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温涌泉 来源:赣南日报 2005-2-25 值班编辑:刘明秀 ]
石城县位于江西东南部,赣州东北部,东邻福建宁化,南抵福建长汀及本省的瑞金,西毗宁都,北靠广昌。石城地处边远,境内群山环绕、土地肥沃,是躲避战乱求生存的理想之地。
晋末开始,以中原大地为中心的区域出现过五次较大的战乱,从而导致了古代历史上五次人口大迁徙。为躲避战乱,大量中原汉人南迁到石城及周边地区定居繁衍。这些中原汉人与当地土著兼并、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人。
迁入到石城的中原汉人主要通过以下两条路线进入石城:一条是水路,从鄱阳湖溯赣江而行,另外一条从陆路进入石城,有的中原汉人则从鄱阳湖沿抚河、信江、饶江进入赣东,再沿武夷山经过广昌进入石城定居。
第一次人口大迁徙发生于西晋末年,当时由于出现“永嘉之乱”,中原大地战火纷飞,造成晋室南迁,这一时期有许多中原汉人进入石城。据《石城井溪村郑氏六修谱》载:“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迁奔吴……”该谱载,郑氏求安之子孟达、孟远两兄弟从中原迁到今石城小松与南迁汉人吴恭葆同居。温氏族谱载:“五胡乱华之际,温氏族人随中原士族南迁。”石城现在保存有晋代建的居民点5处。
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起于“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这一时期迁入石城的姓氏有郑、吴、温、黄、陈、刘等57姓。石城现在仍保存有隋代建的居民点1处、唐代建的40处、五代建的8处。
第三次人口大迁徙出现于宋代金人入侵宋室南迁。这一时期迁入石城的姓氏最多,有张、王、廖、许、邓、何等70多姓。现在石城居民点中保留有宋代创建的95处,元代创建的65处……
石城的人口数量变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差异。在战乱时期,由于石城是避乱求生存的理想之地,大量中原汉人迁徙石城或已外迁的客家人又回迁石城,从而人口猛增。到了社会较安定的时候,由于石城发展空间较小,许多客家人又不断向闽粤及其他地区迁徙。
石城外迁人口主要是迁往闽粤。石城自古以来就是通往闽粤的咽喉之地,有“闽粤通衢”之美称,明万历年间雕刻在镇武楼门额上的“闽粤通衢”四个大字就是历史的见证。从九江、南昌、抚州经广昌进入闽粤必须经过石城;从兴国、宁都去福建也必须经过石城。
石城进入福建闽西的路线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四条:第一条是出县城南门,经东南过大畲进入福建宁化;第二条是出县城西门,经珠坑进入福建宁化,或继续往前走到横江、瑞金进入福建长汀或直往粤东;第三条是从县城北门经沔坊进入宁化;第四条是出县城北门经丰山、高田、岩岭可分别进入福建宁化。进入闽西后的客家人有的居住下来,有的继续向粤东迁徙,有的则向海外播迁。据有关资料载,石城迁往闽粤的姓氏有几十姓之多。据福建温氏族谱载:“温钢宝避黄巢乱,自石城移居宁化石壁。”据广东五华《魏氏族谱》载:“宋末乱世,由江西石城入宁化,后经长汀、上杭至广东平远、兴宁、五华、龙川。”兴宁黄陂《曾氏族谱》载:“经广昌、石城,至宁化、长汀、上杭,广东平远、兴宁而达五华。”
冯秀珍教授在其所著的《客家文化大观》一书中写道:“由于石城位置上的原因,使石城成为了早期客家民系形成的发祥地之一,又是中原汉人南迁途中最大的中转站之一。石城在整个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它特有的历史作用,在客家民系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石城是纯客住县,同时80%以上的人口为老客,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从而使石城成为了客家民系的发祥地之一,也成为了客家人最大的中转站和聚散地之一。(编辑:钟烈亮)
http://www.red-soil.com/redShow.asp?ArticleID=63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