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83|回复: 14

【转帖】揭西县县情概述 有地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26 00: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揭西县(河婆)地图
一、地理概貌

位置面积

揭西县地处莲花山余脉南麓,潮汕平原西北部,北依大北山,南临榕江水。位于东经115°36’~116°11’,北纬23°18’~23°41’。北回归线横贯县境,从河婆镇北边通过。东临揭东县,东南接普宁市,西南毗邻陆河县,西北接壤五华县、丰顺县。县城河婆镇距揭西阳市区63.2公里,距省会广州市402公里。县境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约53.2公里,全县总面积1365.375平方公里。

地貌气候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层峦叠嶂,中部丘陵起伏,东南为平原。西北部的李望嶂海拔1222米,是全县最高峰,也是揭西县与五华县的分水岭。东南部的鲤鱼沟海拔3米,是本县最低处。榕江南河源于陆河县凤凰山
,从西向东流经境内,至东园出境,长71.7公里,其主要支流有上砂河、横江河、龙潭河、石肚河、五经富河、灰寨河等,全县97.4%面积属榕江水系。境内河流总长298.8公里,分布密度每平方公里0.219公里。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不分明,夏元酷暑,冬元严寒。干湿季节明显,夏季长,秋冬短。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日照1844.4小时,日照率41%。太阳年幅射总量平均每平方厘米482.79千焦耳。年均气温2 1.1℃。无元霜期340天以上。年均降雨量2114.8毫米。3月起多东风,7月多西南风,冬季至翌年2月多西北风。夏秋两季常有热带风暴。

自然资源

发源于陆河县凤凰山的榕江南河,自西向东贯穿本县11个乡镇,汇集上砂、横江、龙潭、石肚、灰寨、五经富诸溪流之水,流经揭阳注入南海。境内有6条榕江支流,集雨面积均在100平方公里以上,坡度陡、落差大,水能蕴藏量13.0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8.39万千瓦,是本县发展水电事业的优越条件。本县地热资源丰富,河婆、五经富的温泉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矿物资源种类繁多,已发现和开发的金属矿物有金、银、钨、锡、铜、钾、钼、锌。稀有金属矿物有铌、钽、钴、镀及稀土;其他矿物有瓷土、钾长石、黄铁矿、水晶石、硅石等,境内中草药资源丰富,据调查,较有价值的中草药有500余种,新发现的有土白芨、天南星、刚毛刺五加、厂东商陆(角瓠笋)、四方藤和稀有珍贵的金钱凤、三尖杉等。境内较名贵的木材资源有柚木、黄粱木、南洋杉、桃花心木、格木等,在野生动物中,龟、鳖、蛇、野猪较为常见,果子狸(山猫)、穿山甲、乌耳鳗和鹧鸽、水貂等颇为名贵。农作物品种繁多,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蕃薯、小麦次之;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黄红麻、蘑菇、砂姜、生姜、木薯、茶叶、水果、花生、黄豆等。此外,还有潮 汕柑桔、凤湖橄揽、无核黄皮、赤壳龙眼、大红柿、元宵柚、青梅、桃、李、香蕉、菠萝、芒果和香橼等岭南佳果以及四季不断的各种蔬菜。(张国栋撰)

二、政区沿革

揭西县的主要地域,秦为古揭阳地,东晋咸和六年(311)为东官郡海阳县地。义熙九年(413)为义安郡的海阳县地。前五代宋、齐、梁、陈建制不变。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为潮州的义安县(后再改海阳县)地。唐代因袭隋代潮州建制。

北宋宣和三年(1121)潮州增置揭阳县,遂为揭阳县地。南宋绍兴二~八年(1132~1138),曾随揭阳县并入海阳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350)为潮州路揭阳县地。明太祖洪武二年(1359)为潮州府揭阳县地,清代袭此建制。


辛亥革命后,1914年随揭阳县隶属于潮循道,1925年隶属于东江行政委员会。1928年隶属于东江善后委员公署。1932年隶属东区绥晋委员公署。1936年7月隶属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

