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62|回复: 4

恩平客家古村遗址探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4 18: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恩平客家古村遗址探秘
      图/文  谭月韶    梁治荣

   在距江门市的恩平城区近10公里远的江南沙地朗,有一片近1000亩的客家古村遗址。近日记者跟随当地考古人员前往探秘,寻找客家人在恩平生活过的痕迹。只可惜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涤,久远的记忆早被断墙残垣所取代,只有绿色植物兴致勃勃地在墙头上探头探脑,好奇地注视着我们这些不请自来的陌生来客。  
         村庄周围的客家古村遗址
   从恩城出发,穿过一段长长的田间乡道后,车子在一个叫沙地朗的村子里停下来。村边的大树下,老人们正在打牌,看见陌生人来访,很自然地打招呼:“来看那些断墙的罢?走尽巷顶就是。”于是记者一行在他们的注视下走向“那些断墙”,隐约可以听到他们关于断墙有什么好看之类的讨论——对他们而言,这些村庄周围散布着的断墙早已见惯不怪了,稀奇的,倒是外面不时来这里探访的睁着一双好奇眼睛的人们。
    带着我们前来一探究竟的,是恩平市博物馆副馆长梁治荣先生。因为职业使然,更因为兴趣所致,他对于关于“古”的东西都非常感兴趣,记者知道恩平著名的“石头村”就是经他的四处宣传而扬名海内外的。他告诉记者说,根据考证,这个村庄周围的客家古村遗址占地近1000亩,曾在此居住的客家人约1000多户,是该市目前所发现的客家古村中最大的,为研究客家人在恩平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在村子的后面,我们看到了一大片墙头,以及盘旋在墙头上说得出或说不出来的植物。时至今日,有的还保持着其白皙的表皮,有的却已冒出青苔——尽管它们坚硬如旧,甚至依然风雨不渗,但倔强的植物仍想方设法把根须贴着它们,从中吸取或多或少的营养,于是大家就这样相安无事地僵持着,各显风姿,倒营造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来,令人想起某些关于英雄的象征。
    沿着村子后面的小路走,我们竟然发现古村之大超出我们的想象:古村的遗址,遍布了村庄的周围,甚至就在村前的农田旁,都残留着客家人在此建设过家园的印记。据恩平的史料记载,客家人在恩平聚居的历史约有500年,元末明初始居恩平各地,明代中期发展鼎盛,于清代咸丰后期迁徙异地。这一大片断墙,至少也历经了两百年以上的风霜了。
    在长满大树和杂草的遗址中,我们在考古人员的指点下认真地辨认着客家大围屋的围墙、客家人所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在乡民常常走过的乡村小道里,甚至还可以看到客家人散落在此的破瓷器和碎瓦块,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早已被泥土浸蚀得失去原来的光彩。一位乡民有点遗憾地告诉记者,他曾在附近挖到了一只瓷碗,只可惜现在已不知所终。
                 断墙残垣见证昔日辉煌
    考古人员告诉我们,这个客家古村遗址的布局结构与梅县、惠阳、大埔等地客家人的居住状况有许多相同之处。从遗址的布局分析,该古村大约有10多座大围屋,而每座大围屋大约住有100来户。不难想象,这里当年是如何的人气旺盛,而今天的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断墙残垣来寻找远去的辉煌了。
    这些断墙的横截面,坦然地裸露出墙里的内容:有黄泥、河沙,鹅卵石,虽然每天都在经受着日晒雨淋,可是即使一颗小小的沙子,你也别想动它一下,它们是那样坚固,仿如整堵墙都生在那里了。有人说,客家人在建房的时候所用的三合土不但有石灰,还有黄糖、糯米等材料,因而十分坚固。而墙体的表面,又是那么光滑白皙。只可惜,这样的墙体早已不多了,在茂密的杂树丛中,我们倒是常见到这里一个坑那里一个洼。乡民“自豪”地告诉我们,这些众多的残墙也是村里的“建筑材料基地”,由于墙体坚固且美观,村里人建房子时都来这里挖墙,把整堵墙都挖出来后,只要顺着纹路凿,就有可能炮制出一块块美观的条石状的“砖”,这“砖”坚固极了,用钉子都钉不进去。墙挖走了,便只剩下坑坑洼洼了。
