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农村信息报
日前,河北沧州东光县文教局下发红头文件,要求该县办学条件最好的实验小学,将今年的招生对象确定为“县城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干部职工子女”,报名时必须出示父母一方的编制证原件及复印件、所在单位有局长核实签字的证明书,不符该条件者一律拒收。
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媒体轰轰烈烈造声势宣传教育公平的时刻,东光县文教局的做法引发了众怒。笔者以为,这种“糊涂决策”的根源是,教育不公平在相当多的地方,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红头文件”只是把这种不便明说出来的“潜规则”变成“显规则”而已。
随便去某地最好的小学或中学,调查学生家长的身份,大约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多数孩子家长非富即贵。为了让孩子进一所好学校,动辄掏七八万“择校费”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而那些手握权力的家长,他们的孩子进这类学校会少掏钱或者一文不花。
掏钱进好学校,固然有悖于教育公平原则,但毕竟给所有家长一种“购买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权,而东光县文教局这种做法,却是要用制度来保证基于身份而享有的特权。
当教育不公平还是个不能明说的“潜规则”时,说明包括得利者也承认它是不合理的。如果大张旗鼓用下文件来保证,这说明人家认为享受特权是天经地义的。人常说教育的公平就是起点公平。如果孩子们在人生的起点时,就必须承受因父母身份差异带来的不公平,那这些祖国的花朵长大后,能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吗?和谐社会首先是公平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东光县文教局的做法所折射的不仅仅是教育的不公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