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58|回复: 17

【转帖】谁能把此文章看完,那他(她)就是完美的客家人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0 21: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hy::)
客家人文   
(一)


什么是客家人
  生生不息的客家人,你的根在哪里?寻找理想家园的客家人,何处是你的乐土?莽莽中原,滔滔黄河,惊涛拍岸,奔腾咆哮;煌煌中华,泱泱大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黄河水,在客家人的血脉里澎湃、奔流。中原是客家人的故土,那里有客家人的根!客家人的乐土就在自己的脚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客家人,无论走到何处,都能开拓出崭新的天地!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分支。客家先民,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江淮流域的汉人。从唐宋时期开始,由于天灾和战乱等原因,他们大量辗转南迁。他们先在闽粤赣交界的广袤山区中扎根,以后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现在已有千万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常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民系之一。
  民族和民系。民族是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等。同时还有其他广泛的用法,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民系这一概念,是客家学研究专家罗香林先生在30年代为研究客家而自创的一个新术语。它的内涵是同一民族内部的各个独立的支系或单元。今天,汉民族内部各民系的概念几乎已成为学术界约定俗成的一个专业术语。
  今天,国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四川、湖南、广西、台湾等省区;国外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对长江流域和闽、粤、赣三角地带的开发,对华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对汉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壮大和汉文化及中原文明的传播、发扬,都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近代以来,客家先民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客家优秀儿女英才辈出,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篇章。在当今世界发展浪潮中,客家人风采依然,卓有建树,功勋可嘉。
  客家民系并非自古就有的。从客家被称之为“客”而又自称为“客”的情况,可以看出客家民系是历史移民的产物。迁徙—侨居—再迁徙—再侨居,客家先民历尽艰辛。客家人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与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广大的社会区域,从而成为汉民族一支人口众多、分布广阔、英才辈出的特殊民系。
那么,什么是客家人呢?可以这么说,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民系;客家人是汉民系的独特而稳定的群体;客家人的聚集地为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区(这里有二十九个纯客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独特语言;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习俗;客家人具有独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地说,客家人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的一个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稳定特征的人,可以称为客家人。


(二)

  客家人,这是一个充满颠沛流离、饱经风霜的苦难的代名词,客家人迁徙过程充满血泪和辛酸;客家人,这又是一个富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光辉的代名词,客家人历经磨难,创造了著名的客家精神和文化——其光荣和辉煌值得客家人引以为自豪。
   当客家先民辗转奔波,最后找到闽、粤、赣交界地区这片大本营时,被周边的其他民系视为“客人”,即“外来人”。“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客家人,不单被称为“客”,而且也自称为“客”,表现出客家人的大度和豁达。正是有这种大度和豁达的精神素质,客家人才能做到“身入他乡即故乡”,才能把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的土著居民融合进来,最后“反客为主”,形成独特而优秀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优秀成员。学习和了解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客家后代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有助于客家后代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客家称谓的由来
什么是客家民系
在过去千百年的漫长历史岁月里,客家先民 总是处于流动的状态。迁移,再迁移,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特征,而且当其它民系基本上定居下来的时候,客家民系依然辗转迁徙,为寻找理想家园而脚步不停。正是背负中原文明的大迁徙,形成了一个独特而优秀的民系。
  那么,什么是客家民系呢?所谓客家民系,就是汉民族共同体内部的一支,经过长期的迁移,最后到达并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并形成有别于周边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习俗和其他文化事象的群体。
  客家民系形成的标准。其一,客家方言。客家人之所以区别于非客家,其中一个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语言。客家方言不仅是客家之成为客家的标志,而且也是客家民系自我认同的内聚纽带。具体来说,一个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个客家人认同为自己的属群,其最直接也最简单的道理是因为双方都讲一样的客家话,而不是因为共同的地域、血缘之类的东西。其二,大本营地区的重要文化现象。所谓文化现象,是指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或间接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的那种深层性的文化事物。如民俗、宗教、生活理念、价值取向、心理情感等等。当代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类不同团体(群体、属群等)之间的自我认同,除了种族、血统等这些先天性的因素之外,主要的就是文化现象。

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大本营地区交通阻塞,满 三角地带   目丘陵、山脉,是东南丘陵的集中地。这里武夷山脉和南岭山脉相交接,形成中原大地与东南沿海相隔离的天然屏障。正是在这天然屏障的心脏里,孕育出养育东南大地人民的赣江、汀江和梅江三条大江。在这三条江及其众多支流的两岸,小盆地星罗棋布。客家先民由北而南迁移,终于找到了较为理想的落脚地。这里一个个小盆地,经过客家人世世代代的辛勤开发、建设,形成了一连串车水马龙的集镇和炊烟袅袅的村庄。
  在客家人来到之前,赣闽粤三角地带是人烟稀少、野畜出没的原始森林。在这荒野的山岭中,居住着百越、畲族、瑶族等当地土著。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落后,处于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客家人的大量南迁,给这片荒僻而神奇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客家人从中原地区带来农作物的种子、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建筑技术。他们伐木垦荒,筑坝造田,把一个个小盆地或低缓的坡地开垦成片片井田或层层梯田,并修渠筑坡,引水灌田,使寂静的群山阡陌纵横,如诗如画。昔日荒凉闭塞的山野,变得人声喧闹,鸡犬相闻,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客家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个个村寨有盘山小径或通衢大道相通。一些人口集中的较大村寨形成了集贸市场。就这样,客家人把热闹带进了千沟万壑,把繁荣带进了穷乡僻壤,把文明带进了荒峦山野。客家先民对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的开辟,表现了他们勤劳勇敢、刻苦耐劳的精神,表现了他们敢于战天斗地、敢于跟险恶环境作斗争的勇气。正是靠这种精神,靠这种勇气,才锤炼出一个刚强弘毅的优秀民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客家人没有遗忘中原汉族文化。第一,他们坚持讲“阿娓话”(中原母语),并吸收、融会当地土语,形成了保存中原音韵的而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客家方言。第二,他们继承、发扬儒家以仁义治天下的仁爱精神,化解当地土著的戒心和敌意,教化、同化他们使当地土著融入客家民系之中。第三,他们积极传播中原文化。他们积极办学堂,发展教育,山沟沟里走出一批批土生土长的客家知识分子。
  客家先民扶老携幼,背负中原文明,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战激流天堑,渡黄河长江,越武夷南岭,扎根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男耕女织,发展生产,安居乐业,播种文明,展现出一幅生动而精彩的自给自足的耕读文化图。至此,一个在语言、民情、风俗、文化等方面与中原汉族既有割舍不断的渊源而又相对独立的具有显著特征的客家民系形成了。接着,客家又藩衍湘川云贵,横渡海峡,遍布五洲四海,发展成一个世界上人口众多、影响深远的优秀民系。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诗云:“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诗中指的就是客家先民离开中原故土、历尽艰辛和苦难,迁居闽粤赣,进而向南方各省和海外发展的史实。

