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遵宪香港诗歌欣赏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丘立才
其六:“便积金如斗,能从聚窟消。蛮云迷宝髻,脂夜荡花妖。龙女争盘镜,鲛人斗织绡。珠帘春十里,难遣可怜宵。” “便积金如斗,能从聚窟消”,即便是积聚有如斗的金子,也能在消魂窟—这妓院里销糜净尽。“蛮云迷宝髻,脂夜荡花妖”,妓女们在西式熨发的发型里讲究插宝髻,花枝招展地在夜幕低垂之际搔首弄姿,出卖色相。“龙女争盘镜,鲛人斗织绡”,象龙女那样貌美的妓女争抢着刻绘有盘龙的铜镜在描眉画眼;象美人鱼那样勤快的妓女争斗着掀弄能让春光乍洩的薄纱,都在使尽手法争风斗艳。“珠帘春十里,难遣可怜宵”,唐杜牧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太平广记》:“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诗人同情妓女在香港艰难地讨生活的情形跃然纸上。
其七:“《博物》张华志,千间广厦开。摩挲铜狄在,怅望宝山回。大鸟如人立,长鲸跋浪来。官山还府海,人力信雄哉!” “《博物》张华志,千间广厦开”,西晋时的张华,“著《博物志》十篇及文章行世”。第二句写香港博物院,1865年香港建成一座大会堂,里面有博物院、小剧场、图书馆等多间娱乐场所。“摩挲铜狄在,怅望宝山回”,摩挲,抚弄。铜狄,铜人、铜像。抚弄着博物院陈列的铜人,怅望着空手而回,因为博物院里这些珍贵的展品宝物,只能看不能拿的。“大鸟如人立,长鲸跋浪来”,博物院里还有和人一样高大的非洲鸵鸟标本,鲸鱼骨、鳄鱼骨等标本陈列。“官山还府海,人力信雄哉”,春秋齐桓公问管子:“然则吾何以为国?”管子对曰:“惟官山海为可耳。”意思是由政府掌管山海,办盐铁事业。诗中借以指香港政府当局办博物院,才有如此雄厚的人力财力。全诗着力描绘了香港博物院的收藏规模。
其八:“流水游龙外,平波又画桡。佛犹夸国乐,奴亦挟天骄。御气毬千尺,驰风马百骁。街弹巡赤棒,独少市声嚣。”“ 流水游龙外,平波又画桡”,形容香港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碧波画舫,往来不绝,繁华热闹。“佛犹夸国乐,奴亦挟天骄”,英国殖民者夸赞香港是极乐世界,而受雇于外国机构的华人,也倚仗着“胡人天之骄子”引以为自豪。“御气毬千尺,驰风马百骁”,描写香港的氢气球游戏场里高高飘飞的气球,还有那跑马场里百匹杰骁的骏马在驰骋比赛。“街弹巡赤棒,独少市声嚣”,街弹,里官办事的地方,汉朝称街弹,此指警察。警察佩带着警棍在巡逻着,很少发现有街市的嘈杂喧嚣的声音。全诗反映了香港的市容风貌。
其九:“指北黄龙饮,从西天马来。飞轮齐鼓浪,祝炮日鸣雷。中外通喉舌,纵横积货财。登高遥望海,大地故恢恢。”“指北黄龙饮,从西天马来”,天马,《史记•乐书》:“天马来兮从西极”,此指西方的船舰。黄龙饮,《宋史•岳飞传》:“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此处借指汽船从西洋至香港后,复北上至上海、天津等地。“飞轮齐鼓浪,祝炮日鸣雷”,轮船启航时其桨轮齐齐鼓动水浪。“祝炮日鸣雷”,诗人自注:“凡他国军舰初至,必然炮二十一响,以敬地主,西人名曰祝炮。”“中外通喉舌,纵横积货财”,电讯沟通内外,港口恰如喉舌,航线纵横世界,码头堆积财物。“登高遥望海,大地故恢恢”,登上高处遥望大海,想到通过轮船的行驶,大地也好像伸展了,变得更加宽广浩大。全诗着力地表现了香港这个世界“自由海港”的重要作用。
其十:“遣使初求地,高皇全盛时。六州谁铸错?一恸失燕脂。凿空蚕丛辟,嘘云蜃气奇。山头风猎猎,犹自误龙旗。”“遣使初求地,高皇全盛时”,诗人自注:“乾隆四十八年,英遣使马甘尼来朝,即以乞地为言。”其实英国派遣使者马甘尼是在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1793)时,英使要求占用珠山、广州附近的一些岛屿和地方,被盛世时的乾隆皇帝拒绝。“六州谁铸错?一恸失燕脂”,这里“六州”、“燕脂”,都是借指香港。是谁人把香港割让给英国人,铸成此大错?又是谁人“失我燕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令人伤心恸痛不巳?“凿空蚕丛辟,嘘云蜃气奇”,开凿疏通,把香港开辟为世界港口的,是蜀王的先祖蚕丛们;嘘云吐气,把香港建成海市蜃楼繁华城市的,也是我们中国人。“山头风猎猎,犹自误龙旗”,香港扯旗山顶插着风声猎猎的英国米字旗,诗人不知不觉误认为是清朝的国旗—龙旗。此诗悲愤地表露出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
黄遵宪第二次到香港是在1885年,当时他38岁,就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乞假回国,到广西梧州探望任督办釐务的父亲黄鸿藻和病危的母亲吴太夫人,途径香港。写有《到香港》一诗:“水是尧时日夏时,衣官又是汉官仪。登楼四望真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水是尧时日夏时,衣官又是汉官仪”,香港的水自唐尧上古以来都是中国的水,香港的日自夏朝有国家以来都是中国的日,香港的官制典礼又应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登楼四望真吾土”,潘兰史录此诗,此句作“茫茫禹甸皆吾土”。禹甸,九州,神州,都是中国的领土。吾水吾日,吾土吾民,为什么就不见吾大清的国旗—龙旗?清朝以龙旗为国旗,黄地蓝边,中绣巨龙。“不见黄龙上大旗”,此处表达了诗人对国土沦丧的深沉感慨。
