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24|回复: 23

【论文】换个角度谈谈翠亨孙氏世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2 09: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换个角度谈谈翠亨孙氏世系

换个角度谈谈翠亨孙氏世系

刘居上

口述资料是造成众说纷绘的原因

自从罗香林提出“紫金说”,关于孙中山先祖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过。由于其间大约百年时间确有模糊之处,在找到确凿证据之前,这一争论肯定还将没完没了。对此,本文不作妄断,只打算提供思路,希望能引发人们换一个角度思考。
    既然其间有大段模糊不清之处,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最好还是以孙中山先生为起点,一步步地往上追溯。
    “东莞说”的最有力证据,是翠亨孙氏世代相传的手抄家谱,旁人没有理由怀疑。但是,翠亨孙氏家谱存有很大空白,那就是:从五世祖“礼赞公”往上溯,均“生卒年月无考”。这就说明了,家谱的前半段,其实是“口述资料”。
    “东莞说”的另一实物证据,是上世纪90年代才在左步出土的《康公真君古庙碑记》。碑记明确指出:“溯至洪武初,我前人(按:指孙氏)来居于乡,始辟中堡”。
碑中所说的“前人”,就是左步及翠亨孙氏的共同祖先孙玄。孙玄从东莞迁涌口结庐而居,长子孙缔儿(乐川)即左步孙氏的始祖,次子孙缔宗(乐南)即涌口孙氏的始祖。
孙玄是什么时间到香山的呢?碑记说是“洪武初”,这似乎已给我们立下一根时间标尺,但恰恰这三个字靠不住。所谓“洪武初”,应指1370年前后。但东莞、香山孙氏公认的始祖“常德公”,是在元末才随东莞伯何真从南雄迁到东莞定居的,明初应还健在。他的六世孙乐川,又怎么可能如左步谱(清嘉庆六年再重修谱帙添注)所说,生于洪武庚申年,卒于景泰甲戌年(即1380~1450年)呢?时间的不吻合说明了一点,“洪武初”三字,根据的也是“口述资料”。其误差幅度,大约为120年。
《孙中山的家世》一书的编者,同样不止一处为翠亨“孙氏家谱”添上“此年份与各七世祖妣出生年份差120多年,估计有误”之类的附注。
宁都学者对“东莞说”的怀疑,就因为这说不清楚的120年。他们提出,为什么比较不同地方的孙氏吊线图,整整差了6代?
无论持哪一说,都必须正视而不是绕过那空白的120年,不能合理解释,这一“说”充其量就只是“一说”,不能成为定论!——也正是这120年,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路,会不会孙氏的先祖,在从“宁都”(宁都学者所持之说)或“杭州”(东莞说学者所持之说)到东莞之间的迁徙路线上,有个我们现今还不知道的地方,那就是他们120年间的落脚点?若说这个落脚点是“紫金”,并非不可能,但却也必须找出能与“常德公”准确衔接的接隼点。既然紫金的孙连昌与香山的孙琏昌,已被排除是同一人的可能,那就须另寻蹊径,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

