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34|回复: 7

【转帖】土楼:山坳里的神秘家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0 10: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里需要的是寻觅和感受,文化的遗韵、民俗的渊源、自然的野趣、历史的沧桑都会让你迷恋、陶醉,也会让你迷茫、伤感,这就是围屋的魅力所在

前言
    1934年10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忘怀的历史刻度——改变中国命运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定格在那时,而瑞金作为长征的出发地也因此被写入历史的篇章。“红色故都”瑞金——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自五代建县,历时千余年,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客家重要的聚居地之一。虽然客家人是避战乱而南迁而形成,但他们并不软弱,当异族入侵时,客家人总是敢于挺身而出,血战到底!大宋王朝灭亡一个月了,客家人坚守的上犹城,却久攻不下;大明江山已丢,剩的最后一座孤城赣州也是客家人在坚守;日本侵略军的铁蹄几乎踏遍了整个东亚,唯独对客家地区望而怯步。“守城”成了客家人命运中挥之不去的宿命。千余年来,凡是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几乎每一条乡,每一个村,都有不可胜数的“守城”故事。正因如此,所以客家人的村落,都与“围”字有关,如“围龙”、“围屋”、“围楼”,等等,房屋都建成各自为政的封闭而又坚固的“宝斗型”城堡,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堡垒,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大堡垒。 而每一座围楼都有它悲壮的故事。
    虽然这些城堡都已垂暮,但它们仍旧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走进客家围,从外到里,我们都仿佛触摸到一些汉族在中原地区已经失传或淡化了的文明传统。客家人“情系中原,根在河洛”已为学术界所共识,除族谱、语言和风俗习惯等种种证据外,府第式的堂横屋、围龙屋和四角楼等客家围,其建筑方法和形式显然不是古代南越族也不是后来的畲、苗、瑶族“干栏式”住房的传统,而是中原华夏族的民居、庄园和府第建筑的传承。客家民居像天际散落的星辰,放射着古老的光芒。其中的意义,或许高墙下那位饱经风霜洗礼的客家人更能参透,“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客家大围屋的辉煌和衰落,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梁思成先生开创的“建筑之旅”为我们留下了揭开历史的钥匙。今日,《百仕会》沿梁先生之先路,以今日之视角,再访客家围屋,虽不求甚解,但求广闻博识,以图文并举以飨读者耳目。本期《百仕会》走访了位于深圳龙岗的客家大屋鹤湖新居,以游走的方式,感受昔日的辉煌。虽眼光鄙陋,但仍求对读者有所裨益。


情醉古围村
    曾有这样一个关于客家围屋的传闻。美国国防部情报局根据每天7次通过中国上空的间谍卫星考察情况给总统里根呈了一份报告,报告声称:在中国南部福建省的600平方公里范围有1500余座不明性质的建筑物,呈巨型蘑菇状,与核装置极为相似。这很可能是一个大得无法想象的核基地,顿时美国国防部的气氛非常紧张。于是美国间谍贝克和苏曼珠夫妇亲自来到中国福建省漳州市,在仔细的侦察后,写出了一份客家土楼的考察报告。当这份报告摆在白宫美国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里时,里根只能是摇头苦笑。
客家围屋就这样开始了它的扬名天下之旅。于是便有了一种冲动想去探个究竟。在知晓深圳最大的客家围屋——鹤湖新居就在附近时,我们便带着激情上路了。
    古围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到像是一道古城墙,墙上的枪洞和斑驳的痕迹似乎有种傲视天下的冷漠,来不及品味它在经年孤独中形成的傲慢,我们已经在来到了大门前。许是现在对古围的关怀有加,人们来访时便可以直接来到它的入口,而曾经许多的来访者,都被那道形似古城墙的古墙挡在了外面,人们四处寻找也难以明了它的入口在何处。进入古围没有花费我们一点精力,“大夫第”便来到了我们的眼前,“道光十四年甲午仲春”让我似乎看到当年围屋主人挂匾时的欢乐景象,昔日的热闹与今日的冷清或许让古围承载了过多的情感变迁,它心情的起伏决不亚于此时的我们。天街的上空云彩是那么的绚烂,我们象是回到了旧时老家,只是这里没有我们曾经的脚步。墙上的24位将才画像讲述着这古围光辉的昨天。

1.热闹的婚礼新房
    沿着天街向左探访,客家婚俗小房吸引了我的目光,探身进去,一幅大图介绍了婚礼的整个过程。左手边是一个客厅,两张大椅正座在正中,许是高堂之类的人物座椅,两边对称的桌椅呈一字摆放,应该属于七姑父八姨父的位子吧。右手边亦然,也类似于客厅,只是多了几分喜庆,大红花、礼品盒、礼担向人们展示着往日非凡的喜庆与热闹。不同于左边客厅的在于它还有一处景致,那便是新郎新娘的房间,在洗礼人的那一声“新郎新娘入洞房”的高喊中,喜气便被推向了高潮,不知今日的中国似否还有这别样的婚礼场面?而现在的我却只能在想象中参加他们的婚礼,为他们深深祝福。洞房不是很大,一床,一梳妆台,一衣架(架子上还有件衣裳)便冲冲到了门口,一切显的那么的精简却富有万分。

