法经验,相关统计资料以及具有原住民族群行政事务经验的人员都已十分充沛.

更重要的是,以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为首的学术研机构,加上各大学的人类学,考古学或社会学系,所,对原住民的研究,继承了日治时代的研究基础,继续发扬光大,在各方面早已经累积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因此中央机关的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於1996年底成立时,即使没有经过筹备阶段,但在前述的各种基础上,稍事整编,其业务便能顺利上路了.

但客委会系客家文化社会运动人士,在1987年底开始,为抢救客家语言文化,经过十馀年的奋力争取,形成一股力量与风潮之後,因逢省市长及总统开放民选,在争取选票的胜选考量上,候选人才承诺将客家文化社会运动的诉求与能量逐步纳入政府体制内,故客委会的本质固然有文化的,社会的成分;但也是因为有了民主选举才有客委会,所以它也有政治的,选举的成分.也因此,当政党轮替一旦成为常态之後,除非客家政策已经法制化,成为国家的基本政策,成为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的实践,否则客委会将不易维持基本的,延续性的政策方向.

又因长期以来客家事务一直不被政府部门当作是一回事,客家族群事务的行政经验自然缺乏.在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之下,客家族群又变得退缩隐形.而学术界里进行过的客家研究极少,民间文史工作者也才在萌芽阶段,故客家族群基础性的统计资料几乎没有.因此,客家人在那里 客家人有多少 客家是什麼 等等尚无确切的答案.这些根本问题,使得客家族群的真实面貌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了解,而这些正决定了客委会工作的方向,本质,限制与难度.

再次,原住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一直远不如汉人,所以原民会成立之前或成立之後,有关原住民事务的行政工作一直都是以经济生活或物质条件的改善作为主要内容.以2001年为例,原民会新台币三十六亿馀元的预算,绝大部份用在原住民经济生活的补助或物质条件的改善,甚至包括健保费的补贴,升学就业的奖励补助等.用在原住民族的文化业务预算其实十分有限,连百分之五都不到.原民会这样的预算分配及其所代表的施政内涵显然不是客委会成立的目的.因为客家族群普遍重视子女教育,较高的学历所延伸的经济效果,使得客家族群,一般而言,衣食无虞,故客委会不能拿原民会作为参考学习的对象 .



五,结语

从前文之分析,吾人得知,就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之建构而言,其原始概念溯自1988年的客家文化社会运动--「还我母语运动」.此一运动的诉求主轴是抢救,复兴客家语言文化,告别隐形族群标记,重建客家自信.其後,此一诉求获得越来越多客家乡亲的支持,终致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政治社会力量.此种情势因缘际会,恰逢1994年起,国内族群议题与台北市长选举赤裸裸结合之时.抢救与复兴客家语言文化遂从运动诉求之概念,随著宝岛客家电台再次掀起的「客家发声运动」热潮而散播各地.更多的客家台湾人因而觉醒,结合成一股无法忽视的政治社会力量.

至1998年台北市长竞选时,便有候选人将前述客家文化社会运动之诉求,转换成建构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作为对客家政治社会力的具体回应,承认它是必须加以处理的公共问题,用来争取客家选票.1999-2000年间,建构客家事务行政体系遂成为各组总统候选人共同的全国性重要议题,排上了政治议程,作为主要的政见承诺之一.2001年6月14日成立的行政院「客家委员会」,与2002年6月17日成立的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务委员会」,都是在这股势头下的产物.

因此,客家语言文化的抢救,复兴工作,与客家事务行政体系的建构,既是文化的,社会的,也是政治的,选举的.忽略了这种双重特质,便不易理解它的真相.客家事务行政体系因具有高度政治性的特质,它便成为各方政治角力的焦点之一,因而在近年来兴起的政府改造朝野政党攻防战中,刚刚成立的客委会,便一直成为朝野势力争辩裁并与否的检讨对象.