客家称谓的由来
客家民系在赣、闽、粤三角地带的形成,使赤县东南一隅光华炫目,生机盎然。充满神奇奥妙、多彩多姿的客家大本营骄傲地向世人宣告:这里有一群血脉里奔流着炎黄热血的人,在辛勤播种、耕耘着华夏文明,这一群人的名字叫“客家人”。
  那么,客家的称谓怎么来的呢?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韵学》中认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可见,客家是相对于“主”(土著)而言的一种对称,客家的“客”,即外来人的意思。“客而家焉”,作客他乡,并以之为家者,即谓客家。
 “客家”一词在总体上反映了客家民系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历史际遇和“以客自谓”的大度和豁达。“人禀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常纲。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这是一首在客家地区流传很久的歌谣。这首歌谣反映了客家人远离故土、远走他乡的历史际遇,表现了客家人随遇而安、心胸宽广的精神面貌。“人禀乾坤志四方”的大度,“身入他乡即故乡”的气概,表现出客家人“客吾所客、以客自谓”的豪迈气概。如果没有这种豪迈气概,客家人怎么可能会因被称或自称为“客”而自豪呢?
  客家人,这个响亮的名字,让客家子孙后代为之骄傲和自豪。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客家人身上的客家精神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光彩。神奇多彩的客家精神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和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0 21: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中华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犹如一部规模宏大、气魄非凡的交响乐,而客家文化是其中扣人心弦的华彩乐段。过去,客家传统文化造就一批又一批客家优秀人才;今天,闪烁着人文理想光辉的客家文化,哺育新一代客家儿女茁壮成长。

客家文化
客家传统文化的根基 “客系何来?本黄裔汉胄(zh怽plainu),三代遗民,世居河洛,自晋初、战乱兵凶,衣冠南下,经唐灾、历宋劫,籍寄遐荒,筚路蓝缕创四业,溯渊源、千年称客实非客;家乡哪处?数远祖先贤、中原旧族,转徒粤闽,从宋末、居安业定,驻足梅州,复明播、继清迁,群分边郡,瓜瓞(di哱plain)绵延遍五州,同根柢(d媆plain),四海为家就是家。”(黄火兴:《长联一副》摘自《客家文化研究》总第1期)
  在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迁徙中,无数次的磨难,淬炼出坚忍刚毅的客家人。中原文明的圣火,在颠沛流离的迁徙中四处点燃;在漂泊苦难中熊熊燃烧。也许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客家人背负中原文明辗转南迁,使古老的文明得以维系与延续,华夏文明就可能中断甚至覆灭。可见,客家人是华夏文明最古老的负载者,是古汉族的“活化石”。
  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通常是指属于过去的稳定存在的,流传至今并现在仍起作用的文化要素。客家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中原、河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源远流长,历史上的迁徙和僻处山地的环境条件,使之形成了既是汉民族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文化传统。因此,客家文化是汉文化下属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一种亚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客家文化的根。河洛文化产生于黄河、河洛地区的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象征。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成熟的一支主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中轴、摇篮和圣地。河洛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河洛地区居住与从事生产活动,河洛文化即从此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河洛文化有了很大发展。河洛在全国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中国文明的核心。中国文字首先产生于河洛地区。中国学术思想上的道、佛、儒、理四大流派,追其渊源,仍在河洛。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雕版印刷术,发端于洛阳。张衡在洛阳制作“浑天仪”和“地动仪”;三国的马钧在洛阳发明翻车。文史上里程碑式的汉魏文章、西晋文学、唐代诗歌、史地巨著及名家书画,历代皆盛于洛阳。洛阳是千年古都,人文荟萃,物华天宝,地上地下都留存有无数的文物古迹,文化堆积层丰厚,在国内名列榜首。
  大本营地区的赣江、汀江、梅江流域,是客家文化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地域。客家学研究专家把近代客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演化,概括为“三江文化”(即赣江文化、汀江文化和梅江文化),表明了客家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大本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三江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其一,赣江文化:主要是宋代文化,以赣南客家人聚居地形成的文化特色,其代表人物有客家人欧阳修、王安石等。其二,汀江文化:随着客家人南徙到福建汀州府,经历了元明清的战乱,形成了汀江文化的特色,其代表人物有李世熊、刘坊等。其三,梅江文化:明末清初,大批客家人南徙到嘉应州形成粤东客家大本营之一,成为文化之乡,孕育成梅江文化,它的代表人物有黄遵宪、丘逢甲等。
  客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犹如一棵枝青叶茂的参天大树。她挺拔的身姿,沐浴在南国温暖的阳光里;她发达的根系,深扎在中原、河洛的古老的土层中。这是一棵屹立于东方圣土的参天大树!这是一棵绿映五洲四海的参天大树!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
  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内在稳定性和外在规范性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因自然环境(即人地关系)和社会环境(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产物。任何一个民系或民族的文化,它的生成和流变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客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也是如此。下面就客家文化意识及其基本特征进行初步的概括和分析。
客家文化意识是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精神产物。
所谓文化意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观念形态,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语言、道德观念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主导、调节和规范的作用。客家文化意识既带有浓厚的人文理想色彩,又富于求实的精神,其重名节、薄功利;重孝悌,薄强权;重文教,薄无知;重信义,薄小人等为人处世的道德价值观念,是近代客家文化意识的基本内容。
客家文化意识的基本内容(即客家人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是:“四重”、“四薄”。第一、“重名节、薄功利”。客家人视个人名节比钱财更为重要。对个人的不仁不义,对祖先、父母的不敬不孝,对夫妻之间的不忠不节,对国家民族的背叛,以及男盗女娼、懒惰、赌博等行为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有辱祖先、有损人格和气节的。客家人常言:“人带面目树带皮”、“莫做亏心事,莫贪不义财”、“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第二、“重孝悌,薄强权”。迁徙的苦难,出洋的冒险,使客家人强烈企盼和衷共济、平等友爱,使客家人强烈愤恨为富不仁、待人不平等。这一价值观跟客家人的历史处境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第三、“重信义,薄小人”。客家人把信义视为社会交往中为人处事的基本品德,并把它作为判别朋友或“小人”的价值标准。流落他乡谋生,为求生存立足,客家人首先是以信义取信于人。客家人把一切损人利己、欺诈、蒙骗、陷害、背信弃义的行为看作是“小人”之举。客家人常言:“无信非君子,无义不丈夫”、“亲君子、远小人”。第四、“重文教,薄农工”。客家人认为读书才能识理、明志,才能有出息。尤其是近代,客家人所在地区人口膨胀,山多田少,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人们为了摆脱贫困,大量往外地和海外谋生,文化知识成为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客家民间有句口头禅:“有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客家童谣中唱:“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客家人“薄农工”的观念在今天看来是不足取的。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来,有三个基本特征:一、质朴无华的风格;二、务实避虚的精神;三、反本追远的气质。
第一、质朴无华的风格
  大本营地区简单、小规模的农业耕作,使客家人的现实生活只能停留在比较简单的、粗放的、低下的状态。“山多田少,树艺无方。土地所出,不给食用。走上川,越重洋,离了井,背父母,以蕲补救。未及成童,既为游子,比比皆是”(民国《大埔县志》)。这是很多客家人所经历的共同生活。尚“简”崇“拙”,贬“奢”抑“侈”,长期以来不仅成为客家人固执的生活态度,而且发展成为他们持久、强劲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时尚。如“岁时燕享不废,亦鲜兢于汰奢。少长服饰尚新,未尝流乎侈潜”、“质直好俭,不务浮靡”、“民性质直,气习劲毅”;再如“冠婚丧祭尚俭,居服饮食器用不求华侈”、“民善治生有勤俭风,士知务学无浮靡习”;又如“齐民居不求华,服不求侈,饮食不求异,器用不求奇。”在客家地区,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到年节岁时,大到民居建筑,小到衣着物用,无不流露出这种崇拙尚简的风骨。客家人尚简崇拙的审美意识,在客家妇女身上得到了典型的体现。“日暮女郎来打水,长裙赤脚鬓堆鸦”、“早出勤劳暮始还,任它风日冒云鬓。过客莫嫌容貌丑,须知妾不尚红颜。”在客家地区流传的诗句中体现出客家妇女这种审美观念。
第二、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人很喜欢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们认为,说空话无补于事,做实事必有收获。“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暖谢苍天”、“百般武艺,不值锄头落地”,这是客家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了客家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士耻虚务实,鲜以标榜为事”,即便是大本营地区的传统士大夫和文人学士,也崇尚这种求真务实的为人处世态度。这种根植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务实精神,不仅体现在客家人的现实生活中,而且还牢固地植根于客家人的深层意识之内。
第三、反本追远的气质
  客家人有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这种由反本追祖而产生的浓厚的历史意识,使客家地区的各种文化事象,无不带有古风和古意。有人把神州赤县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作了比较,并生动地描述:比起吴越文化的新潮、中原文化的沉勇、荆湘文化的神秘来,客家文化执著的是一种民族历史的深沉和凝重。它没有吴越的灵秀,没有中原的雄浑,也没有荆楚的浪漫,但却熔铸了民族文化的历史纵深感,凝炼了民族历史遗产的博大气派和精深气质。

