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59|回复: 1

【转帖】客都梅州新跨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7 19: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nfzz.com/public/article/view.asp?id=1127

客都梅州新跨越

--------------------------------------------------------------------------------

《南方》杂志第18期  2005-6-8  作者:■本刊记者 刘延英 通讯员 凌 峰

http://www.nfzz.com/public/article/view.asp?id=1127

    曾几何时,“梅州文化冠岭南”,仕途得意的梅州人独领时代风骚。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重文轻商的梅州人无可奈何地失落了。
    在新时期新阶段,梅州人与时俱进,从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寻找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致力于弘扬和创新客家文化,打造“世界客都”,实现各项事业的新跨越。
    一千多年前,中原汉民的一支背负着中原河洛文明辗转南迁,最终在梅州形成了客家民系。“千年称客实非客”,客家人已成为梅州大地真正的主人。一代又一代坚忍刚毅的客家人在山多田少、交通不便的穷山僻壤中,勤劳创业,改变着山区面貌。
    今日梅州,已是“今朝路接路,路路畅通”。全市建成了以水果、茶叶为主的农业商品基地150多万亩,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金柚之乡”和“中国单枞茶之乡”称号,山区农业开发被省里树立为“东学梅州、西学高州”的典型。
    毋庸置疑,与自己相比,梅州在进步;毋庸讳言,与发达地区相比,梅州要跑步。
    梅州山区面貌如何变,全面小康怎样奔?
    2003年,新一届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四大发展战略和“五年打基础,十年翻两番,2020年全面达康”的总目标。思路决定出路。两年来,梅州人民用生动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到梅州考察时所期望的那样,梅州正在“成为山区发展示范市”的道路上跨越式地快速前行着。
文化“富矿”
    山区发展障碍多多:人多地少,山多田少,没有自然优势;距省城最远,处于区位劣势;经济落后,外面的人才不进来,出去的人才不回来,人才资源严重匮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使生产总量只占全省1.8%的梅州,人口总数却多达490万,位居全省第五,人口包袱沉重。
    数来数去全是劣势,梅州真的就没有于发展有利的优势资源?
    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上任之初跑遍了全市六县一市一区,充分调研考察后,充满信心地说:文化资源也是财富!经济基础薄弱的梅州,要获得超常规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文化的力量。
    纵观梅州大地,各种规模宏大、富有特色的客家围龙屋、土围楼遍布城乡;“身世显赫”的名人故居、英才辈出的古老学宫比比皆是;富有传统特色的客家民俗、民间艺术保存完整,广为流传……郭沫若1965年考察梅州时曾留下“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赞誉。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鲁湘也说,在现阶段,文化是一种竞争力,谁的文化有独特性,谁的文化资源丰富,谁在挖掘、整理、包装方面做得好,文化就能形成优势资源。梅州独特的客家文化就具有这种强大的竞争力。
    2004年,梅州市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梅州”的决定》《梅州市建设“文化梅州”规划纲要(2004—2010年)》和《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梅州”的若干配套经济政策》三个文件,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梅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主要负责人郭劭介绍说,两年多来,梅州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开展文化活动,文化建设如火如荼——
    梅县电影院送电影下乡忙得欢,田间地头,每年放映不下2000场次,被授予“全国电影先进单位”;兴宁明珠文化广场夜夜有节目,群众歌舞翩跹,自娱自乐,去年被评为广东省“十佳文化广场”;五华县的民间艺术纷纷亮相,采茶戏、木偶戏、竹马舞、山歌剧,你方演罢他登场,热闹非凡;被授予省“民间艺术之乡”称号的平远县,倾力打造极富特色的船灯舞,在广东省民间艺术节比赛中夺取大奖,还曾两次晋京调演。梅州山歌剧团编演的大型山歌剧《等郎妹》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第八届戏剧节,获得“曹禺戏剧奖”。
    “经济是形,文化是神,形神兼备才能全面发展。”大埔县委副书记黄珊钟对整合文化资源带旺旅游经济做了这样一个概括。2004年,大埔县投入6000多万元,进一步开发第一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国民党元老邹鲁等知名人士的故居,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客家民居花萼楼、泰安楼修旧如旧。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吸引来大批游客。去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3.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900万元。
    梅县雁洋镇有个“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在那里,品的是客家茗茶,吃的是客家美食,住的是获得国家建筑设计鲁班奖的新型客家围龙屋,欣赏的是原汁原味的客家风情表演。当地原本只是一个种茶的山村,却因为成功挖掘客家文化,成为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仅今年五一期间就接待游客两万多人次。
    梅州市旅游局局长陈建新对记者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客家文化就是梅州旅游最有特色的名片。将客家的茶文化、美食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还有汉剧、山歌等民间艺术融入景区后,带来的旅游效益让人振奋。今年五一黄金周全市共接待游客44.0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464.03万元。可以说,文化就是梅州旅游一个最大的卖点。
    在经济活动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因素,发展文化经济,已成为梅州人的共识。梅州的房地产商越来越注重在建筑中吸收客家艺术,打文化牌。
    “文化富矿”的神奇魅力让梅州人尝到了甜头,看到了盼头,增强了劲头。
客都“招牌”
    客家,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以梅州为基地,曾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目前,遍布全世界的约300万客家华侨中,绝大部分人都以嘉应州(梅州)为祖籍地。可以说,梅州是全世界客家华侨的精神家园,人称“世界客都”。1989年“世界客属联谊会”及1994年“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先后选择在梅州召开。近年,前来梅州寻根祭祖的海外客家人更是络绎不绝。
    爱国爱乡的“乡土情结”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不少客家人,背井离乡数十载,念念不忘的是故乡。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为梅州各项公益事业捐资已达20多亿元,投资总额达13亿美元,全市的学校70%以上为海外客家同胞捐建。
