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25|回复: 1

【原创】石壁山下会功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30 08: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壁山下会功夫

驱车从福建诏安县的分水关高速南行几分钟,广东饶平县城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就潮一样地涌入眼帘。和许多县城的城关一样,贴着瓷砖的新楼和抹着白灰的旧房高高低低,沿街一家挨着一家的店面爆满着形形色色的商品,还有基本成行的路树在粉尘中碧绿依然……令人欣然的是有一条大河横穿县城,横穿饶平的这条河叫黄冈河,虽然姓黄,却是绿色的,难得的绿色,放眼望去,宽展展的绿色让人心舒神畅,河上白色的长桥车水马龙,河边浣女三五成群,斑斓的背影不时溅起湿漉漉的笑音……

饶平依山枕海,气候温和,“饶永不脊,平永不乱”是古代县志对“饶平”的解释,南宋王姓学士称赞道“天下大旱,此处丰收;天下大乱,此处不忧”,足见其富饶与平和。现代也有类似的说法,“口袋有粮,心中不慌”“温饱不愁,喝茶饮酒”。 城关满目小康状,尤其茶生意相当兴隆,茶店茶庄比比皆是,饶平属潮州市管辖,茶家里潮汕凤凰水仙茶是主角,与诏安境内安溪茶、八仙茶居多的茶情形成了不同的对照,甚至在茶的包装和贮藏风格上与福建的都有差异,真是“一方水养一方茶”。据称这里地产的单丛乌龙茶、西岩茶名闻遐迩,在广东乃至东南亚一代都颇受欢迎的。我在一个茶庄走马观花,看见女老板正在打开一个硕大的布袋,袋中全是茶叶,色泽棕黄,油润有光,当是鲜制出厂的新茶,叶片扁平宽长,如柳叶一般……

暑夏里我闲逛县城,方知附近有一山叫石壁山,山中有一庙叫“石壁庵”,是个消暑的风景区,有“粤东一壁”之誉。于是即刻雇了三轮车,穿街过巷,直扑石壁山下。路边一摊摊的算命算褂的不少,热风中的江湖术士们一个个昏昏欲睡。古人把茶称为“点提汤”,如喝上一盅,脑子准会清醒一层,可惜工作条件难允许。我拾级而上,首遇一座叫“雷音寺”的,是“市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办有壁报,图文并茂,颇有文化气息,壁报里还有一则谈古今茶饮的随笔,“草堂尽日留僧坐,自向前溪摘茗芽”,诗与画的意境在心里悄然铺开,感觉好多了,转头间仿佛寺院草木每一片叶脉都牵扯着僧人与茶的故事……

寺院外的山腰着实令人侧目:只见清一色淡紫的塑料座椅如梯田中抽生出的宝座,一层一层密密嘎嘎,一眼看去,石壁山腰可谓紫椅满壁。原来是个别具一格的梯形树荫茶座,与寺院无关,佛门之道与生财之道仅一墙之隔。草虫浅唱,知了长鸣,此时茶客不多,七、八桌有客,我游哉悠哉,打量了一下,发现每个茶座的茶客都租用了一套潮汕功夫茶的“烹茶四宝”:小水壶、小火炉、孟臣壶(紫砂小茶壶)和若琛瓯(小茶杯)。还有那小袋黑木炭、那把小竹扇,以及那一双用来夹木炭的竹筷皆为小火炉的配套。我想起20年前的一个秋夜,曾在汕头的公园里见识过这种木炭炉烧水泡茶的景观:若大的一个草坪上炭火点点,晚风飘着窃窃私语,夜幕荡起冉冉茶香……

这种温情的燃烧很容易叫人联想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红泥小火炉热酒烧茶暖火锅,多少个世纪依然如故。直至这些年来,家用电器悄然入万家,消失的红泥小火炉这才令人有了几分古色古香的感觉,也惟有在这个时候才显示出潮汕功夫茶对红泥小火炉情有独钟的坚贞,以及水火永相容的绵绵不老情。

当我对红泥小火炉探头探脑的时候,热情的饶平茶客邀我同饮,真是求之不得,口渴心更渴!茶热,热茶最解渴;茶苦,苦中有浓香,闲逛饶平这一下有了神游的飘然。这些年我多喝绿茶,喜浓茶之苦,但此苦不是彼苦,闽南话言“嘴路不对”。让他们来饮闽南功夫茶或绿茶,大概也有同样的感觉,“一方茶养一方人”嘛。但此时面对潮汕功夫茶,决不仅仅是解渴与品尝,还有体会与洞察:看着身边诸君烧水泡茶品茶的闲适与陶醉,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到红泥小火炉是潮汕功夫茶难以割舍部分,你会真切体味到炭香是茶香不可或缺的构成。拿着竹筷,把黑亮而精巧木炭夹进炉中,再摇起竹扇,让火星调皮地上飞下窜,即便是炎炎酷暑下,炭火依旧亲和宜人!这一拨人在茶座的全套消费不过是人民币十元,用十元的消费享受着树荫下山腰间一个饷午的心旷神怡,帝王如此,贫民依然。

离去时我恋恋不舍回头望了一眼这山腰的树荫茶座,突然有了新的发现,有一位老人正在一方石壁下切砍木炭,一刀一刀……我转身趋步上前,只见老人全神贯注:利刃在他乌黑的手指间有力地斩炭如泥,刀刀都相当地吓人,好象每一刀都有可能剁去他的手指,然而熟练的刀功总是化险为夷,刀下的木炭就这么顺服地被分解成一枚枚的“黑枣”,好让小火炉顺顺溜溜地大快朵颐。我过去为老爸老妈烧中药时也曾奋力分解过木炭的:要知道木炭这玩意可不听话了,要么砍得过碎,几乎成了炭粉,要么硬是剁不开,一大陀一大陀的,让红泥小火炉吃不了,还把药壶顶得歪歪斜斜的!想必他是摸透了木炭的纹路,于是硬邦邦的木炭也就俯首听命了,这也是功夫,这就是功夫!白居易写过“小火炉”,也写过《卖炭翁》,看来“伐薪烧炭南山中”还缺“利刃剁炭石壁下”:小火炉要红火,又怎么离得开黑乎乎的砍炭人呢?剁炭声沉沉,山坳有回音,古往今来,五百年或一千年,潮汕功夫茶的茶香与炭香在人间淡淡弥散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21: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来了,自己顶一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20: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