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抗国民党政府腐败统治,在这里建立根据地,1949年7月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在这里成立。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揭阳县隶属潮汕专员公署。1965年7月,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57次会议决定:以揭阳县的良田、河婆,坪上、龙潭、灰寨、五经富、京溪园、钱坑、金和、塔头、东园、凤江等12个公社和棉湖镇;陆丰县的上砂、五云公社共14个公社和1个镇建置揭西县,成立揭西县人民政府,隶属汕头地区专员公署。


“文化大革命”期间,于1967年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揭西县支左联络组,1968年2月成立揭西县革命委员会,分别隶属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和革命委员会。1975年2月,根据自然区划的特征,划普宁县的贡山。湖西和四乡等3个生产大队归揭西县管辖。


1980年9月,撤消揭西县革命委员会,恢复揭西县人民政府建制,隶属汕头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12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揭西县隶属汕头市人民政府。


1986年12月,撤区建制改乡镇建制。由五云镇划出岭新、保新、陂苏、宝石、岽坑等5个村增设下砂乡。


1991年12月,国务院决定调整汕头市行政区划,新建揭阳市,揭西县隶属揭阳市人民政府管辖。


1996年全县总人口78.65万人(其中有壮、回、苗,满。瑶、畲、黎等少数民族29人),平均每平方公里481人。共设16个镇,4个乡,辖32个居民委员会、279个管理区,有1629个村民小组,有海外华侨华裔31.50万人,港澳同胞6万人,台湾同胞10.30万人。(张国栋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6 00: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乡镇简况

河婆镇 河婆镇是县政府所在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揭西县三个中心城镇之一).东界龙潭镇,西接五云镇,南临坪上镇,北连良田乡和五华县七崇径。面积94.15平方公里,人口11.79万。有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共8万余人。辖7个居民委员会,26个管理区,352个村民小组。


河婆镇旧属揭阳霖田都。清顺治年间,设千总驻防。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棉湖巡检司移至河婆,河婆成为霖田都的行政中心。民国时属揭阳第五区。1949年10月属揭阳县河婆区,1950年属河江区,1951年分为横江区和河婆去,称第一区、第二区。1957年,河婆区拆为河婆乡、龙潭乡、员埔乡。1958年,河婆、龙潭、员埔、横江四个乡并为河婆人民公社。1961年,河婆、龙潭、坪上、横江。良田分别单独建立人民公社。1965年10月,河婆公社拆出河婆镇,建立河婆镇人民公社,河婆镇始为揭西县人民政府驻地。1973年,河婆人民公社并入河婆镇人民公社。1975年,河婆镇人民公社又拆为河婆和河镇两个人民公社。1983年,河镇人民公社改称为河婆镇,河婆人民公社改为河婆区。1986年,河婆区、河婆镇又合并为河婆镇。


河婆镇革命旧址和文物古迹甚多,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5年,蒋中正、廖仲恺、周恩来等率领东征军,先后两次到河婆镇,大光学校、中华医院、大同医院是他们活动的旧址。三山祖庙、天竺岩、广德庵、河婆古塔远近闻名,参观游览者与日俱增。


棉湖镇 (学老) 。(揭西县三个中心城镇之一)棉湖镇地处县境东部,榕江中游岸边。东南与普宁市赤岗、大坝镇接壤,西北与凤江,东园镇毗邻。距县城42公里,面积33平方公里,人口8.98万(含流动人口共12万)。有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共5万多人。辖10个居民委员会,13个管理区,33个村民小组。


棉湖镇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古名道江,后因镇东南面的云湖两岸盛产木棉,改名棉湖,素有“上田肥美,良物殷饶,衣冠之族,弦诵之家,甲於通邑”之誉。明洪武三年(1370年),揭邑辖之湖口巡检司官署由东园洲仔村迁至棉湖,辖霖田都。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棉湖设佐堂,辖区长80里,宽40里,为揭阳县之重镇,后曾称棉湖市。民国期间,为揭阳第三区署,辖蛟龙、东园,阳夏,塔头,共安、和
顺、金坑、鸿江、钱坑、月锡、河内、凤湖、逢三等13个乡。