孙常德与何真只是一般朋友

在东莞上沙谱中被奉为始祖的孙常德(讳八郎,——关于这一点,下面还要说到),在孙氏世系中是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因此,尽可能弄清与他相关的情况很有必要。
《东莞市志》称:“员头山孙氏,始祖讳常德,元时官浙江杭州刺史。元末避乱居南雄珠玑巷,与东莞伯何真友善,偕来东莞,卜居茶山员头山。”上沙谱、左步谱均有类似记载。
据《明史•列传第十八》,元末明初,何真在南粤是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是东莞县茶山乡员头山村人,原是元末的小官吏。在元末群雄并起的形势下,他从聚众自保开始,最后控制了整个岭南地区。部下建议他“效法赵佗,自立为国”,他却于洪武元年归顺了朱元璋,南粤也因此基本上没有遭到兵火的洗劫。因为这一功劳,朱元璋封他为“东莞伯”。
孙常德与他交朋友的时间,应在明军进入岭南之前。两人之所以结交,是因为孙常德原是官居杭州刺史的“因靖寇而至南雄珠玑巷寓”的元朝官员,何真“慕其品学,聘为西席”(这一点见诸1932年上沙乡代表孙绳武等请修正总理始迁祖事迹函)。但说两人“友善”到以平辈论交的程度,那也不见得。明初的何真,在广东权倾一时,他身边的人纷纷加官进爵,为什么偏就忘了很有从政经验的孙常德?
有此一说:“孙常德为人最重气节。元朝亡后,到了明朝,他因不愿身事二主,所以就从杭州远远的迁到广东东莞县隐居起来了。”其实,早有学者指出,何真本人原也是打算誓死效忠元朝的,后来审时度势,才不得不降。不要忘记,孙常德是孤身一人前往东莞的,既没钱又失势,何真给了他一片安身之地,已经是给足面子了。但从此世代务农,也免除了许多无妄之灾。到明太祖诛戮功臣,何真的子侄们受蓝玉一案株连时,孙氏一脉却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由此可见,在明朝政府眼中,孙、何两家谈不上世交。很可能,早在何真大红大紫之前,隐居于员头山的孙家与在外作官的何家早已极少来往了。
(按:上沙谱与左步谱的孙常德事略大致相同,但官职不一样,是任职的不同阶段或是其他,待进一步考证。)

孙固的子孙有“世居江西”的可能

若说孙常德是他的这一系的孙氏入粤第一人,那么,他的先辈在元代100年间到底居于何处?孙常德是孙固的第十五世孙,这里不妨就从孙固说起:
孙固是郑州管城人,宋神宗时代的名臣,历官至枢密副使。关于他后代的下落,有两种说法:上沙旧谱在《孙氏世系辨》中称他“原居金陵省之城,因议王安石,忤旨,被谪吴西,世居江西也”;近年,有学者根据《宋史》,说孙固虽曾被降职,后均官复原职,返回原地任职,因此上沙旧谱应属有误。
找来《宋史• 列传第一百》细读,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查孙固逝世于元祐五年(1090年),死于汴京。他的逝世,曾令“哲宗、太皇太后皆出声泣”,后来还给了他个“温靖”的谥号。但皇帝对臣民的态度说变就变,“绍圣时夺遗泽,元符二年,夺所赠官,列元祐党籍。”他的“遗泽”和“赠官”,是分别于1094~1097年间及1099年,分两次被皇帝下令收回的,此时他已死去9年。到“出籍,悉还所夺”时,已经是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5年)了,这时孙固已死去20多年。所谓“出籍”,相当于现代的“摘帽”(摘“元祐党人”之帽);“悉还所夺”,相当于现代的“平反”,并非定要让他的子孙再去继任他曾担任过的职务,《宋史》中并没有他的儿子重当枢密副使的记载。问题是,“平反”前的20多年间,孙固子孙能够平平稳稳地呆在孙固的原来驻地吗?其实,那还倒不如说,在那种情况下,他的子孙随客家先祖群落南迁,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因此,上沙旧谱所记载的“被谪吴西,世居江西”确有可能。在未能举例证明孙固子孙留在中原之前,怎能指责上沙世代流传的旧谱有误!
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1993年4月左步孙氏派代表赴江西宁都寻根时,宁都的孙氏族人曾肯定地对他们说:宁都孙氏曾在150年前派员赴左步修谱。而由宁都县田头乡孙屋所保存的族谱《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也把他们因修谱到过“平步头”(左步旧名)的事件记录在册。《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的“历代仕宦”篇的第“六号”,有“孙允中仕元授建昌府同知”及“孙民章元以殳中殁王事恩授会昌同知”的条文,而《香山县左步头孙氏源流考》中的相关部分是这样的:“允中,字元升,号如心,仕元,湖广知印升建昌府同知,后殁于王事,夫人赵氏周氏生一子八郎,字民章,恩荫会昌同知。岂料壬辰(1352年)兵变,烽烟四起,不得已则洁身避乱,流寓南雄珠玑巷,遇东莞伯何公,与之交善,遂隐居莞之员头山,因号常德”。看来,孙氏父子之居留江西,应该不止两代。
其实,在中山市内,在翠亨与左步之间,也还有争论。据孙氏《翠亨家谱》,“五世祖礼赞公,在东莞县迁来涌口村居住”,这一点双方并无异议。但左步孙氏指出,当时涌口与左步原为一村,名为左溪,礼赞公的父亲孙玄从涌口门(不等于涌口!)登陆香山,他与大儿子乐川就住在左步,小儿子乐南再分居到涌口。如果这种说法成立,则涌口是孙中山五世祖的家乡,而左步则是孙中山四世祖的家乡,两种说法并行不悖。孙中山曾自称“左步头”人,可见左步之说决非空穴来风!问题是,谱虽然接上,困惑尚未解决。按宁都学者的分析,从晚唐的东平侯到孙中山共29世、平均38年一代,比对从孙固到孙常德的15世、平均20年一代,这数字确实大得难以解释。