然而,客委会终究是台湾抢救,复兴客家语言文化的火车头,此一高度任务性的机关,负有族群语言文化再生的艰钜使命,客家台湾人普遍对它期望甚深.因此,虽然客委会的成立过程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但它既已成立,执政党或在野党便要认清,客委会的任务对客家族群而言,它的文化性高过一切.如果执政党或在野党无法认清这点,强要以自己的政治性压制客委会的文化性,或强迫客委会业务的文化性为其政治目的服务,这将很难被客家乡亲接受.相反的,高明的政党或政治领导人,会采取尊重客家语言文化的态度,全力支持,协助客委会推动其业务,从而落实宪法肯定多元文化,建构台湾成为真正的民主社会.客家语言文化若能获得政府或某一政党的此种对待,尊重,客家族群将会把它转换成极大的政治支持力量,这是在讨论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之建构时,不可忽视忘记的部分.

很显然地,在与蒙藏委员会及原住民族委员会两个既有的族群事务行政机关比较之後,由於客家事务的各种基础资料付之阙如,更无族群事务行政经验与既成体系,故地方政府层级之客家事务行政体系,可能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後才能逐步建构完成,顺利运作.因此,如何使行政院客委会能够尽速进入状况,顺利运作,做好设计,规划,与推动各项短中长程计画的业务,便十分重要.

同时,客委会也要做好与中央相关部会的协调联系与合作工作,千万不可以陷入独揽抢救,保存,传承,与发扬客家语言文化的所有工作.因为刚由各路人马组成的客委会,不止缺乏前述工作的经验,人力,资源,与团队共识,无法独力完成上述艰钜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唯有让其他部会一起来参与抢救,复兴,与传承发扬客家语言文化的工作,客委会才能免於被「边缘化」与「孤立化」的困境.

客委会成立後之初期几年,除了建立各种基本法制作业之外,应针对(一)客家教育,语言复苏,与人才之培训,(二)客家基础资料之调查,蒐集,分析,出版与运用,(三)客家语言文化之传承,发扬,以及客家传播网之建立与运用,(四)举办各项精致有特色之活动,推销客家与社会各界,并促进族群和谐及海内外客家之交流等四方面,详予规画,设计,进行各种前置准备作业;同时,也要尽速定期办理一些具有开创意义的活动,藉以快速凝聚客家意识,提振乡亲士气.

笔者曾将1987年底「客家风云杂志」成立起,经过1988年底的「还我母语」大游行,及1994年中秋节「宝岛客家电台」开始播音,至2001年6月14日「客委会」正式成立止,这段13年半的「客家发声运动」,定位为「客家文艺复兴运动」序曲.笔者深信,「客家文艺复兴运动」虽非一年半载,或三,五年内可以完成,但它若能顺利展开,持续进行,客家社会将可再现活力,不只客家台湾人得以挥别隐形族群的标记,客家语言文化也可以重返知识体系及公共领域.届时,台湾将会是真正以多元文化为基础而构成的民主社会.为了抢救,复兴,传承,与发扬客家语言文化为目的而成立的客委会,便可以功成身退,将相关业务回归教育,文化的主管部会了.

范振乾,客家事务为什麼尚未能成为政府的政策议题 看见台北客家,第三届台北市客家文化节系列活动「客家发展研讨会议」论文集,台北市政府民政局,1998年5月,页25-50.中央大学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出版的一至四期「客家文化研究通讯」,以及原住民的「山海杂志双月刊」,则有列入国家图书馆的期刊目录系统.

范振乾,义民爷信仰与台湾客家文化社会运动,2001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客家文化研究
中心,第一届义民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若以客家语言,声韵,客家文化等词汇进入前述检索
系统,的确可以找到一些书籍或研究论文,但其内容与本论文旨趣关连有限,故未列入讨论.
或许有人会争辩说有四亿多元,实则多出的部分是几经争取,最後由相关部会的预算中拨一些

挂在客委会的预算项目之下,否则实在不好看.当然,可能会有人辩称,客委会成立时
(2001.6.14),中央政府年度预算已经匡列,故其施政计画所需经费预算只能以预备金支应.
也可能有人会说,客委会初初成立,人手不足,经验不够,亦无先例可循,故给些经费即可.
但稍微熟悉台湾政治生态与政治运作的人都知道,这些话只是说词而已.