2.清凉的长寿古井
    出了婚俗小房继续前行,便可看见右面的横廊,但我并未停住前进的脚步,似乎在不远处有个神秘之物等着我的到来。穿过石门,来到了外围的横廊,眼前的标有文物管理处的小房让我有一丝失望,右折身直走,绿意盎然,眼前的绿树让我的那丝失望殆尽,是哪位昔时小姐的后花园吗?还是……?正要进入树丛中,猛一转头,便看见了一口被铁丝围着的井,好奇的我来到它的跟前,只见井口被铁框盖着,井里有几许绿色野草,但未能遮住井水的清凉,将头探到井口,我便看见了自己,弄了弄自己早已不成发型的发型,水中的倒影让我突然间觉得似乎曾经有许多的象我一样对井水贴花黄的姑娘小伙,心突然收紧,我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面对充满灵气的古井我却有点胆怯了,许多关于古井的传说一一袭来。我猛地抬头,看见对面墙上对古井的介绍:“传说这口井源自深圳梧桐山的泉水,饮之甘甜凉爽,养育了老围罗氏家族十机代人,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的生命之源,是客家老围屋200多年古老历史的见证……由于客家人注意卫生,故老围的寿星特多,极少人生病,大多数老人都是寿终正寝,故又称‘长寿井’”原来此井能产处使人长寿的井水,我心释然!

3.含血的残垣断壁
    笑过自己的胆怯,绿意终于在我眼前,芒果树垂下结满芒果的枝条似乎要考考游访者的意志,我几乎要将我的黑手伸出,但那一点仅存的意志终于让我清醒——不能打扰昔日的主人,前进才是我该做的事情。一个天井,这里是客家人热闹过的地方,听说他们曾在这里杀鸡宰羊洗菜以备厨食。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一个宽阔的外围天街,在这可以看见四个碉楼,外围和内围各两个。在这天街里,一个石磨静静的躺着,感觉想要推动它非得几大壮汉不可。旁边的荔枝树和芭蕉向我们展示了它们的成熟与丰收,可惜我却只能做个看客。外围的两个碉楼之间有棵安石榴大树,它吸引我前去,还没到达便看见围墙上被烧过的痕迹。原来是在二战时期,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实施疯狂的法西斯主义,一九四三年八月,日军一个小队冲进这个客家围屋来抓苦力,抢劫财物,进来后发现院子里空无一人,于是到处搜索,进而发现城楼上躲藏有几十个平民百姓,日军凶残地放火烧了城楼,整整烧了四个多小时,只剩下了残垣断壁,这是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犯下的无数滔天罪行中的又一铁证。这又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日本鬼子的“杰作”——曾经几十条人命就在这围屋里被活活烧死,带血的残垣断壁它曾经或许哭泣过、挣扎过。但现在它却平静了,象一个经历过多风雨的游者静站在那里,让来往的国人明白只有强盛才不被压迫与欺凌,只有强大才有资格展示自己曾经的苦难。

4.静默的家族祠堂
    含着复杂的心情来到了另一横廊,穿过天井,用别样的眼光看着左边的房子。这里也曾住过不少象我们一样年轻过的人们,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他们是否有羡慕?是否为自己曾流过的血骄傲?我无法细想,因为我不想在这里流泪,我只想以一个现代人的眼睛来欣赏这座雄伟的建筑,但我却思绪万千。就这样我又转到了大门的天街,再一次看见了墙上的英雄图像,我对他们做出了微笑的表情。顺着大门的方向是挂有“大夫第”牌匾的那个门,才迈进脚步却又见一道门,放眼过去,祠堂就摆在我们的面前。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一般都会带上自己家族的史志、族谱或者说家谱,以记住自己的根基。在新的居住地安好家后,客家人即开始安置祖先的灵位,祭拜祖先。因此,作为家族象征的祠堂,一般都是客家围屋的主体。客家人不论是聚居围龙屋,还是采取散居的形式,其居住的建筑都是以祠堂为中心而修建的。祠堂修建完成之后,家族历代祖先的牌位将会一一摆放进去,而家族始祖则供奉在最显要的位置,以示对祖先的敬拜与感恩。面对它你不得不感到它的威严,曾看过不少关于祠堂的故事,这里要么是喜庆的告慰处、要么是什么大事的决定处、要么是处置犯错的族人处,但不管怎样它都是家族庄严的形象,每个家族祠堂必不可少,这是家族存在过的标志。我低头稽首,退了出来。
    转身来到内围的横廊,从婚俗小房对面的横廊进去,一大红花轿让我睁大了好奇的眼,这花轿为这个围屋带来过多少女人呢?而客家的女人们一直都是勤劳的代表,难怪在这古围里会有这花轿风景。在内围的里有许多的居家小房,一个房间里竟然还挂有昔日客家人的衣物。旁边的小屋是厨房,这里是客家女人的天地。厨房的旁边是个农具室,里面放有不同的农家用具,这些用具上应该沾满了这家人的汗水。再旁边是个出口,门框上的木头桩还依稀存在,只是在岁月的侵袭中不再具有抵挡外侵的能力,就这样出去便可以看见刚才叫我心动的芒果树了。将视线收回,便是一排介绍客家各村历史的被修整过的小房,里面讲述了各村客家人和他们围屋的历史。转了一圈竟又到了大门的天街,该说再见的时候了,我放开眼去,竟有点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

