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21|回复: 6

我是梅州市客家研究会会员,想发表客家研究文章,请回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 20: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梁德新简历
梁德新(笔名 梁豪),男,广东梅县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肄业。经历坎坷,当过农民,电器修理工,在福建等地做过工。曾在梅县松南中学等学校任教任教学科主要是语文、历史及文学社辅导老师。2000年聘为《侨声》杂志社编辑、记者。喜欢看书写作,先后在印度尼西亚的《印华之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团结报》、《家庭》、《客家风华》、《梅州日报》、《梅州文史》等二十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报告文学、散文、随笔、小说、论文等文章达100万字,有数篇文章获奖。编著书4本,是《客家乡情》作者、《仙口风情录》、《客家松口山歌》编著人,《松口古镇风情》副主编,丘菊贤教授主编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韩素音研究文集》书中4个主要撰稿人之一,参与丘菊贤教授主编《世界客家名人谱》(第二卷)的编辑工作。对客家历史文化和华侨历史有研究。为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撰写了4万字“客家民俗田野调查”文章,曾与5个教授,1个博士研究生,1个硕士研究生合写论文。发表了《风水在客家地区的流传和影响》(该文与李春泰教授、江金波博士合写)、《漫谈“水客”》、《东路北伐军松口大捷》、《松口为何姓氏多》等反映客家文化的文章达20万字。参加编写《族谱》,为人写过《家史》,为翰林王利亨,林文诤教授、李启欣教授等人写过简传。曾应邀出席第6、7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赣州与客家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客家文学研讨会(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主办)、99嘉应大学客家学研讨会、“文化梅州”发展战略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纪念黄遵宪逝世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梅州市委宣传部、嘉应学院中文系主办)等学术研讨会10次次,有8篇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先后吸收市作家协会会员、市客家研究会会员、政协梅县第10届文史委员,个人事迹入载《梅州客家研究大观》、《客家新姿》等书中。
通讯处:广东梅州市梅县松口镇建设路81号  邮码:514755
电话:0753—2764422    手机:13549141204
电子信箱:liangdexin2004@mail.china.com  
QQ号码:275703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20: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客家乡镇的“墟日”
梁德新 林作尧 收集整理

