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国将领赵一肩
http://www.stnews.com.cn/stwb/20010429/gb/stwb^630^^Tq072001.htm
爱国将领赵一肩,又名良勋(1898—1946),梅县西阳莆蔚村人,祖籍饶平县隆都南溪(1949年共和国建立时,隆都区改隶澄海县)。
赵一肩父母早逝,童年即成孤儿,但他却具有远大的志向。1916年,他毕业于县立东山中学,时军阀混战,时局动荡,他满怀“从军救国”的抱负,毅然赴云南入伍,翌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习骑科。他与同学(也是读东山中学时的同学)叶剑英情谊深厚,时常纵谈国是,赋诗唱和。1920年,赵一肩毕业后,即回广东电白水东参加革命军。叶剑英题《送赵君一肩出发水东》五律一首以赠别。其诗曰:“扬鞭驱万里,之子乐风尘。念我飘蓬意,思君奋翮身。燕然思窦碣,珠海拟汪伦。乱世谁非客,前程处处春”。赵历任军职,1925年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教官兼队长,后任六十一师的参谋处长,随第一路军出发北伐,崭露军事才干。1928年任十一军干校教官,深得军长陈铭枢赏识,举荐其任十九路军参谋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十九路军奉调卫戍南京、苏州和上海。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寇向上海闸北发动进攻,十九路军奋起抗敌,赵与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等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并与张治中率援的第五军协同作战,在江湾一带重创日寇。时赵一肩为总指挥部拟发的《告全国民众书》,文中洋溢着誓死卫国,抗敌到底的民族浩然正气。上海各界对此举热烈拥护,全力支援,并发表了拥护十九路军抗战到底的宣言。当时,上海《申报》还在头版头条新闻,刊登了“赵一肩谈话”。淞沪战役,鏖战月余,毙日寇万余人,其战绩家喻户晓,被编成鼓舞人心的胜利战歌“一二八,杀杀杀,军民合作打胜仗,十九路军顶呱呱……”,写下了中日“甲午”海战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页光辉篇章。后因援军不继,十九路军被逼撤退,辗转于闽、浙一带。
十九路军扩编后,赵一肩任第五军第七师师长,并参加反蒋的福建人民政府,率军驻守古田。反蒋失败后,赵一肩接受劝降,但他不愿在蒋介石之下任职,遂于1934年出国考察。在欧洲三年期间,与乔冠华等组织“抗日联盟”宣传抗日,并敦促国民政府积极抗战。
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对日宣战,赵一肩回国抗日,任第四路军参谋长。1938年任12集团军参谋处长时,与中国共产党人士同编《国际新闻》三日刊,宣传救亡。该刊主编乔冠华受国民党迫害,赵即掩护其安全转移。1939年赵任186师师长时,在广东清远一带屡歼日军,后挥师上粤北,袭击新丰日寇,使敌人丧胆。1940年调任第四战区中将高参兼参事室主任。
1943年4月,赵一肩千方百计设法营救被国民党逮捕的廖承志出狱,同年奉调至重庆国防大学任职。1944年赴印度竺伽中美军事战术训练班受训。
1946年夏调任国防部第四厅(后勤部)厅长,患喉癌,于7月27日逝世,终年48岁。去世时,身边只有半个月薪金,别无遗产。灵柩由其夫人运回梅县,葬于梅江河畔坜林坪之陆军坟场,并建立纪念亭。十年浩劫墓被毁,1987年由其子女迁回家乡西阳莆蔚村安葬。
赵一肩坚决抗日的民族意志与爱国主义精神,永留家乡人民心中。
□赵世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