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教授,出于论述需要,我把你的一篇转帖(客家新闻,2005.3.13)重发在此,并针对其中的四个问题(见其中的框格部分)发表我的四段论述:
NO.271556 客都"谋变"珠三角 梅州欲把"远亲"变"近邻"(2005-3-13 21:24) http://kjq.hkqing.com/news/view.asp?newsid=953&classid=1
客都"谋变"珠三角 梅州欲把"远亲"变"近邻" 发布时间:2005-3-13 新闻摘自: 客家情
这是一篇选自2004年03月30日南方网-南方都市报的旧闻,不过你接着往下看也许能看出什么新意:南方网讯 从永定县城乘火车,沿梅坎铁路经大埔县、越阴那山,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广东的梅州市,本次“泛珠三角”粤闽之行的最后一站。
这里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誉称世界的“客都”。 尽管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梅州还拥有许多的美称,诸如“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等等,但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是:梅州依然属于广东的欠发达地区。2002年的人均GDP只有3860元,仅是全省县域人均水平的53.9%。 穷则思变,梅州“谋变”之心早已有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农业强市”、“三个希望”到去年开始大力倡导的“四个梅州”,从以农业为主到抢搭工业“末班车”,梅州正在千方百计把珠三角由(1)“
”变为“近邻”。(----此定位错误!!!广府人何时把我们客家人当过亲戚----无论于公还是于私!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我们客家人的自主自强自立!不过, 定位为“远友”则可。)
(2)所以,“泛珠三角”经济圈甫一提出,梅州就显得非常积极。梅州市市长何正拔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与龙岩、赣州两市市长一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提出:“泛珠三角就从我们三个市开始,我们三个市关系最为密切。可以作为试点。[/quote](梅州、龙岩、赣州三个客家城市紧密合作非常正确!可以扩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市场----客家地区市场的范围和市场容量,有助于梅州市尽快发展成客家地区的龙头城市) “先从交通下手” 补腰补脑补轮胎 昔日去梅州的“一来三补” “梅州没有地缘优势,离珠三角太远,中间还隔着个河源。”在梅州几天的采访,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出租车司机,都有这样的感受。而造成这样的区位劣势的原因无非一个:交通。 很多梅州人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在1993年梅州通往珠三角的主通道205国道整修之前,广州到梅州一趟走上十七八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即使国道修好之后,也要八九个小时。当时很多人戏称:走一趟梅州要“一来三补”,补腰补脑补轮胎。改善区位环境、拉近与珠三角的距离自然先从交通下手。“我们主要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对接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梅州市市长何正拔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直到去年底,梅州才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 梅揭高速公路于去年12月中旬全线建成通车,这一长达75公里的高速公路的建成,结束了梅州境内无高速公路的历史。通过这条路,梅州总算在汕头“绕了个弯子”融入了珠三角的快速交通网络;而可以让梅州直接缩短与珠三角的距离的梅(州)河(源)龙川段高速公路,去年9月份已经动工建设,预计2005年10月底就可以建成通车,届时到广州将可以实现全程高速。梅州西环高速部分已动工,兴宁刁坊至梅县畲江段高速公路正在做动工前的准备工作。 “‘面向珠三角,背靠厦漳泉’是梅州的定位,所以梅州正在积极争取打通往福建的几条高速公路。”梅州市交通局办公室主任叶敬进说。目前,梅州通往厦漳泉地区有三条路:一条是走205国道经龙岩到漳州;一条是拐个弯儿通过汕头走高速到厦门;一条是走省道,大埔-平和-漳州-泉州-厦门。这三条路走起来都相当费劲,所以梅州一直在积极争取两条通往闽南金三角的高速:梅州到龙岩的梅龙高速终于将于今年上半年动工了;而梅州至漳州(大埔)高速已列入省的规划,“力争在2005年底前动工建设”。 “努力把梅州建成闽粤赣公路交通枢纽。”梅州市交通局局长蓝德清在今年的全市交通工作会议上提出。 而随着今年初梅县扶大至五华大坝公路正式动工,梅州境内今年底将全面实现市到县“1小时生活圈”的目标。至去年底,梅州全市公路总里程、公路密度、建设进度取得了全省“三个第一”。 2003年的梅州交通建设非常热闹。全年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30多亿元,其中仅高速公路建设就完成投资18亿元。梅州市交通局介绍,今年,梅州还计划投入47.8亿元(包括上级部门支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抓好几条高速公路以及国省道大修改造,县、镇和行政村公路等级的提升改造,力促公路建设全面提速。 “四个梅州”策略 “全民招商”“金柚之乡”要步入工业发展“快车道” 站在梅县县委的新办公楼里看出去,窗外是一大片连绵的白色厂房,“很壮观吧?那就是梅雁集团的TFT显示器生产基地,去年才投资的。”梅县县委办饶延志有些自豪地说。 梅县是著名“金柚之乡”。当年从广西容县沙田村引进的沙田柚,十多年来在梅县开枝散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金柚之乡”,“梅县金柚”成了闻名全国的名牌产品,成了梅县农村的经济支柱。 (