浸染“乡土情结”的客家文化
  “乡土情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更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里,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对自己的乡土有无限的眷恋之情。不少客家人,远离乡土数十载,尽管儿时生活是那么贫困,但对故土的思念又是那么甜蜜。乡土情结,灌注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渗透在客家文化之中。
迁徙,背井离乡,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念念不忘的是故乡的土地和亲人。客家人一次又一次的辗转迁徙是被迫的,被迫离开家乡、失去家乡故土的人,怎能不更懂得家乡故土的可爱呢?怎能不更珍惜乡土情谊呢?
  反映乡土情调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在客家传统文化中,反映乡土情调的莫过于客家山歌。俗语云,“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山歌松口(地名,谐“从口”)出。”这种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歌使人顿生思乡怀乡之情,在中国民歌中独树一帜。客家山歌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百花园中一朵色彩艳丽的奇葩,也是东方诗歌大园里出类拔萃的妙诗。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区民间文学的瑰宝。它直接从人民群众中产生,尽情抒写客家人的生产与生活、欢乐与忧愁,情深景真,质朴优美,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千百年来,客家山歌广泛而持久地在客家人聚居地流传,魅力常在,青春永葆,表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除了客家山歌外,还有广东汉剧、采茶戏、花朝戏、提线木偶戏和山歌剧等地方戏剧。这些地方戏剧,除汉剧外,都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调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客家传统文化中,流传最广,浅显易懂,客味特浓的是民间谚语。尤其是那些怀乡思亲的谚语,更让人铭刻在心。如:“命长不怕家乡远”、“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只要人情好,食蕃薯汤也甘甜”……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雕刻、绘画、民间工艺品和风味小吃,都浸染着浓浓的乡土情谊。
  客家人!你无论从中原迁徙到东南阴霾不开的蛮荒之地,还是从故土迁徙到异邦的荆天棘地,你总是那么昂扬奋发,那么坚忍不拔,你的心中写着“成功”两个大字,你的心中找不到“失败”两字的影子。客家人,你究竟为什么这样犹如钢铁般坚强?这是因为你的心里怀着一块采自中原地层深处的传统文化的黑煤块——燃烧着人文理想的冲天烈焰——照亮了所有客家儿女前行的路。这冲天烈焰散发出来的热力,使神州大地温暖如春,使五洲四海温暖如春。是的,客家人是春天的使者,客家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能开僻出崭新的春天来。
  客家文化是古老汉族文化老树上绽出的新枝,在这郁郁葱葱的新枝上,已经挂满了色彩斑斓的果实。


