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政策的制訂不是「舉辦活動」,而是「創造產值」
【文/丘昌泰(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所長)】
客家政策之制訂需有明確的價值觀,否則就像是大海中迷航的船隻,不知飄向何方?所謂價值觀,乃是指制訂客家政策所需遵行的價值理想究竟是甚麼?背負著眾多客家鄉親期望的客家政策制訂者,如果沒有明確的價值觀,縱然擁有豐富國家資源的揖注,亦無法為客家鄉親創造經濟與社會效益,當然難以產生具體的施政成果。
自中央與地方政府相繼成立客委會以來,客家政策制訂者不是沒有價值觀,很明顯地是以「傳承」與「發揚」客家文化為主體的價值理念,基於該理念,從星期一到星期日不斷地「舉辦客家藝文活動」就成為客家政策制訂者的最愛;如大家津津樂道的桐花祭、藍布衫、山歌、文化展演等,舉辦的轟轟烈烈,客家鄉親也都熱烈支持,然而當每一場漂亮的演出之後,一切都歸於寧靜,從沒有認真思考過,在這一連串的熱烈活動後,為客家社會與產業創造了多少「產值」?產值是以金錢來表示的活動價值,一談到金錢,馬上就有人質疑說:客家文化本身是無價的,花了錢辦活動,只要讓長官高興、讓民眾參與就可以了,怎麼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呢?他們更進一步質疑說:無價的客家文化活動是不可以用「俗氣」的金錢加以衡量的。
目前政府正面著資源稀少、激烈競爭的時代,每一分錢究竟產生多少的效果,當然要錙銖必較,這是結果導向的政策制訂( outcome-oriented policy-making )必然的走向,這樣的思維不僅是對客家鄉親負責,而且更是對全國納稅人負責。基此,當客家政策制訂者舉辦許多熱鬧喧囂的客家文化活動後,敬請思考一下,究竟在此次活動中,為當地客家社會創造了多少產值?創造了多少就業機會?如果沒有創造產值與就業機會,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活動,少辦為宜。
台灣社會在選舉文化的薰陶下,舉辦太多了短暫性的節慶活動,卻沒有深度的、永續性的文化創意產業活動;試問:桐花祭、假面節不過一年舉辦一次,當熱烈場面結束後,客家鄉親到底得到了甚麼?我們實在需要更永續性的、更務實的、更能創造產值的客家文化創意產業活動。
客家人個性節儉、純樸,這是因為長期以來生活困苦,生活水準偏低、許多具有發展潛力的客家社區與產業經常成為「人潮冷落車馬稀」的地方,無人理會,面對這種情景,我的感觸是深沈的,客家政策制訂的終極目標不僅是傳承與發揚客家文化而已,而應提升客家鄉親的生活水平與社經地位,為客家人創造更多的福利。偶而有機會走到新屋鄉,四處看看這個以蓮花農園為號召的客家鄉鎮,平時真可以說是門可羅雀,只有在蓮花季時才看到人潮;到了北部客家文化重鎮的北埔,吃的活動濃於文化的氣息、停車問題嚴重。再往南走,到了屏東萬巒鄉,好像除了豬腳之外,就沒有人提到當地也是六堆古蹟文化之一呢。
地方文化創意產業需要振興、更需要轉型,這是國家政策的方向,可是地方由於欠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一直不知如何著手;客家政策制訂者應該從這個方向著手,協助具有發展潛力的客家文化創意產業與社區,以創造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的國內生產毛額( GDP )為施政重點,至於客家藝文活動,拜託!真的夠多了,就讓民間團體自己辦就可以了,政府應投入以創造產值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產業。
来自:客家学院电子报http://140.115.170.1/Hakkacolleg ... per/paper28/45.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