同注1.
台湾客协是以积极鼓吹,倡导台湾客家文化社会运动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现代型客家社团,它有别於传统以联谊,宗亲,及祭祀神明为属性的客家社团.1991年初,国民党虽然曾为了当年的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回应了两年多前的「还我母语」大游行主要诉求之一,在台视,中视,华视开放客语及闽南语新闻,但每天仅15分钟,且仅是将过时的旧闻,改以客语及闽南语发音而已,迄今这三台仍未改变此种作法.因此,这样的敷衍作法,称不上是国民政府将客家事务当作公共议题加以处理.

根据笔者的理解,在台北市长任内有关客家语言文化政策的初步构想是,以财团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会为主体,由市政府拨款三千万元做第一期基金,以後分四年,每年拨付五百万元,基金总额增至五千万元.每年以基金孳息办理客家文化活动,并由客家文化金金会管理台北市客家文化会馆与客家艺文活动中心.当时,尚未公开宣称他的祖籍是福建诏安,也具有客家血统.

范振乾,公元二千年总统候选人客家政策述评,范振乾,存在才有希望----台湾族群生态客家篇,台北市,前卫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第一刷,页404-413.

1996年首届民选总统竞选时,国民党的李登辉,在桃,竹,苗地区,以他也是客家人作为诉求,大开选举支票.当地憨厚的客家乡亲以70-72%的超高比率支持他(李登辉以得票率54%胜出),但所有的选举支票几无兑现者(这就给了当时握有极丰沛行政资源的的省长,也是处心积虑,深谋远虑的的宋楚瑜一个争取客家选票的机会),当地客家乡亲因此决定在2000年的总统大选时,用选票来惩处国民党.这是1996年至2000年期间,笔者往来桃竹苗地区,与地方父老对话,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国民党也知道此时之情势,已非昔日可比,唯有以执政之便,比其他组总统候选人早一步在中央设立部会级的客家事务机关,试图挽回客家选票.只是此时客家乡亲已经学乖,不再相信国民党有重视客家事务的诚意,也学会用选票制裁之道了.
范振乾,政治角力下的行政院客家事务委员会,同注10,页138-141.

中国国民党文传会主委吴清基表示:民进党的政府再造忽略国家发展目标.针对民主进步党就政府再造提出的初步架构,吴清基说,民进党对政府再造进行的部会整合,只著重於数字增减的宣传效果,无视专业与功能效率,只为兑现竞选口号中的意识型态,忽略了国家发展目标.吴清基表示,政府改造不忘选举,政党利益仍高於再造的功能目标,若干部门明显是以政治考量,选票考量为取向;例如对於原委会,客委会,侨委会,蒙藏委员会,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思考和安排,完全看不出专业和整体的考量思维,对於提高政府效能,提高决策品质也毫无助益.吴清基强调,国民党将在立法院透过党籍立委对政府再造工程,予以严格监督把关,确实提振政府再造功能.(引自中央社记者黄自强台北2002-3-29电)

前面这段文字充分说明国民党一旦下野,则其本来匆匆忙忙设立客家事务委员会,只不过是要在「318」总统投票前,想藉此一动作多取得客家选票而已.

笔者原来并不主张在行政院特别单独设立「客家委员会」,也不赞成在台北市政府等地方政府设立「客家事务委员会」.简单的理由是,如果能说服客属立法委员体认到客家族群语言文化面临快速消逝的迫切危机,因而组成强有力的「次级问政团体」,透过立法委员的立法权,质询权,预算审查权,来要求行政院的文建会,教育部,交通部,新闻局等机关,以及地方政府各局处,为了落实宪法肯定多元文化及各种族一律平等的规定,使各族群语言文化均有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与发展空间,从而建构台湾成为一个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民主开放社会,则客家事务行政机关实无单独设立的必要.