附录:客家土楼民居——一曲自然而舒展的交响曲
  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一座座奇特的土楼星罗棋布,它是居住在那里的客家人所创造的一种用土夯筑的巨型的民居建筑,它无意炫耀自己的风采,但世界却为之而惊叹!一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顾问赞叹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近年来,前往考察客家土楼的国内外专家游客络绎不绝,他们称赞客家土楼是“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日本一位教授在闽西客家地区考察土楼民居,他饱览一座座结构厚实的、高峻雄伟的圆形和四方形土楼居,赞叹:“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一曲自然而舒展的交响曲”。
  客家土楼建筑形式内涵——揭示客家精神与客家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她是“中国南方山中的传奇”,她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珍贵的“活化石”,她是世界民居建筑中绝无仅有的瑰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0 21: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客家腹地”人文秀,崇文尚学蔚成风。以“世界客都”梅州为中心的十几个县是“客家腹地”即客家中心地区,这里的教育特别发达,素有“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的美誉。梅州史称“文化之乡”,体现客家人以人为本、以文为骨、倚重知识、崇尚教育的精神。古人云:“梅人无殖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所至以书相随”。清代知州王之正曾说:“士喜读书,多舌耕,虽穷困不肯辍业。”在梅州,私塾、社学、书院遍地都是,昔日先辈科举考试入选而金榜题名者众多,可谓“光宗耀族”。近代梅州教育引人关注,1925年,周恩来第二次东征到梅州时曾说:“梅县教育之发达,恐匪特为粤省各处县城,如县立师范、东山中学、县立中学、学艺中学。办理颇有精神,其余各校成绩亦佳,教育尤为普及,即至贫之家,亦令其子弟入学。”今日梅州,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正与教育现代化接轨,努力再创崭新的“文化之乡”。
  法国天主教神父赖里查斯,曾在梅县传教二十余年。1901年著有《客法词典》,在自序中说:“在嘉应州(今梅州),这个不到三四十万人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随处都是学校,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城中,便有十余间中学和数十间小学,学生的人数,几乎超过城内居民的一半。在乡下每一个村落,尽管那里只有三五百人,至多亦不过三五千人,便有一个以上的学校。因为客家人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祠堂,那就是他们祭祀祖先的所在,而那个祠堂也就是学校。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都有祠堂,也就有六七百个学校,这真是一桩骇人听闻的事实,按人口比例来说,不但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无逊色。为什么梅县的教育会这样的发达呢?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它的环境所促进,因为这地方,山多田少,粮食不够,男子必须出外谋生,而学习谋生技能,自必先知书识字;况其祖先原由北方迁来者,皆为门户清高的人物,都存有读书为贵的观念,因此,他们便极力想法设立学堂。他们的祠堂都有许多公产,并将公产所收入用来办学,学生大抵免费,所以虽属乞儿子弟,亦有读书求学的地方,而不致成为文盲,此即所谓教育机会均等者是也。”四十年代末,梅县就有三十四所中学,普及中学教育为全国之冠。
  客家先民来自人文荟萃的中原、河洛,扎根赣闽粤山区后,他们秉承中原遗风,以耕读传家。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在客家社会里蔚然成风。
  走进客家山区,微风送来树木的清香,也送来浓浓的书香;远处传来泉水的叮咚,也传来琅琅的书声,这宛如“天籁”传来的书声和书香,令人为之陶醉。“教子读书,比屋皆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支持子女读书。即便是很贫困的家庭,生活都难以为继了,做父母的依然咬着牙关,义无反顾地供子女读书。有卖田地供子女读书的;有长年咸菜稀粥从嘴里掏出钱来缴子女的;有挑担、卖樵为子女上学的;有因家贫无法让子女上学、而从千里之外背着书回来教子女的父亲;有帮人舂米两天只吃一次饭为供丈夫读书的妻子……一些地方誌记载着客家人重视读书的话语:“士喜读书,多舌耕”、“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男子不读书,家计无路”、“不读书,日后就会瞎目珠”、“不识字,一条猪”、“不识字蚯蚓一粪箕”、“讨食也要教子女读书”、“再穷、再苦,就是卖屎缸,也要缴子弟读书,才好出门赚食”、“山瘠载松柏,家贫好读书”、“虽三家之村,竹篱茅舍,古木枯藤,蒙茸掩映,亦辄闻书声琅琅”等等。客家地区广泛流传这样的童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放条鲤嬷八尺长。鲤嬷头上承灯盏,鲤嬷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兜张凳子写文章。……”“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山鹁鸠,咕咕咕,唔读书,大番薯。”
  客家各宗族都很重视兴学育才,办好本族子弟的教育,并把这视为本族兴旺发达的大业。祠堂之多,是客家地区一大特色。祠堂大都用来办学校,祠堂亦学堂,且大都置有“公田”,收取租谷或租金(俗称“公尝”),作为办学费用。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热心桑梓,慷慨解囊,捐资教育事业。客家地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生存环境极为严酷,地理条件的制约,使客家人向外发展极受羁绊,他们唯有发奋读书,“学而优则仕”,争取考科入选,金榜题名,才能光宗耀族;他们唯有发奋读书而知书识字,才能学习谋生技能,从而出外谋生。况且客家来自中原、河洛,多为门户清高人士,可谓:“衣冠南迁,书香门第”,在文化意识里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传统观念。南迁赣闽粤后,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加强了“唯有读书才有出路”的观念。客家人认为,“男人志在四方”,决不做“灶下鸡”、“缸下拐”。在他们看来,“捏泥卵”(务农)、留守家园是最没出息的。 这一切,使客家人崇文尚学,重视教育,以致客家地区教育之盛、人文之秀闻名天下。
  崇文尚学、尊师重教的民风,使客家英才辈出,世代相传,灿若群星,溢彩流光。例如,清以前仅梅县中进士者67名、翰林16名,而相邻的大埔县人口虽少于梅县人口三分之一,中进士的却有58名、翰林15名。朝廷派来广东督学的吴鸿称:“嘉应之为州也,人文为岭南冠。”嘉应州知州王之正(清乾隆年间)也在州衙前的照壁上题写“人文秀区”四字匾额,以示本地文风之盛。客家精英中,既有独领风骚的艺坛巨匠,又有学术领域的一代宗师;既有杰出的书画家,又有才气横溢的散文家、诗人……他们的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编织成一片流光溢彩的绚丽图景。当代文史大师郭沫若先生来梅县考察时曾赞叹客家:“文物由来第一流”。
  客家地区文化发达,著称于世。客家地区文化发达的主要标志:(1)文人多,著述多。以梅州为例,仅收入《梅州客家历代乡贤著述目录》第一、二集的就达1200余种,实际远不止此。仅大埔一个县的明清时期的著作,在民国《大埔县志·艺文志》列名的就有243种。(2)文化艺术丰富多彩。除了以诗歌见长的书面文学和书画艺术外,还有客家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品种繁多,内容丰富,饶有特色。
  客家人迁徙异乡,几百上千年来依然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和习俗。正如黄遵宪说,嘉应客人“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其语言不少变。”客家人之所以能够长期固执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客家人系“中原衣冠旧族”即来自人文荟萃、物华天宝的中原、河洛,是汉人“嫡系”,是“文明人”,是中原文化的传播者。二是客家人长期的颠沛流离之苦痛,扎根赣闽粤三角地带之地理环境、生活条件恶劣和闭塞,与外界联系交往甚少,因而受外来文化影响和冲击也较小。可见,客家人的南迁,使中原文化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维系和发扬。今天,我们开展客家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造就新一代客家人,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客家人是中华文明的负载者、传播者,是古汉人的“活化石”。客家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根同源,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客家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应当纳入上下五千年中华大文化之中。