在客家人的口语中,一般把乡镇称为墟,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称为“墟日”。墟日文化丰富多彩,它成为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乡镇的墟日有不同的日子,一般是分为“一四七”墟、“二五八”墟、“三六九”墟,两个相邻的墟镇,它们的墟日总是相邻一天而不会重复,这样就能让买卖双方都有较多的交易机会。旧时有些小商贩来往于附近墟镇做生意,几乎每天都赴墟。各墟场墟期都是三日一墟。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时期是五日一墟即逢五逢 十墟日。赴墟最多人的时间是是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前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至二十九日天天都是墟日。因为当地有些人几乎每墟都赴墟,在松口人们称他们为“六墟伯”。
一般把人流量大、交易量多、散墟晚的墟叫“老虎墟”如梅县的松口、松源墟场。松口是古代岭南四大古镇之一,旧时有“松口不认州”之说,赴墟的有二万多人。松源是闽粤赣三省七县交汇地,旧时交通不发达,远近步行赴墟的人有一万多人。墟日这天,大街小巷熙熙攘攘人头挤拥。旧时松源墟的特色是饭店多,最多时大小饭店达百家,中午远地来赴墟的人都在饭店吃饭,因此饭店顾客暴满生意很好。
墟日的前一天叫“墟上日”。有些从远地来做生意的商人会在这天先住在墟上的客店里,待明天早上时把货物摆到墟场上或能够站一个好的摊档,希望把自己的货物早点卖完。旧时松口墟附近的乡下有很多家庭旅店专供这些远地来的的商人住。离松口墟4公里的仙口村旧时有十多家家庭旅店,这些家庭旅店是专供这些小商贩住宿,他们前天下午先到达旅店过夜,明天早上再去赴墟。这类人赴墟的方式,松口人叫“头日驾晨”(即前一天到达目的地)。
墟日的第二天叫“墟下日”,这天是最没有生意做的日子。一般墟镇里商贩都在这个时候进城采购或补货,为下墟的好生意做准备。
墟日这天。农户把自己生产的粮食、日用品挑到乡镇所在地去进行交易;小商小贩更闻风而动,把城里的商品运到乡下的墟场上叫卖。需要购物的农民带上钱往墟里赶,这叫“赴墟”。在墟场上双方买卖讨价还价地完成了交易。“墟日”的商品交易一般按商品的内容分类,如粮食方面的有:“米行”;牲畜类的“鸡行”、“猪行”;服装类的“布行”等。各墟镇按其历史习惯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如松口墟的墟场里分为“鸡墟”、“米墟”、“柴墟坪”、“猪墟”、“鱼墟”、“牛岗墟”等,农民们把自己产品摆在规定的地方去卖。在没有普及烧煤和液化气以前墟镇的居民都是烧木柴,所以木柴的销量很大。松口镇的柴墟坪规模很大,旧时木柴除了卖给本镇居民外还销往潮汕地区,梅江河上有很多潮汕木船到松口买木柴。买木柴、竹器的地方除了柴墟坪还有沿河街几个地点。旧时松口附近有些山区农民以卖柴为业,墟日这天曾经有过近3千个挑柴卖的人的记录。这也是旧时松口墟场的特色。
墟日最热闹的要数另一类的小商贩,如卖老鼠药、卖蛇药、算命、卖跌打药(有“撮把戏”兼卖跌打药)。他们把其行业或产品的特点编成顺口溜高声叫卖。诸如:“老鼠药,老鼠药,家家用得着,一家买到了,邻居都安乐;上夜吱吱叫,下夜硬翘翘……”之类几乎人人耳熟能详语句。“撮把戏” 的戏班有3—5人,他们先在广场敲锣打鼓吸引人前来围观,开场的拿手好戏是表演几套武术,表演者早就把砖头摆在摊位上,表演的节目有单掌开砖、手拍酒瓶等,表演时把腰中的功夫带解了又系,系了又解,然后鼓劲运足气要手掌或头把砖块打断,把酒瓶拍碎……表演成功后观众鼓掌助兴。然后表演者宣传其祖传跌打丸如何好,最后卖药、收钱。算命的故作神秘,摆开了八卦生辰,为你指点迷津,给你指出一条富贵之路;有些算命的是瞎子,他们的技巧是为人摸骨相,糊猜乱说也能骗到钱 。乞丐打着竹板歌,沿街乞食讨钱;他们站在商家门口唱些赞歌颂主家生意好,合家平安的自编五句板山歌讨钱,直至讨到钱后才离开。这些撮把戏、算命、乞食的行业,客家人通常也把这些人叫做“走江湖的人”。他们自有其生活圈子和谋生手段。旧时撮把戏很盛行,几乎墟墟都有,甚至一个墟场有几个档,解放初期还有,而今可极罕见。而今乞食的人还有,他们大都是外省贫困地区的穷人,据说有些村庄的人以乞食为业,农忙耕种,农闲集体出门乞食。旧时,客家地区的男女婚嫁由父母作主,普遍采用“相亲”形式来选择对象,墟日是相亲最佳的日子,在媒人的牵引下双方父母带上自己的孩子在墟上的小饭店会面,此俗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
赴墟的人带着胜利果实回家离开墟场叫做“散墟”。散墟”的时间不等,按各墟场的情况而定。人们把人流量小、交易量少、散墟早的墟叫“黄擦墟”(“黄擦”蟑螂一种会飞害虫客家人叫“黄擦”),这种墟一般到上午11时已经散墟。如梅县的宝坑墟、桃尧墟、大坪墟等,赴墟的人才数千,属这类墟场。如松源墟是个大墟场有很多远至几十公里步行来赴墟的人,这些人中午都在饭店吃饭,下午2时还没散墟。为此,墟场有些附近的农民有吃过午饭才赴墟的习惯。这也是人们的顺口溜“近人赴远墟”之说。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客家地区的“墟日文化”有变化。旧时因交通不发达,农户挑担步行把自己生产的粮食、日用品去赴墟。现在是骑自行车、摩托车,有的人自己还有拖拉机或农用卡车载着自己的产品去赴墟。因为交通发达赴墟的人大部分回家吃午饭,中午在墟上饭店吃饭的人不多。墟场上商品交易时间缩短。而今城乡普及烧煤和液化气,现在各地的木柴市场已淘汰消失。上世纪80年代梅县农村兴起耕山种果热,而今梅县成为沙田柚之乡,墟场上“果苗市场”应运而生。
客家地区的“墟日文化”有着其深厚的地方特色,它是客家人文的组成部分。有些地方史志均有记载。笔者把所看所闻的墟日文化资料整理成文,供读者参考。有兴趣的外地旅游者,欢迎你们前来观赏客家地区的墟日文化。