世系不清是广东族谱的普遍现象

如翠亨孙氏那样,在入粤前后世系不清的情况在广东绝不是孤例。
刘志伟在《族谱与文化认同》一文中指出:“在许多广东地区的家谱中,有一种现象常常令研究者和修谱者感到困惑,这就是入粤祖(多声称在宋代)和在本地定居的开基祖(许多宗族的开基祖定居时间是明代初年)之间的世系,常常出现混乱或残缺。许多家谱记载宋之前世系非常清楚,而定居之后的世系也清楚详细,但中间的若干代往往记载简略,甚至世代混乱不清。”
可见,世系不清是广东各地族谱的普遍现象。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广东地区的族谱编撰实际上始于明代,比中原地区迟多了。即使原为中原望族,入粤后,也不免入乡随俗,把修谱这一大事忽视了。到明代广东盛行修志风、修谱风,开始第一次修纂族谱时,才发现,对于远祖,其实并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不能不以口述资料作为依据,其间,记忆不清者有之,牵强附会者有之,高攀名门者更有之。另一方面,单靠记忆,能记住的也只有直系祖先,缺乏旁支的资料,令后人难以对各地族谱进行横 向比较。这就是当时广东的人文状态,士大夫家族也不例外。
东莞何真家族可说是望族了。何真晚年纂辑的《何氏家记》,一开头就数出了何真以上五代的居址和葬所,对更远代的祖先则只谈到南雄的一座何将军庙,称其为“鼻祖”。这种情况与东莞上沙孙氏远溯到北宋时期的名臣孙固的做法何其相似。孙常德也是位不小的官,他的子孙竟无法把自“孙常德”以上的祖先说清楚,原因就在这里。
刘志伟在同文中还指出,在客家的族谱中,有关明代以前的部分,往往大量采用“法名”或“郎名”。
这一现象早为许多修谱者和研究者所注意。罗香林早年曾认为,这是客家人祖先入粤的时候,纳礼于当地的畲阀,畲阀乃依其入境次序给以几郎几郎的名号。后来在编辑《客家研究史料》时,罗香林又在民国九年编纂的《潮梅刘氏族谱》中说:“自宋季至元代,名字多称法称郎,及十百千数目者,兄弟亦多不按照次第。盖因彼时习俗,道教权力颇重,命名多出道教所定”。而在其后编纂《罗陂罗氏族谱》时,罗香林改变了看法,“世俗谓郎为师巫所度法号,此乃鄙俚不经之野语也”,而把郎名解释成为元代称人用“郎”、“官”、“秀”的称谓的遗风。
在东莞上沙谱中,孙常德又名八郎,那并非意味着他在兄弟中排行第八,只与他由“畲阀”所定的“郎号”、或道教所定的“法号”有关。因为是龙虎山所在地的关系,道教盛行于江西,“畲俗”则更非中原旧俗,这是否也意味着:孙常德(孙民章、八郎)的出生地不是中原,不是江浙,正是说客家话的赣南?左步谱的记载在这里找到了旁证。