    刘日知对记者说:“亮出'世界客都'这一金字招牌,提升和巩固'世界客都'的地位,将给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带来强大的认同感和吸引力,也能让梅州赢得更多海外华侨特别是客家同胞的关注和支持。”
    “文化梅州”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梅州市就明确提出打造“世界客都”的目标。并与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客家文化进行权威、科学、系统的研究,使“客都”梅州真正成为维系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一面旗帜、一个基地。
    为丰富客家文化载体,打造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市委、市政府目前正集中力量,加快实施“三馆一节一剧”重点文化工程,即叶剑英元帅纪念馆、黄遵宪纪念馆、客家博物馆、客家文化旅游节及一部反映客家人奋斗历史的3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等共5项规模宏大的重点工程。
    打造“世界客都”品牌必然要克服客家文化中固有的某种封闭性,引进开放的心态,具有面向世界的视野。
    2003年,梅州举办了一次盛况空前的“客家文化与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9名专家学者提交了近百篇论文,引起了美国、日本和港澳台地区名人学者和全世界客家人的关注。
    2004年,由梅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首届“梅州国际山歌节”,同样吸引了多个国家及港澳台等地的代表队参加,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商机。
    2004年,梅州先后成功举办了梅州招商洽谈会、深圳乡情通报暨投资推介会、梅州香港经贸合作交流会等一系列大规模的招商活动。
    “我们是客家人”的乡音、开放开明的心态、优质贴心的服务让投资者纷至沓来。广州的来了,深圳的来了,香港、台湾的来了,国外的也来了。人返乡、资回流、凤还巢,2004年,全市共引进各类项目1452个,投资总额达459亿元。
    亮出“世界客都”的金字招牌,以情引才、以情引商、以情引资、以情引技(术),打开了梅州招商引资新局面,为梅州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观念“生金”
    客家先民中,许多是中原衣冠望族,来到岭南山区,谋生的门路不多,于是发挥固有的文化优势,以读书作为求出路的一种手段。故当地尚文重教,“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文人、高官。但同时“重文轻商”“视钱财如粪土”的传统儒家文化观念也成为梅州人发展市场经济的“先天不足”。
    为了改变这种旧观念,创新客家精神,实现新时期的文化转型。近年来,梅州市重视培植“企业家精神”,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客家商业巨子曾宪梓、田家炳等事迹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关爱企业家”的氛围;为引导民营企业把握国内外发展之大势,2004年,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几十名民营企业家到省委党校学习;2004年10月,专门成立了梅州市民营企业投诉中心,维护民企权益。
    全市各个县区也纷纷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
    平远县党政领导带头,每月上门为企业排忧解难,征求企业家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去年1至8月数据显示,该县新增民营企业27家、个体工商户372户,民营经济新增税收1480万元。
    梅江区政府每年拿出数十万元,对纳税大户进行奖励,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如今,民营经济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全区八成税收来自民营经济。
……
    目前,梅州市有5家民营企业被省评为“百强民营企业”,有30家企业被省科技局评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全市3家上市企业全部是民企。
    从转变文化观念入手,梅州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与实施“工业梅州”和“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梅州跨越
    建设“文化梅州”,发展文化经济;打造“世界客都”,扩大招商引资;创新客家人精神,做大做强民营企业。这是梅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梅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刘日知书记强调说:“'文化梅州'建设放得比较重,因为文化是梅州的独特优势。在'四个梅州'的战略中,'文化梅州'是动力、是活力,也是其他'三个梅州'的精神支撑。”
    关于文化的问题,刘日知的话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之提供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智力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一个急需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广东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看到,以工业革命、市场经济、科学技术革命等为表现形态的现代化,实际上代表着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转变。它并不囿于一般的经济和技术的加速度发展,而是表现为文明和文化的深刻转型,表现为以文化转型、素质提高和行为方式转变为主要内涵的人自身的现代化。因此,文化转型是现代化进程中最深刻的变革。
    记者在梅州采访,看到最深层的变革就是客家文化的创新和现代化转型。具有悠久历史的客家文化,正在从封闭向开放转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化,从内陆型的农业文化向全球化的工业文化转化。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四大发展战略,正是客家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显著标志。
    新决策诞生新机遇,新观念孕育新梅州。像是有一支无形的巨笔在梅水嘉山的画卷上充满豪情地挥洒着,梅州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1.45亿元,同比增长12.3%,创10年来的新高;全市财政收入实现12.49亿元,同比增长36.5%,增速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二位。这片客家人祖辈苦心耕耘的土地,真正提升为实现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热土,商机无数,生机一片,希望无限。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到梅州检查工作时,认为梅州有“三个好”:“四个梅州”定位好,经济发展的势头好,干部的精神状态好。
    随着“四个梅州”发展战略不断深入人心,各种效益逐渐凸现,梅州社会、经济建设进入了快速增长期,跃上了新的发展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7 23: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6月期的<南方>封面是梅州的围龙屋.(广东21地级市差不多全上齐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15: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