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82|回复: 5

论张九龄的人生轨迹与《曲江集》(作者 梁德新 丘建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3 17: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张九龄的人生轨迹与《曲江集》
梁德新 丘建光
我为了研究唐代文学史和张九龄,对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盛世“开元之治”的历史。我通读了罗可群著《唐代文学史》、《广东客家文学史》、《张九龄诗文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书籍。在此,我对张九龄人生轨迹和他的诗作《曲江集》作浅析。
开元贤相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年),韶州曲江人。祖籍河北范阳,曾祖父君政任韶州别驾,遂家居曲江。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张九龄的远祖家在中原,祖上在“晋惠帝时官至司空,是有名望的大臣。后因赵王司马伦谋废贾后,张不从,遂遭杀害。这样的一位远祖,对张九龄来说,当然是一种荣耀。但他的近祖定居广东后,却都是职低位微的官吏,其父张弘愈只不过是新州索虏丞而已。
张九龄自幼聪颖,“七岁知属文,十三以书于广州刺史王方庆,方庆叹曰:‘是必致远’。从这段文字记载则可知张九龄年幼时,是个勤奋好学、才思敏捷、胸有大志聪明的少年。
青年时期的张九龄怀抱大志,他由曲江赴广州应试,路经英德,作《浈阳峡》一诗,抒写情怀:
舟行傍越芩,窃窕越溪深。水暗先秋冷,山晴当昼阴。 
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
他在武后长安二年(702年)举进士。中宗景龙元年(707年),29岁的张九龄中材堪经邦科,从此进入仕途。
张九龄确实是“材堪经邦”,卓有建树。开元四年,他主持开凿了大庾岭新路工程,为开发岭南,繁荣长江中下游经济起了重要作用。他历秘书省校书朗、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等京官后,出任洪州都督,后任桂州兼岭南按察选补使。回京后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
开元二十一年(733),56岁的张九龄升任中书令,担负宰相的重任。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时候,开头二十多年里,他任了一批贤能的人作宰相,自已又能虚心采纳大臣们的意见,君臣励精求治,把天下管理得井井有条,使国家富足强盛,百姓生活安定,出现了“开元之治”的盛世。
唐玄宗所重用的奸臣当中,最坏的要数李林甫、杨国忠和安禄山这三个人。
唐朝的宰相可以同时由四五个甚至七八个人来担任。玄宗想让李林甫作宰相,他把这想法告诉老宰相张九龄。张九龄是个耿直的人,他看出李林甫为人不正派,就对玄宗说:“宰相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您让李林甫这样的人作宰相,只怕以后会要给国家带来祸害!”李林甫知道了这事,对张九龄怀恨在心,想要找机会报复。只是因为张九龄很有学问,玄宗十分倚重他,加上他的资历深,威望较高,李林甫一时没敢下手。
唐玄宗不听张九龄的劝告,在开元二十三年(公年七三五年)任命李林甫作了宰相。李林甫一旦大权在握,就天天盘算着怎样在唐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动摇玄宗对张九龄的信任,然后一步一步把张九龄从朝廷中排挤出去。
《张九龄在朝廷任宰相只有短短的3年。因朝廷里复杂的政治斗争,他遭李林甫等人谗毁,使张九龄于开元四年辞官回归故里。这时他常与知已,曲江县尉王履震交往深切。他回顾自已的仕途历程,在《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一诗中,他以历史上的失意文人自况,表达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既有一种无法再施展抱负的失落感,又有“乐因南涧藻,忧岂北堂萱”的自解,这是他在心理上的另一种补偿。
张九龄因为受到接二连三的打击,开元二十八(740)年他病死在外地,享年63岁。
张九龄是个勤政爱民、高风亮节、直言不韦的为人,深受后人尊崇。唐代诗人李白杜甫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忆昔》)人们赞颂这经济繁荣的“开元盛世”时,很自然也会联想到被誉为“开元贤相”的张九龄。这首诗是诗人对张九龄的人生轨迹的写真。
长期以来,广东的客家人,通过个人奋斗,能达到张九龄那样高的地位者,乃是风毛麟角,不可多见。黄佐《邵渴传》中说:“九岭以南,当开元盛世时,以诗文名者,曲江公张九龄一人而已”。 从文中可说明张九龄在历史上的知名度。