1949年11月成立棉湖中人民政府。1950年5月改为棉湖镇人民政府。1958年与东园、凤江两乡合并为棉湖人民公社。1961年,原棉湖人民公社拆出凤江、东园、塔头、甲浦 个人民公社,棉湖镇自成一个人民公社。1972年,原东园人民公社的下浦、境潭,甲浦、上浦、厚埔5个生产大队划属棉湖镇人民公社。1975年,原属普宁县的贡山、四乡、湖西3个生产大队划属棉湖镇人民公社。1983年开始,棉湖镇人民公社改称棉湖镇。


棉湖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5年,蒋中正、廖仲恺、周恩来等两次率领东征到棉湖,曾住宿兴道书院。从1926年开始,中国工农红军就在湖西祠堂活动。1928年何石、卢笃茂等人直接到湖西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同年5月,湖西成立农会,建立苏维埃政权。建国后,湖西、花园村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评为红色游击区。兴道书院、湖西祠堂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氏花园、云湖公园,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


棉湖镇于1996年6月5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上砂镇 上砂镇地处县境西北端,西南与陆河县的螺溪镇毗邻,东南与下砂乡相连,北部与五华县的桥江、梅林,龙村接壤,距县城27公里。面积122.875平方公里,人口3.98万。辖1个居民委员会,22个管理区,105个村民小组。


1949年10月,成立上砂乡,属陆丰县第八区。1951年3月,属陆丰十三区。1957年上砂单独建乡,1958年9月建立上砂人民公社,1965年上砂人民公社开始归属揭西县,1983年改称上砂区,1986年开始改称上砂镇。


五云镇 五云镇东与河婆镇相连,西与下砂乡毗邻,南与陆河县水东镇交界,北和五华县桥江接壤,距县城8公里,面积109.95平方公里,人口3.37万。辖1个居民委员会,15个管理区,81个村民小组。


1949年10月,五云属陆丰县第八区,1951年属陆丰十三区,1958年9月27日建立五云人民公社,1965年五云人
民公社归属揭西县,1983年改称五云区,1986年开始改称五云镇。


下砂乡 下砂乡东与五云镇相连,西北与上砂镇接壤,西南与陆河县水东镇交界,距县城12公里。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0.85万。辖5个管理区,33个村民小组。

下砂乡原属陆丰县十三区,1959年属五云人民公社,1983年属揭西县五云区,1986年开始从五云镇拆出,成立下砂乡。


良田乡 良田乡位于县境西北部,高山环绕,平均海拔500米,东与大北山林场交界,南临河婆镇,北与西田乡毗邻,西与五华县接壤,距县城26公里,面积53.05平方公里,人口0.93万。辖4个管理区,33个村民小组。


相传古代村民居住分散,为统一交纳地税,在今新建楼附近凑置一部分农田作为交税之用,故得名粮田。“粮”“良”同音,后人便改“粮”为“良”。1959年7月,良田由河婆人民公社拆出,独立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良田区,1986年12月开始改称良田乡。


西田乡 西田乡东连大洋、大北山林场,西接五华县,南临良田乡,北邻丰顺县。距县城35公里。,面积70.375里,人口0.63万。辖6个管理区,23个村民小组。


1976年11月,由良田人民公社划出岸洋等6个生产大队建立西田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西田区,1986年12月开
始改称西田乡。


坪上镇 坪上镇东与大溪镇相连,东南与音宁市石牌交界,南与普宁市南阳相接,西和五云镇毗邻,西南与陆河县交界,北和龙潭、河婆镇接壤,距县城6公里。面积91.4平方公里,人口3.70万。辖1个居民委员会,19个管理区,160个村民小组。


建国初,坪上属河婆区辖的乡,1958年属河婆人民公社。1961年1月建立坪上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坪上区。
1986年开始改称坪上镇。