    如乡民所言,后来我们在村里走过细观,真的发现村里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有用旧墙体建设的痕迹,它们就那么明显地表达出自身固有的颜色,在数百年后仍然被人们盛赞着它们的经久和耐用,不知是它们的幸运还是悲哀。
    而今天的村民们,搬来此地最早的也不过70年左右。这里数百年前的历史,跟他们确实没有多大的关联,可是他们仍然流传着关于远古时代这些客家人的故事。据说这些客家人初搬到此的时候,与当地人相安无事。但时间一长,客家人勤劳吃苦的优势便显露出来了,于是建大房子、置田买地,且人丁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令当地山民为之眼红。一天深夜,正在客家人为村里一间新建好的大围屋的落成而喝酒狂欢时,有乡民放了火,随后附近的当地乡民都纠合而来,最终把客家人赶出了这片土地。故事的准确与否已无法考证,但却因较符合现实中的人性特征而令记者深信不疑。(后来记者查证相关史料,证实1854年前后在恩平、开平、台山、高明等地发生过大规模的土客械斗,此地客家人的离去也大概与此有关)
    我们已无从知晓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如何挥汗如雨地劳作过,但他们最终舍弃了这块土地已是不争的事实。时至今日,当年的客家人早已成为他乡的一撮黄沙,而他们的后人,又怎么知道曾经发生在一个叫沙地朗的小地方的故事呢。
        古为今用不亦乐乎
   为今天人们所利用的,岂止是那些坚固的墙体?在断墙边,在村前村后,甚至就在村民的家门口,都散落着客家人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有的仍然在发挥着它原来的作用,而有的,却早已被挪作他用了。
    在村后的断墙边,一个巨大的石碌静静地卧在草丛中,它曾经是客家人土法制糖的工具,可是如今跟它接触的只是脚下的这片沉默的黑土地了。重近千斤的它因为派不上其它的用场而被乡民忽略了两个多世纪。跟它一样孤独的,还有一个石制的舂米容具。它被安置在村后一间小茅厕的角落里,里面放了农家人自己用粪便调配成的肥料。不知道曾经用来加工粮食的它,如今如何应对自己这尴尬的命运。
    再次走回村里,老人们仍在打牌,可是当得知记者希望获得更多的关于客家人遗留下来的东西时,老人们马上从村边的草丛中找出一个石制的香炉,两个“激死蚁”(一种用来放油的容具,因为可以盛水让蚁无法进入其中而得名)的底部,甚至还有用来撑起竹杆晾衣服的石墩。这些东西,在我们看来有点稀奇,可是对于村里人而言却已司空见惯。看见记者拍了几张相片后,终于没有了兴趣,再次围坐在一起,打牌。
    走出村子,几名农妇蹲在小水沟边洗衣服,她们的脚下,据说就是一块块从古村那边搬过来的条石。或许当初是门楣,又或许是门槛吧,谁知道呢,如今这些都只成了她们的洗衣板,一串串或干净或污脏的肥皂泡就这样经过她们的大力搓洗而冒出来,如同那些关于客家人的记忆,也就这样湮没在这些或黑或白的肥皂泡里,日复一日。
(摘自《南方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14 1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客械斗的见证,值得凭吊怀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15 18: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那些客家人的生活是怎样的??报到一下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15 22: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的古迹
确实值得保存
能够有相片让我们欣赏
更能对于先人文化的了解
缅怀与敬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16 20: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0725 at 2005-5-15 18:43
现在那些客家人的生活是怎样的??报到一下吧。。。。。

已经人去楼空了。同治年间恩平县客家人在清政府强制下迁去粤西各地及广西省,听讲有四万客家人被逼离开生活两三百年的家园——恩平县。:z: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 02: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