如果我们把客家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放到煌煌中华文化史的大背景里,就可以看到其一些重要特点:(一)客家人重视人伦关系。重视人伦关系,也就是重视人际关系。具体地说,在家庭里要做到“孝”,正确处理家庭内的人际关系,然后,把“孝亲”推而广之,把家庭的人际关系推广到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从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客家人重视人道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是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爱人和对象不仅限于双亲,不仅限于宗法关系中的人,而且涉及到社会上的一般人。(三)客家人强调“见利思义”。“见利思义”就是要注重人的精神需要,重视公利和整体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孔子主张的“见利思义”,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在取得个人利益时,要看是否“义”,如果是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利,可取;如果是不合乎道德规范的利,不可取。《孟子·告子》中说:“生吾所欲也,义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道德需要乃是人的最高需要,道德具有最高的价值。(四)客家人注重道德修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古人极其注重“修身”,但不是封闭起来搞自我修养,而是充满理想色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上四点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点。我们接受客家传统文化的薰陶教育,实质上也就是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薰陶教育。中华文化是“母”文化,客家文化是“子”文化,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客家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就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客家文化和中华文化同根同源,客家文化继承、发扬、光大了中华文化。我们今天中小学的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中也一样可以找到其渊源。作为客家青少年,应该认识、理解、接受客家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成为自己内在的优良品质,成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目前,一些学生思想品质出现了问题,如见利忘义、不讲人格;自私自利,损害公德;虐待父母、不讲孝道等非道德现象时有发生,这是严重扭曲民族魂的行为。客家青少年学生学习客家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非道德的,提高正确分辨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一方面,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感,做到知荣辱、明爱憎,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责任感和义务感。
总之,客家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中华魂”、“民族魂”的教育,能使客家青少年的心灵深深地打上民族根、民族魂、民族形、民族本的烙印,能使客家青少年成为对家乡、对祖国、对人民有益的具有优秀品格的合格的人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0 22: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翻开客家迁徙的历史,分明从字里行间看到客家人不停地行进的厚实的背影……厚重的迁徙史,客家先民沉重而艰辛的步履,踩踏出闪烁人文理想光辉的色彩斑斓的客家文化;充满传奇色彩的迁徙,颠沛流离,披荆斩棘,汗水和血泪浇铸出如珍珠般闪光的客家精神——始终是客家人前进的动力。
  迁徙,漂泊,从河洛的莽莽苍苍,到江汉的千里沃野,从巍巍大别山,到萧萧武夷山……从东南丘陵高低起伏到大洋彼岸异国他邦……千年迁徒,背井离乡,翻山越岭,漂洋过海,躁动,希冀,写下亘古的漂泊史,坚忍史,生命史。
一座座大山在脚底下踏平。
一条条巨流在喘气中呵干。
辘辘车辙下不是汗,不是泪,也不是血,而是生命的轨迹,一个顽强的生命的繁衍与涅槃槃……
扶老携幼,顶风冒雨,九死一生。
战乱,灾荒,横逆,留下了一个不停地行进的厚实的背影。
客家——充满传奇色彩又为血泪浸泡的独特的民系——“中华民族之精华”。
著名的客家精神,光照神州,辉映世界!
客家文化,是一部规模宏大、气魄非凡的交响乐;
客家精神,是贯穿其始终的主旋律!
如珍珠般闪光的客家精神 翻开客家迁徙的历史,分明从字里行间看到客家人不停地行进的厚实的背影……厚重的迁徙史,客家先民沉重而艰辛的步履,踩踏出闪烁人文理想光辉的色彩斑斓的客家文化;充满  传奇色彩的迁徙,颠沛流离,披荆斩棘,汗水和血泪浇铸出如珍珠般闪光的客家精神——始终是客家人前进的动力。
  所谓“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意志、良心等等。那么,什么是客家精神呢?客家人由于战乱、灾荒,由北而南迁徙,在栉风沐雨的迁徙过程中,在定居后的严酷的生存环境里,磨炼形成了群体特有的性格素质、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这就是著名的“客家精神”。
长期以来,研究客家的中外学者,无不对客家精神大加赞赏: “什么是客家精神?在我看来最主要的是勤奋、开拓四个字。”
  “……闻名于世的‘客家精神’,即勇于开拓、艰苦创业、勤俭质朴、革命进取、爱国爱乡、诚挚团结、敬祖睦宗等优秀品格。”
  “……养成了克勤克俭、开拓进取的精神,形成强烈浓厚的宗族观念,以及尊师重教、纯朴正直、热情好客等民风。具有性刚毅、重道德、守礼节、讲信义、刻苦耐劳、发愤图强等民俗特色。”
  “……品性富有客家人坚韧不拔、刻苦耐劳、守礼节、重道义、好学问、讲伦理的特点。”
  “客家的精神支柱——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在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底下,整个客家精神又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而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内涵就是创业奋进、刚毅勤劳的精神传统。”“从山歌中反映的客家精神……开朗解脱的性格和爱情自主的天性。以强烈的反封建、反礼教,追求爱情的自主,生活的自由与天然的美德。”
  “关于梅州客家人风尚特点,……主要有两大特点:即从艰苦创业为已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以文化见长、好学尚文此二者。”
  “保世滋大……抵抗一切的压力,从事各种革命运动”,“刻苦耐劳,容物覃(t俓plainn)人,耕田读书,沐浴卫生,和天足健步”,“适应环境”,“最讲‘木本水源’”。
  “客家人具有机警、活泼、勇敢、刻苦、勤劳、负责、团结、坚忍、尚武等品德,无论男女老幼,心理、精神、体力,均具有坚忍不拔、耐饥、耐劳、耐烦、正直、诚挚、整洁的民族性和独立斗争的精神甚强。”
  “梅州人民在世世代代的生存发展艰苦拼搏中,培养了刻苦耐劳、开拓进取、团结奋进、刚强弘毅、知书达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优秀品德,而成为今天的梅州精神。”
  “客家独特的民系,铸就了独特的品格风骨和客家精神,被世界所公认:一、刻苦耐劳,勤奋创业。二、团结奋斗,不畏强暴。三、崇文尚武,卫国保家。四、解放妇女,渴望自由。五、自立自强,质朴守信。六、崇宗孝祖,溯源寻根。”
  “客家人的精神:一为刻苦耐劳之精神。二为刚强弘毅之精神。三为劬(q抃plain)勤创业之精神。四为团结奋斗之精神。”
  “嘉应客人……养成其坚忍卓绝,耐劳耐苦,独立奋斗之精神。”“又养成其内外发展,冒险刻苦之精神。”“彼等特性乃是勇敢、清洁、勤劳、热情、重义气、好团结、爱国家。”
  “闻名于世的‘客家精神’,即勇于开拓、艰苦创业、勤俭质朴、革命进取、爱国爱乡、诚挚团结、敬祖睦宗、继往开来等优秀品质。”又有“一种‘不亢不卑’的‘平等待人’的传统精神”。“具有雍容华贵的气质”。
  “……形成了一种勇于拼搏、奋发自励、刚强自健、百折不挠的独特的‘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最明显的是刻苦耐劳、克勤克俭、喜爱劳动。”“‘和睦亲邻,繁荣地方’,也是客家精神之一。”“知恩报德,孝悌传家”,“‘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是本地客家人相勉之一种精神”。
  “勇于探索、艰苦顽强、诚挚团结、面向未来的客家精神”。
  “关于客家精神,综合各报刊大体分作五点:(1)爱国家爱民族、反压迫反侵略的精神;(2)勤劳刻苦、白手起家努力开拓的精神;(3)勇敢无畏、不怕艰难险阻,努力拼搏的精神;(4)团结、民主、反对分裂、反对欺压的精神;(5)不忘祖根,讲究乡土情谊的精神,等等。”
  可见,所谓客家精神,乃是中华民族优秀品德、良好道德、伟大气魄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从客家人走过的历史足迹,可以看到闪闪发光的客家精神。
  上千年的迁徙史,体现出客家人具有纯朴保守、冒险进取、崇尚忠义、勤劳洁净、坚忍刻苦、勤勉好学、爱国爱乡的精神品质。