但这需要客属立委及其他民主开明的立委一起强力监督前述部会局处,编列适当的预算,制订相关政策,给予客家语言文化合理的广电资源,提供它足够的公共发展空间,使台湾的客家语言文化可以和纽西兰的毛利语一样有复苏再生的机会,客家族群亦有恢复自信心的可能.可惜,多年来,虽然有心人士的一再努力,绝大多数的客属立委仍缺乏这样的认识.这也是为什麼在许多议题上,我们十分敬佩台湾原住民立法委员的原因.

其次,过去多年来,笔者一直担心,且曾公开於2000年初,在台北市民政局为设立台北市客家事务委员会所办的公开说明会上,一再呼吁的是:如果中央或地方政府的主政者及各政党,不去除设立客家事务行政机关不过是聊备一格,且予边缘化,孤立化的心态;只想把它当作是兑现竞选政见,多一个酬庸,安插竞选有功人士的场所,实则无意让它发挥真正的效用时(按,预算与人力的配置是一个简单有用的观察指标),那麼,即使在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设立了客家事务行政机关,其实也是多馀的.因为在各级政府中,一个被边缘化,孤立化的客家事务行政机关,只有更加矮化客家族群的社会地位,更加弱化客家语言文化而已.不只没有正面的功能,反而加剧族群之间的排挤.这是台湾任何谦虚,坦诚的政治,社会观察者都会愿意承认,而且可以观察得到的.

但在选举政治之下,设立客家事务行政机关既然已经排入政治议程,并正式成为行政体系的一环,我们就要很认真的把它当一回事来作,使它有助於抢救,复兴客家语言文化,并能为建构台湾成为多元民主的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使它成为全民的政府单位,而不是只为客家族群服务.

因此,既然政府已设立了客家事务行政机关,便不应硬性地规定在三年内要它消失.因为客家语言文化累积了数十年的沈痾,才有今日奄奄一息的退缩状态,与隐形的客家人出现.这样的病象重症怎可能在三年内治愈,完成抢救,复兴的工作呢 若是像原主张制订「落日条款」者所宣称的,三年的期限是迫使政府精简组织,因而在形式上另成立一个「民族事务部」或「族群事务部」,将客家委员会与蒙藏委员会,原住民族委员会一起纳入其中.这样的态度,实际上只说明优势及强势族群对少数或弱势民族之语言文化之抢救,传承工作,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而已.对应以丰富的多元文化为基础,才能建构台湾成为真正的民主社会的基本认识是不足的,对民主社会应以尊重及包容为基本价值的态度也不是真诚的.

所以,笔者赞成当客家语言文化复兴到一定程度,政府之教育,文化,传播等相关部门也肯对客家语言文化公平对待,使它不再有断层消逝的危机时,届时,客家委员会自然功成身退,予以裁撤.

范振乾,扮好「客家文艺复兴运动」的推手----对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定位,使命,角色与任务的期望,同注10,页162-177.本文引用时已做部分调整.

行政院客委会所建立的第一个联系合作机制是,与教育部之间的「客家教育政策小组」,藉以推动义民大学之筹设,以及客语师资,教育及传播等相关工作.初期以「客语教育推动工作小组」形式召集开会,由教育部政务次长范巽绿担任召集人,曾於2002年5月31日举行第一次工作小组会议,讨论业务分工,工作推行方式等事项.此外,客委会曾於2002年4月26日在高雄市设立南部联络处,期能就近对高屏地区四时馀万只客家乡亲服务.