写作资料
1、        查地方志
2、        采访了几位80多岁的老人
3、        笔者到梅县各乡镇墟场实地考察
2005年6月1日

梁德新(笔名 梁豪)《侨声》杂志社编辑、记者。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客家研究会会员         
通讯处:广东梅州市梅县松口镇建设路81号  邮码:514755
电话:0753—2764422    手机:13549141204
电子信箱:liangdexin2004@mail.china.com
   林作尧,男,汉族,1944年生,大学文化,广东梅县人。原梅州市岭东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先后当选为梅州市1、2、3届人大代表,现是梅州市梅江区(县级编制)台联会永远名誉会长、梅县客家研究会副会长。喜欢文史,对客家文化有研究,曾在、《客家研究》、《梅州文史》、《客家风情》及政协、人大、古诗词等刊物发表文章,且有作品获奖。曾参加编写族谱,编过校刊。是《客家文献荟萃》副主编、《岭东10年》一书的编著人。应邀出席北京2001年中华社会各界成功人士国庆座谈会、广州岭南客家文化研讨会(2004年1月12日由华南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主办)、世界客属第19届恳亲大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黄遵宪逝世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3月18日由嘉应学院中文系主办)。个人事迹载人江泽民题签的《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李鹏总理题词的《成功之路》等书中。   
通信处 梅州市五里亭148号(龙吟北苑)  林作尧收  邮码 514089
电话  0753—2352740  1353670511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20: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中的风水理论与客家人的传统建筑

周易中的风水理论与客家人的传统建筑
                                
                               梁德新  李晓钦

[内容摘要] 风水理论是“周易”的内核。“风水术”是我国古代一门博大精深的宠杂理论。它含有环境哲学、建筑学、建筑美学、人类 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知识。风水的内核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宫室、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风水,涉及其它的为称阳宅风水。风水的本质是在环境感应基础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适应,所以为人选择住宅时要非常慎重。本文应用“人与自然共存”的理论,阐述了客家人的传统建筑“围龙屋”的特征,风水文化在围龙屋、风水塔中的应用。客家人的“二次葬”风俗,坟墓的特征,阳宅风水理论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

关键词  周易  风水术  客家人  围龙屋  风水塔  二次葬  
                              
                            一、周易与风水术
《周易》,包括《周易古今》(简称《周易》)和《周易大传》(简称《易传》 两部分,是我国周朝至战国时期先哲们究天人之际通宇宙之变的一本关于变易及预测择优的经典。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上及天,下及地,中及人,可谓天地人三才齐备矣,具有“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等功能,无愧于群经之首,堪称为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风水理论是“周易”的内核。“风水术”又称“堪舆术”,是我国古代一门博大宠杂的理论。《辞源》对“风水”的解释是:风水的内核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宫室、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风水,涉及其它的称为阳宅风水。唐宋以来,风水术更是日益兴盛,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很重视选择阳宅和阴宅。因为风水术这种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并具有它的承传性,所以古老的风水术流传至今。
                     