参考文献:
《宋史》;
《明史》;
《孙中山的家世》(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编,内有多个孙氏族谱);
《孙中山先生先代故乡资料专辑》(东莞文史第二十六期);
《孙中山客家始祖在宁都》(宁都文史专辑);《孙中山家族源流考》(邹佩丛);
《族谱与文化认同》(刘志伟);
《康公真君古庙碑记》(实物,现存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3 11: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難得的原創文章。

[ Last edited by oliodu on 2005-6-14 at 20:22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3 13: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先生 是 研究孙中山的行家了。

http://www.baidu.com/s?ct=0& ... BD&cl=3&f=8

这个问题,肯定很多人有兴趣参加讨论,期待!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4 10: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先生:
您好!

在下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个一个来,别累着先生了):
““东莞说”的最有力证据,是翠亨孙氏世代相传的手抄家谱,旁人没有理由怀疑。”
请问这个家谱为什么在“旁人没有理由怀疑”的情况下,没有得到罗教授,孙科等人的重视?
另有一个私人问题,请问作为研究孙先生的专家,您到过紫金吗?

刘老先生终于没有来?住宿费太贵了,我回老家了。

[ Last edited by linqifeng on 2005-6-16 at 13:11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4 17: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奇怪,为何那么专家、学者生怕中山先生认错祖宗;而中山先生的民本主义和天下为公的思想却少人问津。中山先生的这种思想和主张,对现在的中国还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

[ Last edited by 鹏城浪子 on 2005-6-14 at 20:25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6 16: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仍不打算妄断.但告诉你一些有趣的事实:孙科既给罗香林写序,也给1932年出版的<总理年鉴长编初稿>及1937年出版的<总理事略>题词,后两书都持东莞说;他还给东莞上沙题写 过"国父先代故乡"(有照片为证).可见,凡是纪念孙中山有关的活动,他都支持,并不太理会别人到底持是哪一说.可能他认为,学术上的事情,就由学者争论好了.所以,不能说他只对紫金说表过态.还须指出,<翠亨家谱>原是由孙中山的姐姐孙妙茜保存的,<家谱略记>原是由孙中山的大哥孙眉保存,后来由孙眉的儿子孙满送给故居的.其可靠性确不容 怀疑.
                                   刘居上 复2005\8\16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6 16: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刘先生!

谢谢刘先生!

[ Last edited by linqifeng on 2005-8-16 at 17:05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6 17: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刘先生!

刘先生:

在下不才,请教几个问题:

我仍不打算妄断.但告诉你一些有趣的事实:孙科既给罗香林写序,也给1932年出版的<总理年鉴长编初稿>及1937年出版的<总理事略>题词,后两书都持东莞说;他还给东莞上沙题写 过"国父先代故乡"(有照片为证).可见,凡是纪念孙中山有关的活动,他都支持,并不太理会别人到底持是哪一说.可能他认为,学术上的事情,就由学者争论好了.所以,不能说他只对紫金说表过态.

孙满先生鲜明旗帜地支持“东莞说”,我等从不去猜测他的决心;但孙科先生支持“紫金说”的决心却得到您们的“可见”,“可能他认为”的断言,而这些断言一转发就成了有些人的证据,全然不顾孙科夫人给紫金博物馆的亲笔信,和孙博士一而再,再而三的表态。

在下有一疑问:作为研究孙祖籍的专家,先生到过紫金调查吗?


还须指出,<翠亨家谱>原是由孙中山的姐姐孙妙茜保存的,<家谱略记>原是由孙中山的大哥孙眉保存,后来由孙眉的儿子孙满送给故居的.其可靠性确不容怀疑.