    当我们迈开离别的脚步,我又似乎听到古围中昔日送别老友的惜别声。转身回望,古围如一位垂暮的老人在那拄杖远眺。我不知道在岁月的风雨中这古围还能支撑多久,也许在某一天的风雨之后,他或许会披着晨光倒下,不过他留给我们的记忆确是永远都不会褪色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6 12: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HOHO
坐沙发~
好贴,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6 12: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给些具体的图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6 14: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排排坐,听汝讲。
不过汝系游者,涯系围龙屋住了1/n辈子的人,分享游人讲述的效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6 18: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奇的客家土楼

神奇的客家土楼

www.nongli.com    【字:大 中 小】
--------------------------------------------------------------------------------
  
     参观各式建筑往往是旅游中的重头戏,从帝王宫殿到普通民居,从万里长城到亭台楼阁,每一处建筑都有它看不够、道不完的精致与美妙。然而在福建的西部我见到了最令人震惊的民居建筑——客家土楼,其外观既可以与古罗马雄伟的竞技场相媲美,又让人怀疑许多现代体育馆的设计是不是受了它的影响。由于土楼独特的造型,庞大的气势及防潮抗震等优势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民居建筑。
   
    客家的来历
   
    要想真正认识土楼,不得不从客家文化说起。在福建这个朗润明丽的南国花园里,除了它特有的亚热带风光之外,最具特色也最神秘的就要数客家文化了。
   
    福建是我国古代古越族文化的发源地,相传西晋末年,由于中原的征战不断,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为了避免战乱而南徒渡江,来到现江西、福建及广东北部,为有别于当地原有居民,被称之为“客家”,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演绎出一部属于他们自已的独特文化。
   
    福建的客家文化,集中在闽西,以长汀为中心的地区。“客家“二字所代表的大概就是那听不懂的客家方言、看不够的客家土楼及数不清的客家祠堂吧。
   
    初识客家土楼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1 0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土楼:山坳里的神秘家园

土楼:山坳里的神秘家园

http://travel.goodmood.com.cn/ 日期:2005-1-7 1:27:13 来源:羊城晚报


 




  东经116度50分—117度19分,北纬24度36分—25度10分。

  这串枯燥的坐标数据圈定了中国闽西南一块大约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就是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一带。事实上,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这块弹丸之地曾引起了大洋彼岸美国人的高度紧张。因为他们的卫星在这里发现了1500多座巨大的蘑菇状建筑。冷战时期过度敏感的神经让罗纳德·里根有充分的理由把这些深藏在福建省西南山区的异形建筑与中国神秘的核力量划上等号。但他派出的两名调查员带回的报告却着实让这位演员出身的总统又过了把轻喜剧的瘾:那些神奇的建筑当然不会是什么核设施,它不过是中国客家人的古老城堡———土楼。远在第一枚原子弹的蘑菇云升起之前,它就在这片不为世人所知的山坳里屹立了数个世纪。

  客家土楼因此而名声大噪,这些状如飞碟般的古老建筑正开始被人们所了解,尽管它们早已在我们的视线中存在了好几百年。

  客家,何以为家?