                       二、风水术在客家地区的流传
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迁入闽粤赣边区的。杨筠松属唐末避乱南迁的客家先民。他由长安来到赣南以后,从事风水术的实践活动,并授徒传术,使风水术在赣南播延开来。杨筠松也因此成了客家地区历代风水术士共同尊奉的祖师。
杨筠松继承和发展了风水术中的形法理论,其理论的特点是主形势,定向位,强调龙、穴、砂、水的配合。实际上就是因地制宜,因形选择,观察来龙去脉,追求优美意境,特别看重分析地表、地势、地场、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于山灵水秀之处。随着客家民系的发展,形势派风水术也迅速向广大客家地区播延。赣南等地风水术名流辈出,这些风水术士不仅在本地看风水,而且声名远播,被人请去外地看风水。<<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列传文中
记述,宋时江西派名流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很有成就。刘潜为南康人,著有<<地理诸说>>行世。傅伯通曾被皇帝诏去相看杭州是否适合做都城。当时风水先生中有不少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他们有文化和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懂得天文地理,使用指南针、善于观察地貌、水质优劣。在当时风水术在客家先民们的定居生活和开发山区的斗争中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旧时客家地区的人们,常为了求一个好屋址或墓穴,不惜长期供
五、客家人的“二次葬”风俗
客家人历来讲究葬风水,修祖坟。旧时代发了财的人家一般要办三件大事:买田、做屋、修祖坟。修阴宅和修阳宅一样重要,可见其地位。
客家人的“二次葬”的形成,与其游耕经济所造成的流动生活息息相关的。罗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导论》中说:“客家先民为寻求新的地方安居而一迁再迁至屡迁者,祖先葬地与子孙祸福有关,为了适应迁徙活动将先人‘遗骸盛于罂’背到新居地安葬”。甚至有事经几代之后仍迁葬祖坟者。相信风水、堪舆家言,已发展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二次葬”,是客家人最普遍采用的葬俗,山区多挖洞穴墓,平原地区多挖仰穴墓。其共同点是把先人的尸体埋葬三五年后尸化干净时,将骨骸拾起抹乾净,按人体骨架结构,自下而上叠放入“金罂”(一种陶缸)内,“金罂”盖内写上死者世系姓名。有条件的将“金罂”葬入新坟,无条件造坟的将“金罂”寄放在安全的山间岩洞中,或在山坎上挖一小龛寄放,如村中筑有集体“阴城”的,则寄放于“阴城”。安葬先人很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福荫后人,因此,要安葬先人的主家首先要请风水先生选择阴宅地点选定吉日,这种墓式选在山地荒坡上,先葬尸体,三五年后把死者骨骸盛入金罂重新安葬。这种二次葬的风俗为绝大多数客家人所采用。   
客家人的祖墓是坐椅地堂式。这种坟墓是依山势或坡地而建成,前低后高、左右象靠椅扶手的形式,墓碑前一般有半圆形旱池叫坟堂,这种式样在客家地区流行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从一些留至今日的宋、元、明古墓,大多都属这类,客家地区举目都是山野荒坡上。
传统的“风水阴宅理论”,长期以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如风水先生在为你的祖宗择阴宅时。要是预言你家族中会出读书人,人们会把它当作一种“精神支柱”。父母 、亲戚们对你产生很高的期望,对教育的态度就会变得积极。然而有很多成功者,在他的事业成功以后,他对人和社会并不怀有感激之情,他只有感谢“祖宗风水”。失败者也并不记恨社会,他只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祖宗的风水不好”而死了心。人们把“风水”当作一种“精神力量“,这是一种宿命的思想方法有稳定社会的作用。旧时有些地方则把风水术当作宗族群体斗争的一个“策略”。有人利用人们崇拜祖先,以建造祖先陵墓作舆论,挑拨宗族与宗族之间的冲突、斗争,为害社会,这是不足取的。
                     