文如其人《曲江集》

张九龄的诗文结为《曲江集》,《曲江集》20卷,共有193题222首诗、248篇文。最古的是明刊本,最新的是1994年10月《岭南文库》中罗韬选注的《张九龄诗文选》,亦是以明刊本《曲江集》为蓝本。
初看《曲江集》时,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别,形式保守,内容单调。但是人们对它有很高的评价。后来我细读《曲江集》后才慢慢体会到诗中的蕴味,领会到诗中别有动人之处。
张九龄的受到中国传统文学观的影响,诗作走的是《诗经》风雅的道路其诗则多用比兴,
《曲江集》中除了山水诗外,更多的是展示自已的世界,表达他那进退维谷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和认识到政治渐趋黑暗、腐败,对官场的厌倦,对奸人的厌恶。在艺术表现上,多采用隐晦曲折的比兴手法,风格沉郁。
青年时期,九龄怀抱大志,作《浈阳峡》一诗,通过写浈阳峡深幽险峻,景象万千的美景来抒写对自已充满自信,渴望能施展自已才干的情怀。
出仕后不久,他的《奉使自蓝田玉山南行》,激起了他的故园情,使他的心理一直充满“进”与“退”的矛盾,在《自始兴溪夜上赴岭》“尝畜名山意,兹为世网牵”中,如果与未入仕途时渴望施展才干的强烈要求相对比,显然是少了些锐气,多了退隐的意识,这表明险峻的仕途,已使九龄产生烦闷的心情。
暮年诗篇《荆州卧病有怀始兴林泉》,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连鸟倦思还的落寞心境。《祠紫盖山经玉泉山诗》中的“焚香忏往昔,礼足誓来今”是他用来抚慰自已受伤的心灵。由此可知他的人生轨迹,可知分的心态。
张在他的《杂诗五首》里也有明显表现,如《萝茑必有托》。这两首组诗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虽然继承了《诗经》、《楚辞》和阮籍〈咏怀〉诗的讽喻寄托精神,受到了陈子昂《感遇》诗的直接影响。但却语言圆润清新、风格温雅醇厚,寄托大多不着痕迹,不露圭角,完全不像陈子昂的语言质木,诗尾点旨,模仿前人。他的咏史怀古之作,多借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讽刺现实,如〈巫山高〉和〈登古阳云台〉也体现了他的诗歌深于比兴,妙于寄托的艺术特色。
张九龄被称为“开元贤相”,虽然他拥有如此显赫的地位,但他始终不会记忆自已卑微的出身。他在《咏燕》诗中,他以“海燕”自况,一个“暂”字,道出了他的心态,反映了他对前途的清醒预见。尽管“玉堂开”,有春风得意的时候,“岂知泥贱”的反问,仿佛提醒自忆“君子乾乾,夕惕若,历,无咎”。所以后来有人认为《咏燕》是向小人乞怜,但我认为他这是明哲保身,是托物言志,是居高思危。“无心与物竞”的内心表白,是善良主愿望,是在复杂斗争中感到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他不是向小人乞怜,而是在设想:“鹰隼们”大概不会再节外生枝,再“搅是搅非”了吧!他的这种思想在其他诗作也有表现客家人乃是南迁移民,虽然可向中原地区追溯祖籍,但在现实社会中却难以得到支持,没有什么靠山。张九龄在政治上感到势单力薄,在一次又一次复杂的政治斗争后,会产生洁身自好、明哲保身,不愿与亦不屑与小人计较的想法,是毫不足怪的。他这种思想对后来的客家人影响很大。
张九龄出仕后不久,美丽的故园使他的心理一直充满“进”与“退”的矛盾。从“奉使自蓝田玉山南行”这首诗中,就可以看出他对故园留恋的情感。
张九龄思想上的矛盾与苦恼,宣泄在他那著名的感遇组诗12首中。可以说是反复吟咏,三致其意。其表现手法是以美人香草等传统文学中常见美好的意象作比,委婉地表达自已的心理感受。诗作选录如下:
兴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木心,何求美人折!
从上录的诗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张九龄内心的创痛。“兰叶”一首,暗喻自已品质情操。
“后人为纪念张九龄。“乾隆十五年培风书院成,九龄神主安奉楼上,每年春秋二仲,正印官致祭”。客家人把张九龄作为值得永远纪念的先贤。旅港嘉属商会出版的《文丛》,其《客人先正诗传》在热情赞颂张九龄的同时,对唐玄宗亦提出尖锐的批评。
清道光年间诗人林承 的《梅岭谒张文献公祠》,赞颂张九龄的功绩是“相业”与“文章”并举的人。
的家乡韶州曲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当地的客家人以张九龄为荣,自不等言。广东其他地方的客家人,也深深敬佩张九龄。据《乾隆嘉应州·祠祀》载:嘉应州西北四十里有相公坪,“祀唐丞相文献张公。雍正年乡人重修。”又有九贤祠,在嘉应州城内东北隅,祀张九龄、韩愈等九人。
张九龄的诗歌对后代广东客家文学产生的直接影响,一是大量运用比兴手法,继承《诗经》传统;二是其描绘广东客地风光的这些篇章,为客地的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具有“冲淡”的风格,具有闲静、幽远的韵味。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是,张九龄“感遇诗”一类的作品,对客家人(包括客籍文人和民间文学的作者在内)的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为张九龄是一代名相,是唐代的诗文精华之一,所以后人对他的诗有评论。
清衡塘退士编选《唐诗三百首》时,张九龄的“感遇诗”被列为开篇之作,足见其地位。
                           