  需要提醒的是:客家并非少数民族。

  客家人源于地道的中原汉民。客家的先民因躲避王权更替、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战乱而举家南迁。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南迁就有五次。因古时的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后就编如“客籍”,故南迁的中原汉人被称为客家人。长途跋涉、客居他乡,“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了家才能生存发展。战争在客家先民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分散在群山中的客家人开始聚集起来,将各家单一的小屋建成连屋大楼。并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泥土夯建高大厚实的土墙,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居住空间,外人不能轻易入内,同时又能联合全楼的力量共同抵御来犯之敌。著名的永定承启楼内有一幅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土楼既是客家人的躲避风雨的居所,更是他们深深依恋的精神家园。



  固若金汤的客家土楼

  “一碗猪肉换一碗三合土”。

  这句客家谚语的真实性不必深究,但土楼外墙用土的配方却实在繁复、考究。首先,它的主要建筑材料必须是没有杂质的细净红土,再按一定的比例掺以细河沙、水田底层的淤泥和年代久远的老墙泥。充分搅拌均匀后,加水用锄头反复翻整发酵。这道工序对土楼的建造至关重要,混合泥发酵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土楼建成后的使用寿命。土楼的外墙泥如发酵不到位,就会使墙体在温度和湿度变化时产生开裂现象,威胁到土楼内住户的安全。

  这样按比例配合而成的泥土被称之为三合土,但这还不是最终的建筑用土,还必须在里面加入上好的红塘、打散起泡的鸡蛋清、不见米粒的糯米汤。这样讲究的配方,“一碗土换一碗猪肉“倒也实不为过。夯建土墙时,还要在泥里加入一些木片、竹片或是大块的山石以加固墙体。这样夯成的土楼外墙将不惧水浸,坚如磐石。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聪慧的客家人就是用这种看起来近乎原始的建筑方式,建成了神秘而庞大的土楼,成就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裕昌楼是这个奇迹中比较独特的例子。我们在拍摄著名的“五朵金花”(田螺坑土楼群)时,不断有热情的客家老乡操着生硬的普通话提醒我们:“一定要去看看下坂的‘东倒西歪楼’!”这座“很有意思”的裕昌楼位于南靖县书洋乡下坂村,建于明成化年间(1487年)。走进裕昌楼,几乎所有看得见的梁、柱、楹都是歪歪扭扭的,据说最大的倾斜角有15度!让人胆战心惊,似乎这座年代久远的土楼随时都会坍塌下来。事实上,五个多世纪以来,裕昌楼一直就这么特立独行地站立着,甚至20世纪初的一场震级较高的地震都没能把它怎么样。

  微缩的城池

  客家土楼中最具有美感的当数圆楼。

  从建筑学上分析,圆楼采光、通风相对平均;且节省建筑材料,风阻也较小;因为受力均匀,抗震能力也最强。。

  顺裕楼是闽西南土楼中的重量级选手,它是20世纪以来中国所建造的最大规模的圆形土楼。74.1米的直径,四层16.9米的楼高,让它看上去俨然一座雄伟的城堡。站在足有大半个足球场般大小的的天井里仰望,青山碧空尽在视野之内,丝毫没有拘束和压抑之感。建于1937年的顺裕楼拥有368间房间,至今仍有40户人家250多人在楼内生活。密密麻麻的房间如蜂巢一样工整,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劳的客家人也正如蜜蜂般努力地营造着自己的幸福生活,他们没有农闲,他们的双手总是那么忙碌:晒辣椒、做咸菜、晒谷子……土楼里的这一方小天地就是他们的全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座土楼就是一座微缩的城池,它有着高大、坚固的“城墙”,成熟和完善的采光、通风、供水系统,宽大的内部空间使土楼能拥有比其他形式的民居更充足的燃料和粮食储备。在战争时期,反动军阀的部队将据守在土楼里的红军和赤卫队铁桶般地包围了两个月,并数次动用炸药企图将土墙炸毁,结果土楼安然无恙,楼内几百人生活正常,反动军阀的围困战以灰头土脸的撤退而告终,这座土楼就是赫赫有名的“最大方楼”———永定遗经楼。

  最“年轻”的土楼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完工,最老的土楼已历经600多年风雨。相同的是,它们依旧屹立在闽西南的山坳里,依然在发挥着它们的作用。即便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不能忽视这些惊世骇俗的古老建筑的科学设计和文化价值。

  旅游小贴士

  行

  客家土楼多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境内。广东、上海都有到漳州和龙岩的火车。319、205国道横穿龙岩。324、319国道可达漳州,路况不错,自驾车的朋友建议走高速,可节约不少时间。南靖、永定两县各乡镇的道路多数是柏油路面,一般家用车辆都没什么问题。

  住

  南靖、永定两县的县城住宿条件都不错,有各种档次的宾馆,乡镇一级略差些,但方便去看分散在各村的土楼。推荐南靖书洋乡的土楼宾馆,条件一般,但较干净。住进土楼是个好主意,条件虽然艰苦,但可以领略地道的客家风情。

  吃

  客家菜口味偏重,以“咸、肥、熟”为特点,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1 12: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幅何人拍的福建客家土楼群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8 18: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过了土楼

去年寒假我终于看到了土楼啦,不过没多大震撼就是了,就觉得以前的人好伟大啊,建了那么大的楼,也不懂是怎么办到的,呵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5: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