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与台湾客家社会的变迁: 以淡水鄞山寺为
杨彦杰
福建社会科学院客家研究中心
宗教与地方社会的关系是近 学术研究的新进展.透过民间庙宇的研究 仅可以让我们看到当地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 况,而且可以通过庙宇碑刻,匾 以及各种田野资 的解 ,配合相关 史文献记载,让我们 进一步了解地方社会与国家,族群关系,社会组织与运作等重要问题.这裏我们想用淡水鄞山寺这个个案, 具体透视清代汀州客家移民在台湾 部的发展演变,以及围绕庙宇而产生的祖籍认同与地方认同问题.
一,鄞山寺与汀州移民
1,鄞山寺与定光古佛崇拜
鄞山寺得名於鄞江,即汀江.这是 经整个汀州府大部分地区的一条最主要的河 ,而在这个 域内最受崇拜的 明就是定光古佛.有关定光古佛的事迹,早在南宋成书的《 汀志》就有记载.他原本是一个和尚,同安人,俗名郑自严.生活於五代至 宋初 .十七岁到江西出家,後 在武平县的岩前驻锡,佛法高深,曾到过闽西,赣南 少地方,得到汀州知府的赏 .82岁那 的正月初 圆寂.後 , 宋和南宋皇帝对他多次赐封,影响很大,成为整个汀江 域影响最广,最为重要的 明.
2,汀州移民与鄞山寺的建造
由於定光古佛在汀洲影响很大,因此清代迁往台湾的闽西客家人就把定光古佛信仰传播 台,建庙供奉,并把它作为汀洲人祖籍认同的一个象徵.
清代在台湾建造的定光古佛庙宇共有 座,一座在彰化,另一座在淡
1水.在彰化的定光庙由於日据时期修 已经拆掉 一半,而谈水鄞山寺却至今仍保存完好.1985 , 乾 受委托去调查并制定重修鄞山寺的计划,他撰写的《鄞山寺调查研究》可作为 考.
关於淡水鄞山寺的建造,《淡水厅志》有记载:「鄞山寺:在沪尾山顶,道光二 汀州人张鸣岗等捐建, 可斌施田,咸丰八 重修」.在鄞山寺内至今还保 许多道光三 ,四 (1823-1824)即创建时期的楹 ,匾额和捐题石刻,其中有一幅楹 是「总 张鸣岗」敬献的,可与《淡水厅志》的记载相吻合.另外,所有捐献者的名单中绝大部分 是 自「永邑」即永定县,总共有28人,6个姓氏( 附表1).其中,江姓人 最多,共有12个;其次是 ,孔,胡,苏,张.如果再加上施田的 可
斌, 可荣兄弟(他们在坟墓还在鄞山寺旁),这样 加创建的就有 自永定的七个姓氏.道光《彰化县志》记载,彰化县的定光古佛庙也是由「永定县士民」创建的.可 永定移民作为汀洲客家的代表,在清代台湾显有一定的实 .
永定县地处闽西最南端,往南可以进入广东,沿著韩江出海;往东翻过山就是漳州,也可以东渡台湾.因此, 史上永定人出海经商的很多.道光《永定县志》 :
商之远贩吴楚滇蜀, 乏寄 . 丰,丰田,太平之民,渡海入 番如游门庭……乾 四十 以後,生齿日繁,产烟亦渐多,少壮贸 他 ,或间一岁或三五岁一回 ,或 寄成室如家.永民之财,多积於贸 .捐监贡及职衔者,人以千 ;外地置产者,所在多有.千 之赀,故 乏人.
永定人渡往台湾至少在清朝初 就已经开始.康熙 十 (1721)朱一贵起义後,当时任闽浙总督的觉 满保 :「查台湾凤山县属之南 淡水, 有漳,泉,汀,潮四府之人,垦田居住」,其中属於汀州府的有永定,武平,上杭三县移民.另据尹章义研究,永定人胡焯猷早在康熙末 就已经在台 新庄垦殖,乾 十七 (1752)他献地建造 兴直山
2
麓的观音庙,二十五 (1760)又在新庄街建造一座关帝庙,二十七 (1762)创办台 明志书院.我们在闽西各地调查,也发现永定人渡往台湾的族谱记 少.如,属於江,苏 姓聚居的古竹乡,当地族谱 有移民台湾的记载.古竹苏氏《 山派系始祖 公遗下族谱》云:十一世祖肖屏公,嘉 丁未岁(1547)生,娶吴氏,生五子,「此系後代第十七,十八世有人到台湾」.十 世祖泰友公,生八子,「其中一房移居台湾」.十五世祖升槐公,生於顺治八 (1651),娶 氏,生四子,「第十七世迁台新竹」.十五世祖升莪公,生於顺治十七 (1660),娶阙氏,生 子,其中次子癸舍,五子德舍, 子春满皆迁往台湾,现在升莪的後代在台湾共1000多人.居住在邻村的《济阳江氏高头族谱( 山房)》记载:仅江姓 山这一房,清代迁往台湾的就 下三,四十人.如「十四世继湖公之子以春公,以光公,以茂公,及以 公之子一玉公,以及一 公之曾孙鹏伍(号南溟),锡伍(号书九),珀伍(号存敬),凤伍(号山)等八公,往台湾居住谋生」.十九世建槐公派下,又有耀文,铭文,震文,鸿文,寿文,清文,焕文等「七文在台」等等.此外,据湖坑 氏的一本族谱统计:在明清时期, 氏族人前往广东,江西,四川,台湾以及南洋各地谋生的近千人,其中前往台湾的共232人,居首位,而且这些渡往台湾的移民主要是清代乾 前後族人外迁高潮时出现的( 表2).因此,我们可以 ,乾 以後,永定人先後 次在彰化和淡水建庙,与当时的移民 况大有关系.