后 记      

文学是人们心灵的镜子,张九龄 “文如其人” 的诗作,对后人有一定的影响。广东客家的文学不少作品中都有这种思想和情绪,有着或直接、或间地受《曲江集》的影响。其诗直陈时事,直抒已见,主旨明确的文风,值得我们研究学习。现在我们研究《曲江集》还有现实意义。

参考书目

(1)  罗可群著:《广东客家文学史》
(2)  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
(3)  罗韬选注、刘斯翰审订:《张九龄诗文选》
(4)  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
(5) 《唐诗三百首新编》
(6)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7) 《中国民间故事》(唐五代史)                    
(8) 《全唐诗话》
(9) 《粤北历代名人诗选》

作者简介
梁德新(笔姓名 梁豪),侨声杂志社编辑、记者。曾在国内外二十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有数篇文章获奖。对华侨文化和客家文化有研究,吸收为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梅州市客家研究会会员。应邀出席第6、7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2003海峡两岸客家文学研讨会、99嘉应大学、“文化梅州”发展战略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10次,有8篇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个人专著《客家乡情》全书25万字,与人合作编著书3本。个人事迹入选《梅州客家研究大观》书中“当代梅州客研学人”名单。)


作者联系电话
通信住址:广东省梅县松口镇建设路81号  梁德新 收  邮编514755
电话:0753——2764422(宅)  手机:13549141204
电子信箱:liangdexin2004@mail.china.com  QQ号码:275703122

丘建光 梅县政府干部 喜欢看文史书,对客家文化有研究,有文章在报刊发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6 09: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木心,何求美人折!”

其中第一句“兴叶春葳蕤”,应该是“兰叶春葳蕤”。张九龄《感遇二首》(其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6 11: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木有木心,何求美人折!" 应为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6 11: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去书店逛一圈,可以发现很多书上都是错字连篇,都不知道那些校对一个月领多少钱工资的.

在网上,这种情况就更是家常便饭了.不是作者不懂,只是没有认真校对.作者习惯打拼音的,就会有很多白字(即同音字);作者习惯打五笔的,就会有很多错别字.

以前,梧桐也会在发现有些贴子里有错别字的时候进贴子里去改过来,但后来,慢慢的也不想去改了.因为有时候改了,人家还不高兴.而且有时文章很长,等看完,都已经不记得那个打错的字在哪一行了.

平时,只要求自己尽量少出现错别字了.我投稿都是经过认真校对才发出去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4: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虚心接受读者们提出的宝贵意见

我虚心接受读者们提出的宝贵意见,以后写文章时要勤查阅资料认真校对。现在网上走马看花读文章的人多,认真看的人上。你的治学精神令人敬佩。
        本文作者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6 15: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Neptune at 2005-6-6 11:24
"草木有木心,何求美人折!" 应为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我纠错纠得不彻底。呵呵。因为我一看到这首诗的第一个字错了,就想把它先指出来,就没再仔细读后面的诗了。

[ Last edited by 韩江不肖生 on 2005-6-7 at 14:10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22: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