                       六、现代客家人对风水术的认识
建国五十年多来,风水术这门中华传统文化,一度被认为是封建糟粕的禁区。学术领域无禁区,在我国的文化百花从中,古老的东方文化风水术在学术界也有人研究,而且还有论著发表。当代的学者们是用客观、科学、求识的态度对风水进行研究,从而在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风水术中的有些理论,被高等院校应用在建筑设计。经过多年深入系统的研究,天津大学的王其亨教授认为,风水术的内核原来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精华所在。它集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代建筑规划理论。风水理论可以圆满地解答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千古之迷。   
在国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风水术的影响也不亚于中国国内。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里,如朝鲜 、日本 、老挝 、泰国 、菲律宾、越南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到地,都有关于风水的各种活动,以致演变成为满足当地人的精神需求的一种方式。如今风水术流行于美国、欧州各国。1994年9月, <<纽约时报>>几乎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报导了我国风水术在美国当今的建筑设计中所占有的分量。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客家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普遍建造新住宅,沉寂了二十多年的风水活动又恢复起来。这些年,风水文化兴盛一时,城镇的书店、书摊里的风水书籍摆满书架。书店里含有风水知识的通书日历很好卖,所有的人凡是红白喜事都要查通书日历看吉日。有的人在建房时,口头上不说自己想寻找一块风水好的地方,但实际上总是想尽千方百计寻求一块好地势好的地方来建房屋。新的一代风水先生应运而生,他们为人建阳宅、阴宅选址和设置房间等活动。这些风水先生有专职或兼职的,有些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有的人还借助计算机信息处理复杂的案例,甚至建构多学科、全方位的风水理论模式,使风水术向大众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风水术更广泛地深入影响了客家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由于风水术有其合理的内核,所以它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在当今社会里,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的程度上关系到房地产价值和价格的高低。我们明白了风水的本质和它对人的影响道理以后,就能自觉而科学地获取好的风水来用之。通过风水知识,合理选址建房屋,通过对住宅、房间的布置装饰取得满意理想的居住环境,达到自己的需求。使你居住在新的生活环境里,使你的的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帮助你的事业成功.。
笔者认为,现代人对风水术的认识,既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要剔除封建迷信的污垢,运用风水术中合理的理论来为人服务,应当是现代人的合理要求。我们要把古老的风水术中有用的东西,为现代人服务,造福于人类。











参 考 文 献
1、《中国风水术》妙摩 慧度 著 1996年中国文献出版公司出版   
2、《中国古代占扑术》 卫绍生 著  1991年中州出版社  
3、《客家与风水》罗勇 著  1997年刊载于 客家研究辑刊 第2期   
4、《周易和住房风水》杨维增 著 1997年 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5、<客家墓葬风俗心理剖析> 作者 陈干华 发表在《客家研究辑刊》1998年第2期  
6、《梅州市志》1998年出版  
7、《梅县松口镇志1990年出版   
8、《松口古镇风情》黄玉钊 梁德新 刘焕康 编写 2000年 梅州市地方志学主编   
9、《中国风水应用学》张惠明著1993年人民中国出版社出版  
10、《客家人“风水”信仰的社会学分析》钟家新 著《客家研究辑刊》1998年第2期
     11、《风水在客家地区的流传和影响》发表在福建省出版的《客家纵横》杂志2002   
          年第2期,作者:李春泰(嘉应学院教授) 梁德新(《梅县侨声》杂志社编辑)
         江金波(中山大学地理系博士研究生)
    12、李晓钦平时收集的调查资料。         
13、梁德新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撰写的“客家民俗田野调查”资料。
                          作者简介   

梁德新,男,广东梅县人。梅州市客家研究会会员,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梅县侨声》杂志社
        编辑。曾国内二十多家报刊发表过文章,有数篇文章获奖。编著书4本,个人专著《客
        家乡情》25万字。对客家学和风水文化有研究,曾经出席第6次国际客家学研讨会(会
        址:福建龙岩市)、第7次国际客家学研讨会(会址:四川成都市)99嘉应大学客家学
        研讨会(会址:广东梅州市)
等学术研讨会10次有8篇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
        通信处:广东省梅县松口镇建设路81号  邮政号码 514755
        电话 (0753)264422  13549141204
                        
李晓钦,男,广东梅州市梅江区人。堪舆师,国际易学会会员,梅县客家研究会副会长。对易学和风水文化有研究,曾出席国际易经大会代表(会址:韩国、汉城、南京、新加坡、台湾)。
        通信处:广东省梅州市仲元西路100号  邮政号码 514000  
        电话 (0753)2226004  2518004
        写稿时间  2003年8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 21: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设有论文区,可往那里贴帖
热烈欢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 21: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客家研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 21: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源墟,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人生最初的十三年都是在松源渡过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 22: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着,学术论文专区就系专门发表学术性论文的地方,欢迎梁先生光临,请积极发表力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8 22: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