这些工作内容和行政院客家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三条,客委会掌理事项第二至八项所规定的内容之间不完全相同,组织条例所规定的包括1)客家文化之保存及推动.(2)客家语言,客家民俗礼仪,客家技艺,宗教之研究与传承规划及协调.(3)客家教育之规划协调,客家人才之培育及训练.(4)客家传播媒体,文化团体与文化活动之推动及奖助.(5)客家事务相关资料之调查,蒐集,分析及出版.(6)促进族群融合.(7)海外客家事务合作及交流.两者间的最大差异在於,本文期望客委会把客家语言文化的传承发扬工作做好,客家语言文化重新进入知识领与与公共领域之後,即功成身退,故其任务是阶段性的.

同注14.
范振乾 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之建构 12-


来自:http://wayne.cs.nthu.edu.tw/~ios ... nce/papers/03_1.doc

[ Last edited by huangchunbin on 2005-7-11 at 21:55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5 09: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ChunBin找到范先生这么好的文章.他让我了解一些情况.

台湾客家人今天得到重视是因为"他们团结一致了"的缘故,这给大陆和海外客家人一个启示.试想全球客家人再团结一点,力量就会几何级变强大.

总而言之,要想造福于客家乡亲们,前提,二个字:团结.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8 12: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之建构」

评论「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之建构」
发表人:范振乾 副教授(国立台北商业技术学院)

评论人:丘昌泰教授(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

丘昌泰教授评论:
台北是一个多元种族融合的社会里,几乎没有发现你自己是不是客家人,亦或是忘记自己身上流得血是客家人,当我回到清大参加这个客家研讨会的时候,其实我内心感受非常的深,因为像我这样子能够听得懂客家话,而客家话讲得非常「鳖脚」的,所谓半生的客家人,其实非常非常的多.很多有志的之士,像范振乾学长,在很多场合不免碰到他的那种认真以及恳切的态度,在这篇文章里面其实我也看到了这样的理念,这种态度,所以阅读了他的文章已经阅读了好几次,非常感动,我记得京华城的老板在开幕时记者问了他说:你最想讲的一句话是什麼 他说日本话的有一句话是:什麼样的男人最美丽 答:风雨中前进的男人最美丽.事实上我觉得范振乾博士在当时根本没有人甩客家人的时候,他到处去冲去撞,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位非常美丽而且勇敢的男人,光是凭这一点,这就是我今天给各位的评论,不仅仅是这一种使命跟这种的感性,事实上在他的文章里面,他从一种历史跟理性的角度,把我们国家客家势力的机关成立经过,做个非常清楚的交代,第二他本人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的参与者,而且他是个运动者,是个批判者,诚如刚才他所表示的,所以他做历史的根视,这种的说服力相当的大.当然我想本文最成功的地方,可能是把未来客家事务发展应该要注意的短,中,长程的计画做个详细的交代,因为他提了很多计画的细腻,我觉得很多都可以和有关的单位好好的去发展及推动,其实从非常严格的学术论文标准来看待范振乾教授的这一篇论文,实在是很难挑出毛病,也思考了很多,要从何种角度来补充范教授的论文,我想也许把我做一个半生客家人的心得提出来跟大家来参考.

第一,我们首先要问客委会的诚意,他到底应该扮演什麼样的角色 难道只是办办活动吗 还是盖盖客家文艺馆 或者是说设立一些客家学校,万一学生招不到的时候,那时面临这些烂摊子的时候,如何收拾 像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到底客家委员会一旦成立了,我们的责任在哪里 功能在哪里 它的功能其实是要挽救我们客家人所面临的三大危机:第一个危机就是所谓认同的危机.在台湾很多的角落,不仅仅是桃竹苗,很多人已经发现自己越来越融入这个社会,越来越被这个社会同化,同化的结果是-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值得肯定,有很多优点可以发扬的客家人,像这种认同的危机,是日益的严重,如果日子再久,不到二十年,我想客家人这个名词就会消失了.第二个危机则是断层的危机.事实上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客家人其实都是集中在老,中这两个年龄层,我们看到我们的下一代,非常的可怕,身边的客家人,对他们而言是相当的陌生,如果把这些断层弥补过来,我想这也是客委会将来非常重要的任务.第三个危机就是在范振乾教授博士的论文里头一再的强调,是分裂的危机.今天大家在外地工作时只要听到客家人,都会兴起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可是每次到选举,桃竹苗不论哪一个地方,客家人是分裂的,换句话说我们常常因为统独意识,族群问题切割的结果,造成了客家人已经不是客家人,而是个分裂的客家人,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我觉得客委会它的任务非常的重大,就是去挽救认同危机,断层危机和分裂危机,这是我第一点的观察.