[ Last edited by 客家一家亲 on 2005-5-26 at 00:15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6 00: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潭镇 龙潭镇东接南山镇,西连河婆镇,南邻坪上镇,北倚大北山。距县城5公里,面积77.825平方公里,人口3.20万,辖1个居民委员会,15个管理区,90个村民小组。


建国初期,龙潭属河婆区辖的乡,1958年属河婆人民公社。1961年1月建立龙潭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龙潭区。1986年开始改称龙潭镇。

南山镇 南山镇位于县境中部,东与京溪园,灰寨镇接壤,西和龙潭镇、西田乡相连,南与大溪镇交界,北与大洋乡毗邻。距县城18公里。面积136.25平方公里,人口2.90万。辖1个居民委员会,18个管理区,52个村民小组。

1948年4月成立南联乡人民政府。1949年4月,撤销南联、灰寨、太原、大溪乡设南联区。1950年2月,南联、新龙两区合并,称南龙区。1951年,南山、灰寨属第三区,1957年撤区设乡。1958年10月,建立南山人民公社,1962年社址迁至灰寨后,改称灰寨人民公社。1966年2月,灰寨人民公设又分出南山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南山区,1986年开始改称南山镇。


灰寨镇 灰寨镇在县境中部,东与京溪园、塔头镇相连,西与大溪镇相邻,南与金和镇交界,北和南山镇接壤,距县城22公里。面积52.8平方公里,人口3.66万。有华侨、港、澳同胞1.5万人。辖1个居民委员会,16个管理区,78个村民小组。


1949年4月,属南联区。1950年2月,南联、新龙两区合并称南龙区。1951年灰寨属第三区。1958年属南山人民公社,1962年改称灰寨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灰寨区,1986年开始改称灰寨镇。


京溪园镇 京溪园镇西北与灰寨、南山镇。大洋乡相邻,东与五经富镇、揭东县的卅岭接壤,南与塔头镇交界,东南与 东园镇相接。距县城30公里,面积74.375平方公里,人口4.15万。辖1个居民委员会,13个管理区,71个村民小组。


1949年京溪园属新龙区,1956年为京溪园乡,1958年并入五经富人民公社,1965年从五经富拆出,建立京溪园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京溪园区,1986年开始改称京溪园镇。


五经富镇 。(揭西县三个中心城镇之一)五经富镇地处县境东北部,东与揭东县龙尾镇接壤,西接大洋乡,南连京溪园镇,北和丰顺县埔寨毗邻,距县城34公里。面积110.6平方公里,人口4.64万,有华侨、港澳台同胞约3万人。辖2个居民委员会,21个管理区,75个村民小组。


据传,元至正16年(1358年)间,曾氏先祖启溪(号弘基)从五华河口迁至此,在今汽车站附近设铺5间,以打铁为业,最初得名“五间铺”。后因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发展迅速,办学风气甚浓,儒学“五经”甚富,遂改“五间铺”为五经富。


1949年5月建立龙江乡,后改为新龙区。1950年2月,南联,新龙两区合并称南龙区。1956年建立五经富区,1958年成立五经富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五经富区,1986年后改称五经富镇。


大洋乡 大洋乡位于县境北部,东与五经富镇接壤,西和西田乡交界,南与京溪园镇毗邻,北与丰顺县八乡山相接。距县城50公里,面积77.6平方公里,人口0.37万。辖5个管理区,34个村民小组。


明末,邹氏先祖从丰顺至此开基,因此地四面环山,中间为矩形小盆地,当地人又称平原为“洋”,故名“小洋”。据传后来该村出了两名秀才,知县便改“小洋”为“大洋”。


大洋原是五经富人民公社的一个大队。1976年9月建立大洋人民公社,1983年称大洋区,1986年开始改称大洋
乡。

大溪镇 (学老)  大溪镇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与灰寨镇接壤,西与龙潭,坪上镇毗邻,南与钱坑镇相连,北与南山镇交界,距县城15公里,面积35.5平方公里,人口2.23万。辖1个居民委员会,16个管理区,72个村民小组。