很抱歉,我们怀疑的就是它,先请问一个次要的问题,阁下觉得某些人凭什么把它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凭内容,凭纸张年代,凭关系?凭内容的话,由谁说了算?

谢谢!
Linqifeng上  Aug 16,2005

[ Last edited by linqifeng on 2005-8-16 at 17:08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7 22: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听说过洪武年间就有客家人迁到珠江三角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8 11: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捱拿什么来拯救你,阿汉!

南汉:

那您知不知道翠亨镇大把紫金客家人,我还记得广府”反客先锋队“队长傻猫作的报告:翠亨镇除孙家那条村以外全是客家。
当然,他的调查报告是错的,但他的确到过翠亨镇,也被调查结果吓了一跳,真得那么多客家人,所以他丢卒保车,哈哈,可他忘了我在翠亨镇住了一年零八个月。

捱拿什么来拯救你,阿汉!


刘先生:
请不用理会那些广府”反客先锋队“队员的话,我们习惯了。天天有。

祝平安!
Linqifeng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8 22: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收先,必须说明我是没有恶意的。其次我不是反客急先锋

linqifeng说了一大堆话。但却根本不知我说什么

洪武年间是明初,当时环朱三角个县还没有出现客家移民潮。客家移民潮大概在明清之际,尤其是清初的动乱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9 09: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南汉 at 2005-8-18 22:15
收先,必须说明我是没有恶意的。其次我不是反客急先锋

linqifeng说了一大堆话。但却根本不知我说什么

洪武年间是明初,当时环朱三角个县还没有出现客家移民潮。客家移民潮大概在明清之际,尤其是清初的动乱


汪精卫也不会认为自己是汉奸的!
有关客家人在珠三角历史请参阅本网站贴子,多看少动。(除非深圳,东莞,惠州不是珠三角地区)

另,请移步谈天说地,我不希望您我的愚昧无知影响刘先生的思想活跃。

[ Last edited by linqifeng on 2005-8-19 at 09:59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9 18: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认为,孙中山先生是不是客家人,孙科先生的表态至为关键、重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2 12: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须指出,<翠亨家谱>原是由孙中山的姐姐孙妙茜保存的,<家谱略记>原是由孙中山的大哥孙眉保存,后来由孙眉的儿子孙满送给故居的.其可靠性确不容怀疑.

很抱歉,我们怀疑的就是它,先请问一个次要的问题,阁下觉得某些人凭什么把它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凭内容,凭纸张年代,凭关系?凭内容的话,由谁说了算?

答:阁下有权怀疑<翠亨家谱>,但对孙家世代流传的家谱(早在孙中山出生前已存在的),还是应该有起码的尊重(即使是带保留的尊重).我在文中已说过,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族谱,尤其是口述的部分,其实是有漏洞的.不然就不需要研究了.正如我们尊重孙科先生一样,对他伯父\姑妈所说的,所保存的,同样应该受到尊重.这不是谁说了算的问题.何况,即使是孙科,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对祖籍问题有不同的说法,这一现象本身就大有研究的价值.不带情绪,不先入为主,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你说是不是? 既然争议那么大,那就只能从孙中山往上溯,能确切上溯几代就是几代,正因为如此, <翠亨家谱>应该受到尊重.不要动不动说它是"伪谱",翠亨孙氏在孙中山先生出生前已存在的东西,或许有不确切之处,可加以考证,但不妨想想,孙中山都还未出生,孙氏族人有必要作伪吗?            
                             刘居上  05\08\22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2 15: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先生好!

刘先生:

您好!

我没有见到过您所指的那本祖谱;阁下说得非常对,不愧理性之人士!我没有直接说她是伪谱;只是罗香林教授否定了她,我表示怀疑而已。

阁下没有看清楚我请教的问题,可能是我一下问得太多了:
1。请问阁下到过紫金县吗?

Linqifeng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23: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