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5-30 14: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上海保护本地方言带给广东人的启示(下)(2005-5-30 13:50)
--------------------------------------------------------------------------------
保护方言的措施
记者:现今上海话的流失情况到了什么地步?怎样才能带动方言和地方文化的繁荣呢?
钱乃荣:上海话中大量生动的俗语、俚语、惯用语、成语、谚语正在淘汰中,随着上海话的特色词语在青少年中渐渐淡化,本土生活的文学文艺就会趋于萎缩或式微,沪剧找不到可培养的年轻演员就很自然了。回想上世纪20-50年代,上海的本土文化是非常活跃发达的,在国内首屈一指。那时,就地方戏曲看,江南江北诸如沪剧、滑稽、上海说唱、浦东说书、沪书、越剧、评弹、甬剧、锡剧、淮剧、扬剧等10多种地方文艺,都在上海从草创、汇聚到迅速发展成熟,还有几百首的具有上海特色的流行歌曲诞生和传唱。上海汇集了江浙皖南出身的大批作家。在上海还出版了诸如《海上花列传》、《九尾龟》、《海天鸿雪记》等大量的吴语小说。这种城市文化生态的繁荣使上海成为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国际文化大都会,上海也成为具有鲜明上海本土特色的城市。这些事实说明,吴语和上海话的良性生态可以创造高度繁荣的地方文化,为中华文化作出贡献。
记者:当前,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上海话呢?
钱乃荣: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一个《文化多样性宣言》,说:“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切不可分的。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教科文组织还规定了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节”,指出:“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都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要保护整理好上海方言。首先,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不应该对方言加以限制,使用空间要得到有效保护。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由使用上海话外,要保护和提倡具有各种特色的地方方言文艺,如上海话脱口秀、沪剧、滑稽剧,以及新生的上海话方言话剧、上海话歌曲、上海话的小说和随笔。在传媒上,可以开放一定的上海话节目的空间,如上海话广播、上海话的电视节目和上海话的电视剧拍摄和播出。其次,邀请各路专家,审定上海方言的规范音系,编写好上海方言的同音字表,审定方言词及其规范的汉字写法,出版实用的上海话方言词典,绘制上海方言地图,培养上海方言的研究人才。这样上海话就不会萎缩。
记者:前一阵,流行《猫和老鼠》的各地方言版本,但遭到不少非议。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钱乃荣:方言文艺通常是有一定的地域性的,只有优秀的才会在全国传播,比如粤语歌曲、赵本山的东北小品。应支持优秀的方言文艺在全国传播,丰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不必担心方言剧的播出会影响占绝大多数的普通话节目的主体性地位,影响推广普通话。最近,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袁贵仁认为,应允许影视剧中适当使用方言。当然,一些地方城市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很前面了,很多艺术家也勇于尝试,比如贾樟柯的电影一直使用山西方言,这次顾长卫的得奖作品《孔雀》也使用了方言。
记者:一些年轻人在网上尝试沪语写作,但用字很随便,比较混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钱乃荣:对于用字,最好的办法是审定上海话常用字,比如到底是“捣糨糊”还是“淘浆糊”,规定其写法,公布推行。所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大家协同去做。记者:听说,你曾经提议过将上海方言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无形遗产?
钱乃荣:是的。除了我在前面说到的上海话是世界语言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对世界都市语言的变化来说既有典型性又有伴随这个城市变化高速发展的独特性外,上海话中的商业引申转入生活的语言、海派民间惯用语、各行各业的行业语包括切口之丰富均为全国首屈一指,上海还产生过世界第一的“洋泾浜英语”。上海方言的种种变化的历史在160年中都有详细的方言记录文献,是中国各方言(包括北京方言)中最多最丰富的,这些资料需要继续发掘。1853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曾出版了第一部研究中国口语语法的著作《上海方言语法》(是世界语言研究的一流著作),以后英、法、美传教士、日本学者、中国学者留下了60多部纯上海话口语的词汇、俗语、语法、字典、词典、教程,还有上海话口语报刊。其中的基本精华都是知名人士艾约瑟(英国)、卜舫济(美国)、蒲君南(法国)所著,现在我们正在准备翻译出版。再加上在吴方言基础上形成的沪剧等10多种戏曲,几十本吴语小说,发达的上海话民歌、童谣、绕口令、谜语等等民间文艺,形成了庞大的海派地域文化。这笔精神遗产极其丰富,值得与上海近代建筑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