黄遵宪第三次到香港是在1888年,当时他41岁,到广州出版《日本国志》,途经香港,前往上海见何如璋。自1885年将病逝母亲安葬家乡后,未赴美任总领事,也婉拒两广总督张之洞命其为巡察南洋诸岛之行,理由是要编写《日本国志》。该书介绍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各方面的情况,结合中国现实发表议论:主张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生产和经济管理的方法,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改良方法;主张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以抵御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书稿写成后,一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一送李鸿章,一送张之洞,一自存。为扩大影响,作者交给广州富文斋出版。当他得知自已外交仕途上的引路人—梅州客家先贤何如璋,从被贬塞外回到上海时,急从香港赴沪。何如璋,字子峨。1877年出任驻日大使,奏请黄遵宪为驻日使馆参赞同行。1882年任满回国,1883年任船政大臣,主管马尾造船厂,1884年中法马尾战败,翌年被贬塞外,1888年期满释戍,经上海回粤。黄遵宪经香港到上海,这次在香港时间仓促,未有赋诗,但到上海也未有见到何如璋。请看其《十月十九日至沪初随何大臣如璋使日本即於是日由上海东渡今十二年矣》一诗尾注:“子峨先生自塞外赐还,由沪来潮。余方由港往沪,故差池不得相见。”
黄遵宪第四次到香港是在1890年,当年他43岁,从家乡梅州来到香港,与薛福成大使一起赴英任参赞。薛福成的《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载:“光绪十六年庚寅,正月十四日,抵香港。十六日,参赞黄遵宪公度携一子一仆由嘉应州来登舟。午正一刻开行。”黄遵宪写有《自香港登舟感怀》一诗:“又指天河问析津,东西南北转蓬身。行行遂越三万里,碌碌仍随十九人。久客暂归增别苦,同舟虽敌亦情亲。龙旗猎猎张旃去,徙倚阑干独怆神。” “又指天河问析津,东西南北转蓬身”,第一句如同诗人1874年写《由轮舟抵天津》的第一句“遥指天河问析津”中第一字“遥”改为“又”,析津,“析木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尔雅》)天河即天汉,天汉即天津,把香港比喻为天津,一为北大门,一为南大门,由门出发,诗人不但南北飘转,而且东西飞蓬,“我是东西南北人,平生自号风波民”,便是他的真实写照。“行行遂越三万里,碌碌仍随十九人”,此行经越南西贡、新加坡、斯里兰卡、红海、苏彝士运河、马赛、巴黎、伦敦里程超越三万里,这一行并非指十九人,也绝不是碌碌无为之辈,而是用战国时毛遂自荐随赵平原君出使楚国的典故表明自已出使英国的勇敢态度。《史记》载:“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竟与毛遂偕。”“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黄遵宪表明要象毛遂那样完成出使任务。“久客暂归增别苦,同舟虽敌亦情亲”,长久时间在外作客,暂时归省家乡,但又要分别,徒增愁苦。这艘从上海开往马赛的轮船,是法国轮船公司的伊拉瓦第号,当然船上的乘客敌我友的客人都有,大家都得有友爱的亲情。诚如《孙子》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龙旗猎猎张旃去,徙倚阑干独怆神”,诗人看到轮船上挂的大清国旗猎猎飘扬,但走向船阑凭杆望着香港,落在英人之手,何时得归,不禁暗自神伤,怆然心泣!全诗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离开香港出使英国,而香港又被英国殖民者占领的异常复杂心情。
黄遵宪第五次到香港是在1900年,当年他53岁,戊戌变法失败后放归家乡,后应两广总督李鸿章邀约到广州,经香港访友人潘兰史于《华字日报》报馆,畅谈三天,赠潘兰史《题独立图》一诗:“四亿万人黄种贵,二千余岁黑甜浓。君看独立山人侧,多少他人卧榻容。”潘兰史,即潘飞声,又署独立山人,广东番禺人。“四亿万人黄种贵,二千余岁黑甜浓”,当时全国有四亿的人口,这都是宝贵的黄种人的族群,关键的是要抛脱那“二千余岁黑甜浓”的封建枷锁,不要沉醉于黑暗的封建统治。“君看独立山人侧,多少他人卧榻容”,关键的是要国民有独立的人格,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再也不能沉睡了,希望朋友在报纸上呼吁,唤醒民众。诚如后来其填的《双双燕•题兰史罗浮记游图》一词说的:“罗浮睡了,试召鹤呼龙,凭谁唤醒。”潘兰史未能唤醒,黄遵宪未能唤醒,只有今天的中华民族这条龙才真正唤醒了,五星红旗终于取代米字旗高高飘扬在香港的天空上,香港终于回归到龙的传人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