二,鄞山寺的早期经营
1,创建初期主要当事人的事迹 □张鸣岗,总 .他的父亲张英才当时是永定县的一名太学生,张鸣岗本人也捐纳 一个「州同」头衔.据《淡水厅筑城案卷》记载:道光七至九 (1827-1829)清政府修筑淡水厅城时,「州同张鸣岗」就题捐 「城工银一百 」,由此受到清政府表彰.可 张鸣岗是当时的地方袖,与清政府有著颇为 好的关系,由他出面主持建庙是地方菁英与同籍乡亲相互合作的一个结果. □ 可斌兄弟. 氏兄弟是创建初期的主要捐施者.他们原 在淡3水东兴街开店经商,当时汀州人渡台多由淡水出入, 氏兄弟的商店就成 汀州移民的集合点.庙宇建成後,他们又捐出庙前一带的田地三段共租谷350石,作为寺庙经费.可是,在此之後 久 氏兄弟就去世 ,如今的「 公亭」内还保存著道光十二 (1832)「汀郡姓」为他们
的墓碑.
2,鄞山寺的早期经营
鄞山寺建造以後,一方面作为汀州人的信仰中心,祀奉著他们在原乡最重要的 明定光古佛;另一方面也作为汀洲人在台湾 部的「会」, 仅接待商人,也接待 自大 的汀州移民,成为渡台乡亲的一个集合点和经常开会议事的场所.
由於有 可斌兄弟捐献埔地,因此鄞山寺一开始就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据鄞山寺内保 的同治十二 (1873)碑刻记载:「昔汀人在沪街後庄仔内,於道光三 建造庙宇,名为鄞山寺,供奉定光古佛,为汀人会.并经 可斌垦献埔地,以充经费.其地段并四至界址,均有 券可查.嗣经江日璋,江乾阳,游增上,胡焯煪,胡冻 ,江和兴,各投钜资,开垦成田,作本寺祀费.」这段记载表明,在庙宇建成之後,江,胡,游等姓又在 可斌献地基础上投资,把它们开垦成田,由此该寺庙的财产日 增厚.
道光二十三 (1843),鄞山寺进 第一次重修.道光三十 (1850),在主 龕的左侧增设祭祀观音的 位.咸丰八 (1858),又在主 龕右侧增设祭祀土地 的 位,并在左侧护屋内专门开设一间
堂,祀奉建庙有功的先贤.鄞山寺的规模日 完备.
然而与此同时, 加建庙的江姓势 ,作为汀洲人在 部台湾发展的典型代表,也在这过程中迅速成长.建庙初期, 与建造者除 张鸣岗, 可斌兄弟之外,人 最多的就是江姓.而後,江姓人又 加投资垦田,并且在 次重修和增设 龕的活动中积极投入,敬献 为 最多的楹 .至道光末 (庚戌1850)在主 龕左侧增设观音 位的时候,4江姓人已经在护屋的另一个房间的门楣上,加上 书有「济阳」堂号的匾额!这表明,江姓势 已经在鄞山寺内占据著相当强势的地位,鄞山寺的经营权正在随著内部势 的消长而发生变化.
三,从七姓建庙到「 姓建庙」的传
如今我们到鄞山寺调查,就会听到这样一种 法:鄞山寺是由「胡,苏, ,江,游,徐等 姓」兴建的.其实,我们前面已经分析,建庙初期 与捐助的是江, ,孔,胡,苏,张, 七姓.所谓「 姓建庙」
是後 创造出 的.而导致这个「 话」出现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同治光绪 间围绕著庙产经营权而爆发的一系 控告案件.