大溪镇原属钱坑人民公社,1976年开始拆置。1983年改称大溪区,1986年开始改称大溪镇。


钱坑镇(学老)  钱坑镇位于县境东南部,东接金和镇,西以金山为分水岭,南与普宁石牌、大池农场接壤,西北与大溪镇分界,东南与普宁鲤湖镇毗邻。距县城25公里。面积47.75平方公里,人口3.77万。辖1个居民委员会,13个管理区,65个村民小组。


宋代,钱家寨是钱姓为主的多姓杂居地。元初,林姓南山公从福建莆田迁至此地定居,后其他各姓或迁离或淹没,林姓繁衍兴旺,遂取代钱家,改钱家寨为钱坑寨。


1949年10月,钱坑属五联区。后称第五区。1957年8月,金和乡并入,成立钱坑人民公社。1961年5月,从钱坑人民公社拆建金和人民公社,1976年9月又划出大溪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钱坑区,1986年开始改称钱坑镇。


金和镇 (学老) 金和镇位于县境东部,南与普宁市鲤湖镇交界,西与钱坑、灰寨镇相连,北与塔头镇毗邻,东与凤江镇接壤。距县城30公里,面积51.325平方公里,人口5.63万。旅居海外侨胞约1.4万。辖1个居民委员会,13个管理区,89个村民小组。


1949年,金和属五联区,1957年成立金和乡。1957年8月与钱坑合并,成立钱坑人民公社,1961年5月,从钱坑人民公社拆建金和人民公社。1983年称金和区,1986年开始改称金和镇。


凤江镇 (学老) 凤江镇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临榕江,与棉湖镇隔河相望,西与金和镇接壤,北与塔头、东园镇交界,南与普宁市的安仁、溪南毗邻。距县城40公里。面积33.675平方公里。人口6.47万。海外侨胞约1.2万人。辖1个居民委员会,15个管理区,90个村民小组。


1951年由凤安区划出凤江区,后称第六区。1957年改称凤江乡,1958年并入棉湖人民公社,1961年从棉湖人民公社拆建凤江人民公社。1983年10月称凤江区,1986年开始改称凤江镇。


塔头镇 (学老) 塔头镇位于县境东部,东与东园、凤江镇接壤,西与灰寨镇毗邻,南与金和,凤江镇交界,北与京溪园镇相连,距县城32公里,面积29.125平方公里,人口4.25万。海外侨胞约8000多人,辖1个居民委员会,14个管理区,43个村民小组。1949年10月,塔头属凤安区。1957年凤江区划出塔头乡,1958年并人棉湖人民公社,1961年塔头从棉湖人民公社拆出单独建立人民公社。1983年称塔头区,1986年开始改称塔头镇。


东园镇 (学老) 东园镇位于县境东部边陲,东与揭东县白塔镇接壤,西与塔头镇毗邻,南隔榕江与棉湖镇相望,北与京溪园 镇交界。距县城42公里。面积27.725平方公里,人口3.06万。华侨及港、澳、台同胞0.43万人,辖1个居民委员会,10个管理区,41个村民小组。


1949年,东园属凤安区,后称第六区,1957年设东园乡。1958年5月塔头并入东园乡,1958年9月,东园并入棉湖人民公社,1961年东园从棉湖人民公社分出,独立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改称东园区,1986年开始改称东园镇。 (张国栋根据《揭西县志》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6 12: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婆镇人口11.79万。有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共8万余人。
棉湖镇 (学老) 人口8.98万(含流动人口共12万)。有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共5万多人。
上砂镇人口3.98万
五云镇人口3.37万
下砂乡人口0.85万
良田乡人口0.93万
西田乡人口0.63万
坪上镇人口3.70万
龙潭镇人口3.20万
南山镇人口2.90万
灰寨镇人口3.66万。有华侨、港、澳同胞1.5万人
京溪园镇人口4.15万
五经富镇人口4.64万,有华侨、港澳台同胞约3万人
大洋乡人口0.37万
大溪镇 (学老)人口2.23万
钱坑镇(学老)人口3.77万
金和镇 (学老)人口5.63万
凤江镇 (学老)人口6.47万。海外侨胞约1.2万人。
塔头镇 (学老)人口4.25万
东园镇 (学老)人口3.06万。华侨及港、澳、台同胞0.43万人