[quote]3)“柚子已经上了轨道,不用再搞了 ,(此言差矣!想当初,梅州沙田柚刚出现那两年,是多么诱人----肉质清甜、爽脆、亮水!市场供不应求!而现在,品质一再退化,肉质已变成不清甜、不爽脆、干巴巴少水分。我们县自主培养出来的新品种----春甜桔,也是如此----刚出现那两年,是多么诱人----肉质清甜、爽脆、亮水、皮薄、绝大多数无核或少数有二、三个小核、外形小巧可人、果皮颜色鲜艳!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高挺----每市斤8~12元!而现在,品质一再退化,相当部分肉质变酸,水分少,而且产量一直没上去。看来落后地区好不容易自主培养出来的极具市场前景的农产品新品种,都存在这个问题!何因!?表面上看,主要是技术、资金、市场观念、销售渠道的问题,但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当地政府的无能和有实力有能力的老板又看不上这种小而辛苦的生意。虽然说,种养无法致中富、大富,但脱贫致小富----几十万、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的财富,还是可以的。少数人专注于该类事业是可取的。而且,不少极具市场前景的农林产品新品种是山区独具竞争优势的!山区、客家地区,把此项产业作为发展经济的其中一项内容并且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还是非常可取的!)我们现在工作主要放在工业招商引资上。”饶延志说。为此,梅县去年专门成立了招商引资办公室,有了由全县30多个单位组成的为企业一条龙服务的行政服务中心。不仅如此,县委县政府的各个部门和局都有专门的招商办,都有招商任务,上上下下几乎“全民招商”。去年一年就招了136个项目,意向投资48多亿元。而以前每年“等”来的投资也就七八个项目1亿多元。 梅县的变化与整个梅州市的产业定位变化有关。 梅州现在的发展战略是“四个梅州”,即“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这个战略去年才开始提出并实施,工业和招商引资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此之前的近十年时间里,梅州市的战略重点一直放在“由农业大市变为农业强市”上面,实施的是“希望在山、希望在路、希望在外”三大战略。在这个战略指导下,全市的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农业上面,“当时招商也都是与农业有关的产业”,招商办综合部的钟建兵部长说,他此前在梅县外贸局工作。 当时梅县兴起了一种“六个一”的“小庄园”模式,即“一户承包一条坑,连带承包一亩山,种好一园果,管好一片林,挖上一口塘,饲养一栏畜”。把很多其他行业致富的人都引导到了种植金柚上来。只几年工夫,全县便有5.7万多农户办起了小庄园,占全县总农户的48%.很多农民因为办小庄园致富了,但是,农业没能使梅州变成强市。2002年,全梅州市的人均GDP只有3860元,仅是全省县域人均水平的53.9%.于是,2003年,梅州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工业上来,全市上下开始为“四个梅州”而奔忙。 “工业发展去年搭上了‘末班车’,今年有望进入‘快车道’”,这是记者在梅州政府部门采访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缺乏资金、人才、技术、品牌优势,也没有强大的产业优势,梅州山区如何搭上全省新型工业化的“末班车”,巧妙地“借船出海”,并尽快驶入快车道
[quote]?(4) “要利用广州与珠三角产业转移和广州-梅州对口帮扶的有利时机,在泛珠三角中扮演好配角,发展零部件配套生产。”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在年初回答记者关于“工业梅州”的打算时如是说。[/quote](不知刘书记此言的完整意思是什么?如果把梅州、把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定位为以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为主、为中心,那么,我可以百分之百地在此第三次预言----又将是一次严重的错误!梅州、把客家地区又将会失去一次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如果只是把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作为梅州、把客家地区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实现大发展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而把自主投资----资金来源可以很广泛、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自主生产、自主销售作为主体、中心、根本,那么,肯定是正确的!请全国、全世界的客家人记住:我们客家人、客家地区要实现真正的振兴,真正的、长久的、根本的大发展,在任何时候,、最主要、最根本的都是自主、自强----无论思想还是行动!外部帮助只是促进力量,只是锦上添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