控案的双方,刚开始是以张超 和庙方形成对 ,後 涉及到内地台的汀州人.整个过程 以碑刻的形式保 下 .张超 是 身份 我们在碑刻中看 到记载,但在《淡新档案》裏可以知道他是当时新埔街,九芎 等地的总 ,也是一个地方 袖,光绪二 (1876)以前去世.张超 与建庙时任总 的张鸣岗是否有血缘关系暂 清楚,但他是当时张姓的代表是可以肯定的.
整个控告案的发展大致经 三个阶段:
1,同治十一 (1872),张超 首先控告以江姓为主体共有 姓人掌权的庙方「侵公」,并且将「账本仇 」,引致庙方反控.後 经官府审 ,判定庙方帐目清楚,但同时要求管庙人要将 可斌捐献的埔地划出一块作为汀人寄葬坟地.
2,光绪十一 (1885),「有内地汀绅等 台,亦藉称算帐,捏控公庭」.官府准备要开庭审 ,但控告人又 出场.庙方由於 堪纷扰,於光绪十八 (1892)再次具禀要求官府保护,出示严禁,「俾内地汀绅 得 借生事,藉端滋 , 人均感.」
3,光绪十九 (1893),庙方根据官府批示,以「台 汀」的名义公议条款,并刻石 碑,作为庙宇管 的准则,其核心内容是杜绝「内地绅民」 染指庙产.
5
通过对这些资 的研 我们可以看出:一,经过同治,光绪 间的反 控诉,鄞山寺的实际掌控权已经 入以江姓为主的 姓人手中,当与建庙的张, 等姓後代完全被排除在外.二,随著事件的发展,庙宇所有权越 越被强调属於「台 汀」所有,越县的地方头人(如张超 ) 能过问,内地的汀州绅民也 能藉端 取.然而究其背後,实际上是台湾从移垦社会进入到定居社会以後在庙宇管 权方面的反映.所谓「 姓人建庙」的 法是在这个背景下,一系 冲突与交涉过的结果.
四,结语:社会变迁与认同问题
淡水鄞山寺创建於道光初 ,此时台湾尚处於移民开发阶段,因此当时这座庙宇是由 台汀「公建」的,而且作为 部台湾的一座「汀州会 」.以後,随著在台 的江姓等 姓人势 日 壮大,庙宇管辖权亦逐渐转移,对外宣示也越 越转向强调它的地域性,最後变成 「台汀」创建,并归「台 汀」所有的 法.这种 法至今仍产生著影响.这个 史性转变显示 庙宇与地方社会的密 关系.公共庙宇作为具有象徵意义的文化资源,是地方头人和社会菁英 很原意投入的一种资本.而掌控庙宇的 袖人物其身份地位的变化,很敏锐地反映出社会变迁的 史轨.
鄞山寺供奉定光古佛,它同时也作为汀州人祖籍认同的一种象徵.然而随著社会变迁以及庙宇所有权的演变,在祖籍认同的基础上又加上居住地认同的新含义.作为在台 的汀洲人,他们眼中的鄞山寺实际上是 种认同相互叠加在一起的.人们在功 层面上强调自己是「台 汀」,是庙宇的主人;而在 深的象徵意义上,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是汀洲人,甚至在最近重修时仍然回到闽西去采购建材.居住地认同与祖籍地认同往往是相互交织,适时被宣示运用的,这 者互为表裏.然而,对於族群认同,清代渡台的汀州人在族群互动中是否明确宣称过他们是「客家人」 在鄞山寺的资 中还看 到. 6
考书目
乾 :《鄞山寺调查研究》,台 县政府,1988 .
【南宋】胡太初:《 汀志》, 州: 建人民出版社1990 版.
【道光】《彰化县志》,卷五,祀典志.
【同治】《淡水厅志》,卷十三,古迹考·寺观(附).
【道光】《永定县志》,卷十四,风俗志.
《淡水厅筑城案卷》,台湾文献丛刊本.
《新竹县采访册》,台湾文献丛刊本.
《淡新档案》,台湾文献丛刊本.
〈淡水公学校长报告:鄞山寺〉,载《社寺庙宇ニ关スル调查》,台 厅,1916 .
台湾总督官房调查课编:《台湾在籍汉民族乡贯别调查》,台湾时报发 所,1926 .
《 山派系始祖 公遗下族谱》,光绪二十一 (1895)手写本.
《济阳江氏高头族谱( 山房)》,1999 第 次重修,铅印本.
宫背《湖坑 氏族谱》,手写本.
尹章义:〈台 平原开垦史研究(1697—1772)〉,载氏著《台湾开发史研究》,第72—73页.台 : 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 出版.
杨彦杰:〈闽西客家与南洋的关系——以永定湖坑 氏为 〉,载《客家文化研究通讯》第五期,2003 2月出版.
木清一郎原著,高贤治,冯作民编译:《台湾旧惯习俗信仰》,台 :文图书公司,1978 出版.