一、纯朴保守
  客家人从中原辗转迁徙至南方各省,历经沧桑,备尝艰辛,在颠沛流离的苦旅中养成了一种纯朴保守的气质。客家人的性格和生活习俗处处表现出纯朴来。客家人一般都具有质朴无华的习性,平日言谈,不尚藻饰,是就是,非就非,开门见山,毫不含糊;对待友人,亦一本纯真,不拘繁文缛节,且交谊愈深,往来形式愈淡泊,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至于客家人的饮食、服饰、家具,以及民居家宅,亦无不显出纯朴的特色。这里讲的“保守”,是指:一是客家人生活言行仍然保持传统的古风;一是客家人做人做事极尽踏实稳健之能事。例如梅州地区的客家人有这样的口头禅:“骑马库棍子,天晴防落水。”意思是一个人骑在马背上还要多扶一根手杖辅行以资安稳;外出时纵使是晴天也要作下雨的准备。话语极为浅显通俗,但内涵深刻富有的生活哲理,显示出客家人平日立身行事的保守、稳健和踏实的态度。客家人一般都是安分守己的,凡事尽自己能力而为,不作非份之想。

二、冒险进取
  客家人生性冒险,只知进取,只知求出路,从不太管前途的风浪和坎坷。他们只怕没有路走,对于生死不会顾虑太多。“情愿在外讨饭吃,不愿在家掌灶炉”,客家男子年龄稍长,就会有出门创业的念头。他们认为留守家园是没有出息的,出门创业虽然艰难,但有发展的机会。这种冒险进取精神在出洋开拓的客家先驱身上更能体现出来。茫茫大海,哪里是尽头?烈日暴晒,饥渴难挨;台风骤过,生死莫测……数不清的客家兄弟带着希望,乘上木船,漂向茫茫大海,竟葬身于鱼腹。夹杂着凄凉和苦涩的海风吹冷了客家兄弟的脸庞,但吹不冷的是他们出洋谋生创业的坚定信心。前边就有陆地!前边就有我们开创新生活的地方!战惊涛斗骇浪,开荆天辟棘地,客家人的冒险进取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据世界客属联谊会估计,全球各地约有一亿多客家人。其中,“客都”梅州地区,有四百多万人,加上祖籍梅州地区的华侨、华人约一百七十万与港澳台同胞二百五十多万,就共有八百余万人。他们之中许多人“一条裤带过番邦”,奋发图强,成就大业。散布在海内外的客家人,各行各业都不断涌现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卓越成就的杰出人物。他们有的成为异邦开埠奠基人,有的成为所在行业的开创者,有的成为首屈一指的企业家、工商巨富等等。他们几乎都是白手起家,以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为当地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奋发进取、勇于开拓、敢于冒险的精神,是客家人极可贵的精神财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0 22: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崇尚忠义
  客家人赋性刚强,较为忠厚而富有正义感。客家人秉性刚直,对人不虚饰阿谀,对事常喜论是非曲直,且“吃软不吃硬”。客家人是清高的,不合于世俗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他们有浓烈的道德价值取向——重名节、薄功利;重孝悌、薄强权;重文教、薄无知;重信义、薄小人。他们崇尚忠义,讲伦理、重道义、好学问、守礼节。他们重视感情,重义气、重承诺,可以生死相托。客家人在崇尚忠义的精神支撑下,为追求人道与人性的升华,可以摒弃一切功利,超越物质世界,甚至超越死亡。他们以崇高的精神境界塑造了大写的人——客家人!
客家人文(六)
客家人的历史作用 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对长江流域的开发,对闽粤赣三角地带的发展和繁荣,对中原汉族与东南少数民族的融合,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和壮大,都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
  客家人离别中原后,中原灿烂的文明在历次战火中几乎化为废墟和灰烬,但在客家人的记忆里,依然保留着栩栩如生的中原文明,因此,客家人是中原文明的维系和守护者,是汉民族的“活化石”。客家人的南迁,把中原文明的火种撒播到闽粤赣山区的荒蛮地带,促进了祖国东南的发展和繁荣。客家人远客他乡,最终反客为主,融合了当地土著,形成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正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和壮大的过程。
  一部客家史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和辛酸交织而成的拓荒史。历代迁徙,辗转南来,天涯飘泊,客居异邦。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客家人不仅为他自己的求生存造新机而拓展了历史新页,而且也为整个中华民族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一部客家史又可说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缩影,铭刻着中国历史的兴衰演变。
近代以来,客家儿女英才辈出,他们在历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都站在时代的前列,英勇顽强,壮怀激烈。他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为民主革命的胜利,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着中国革命进程的决策人物,有许多是客家人。如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几乎全部革命将领都是客家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除了他本人是客家人的后裔外,其主要助手亦有许多是客家人,如廖仲恺、宋庆龄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领袖朱德、叶剑英等也是客家人。
客家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太平天国运动发起者和领袖、天王洪秀全是客家人(广东花县人,祖籍在嘉应州即梅县石坑堡)。太平天国起义的核心领导人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都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入主天京(南京),所封千王洪仁玕、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都是客家人。他们都是太平天国重要的军事统帅。
  客家人在辛亥革命运动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这是全中国人民共同努力获得的历史性胜利。辛亥革命的组织者和领袖人物孙中山就是客家人。辛亥革命在组织准备、宣传发动阶段,有许多客家人士参加,并起了重要作用。客籍人士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在军事斗争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做出了巨大牺牲。
  客家儿女分布在世界五大洲,足迹遍天下。他们对侨居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对增进中国人民与侨居国家或地区人民之间的友谊,有着积极的贡献。
  客家史是华侨史的组成部分。客籍华侨与侨居国人民一起,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可歌可泣事迹,被载入侨居国的史册中熠熠生辉。客籍华侨具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他们身居异域,心怀祖国,殷切期望祖国强盛,并竭力为建设祖国、造福桑梓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客家人不畏艰难险阻,不畏风吹浪打,面向海洋,面向世界,踏实地努力地拼搏奋斗的精神,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客家人飘洋过海,在异域他乡开基创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侨居国的人民一起战斗,为整个世界的文明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早在辛亥革命前,许多客籍华侨积极捐款捐物给“兴中会”、“同盟会”,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有不少客籍归侨,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辛亥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客籍华侨纷纷起来参加各种救国团体,募捐款物,支援抗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如,原籍福建永定县金丰里忠川乡的“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先生曾说:“良以国家兴亡,人各有责,除此全面抗战之时,正吾人报国之日,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毁家纾难,亦份所宜。”他是客籍华侨首屈一指的豪富巨贾,真正做到“有钱者出钱”。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犯上海,蔡廷锴将军率十九路军英勇抵抗,海外华侨闻汛后积极声援,胡文虎先生汇巨款和大量药品,作救护伤员之用。后来,蔡廷锴将军称赞说:“永安堂主人胡文虎君,热心救国,仁术济人……本军在沪抗日,君援助最力,急难同仇,令人感奋。”此后,胡文虎先生不间断地捐赠款物,支援抗日战争。
  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对开发长江、珠江和韩江流域,对繁荣东南地区,对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为了祖国的民主、自由与解放,客家儿女也有过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特别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客家人一方面表现筚路篮缕的创业精神;一方面保持中华文化并发扬光大。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使世界为之瞩目,成为祖国的骄傲。学习客家历史,发扬客家精神,是发展客家地区经济文化的需要,是深刻了解汉族文明、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加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需要,是促进祖国经济文化繁荣和加强对外交往、团结全世界侨胞共同建设祖国的需要。

出类拔萃的客家人物
  客家民系人才辈出,灿若群星。
  千百年来,客家民系人才辈出,群星灿烂。
  无论是古代历次反异族入侵的斗争中,还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近现代;无论是文化学术领域,还是工商业领域,客家人中都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例如,义正辞严为民请命的胡铨,忠勇报国的文天祥,创建人间天国的洪秀全,百折不挠的孙中山,忧国忧民的黄遵宪、丘逢甲,一代宗师陈寅恪,盖世奇才郭沫若,爱国爱乡的曾宪梓,兴学重教的田家炳,远见卓识的姚美良,巾帼企业家胡仙等等,他们是客家人的骄傲,他们的故事成了教育客家后代的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南宋初年的客家先贤胡铨,在奸相秦桧误国害民的严峻时期,奋不顾身,义正辞严地上书高宗,乞斩秦桧,极大鼓舞了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也使金人收敛起其嚣张气焰,史称自胡铨上书之后,金人边马不敢南牧达20年,“吾宋之安疆不以百万之师,而以先生一书”,由此胡铨被誉为宋代中兴人物之第一人。南宋末年的抗敌英雄文天祥,他以一介书生,奋起勤王,兵败之后,真正做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任凭元人如何威胁利诱,对国家和人民一片丹心,没有丝毫动摇,最后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声中,为国捐躯。他的一身正气,不但是客家人的骄傲,而且也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客都”梅州,地灵人杰,人文荟萃。
  “客都”梅州,人文荟萃。其地灵人杰,英才辈出,极为典型,素有“文化之乡”之称。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直隶通州人王之正来嘉应州任州官,他在州衙前照壁上题了“人文秀区”四字,以志本地文风之盛。吴鸿(清朝状元)在广东督学时,称嘉应州“人文为岭南冠”。郭沫若先生于1965年6月来梅县考察时,曾作诗赞誉梅州地区,有“文物由来第一流”之句。现在,梅州大会堂,陈列着客家八先贤铜像,这是客家人的象征和缩影。香港梁通先生《八先贤铜像记》文:“梅州客家,来自中原,繁衍昌盛,千有余年。阴那苍苍,梅水泱泱,地灵人杰,英才辈出。环顾四海,客家人士遍布五洲,卓荦不凡,建功立业于中外。历览古今,其以勤勉坚忍、勇于开拓进取之精神,扬名载誉而垂青史者,非可以一二许也。……八先贤为:

黄公公度 宋公焕襄
   丘公仙根 丁公禹生
   张公弼士 姚公峻修
   罗公元一 李公光梁”
  宋湘(1759—1826),字焕襄,号芷湾,梅县人。清代杰出诗人,书法家。历任翰林院编修、云南曲靖知府、湖北督粮道。于云南任内,购种木棉,教民纺织,修复书院,赈饿恤民,广植松树,皆自捐俸银为之。政绩斐然,民歌其德。为人直率,襟抱豪迈,诗书双绝,世誉岭南才子。文采风流,辉耀一世。其诗雄直豪放,哀乐无端,飞行绝迹,磊磊落落,自成一家,深具倜傥权奇之慨。其书高迈雄劲,如天马行空,气势非凡,兴到之际,随手取物,虽渣竹叶,率意挥洒,出神入化,古意磅礴,人得其尺幅如获拱壁。为官廉明,两袖清风,读书自乐,身后无余物,仅《红杏山房诗钞》传世。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梅江区人。近代卓越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著名诗人。历任清廷驻日本、英国参赞,驻美国、新加坡总领事,尽力保护华侨权益,不亢不卑,促进国际友好合作。著《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率先介绍西方先进思想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成功经验于中国。随后创办《时务报》,宣扬变法改革,复于湖南协助巡抚陈宝箴厉行新政,传播民权思想,首倡民治于众,卓有成效,影响深远。以余事为诗,主张“我手写我口”,为“诗界革命”之魁杰,其《人境庐诗草》被誉为“史诗”。晚年致力于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其思想上承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下启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不断进步,晚节弥坚。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蕉岭县人。近代爱国保台志士、诗人、教育家。淡泊仕途,考取进士后,旋即辞官,返台讲学。甲午中日战争起,其于清廷执意割台,强敌入侵,万分艰危之际,毅然毁家纾难,首倡自主救国,投笔从戎,组织并率台义军浴血抵抗,激战二十余昼夜,卒于弹尽援绝而退。离台内渡后,时刻以复土雪耻自励,直至临终仍叮嘱:“葬须向南,吾不忘台湾也。”不断创办新式学堂,矢志开启民智,被推崇为当时广东最有名望之教育家。晚年由同情转为支持辛亥革命,为广东光复作出独特贡献,被推选为中央参议院参议员。其《岭云海日楼诗钞》,多怀念祖国之作,悲壮雄健,沉郁苍凉,豪放激越,震撼人心,人称其为“诗界革命巨子”。
  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丰顺县人。清代改革家、大藏书家。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诸要职。其以开创新局面之魄力,见利即兴、见弊必除。改革盐务、筹创中国轮船航运事业、建立中国首家机器制造局、主持驾设中国首条电报线、倡建中国自建首条铁路,为近代中国工业、军事、海防之发展作出相当贡献。熟谙外交事务,胜诉多宗教案,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为保护华侨,首倡遣使设领。关心民瘼,政绩显著。热心办学,并大力促进中国首批官费留美学生之派遣。政务之余,潜心书史,藏书极丰,校仇尤精,为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力倡文明,严禁淫词小说。有公牍、诗文集数十卷传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0 22: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德胜(1859—1915),字峻修,平远县人。近代著名爱国华侨实业家、兴学育才倡导者。幼年家贫,中途辍学,赴马来亚锡场当矿工,后致力于开采锡矿等业,成为南洋巨富。因开发怡保居功至伟,享受殊荣。于当地创办中华商会、矿务农商总会、嘉应会馆等团体,为维护华侨权益及兴办教育事业作出颇多贡献。捐巨资支持辛亥革命,荣获孙中山颁发之“一等嘉禾勋章”。身在南洋,心怀桑梓,回国定居后,锐意建设家乡。投资创办纺织厂,开客家地区于农村发展现代工业之先河。恪守“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之原则,不遗余力赞助社会公益事业,热心地方教育,广泛捐资兴学育才,殚心竭虑,不辞辛劳,成果斐然,为地方文化教育开一代新风。
  张振勋(1841—1916),字弼士,大埔县人。近代著名爱国侨领,振兴中华实业先驱。十五岁离乡赴南洋谋生,历三十载,奋力经营,富甲东南亚,然力拒任殖民政府高官,民族气节凛然。迨出任清廷驻新加坡总领事,组织中华商会,积极维护华侨利益。其毕生致力于振兴中华实业,早于1894年起,即投巨资兴办多家实业公司,以实践“为国效力”之宏愿。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为其最早于祖国投资创办之企业,其产品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牌,享誉全球,影响至今。先后任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华侨联合会名誉会长等公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资助孙中山革命活动。时人誉其为“实业奇才”,并有此赞语:“南洋率先牺牲无数金钱办学者,首推张弼士。”
  罗香林(1900—1978),字元一,兴宁县人。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史学系,从游梁启超、王国维诸名宿,历任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珠海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颁奖之终身名誉教授荣衔。其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承先启后,著作等身,尤以首创族谱学,继甲学、敦煌学、简牍学之后,开启当代学术之新潮流;又以《客家研究悖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为客家研究之学奠定根基。无愧为一代通儒、史学宗师、客家研究之权威。其尽瘁教育,作育英才,桃李满门,且多发名成业。毕生献身学术,挟其所长弘扬中国文化,享誉中外文史学界。


(七)

客家源远 系出炎黄
中原华胄 汉族之光
天灾人祸 转徙南疆
筚路蓝缕 雨雪风霜
披荆斩棘 艰苦备尝
开基创业 随处为乡
崇尚文化 传统优良
信守友道 孝悌温良
克勤克俭 奋发图强
无拘贵贱 仕农工商
慎终追远 根本不忘
客家精神 光大发扬
延绵衍播 五洲四荒

                (香江刘锦庆《客家精神赞》)



  客家精神是在万千逆境中锤炼出来的客家人的“传家宝”。漂移、流亡、离乱、迁徙,客家人在历史的苦难中,在失败与挫折中,牢牢地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中华文明的圣殿上,点燃了一丛丛令人振奋、令人敬佩的熊熊圣火。千年圣火,照亮了苦难中的人们,照亮了客家民系前进的道路。
  客家人具有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精神、优良品质,如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俭朴持家、爱国爱乡等德性。客家精神,除了具有中华民族的共性外,还有独特的个性,这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独特的客家精神,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开拓精神和革命精神。客家人分布地域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表现出开拓精神;客家人一次次前仆后继地参加汉族人民抵抗外族入侵的民族斗争和推翻异族统治的革命斗争,表现出革命精神。客家人在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是积极推动历史进步的一群。例如太平天国之起义、辛亥革命之成功、抗日战争之贡献,都与客属同胞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客家革命精神的表现,也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表现。苦难和血泪浇铸出来的客家精神,又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得到升华。
  客家精神是反映在客家人的群体表现上、客家传统与客家文化上。客家民系是汉民族的一支人口众多、分布广阔,并有自己独特文化传统和社会区域的特殊民系。为了祖国的民主、自由与解放,客家儿女有卓越贡献,在中国近现代史册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客属华侨在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甚至在政治社会上作出巨大的建树,使世界为之瞩目,成为祖国的骄傲。正是客家精神的升华、辐射、使客家人的形象在世人心目中是那样高大、那样美好、那样完美无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0 23: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弘扬客家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客家传统文化,弘扬客家精神,是发展客家地区经济文化的需要,是更深刻了解汉族文明、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民族自尊心的需要,是促进祖国经济文化繁荣和加强对外交往、团结全世界侨胞共同建设祖国现代化的需要。客家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弘扬客家精神的基础。作为客家地区的客家人,要发扬客家精神,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客家经济振兴之日,方是客家精神真正弘扬之时。只有将伟大的客家精神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加快客家地区经济发展,客家精神才不会失去其光彩。
  弘扬客家精神,要认真学习了解客家文化精神的史料,使客家传统教育经常化、深入化,把客家精神一步步发扬,并且永远不熄地燃烧在客家人的心灵上。弘扬客家精神,要把客家传统教育和建设一个美好繁荣的客家社会结合起来;要把努力提高客家人文素质和广泛宣传客家文化结合起来;要把发扬客家精神和爱国爱乡行动结合起来。
  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客家先民自黄河流域、中原大地辗转南迁,到长江流域,长途跋涉,栉风沐雨;后来又转移到赣闽粤三角地带的山区,披荆斩棘,胼手胝足,艰苦创业,定居繁衍。他们在克服自然界、社会上的种种艰险困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锤炼形成自己群体特有的性格素质、社会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这就是神话般的“客家精神”。它是客家祖先遗传下来的无价之宝;它来自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熏陶和沉积;它来自关山跋涉、转徙万里,淘弱留强的选择和磨练;它来自偏僻山区恶劣环境的锻冶;它来自祖辈一代一代的言传身教;它来自客属先贤“源于斯、高于斯”的添薪增彩;它来自无数客家先知先哲推动历史进步斗争的智慧结晶……客家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延续和发展。客家人所秉承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高度上突出地放射出来,照耀寰宇。客家精神是伟大的永不磨灭的。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中最优秀民系之一。客家精神不是某一个人可以代表的,他是存在于客家人整个民系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巨大的作用,在现在新的历史时期,仍鼓舞着千千万万的客家儿女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客家精神之火,必将永远不息地燃烧在客家儿女的心灵上。