第二,总统府政府再造委员会已经推出了行政院组织法的修正版本,并且经过行政院通过以後向立法院提出来,在这一波惊涛骇浪的政府再造改革过程里头,客委会差一点被干掉,差一点跟蒙藏委员会,原住民委员会合并起来变成少数民族事务委员会.当我看到这个新闻,老实讲心里在滴血,客委会成立不到半年,就马上被干掉,所以政治实在是非常可怕.大家也必须敞开心胸,要现实的去看待整个政府它统治社会的基本标准并不是公义,公理,而是效率.基於效率的理由逃避,逃避的结果则是:谁做主任委员,那就决定了客家文化能不能存在非常重要的关键,按照台湾目前这个文化,将来的主任委员我看,很难是客家人了,可能是原住民.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危机,把客家委员会存在的必要性能够让今天很多掌握权力的人认知到,我想非常的重要,这是我第二点的观察.

第三,在范振乾教授的这篇论文也提到,今天我们要写这方面的文章,却无从所找,要如何教导学生写论文呢 所以活动少办,但基础的资料,凡跟客家人,客家文化,客家事务有关的书籍资料,一定要深入探寻.而今天这个会议给我最大的感触,将来我一定要指导学生,来研究客家文化,没有资料,由老师带著,用田野研究的方式,慢慢讲出来,要自己去创造出来,不能够仰赖国家的机器来帮我们找资料,这方式已经不行.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种扎根的本土资料实在太少了,如果少的话,客委会不会也列入,它的存在也不会有它的功能,如何把客家政策的基础和客家文化把它建购下来,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而范教授的论文里面当然主要还是以国家机关为集题,客家委员会,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务委员会等等以及地方政府的背景单位,其实客委会在行政院中在争取利益上相当困难,光是人员的精简 ,在各种人力精简下真的要在补人非常的困难,所以充分利用民间非营利组织来凝结,特别是宗亲会的力量很重要,客家文化,客家政策一定要清楚,而不靠是你,靠一个人,客委会本身的力量相当的薄弱,而是要靠客家的凝聚力,团结力各项强的宗亲会来推动,我想这是很重要的.叶菊兰主委曾强调说:要重视我们客家文化的协调,这是非常一个正确的观念,在电视上出现的诙谐剧塑造的客家人的印象是什麼 是乡土的,跟这个社会边缘化的一群,这是个错误的观念,而必须有系统的方式将这些刻板的印象扭转过来,最後他用父亲曾对他说的一句话勉励大家:别忘了自己是客家人,要把客家话传下去.

丘昌泰评论 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之建构 13-

文章来源:http://wayne.cs.nthu.edu.tw/~ios ... nce/papers/03_2.doc





http://61.154.125.186/music/hakkasinger_xuziyan13.mp3
客家舞台(徐子雁)

词/曲:林展逸

企在舞台上
看看多年行过个路
几多个目汁
几多个心酸
讲也讲毋完
唱也唱毋忒
啊……有蔓人了解客家舞台个艰难
啊……有蔓人了解客家舞台个辛酸
为了文化个道路
涯会更加努力做下去


[ Last edited by huangchunbin on 2006-3-1 at 08:57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8 23: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