John Lagerwey:"Dingguang Gufo: Oral and Written Sources in the
Study of a Saint," in Cultes des sites, cultes des saints, ed.
Franciscus Verellen (Cahiers d'Extrme-Asie10 [1998]), 77-129.
7
表1 鄞山寺楹 题刻一览表
序 内 容 时 间 人 名
1 定之方中古貌古心 胜
光披四表佛缘佛法布鸿庥
道光三 吉旦 冈沫恩弟子江东清敬书
2 座镇屯山思法济
门迎海岛挹恩波
道光三 秋月吉旦永邑弟子孔 甲,孔求恭,张王铣,孔
红日仝敬奉
3 功昭宋代巍巍庙貌尊千古
泽及盛朝灿灿 身显八荒
道光三 癸未岁吉
旦
永邑弟子江恩长敬奉
4 宋代丰功传 阙
清时胜建东
道光三 癸未岁吉
旦
永邑弟子江承喜,高长,承长,暨文敬
奉
5 (无) 道光三 秋月吉旦永邑弟子胡元 敬奉
6 (无) 道光三 秋月吉旦永邑弟子胡鼎昌,耀宗敬奉
7 (无) 道光三 吉旦 永邑弟子江庆兆,朝辉,才芳,崇兴,
文章, 崇文,荣显,荣波,威扬,标
扬仝敬奉
8 捍患御灾功昭宋代
庇民护国法显皇朝
道光肆 仲春吉旦总 张鸣岗敬奉
9 沧海 蟠 二门
屯山虎踞无双地
道光四 夏月榖旦永邑苏 亭敬奉
永邑苏才孙,天孙仝敬奉
10 官渡潮 皆法水
炮台日射尽恩光
道光四 荔月吉旦永邑苏姓弟子仝敬奉
11 古貌古心祥兴宋代
即空即色法曜台疆
道光四 秋月吉旦粤东弟子敬奉
12 法著汀南安境域
栖淡 渡艨艟
道光四 ( ) 沫恩永邑贡生江尚猷敬叩
13 海普神 显是鄞江圣
东都崇祀典依然汀郡人民
道光贰 三 夏月
榖旦
永邑弟子江恩书敬奉
14 宋代宠恩纶锡福与天地而悠久
岩前昭佛法波光并日月以齐辉
道光癸卯桂月 武邑弟子 贵兄弟等仝叩
15 古起汀南妙化妙法彰宋代
神 昭溪 佛 佛恩震云岩
道光癸卯桂月 沫恩永邑信生江 坤敬叩
16 海国安澜:紫竹青松无边佛法
祥云甘 普济民生
道光三十 岁次庚
戌吉旦敬置
永邑弟子江恩书男坤兆,□兆,□兆仝
叩谢
17 大德曰生:福无疆定安沪土
德至大永佑鄞江
咸丰捌 戊午岁季
秋月榖旦
锡口江姓弟子仝叩
18 是登彼岸 道光肆 甲申岁仲
秋榖旦
赐进士出身翰 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永
定巫宜福偕弟赐进士出身 部主事前
翰 院庶吉士巫宜禊盥手敬书
19 大德普济 道光四 仲秋吉旦汀江姓弟子仝
20 香 台 道光四 榖旦 世袭云骑尉知台湾艋舺营 将事江鹤
敬题
21 坐镇海门 同治伍 丙寅季春
之月榖旦
中式庚申科明经恩进士江有章偕弟雍
进士加翰 院待诏职衔江廷章仝
8
22 分被东 光绪甲午 九月重
修
台 绅耆暨汀郡,董事苏发偕男国章
等仝
注:1.本表按内容分 排 ,1—17为楹 ,题捐,18—22为匾额.每 均以时间为序.民国以後
的匾额未入.
2.表上资 均原文照 .
表2 明清时期湖坑 氏向外移民一览表
广东 江西 四川福建台湾南洋其他 详 合计
十一世 4 4
十二世 5 5
十三世 8 1 1 3 13
十四世 17 1 6 24
十五世 22 8 2 1 6 39
十 世 11 8 1 4 24
十七世 7 33 23 4 1 4 8 80
十八世 11 33 24 32 29 15 7 10 161
十九世 6 5 72 39 58 24 9 9 222
二十世 1 61 24 73 53 3 13 228
二十一世 1 21 31 54 31 1 3 142
二十二世 2 1 14 2 19
合计 93 89 181 153 232 126 29 58 961
注:□"其他"一项包括:浙江24个,苏州1个,广西1个,湖广3个.
□"福建"一项主要移往沿海地区,其中厦,漳,泉(即闽南)共有90个,
福州,兴化43个,共计133个,占总 约87%.
③资料来源:宫背《湖坑李氏族谱》.
9
http://cache.baidu.com/c?word=%C ... a=39&user=baidu
[ Last edited by 静书斋主人 on 2005-3-22 at 14:1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