做高品位的现代客家人

  客家人在辗转迁移中,写下了亘古的漂泊史、坚忍史、生命史。客家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是那样丰富多彩,是那样经久不衰。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灾荒、战乱、往往导致一个民族的灭亡。在中华民族空前的历史大灾难中,却产生了伟大的移民壮举,诞生了一个特殊的民系——客家民系。客家人经受了灾难、不测、厄运的严峻考验,磨炼成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存精神。面对中华民族空前的历史大灾难,面对来自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压力,客家人忍辱负重而不自暴自弃,在逆境中不是分崩离析而是增强了凝聚力,血泪和苦难浇铸成自身的性格,塑造成自身的形象。
  翻开厚厚的客家迁徙史,客家人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客家人是在无数次的磨难中,锻造出自身形象的。
  客家人属于汉族,汉族是属于蒙古种之一的南蒙古种,蒙古种是游牧民族,是强者的血统。因此,客家人血液里奔流着粗犷、冒险、好动、耐劳、持久、刚强的品性。
  客家人比较全面地维系和保存了中原河洛文化的精神,继承了中原古风。因此,客家人有重道义、好学问、尚教育、学礼节、讲伦理、尊妇德、敦亲族、敬祖先的传统。
  客家人在离乱、天灾、战火交迫的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坚忍卓绝、刻苦耐劳、独立自强、冒险犯难、进取创造、不满现实、追求理想、不折不挠的民族性格。
客家人在闽、粤、赣山区的恶劣的自然环境里生存发展,长期磨炼成朴素节俭、勤劳洁净、勇于进取、敢于开拓、勇毅不屈、敬业乐业、尚武自卫、刻苦好学的特点。
  客家妇女的形象和风范集中体现了客家精神。她们具有勇挑重担、刻苦耐劳、勤俭持家、崇敬丈夫、热爱儿女、任劳任怨、牺牲自我、维持家庭的德性。
客家人在推进历史进程中,积极斗争,前仆后继,勇于牺牲。因此,在客家人的民族特质上,更显示出他们具有酷爱自由、反抗压迫、敢作敢为、坚毅不屈、负责到底、团结友爱、重视谋略、勇敢机警、审时度势、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特点。
  客家华侨不但继承了客家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陌生的异邦,几代人的苦斗,换来当地的繁荣,并用血汗换来的果实,滋养祖国大地。一部华侨史,是一部血泪和辛酸交织而成的拓荒史。在长期的磨练中,客家华侨形成了重视组织、维护团结、坚韧豁达、勇敢无畏、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崇高品格。
  当前,客家数百上千年的迁徙史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而更为重要的是,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宝贵的客家精神得到了弘扬,这是每个客家人为之自豪的。作为客家后代,肩负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应该更加关注客家的前途,应该对客家的未来充满信心。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背上一种沉甸古老的包袱,而是获得宝贵的精神食粮。客家后代,应该继承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宝贵的客家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完善自己的形象,做一个高品位的现代客家人。
  那么,怎样的客家人才称得上高品位的现代客家人呢?
  作为一个高品位的现代客家人,也就是一个优秀的现代客家人,应该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方面要有高度的客家人文素质修养;一方面要有高度的现代科技素质修养。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人叫“边缘人”,只懂科技而灵魂空虚的人叫“空心人”。人文与科技,是构成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两个基本素质。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高品位的现代客家人,一方面要用传统客家人文思想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把客家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内化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树立高尚的道德观、价值观,从而把握自己生命,把握民族命运;一方面要用现代科技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把科学作为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无坚不可摧的利器。只有掌握科学知识、技能,才能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作贡献。
  总之,作为现代客家人,既要有深邃的客家人文思想,又要有丰富的科技知识,两者缺一不可。
  客家青少年代表着客家的未来。振兴客家地区经济,弘扬客家精神,客家青少年重任在肩,义不容辞。那么,客家青少年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优秀的现代客家人呢?
  客家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客家传统文化,用客家传统美德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客家青少年要了解客家人的过去,懂得客家精神的内涵,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客家传统人文素质,积极弘扬客家精神。弘扬客家精神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弘扬客家精神,着眼于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爱国主义的质量。
  二、弘扬客家精神,着眼于提高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
  三、弘扬客家精神,着眼于学好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来为振兴客家地区经济,为振兴中华民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弘扬客家精神,着眼于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并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社会,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范的形成。
  有人认为:自己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纯粹的客家人,用不着学习客家精神文化。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客家精神文化是客家祖宗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即使是生长在客家地区的客家人,不自觉地继承和学习,也不会自然而然就有这种精神文化的。客家青少年要注重道德行为规范的训练,把客家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内化为自身的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我们知道,道德行为规范,主要指日常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人际交往、学习娱乐、服饰仪表、遵规守纪等方面的道德常规。日常行为规范是整个道德大厦的基础,也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客家青少年要把学习、弘扬客家精神和加强道德行为规范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素质。道德行为规范训练是一种养成教育,即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训练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客家青少年弘扬客家精神要从平日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集腋成裘,积沙成塔,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培养成为高品位的现代客家人。
  客家民系在神州赤县东南一隅的诞生,是史诗,是神话,更是历史的真实。客家精神是客家人在历史进程中碰溅出的思想火花。这火花所散放的光和热,照耀历史和未来,温暖千千万万客家人的心灵。这火花在新世纪的征程中,必将愈来愈明亮,愈来愈辉煌!
  在此,让我们用东南亚著名实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的话来作本篇的结束语:
  “客家风范,万代延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5 17: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晕啦,这么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 23: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完,不是客家人吗?今天没有时间了,过几天再看:shy: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1 14: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都很好啊!
大概看了一下,对我们客家人了解自己都有很大作用.我以前不知道客家人怎么回事,现在看过的话就有大致的了解了!!
帖子我就收藏拉,有时间再好好看!!
谢喏:shy: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3 02: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不觉得很自豪。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21 11: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zhaohe2003 at 2005-8-23 02:01
我倒不觉得很自豪。

你能告诉我你不自豪的原因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28 13: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身为客家人而骄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9 02: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禀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常纲。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

这诗歌很象我们姓黄的人互认兄弟的那诗歌。
某些字有差异,但是基本差不多。

全诗我记不清了,但是有这几句。只要能背颂这的,都是我黄氏兄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2 12: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我为你感到自豪

在用一个钟左右的时间粗略看完这篇文章后,让我重新地比较完全的认识了客家人的历史,我为我们客家人能拥有这样让人骄傲的历史感到自豪!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1: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