不计各乡镇客家与学老混居情况。客家13个乡镇(人口合计44.17万,约占56%),学老7个镇(人口合计34.39万,约占44%)。

这个数据与侯国隆的《关于广东客家分布情况的调查》,揭西客家占56.62%基本吻合,可见揭西客家人口数与客家所占比例是按照上面客家与学老居住乡镇的分布来估算的。

所以有些揭西客家人估算揭西客家占80%之多是不正确的。

[ Last edited by hd136302 on 2005-5-26 at 15:35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6 12: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好贴!
版主,再接再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6 13: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hd136302 at 2005-5-26 12:17
河婆镇人口11.79万。有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共8万余人。
棉湖镇 (学老) 人口8.98万(含流动人口共12万)。有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共5万多人。
上砂镇人口3.98万
五云镇人口3.37万
下砂乡人口0.85万
良田乡人 ...

这些资料不知是什么年代的,也不一定准确.我也去过其中不少镇,好像很热闹的,比我那个只有三万多人口的镇还要热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6 15: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客家一家亲 at 2005-5-26 13:02
这些资料不知是什么年代的,也不一定准确.我也去过其中不少镇,好像很热闹的,比我那个只有三万多人口的镇还要热闹.

九年而已,一般人口自然增长不会很多,所占比例一般是比较稳定的。
Posted by 客家一家亲 at 2005-5-26 00:03
1996年全县总人口78.65万人(其中有壮、回、苗,满。瑶、畲、黎等少数民族29人),平均每平方公里481人。共设16个镇,4个乡,辖32个居民委员会、279个管理区,有1629个村民小组,有海外华侨华裔31.50万人,港澳同胞6万人,台湾同胞10.30万人。(张国栋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9 10: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大洋乡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9 21: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zouhui at 2005-5-29 10:25
还有大洋乡吗?

  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 01: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雖不常去,但是我知道,大洋鄉早就並入五經富啦!

[ Last edited by zouhui on 2005-6-1 at 01:42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4: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zouhui at 2005-6-1 01:38
本人雖不常去,但是我知道,大洋鄉早就並入五經富啦!

以前大洋鄉是屬於五經富,但後來分出來了,現在又并回去了?几时的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3 14: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客家一家亲 at 2005-6-3 14:32
以前大洋鄉是屬於五經富,但後來分出來了,現在又并回去了?几时的事?


现在大洋鄉是大洋鄉.五经富是五经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3 15: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钱坑镇,林姓,据说当时林员外无嗣,把寨场让给林姓亲戚(或女婿),一契约言明,村寨什么可改,寨名“钱坑”不许改。

林姓开基本始祖南山公祠堂旧址就是现在的“钱坑中学”,有80多年的历史。这脉林姓与棉湖镇“金坑”林姓是共祖。

去年我们在揭西教育局官员的带领下访问了钱坑中学、棉湖中学、金坑中学、凤江镇中学等,这些全是“学佬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5 18: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客家一家亲 at 2005-6-3 14:32
以前大洋鄉是屬於五經富,但後來分出來了,現在又并回去了?几时的事?


最近听老乡说大洋鄉是并回五经富了.好象是04年的时候并回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9 01: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广东撤乡并镇也是这一两年的事,好比下砂乡以前是独立建制现在则并入了五云镇;
另外是一些人口的数据已发生变化,比如上砂镇已有五六万人了,而全县的总人口数也
上去了,可别忘了揭西县的计生工作是让省里发黄牌警告过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5: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