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社会运动音乐的语艺观察 —以「交工乐队」之音乐内涵为例
— 邱雍闵 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 研究生
台北市中华路二段467巷18号
(02) 2304-6112
oligochiu@yahoo.com.tw
1
台湾社会运动音乐的语艺观察 —以「交工乐队」之音乐内涵为例—
《中文摘要》
本文结合「语艺批评」观点中的社会运动语艺批评与戏剧五因分析,选取美浓反水库运动之代表乐团—「交工乐队」历年来的25首创作进行研究,从音乐传播与说服的角度,探讨其语艺功能与语艺策略,并对音乐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论述形式的可能性与限制进行初步评估.研究发现:音乐适合进行运动理念及其发展脉络的告知,甚至进一步影响阅听人的态度与行动,达成运动圈内外的动员,但在传达详细的运动策略上则受到限制.尽管如此,「交工乐队」的作品仍在台湾社会运动音乐领域中开创出新典范,进而提升了此类音乐的价值.
关键词:交工乐队,社会运动音乐,社会运动语艺批评, 戏剧五因分析
2
壹, 研究动机及目的
台湾自八○年代解严以来,历经一连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的遽变.在这段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充斥著许多既存机制与民间社会力量的矛盾.当人们冀望以集体性的努力来改造现有秩序,并创造社会发展的新契机时,各种诉求与形式不一的社会运动便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就这些运动的发展脉络加以检视,往往显示出其影响力之扩散并非一蹴可及,而必须仰赖各种自发或偶发的人为策略,同时经过时间与空间的蕴酿发酵而来.在所有运动的发声管道中,音乐肯定是最特别也最深入人心的一项.Stewart等人 (1994:204)便指出,音乐「为社
会运动带来各式各样的说服功能,并且拥有许多更甚於演说,传单,社论,评论的优点.」这由於音乐作为一种传播型态,能够藉由旋律,乐器,歌词向阅听众传送讯息之故,也使得其本身在艺术层面之外,更具备了语艺面向(rhetorical aspect)(于静文,1995). 国外在六○,七○年代相开始有所谓运动音乐的语艺研究,不论对音乐或社会运动的研究而言,都展现了特殊意义.以国内的社会运动音乐发展为例,就其内容来看,或许可以将之与八○年代末至九○年代初期出现於主流唱片工业,非与特定运动诉求结合,但具有鲜明的政治与社会批判意识,由知名歌手创作,演唱的非主流之讯息歌曲(message songs)接轨.1在这条创作脉络之下,随著近年来社会价值的逐步多元,开始渐渐产生一些与运动紧密结合,或标榜乡土意识,或具有政治意图的乐团,2他们采独立制作,发行,并以各种直接贴近民众的演唱方式宣扬其运动理念.这种打破传统唱片工业产销逻辑,以及适度跳脱大众媒体的音乐传播型态,等於在形式与内容上又和台湾七○年代的某些民歌操作模式相近,3甚至可因此将「现代民歌」视为运动音乐的滥觞.整体而言,台湾的社会
1 讯息歌曲内容多为描述社会状况,提出问题或表达不满等,歌者或创作者试图透过歌中讯息,激起乐听众某些符合乐者预期的回应.根据于静文(1995)的研究,以八○年代至九○年代初期的歌手如罗大佑,陈升,刘铮,黄舒骏,林强等人的作品为代表.
2 如工运的「黑手那卡西」,原住民运动的「飞鱼云豹音乐工团」,美浓反水库运动的「交工乐队」.
3 根据张钊维(1994)的研究,七○年代的台湾现代民歌,大致别现三条路线,分别是:中国现代
民歌,淡江大学的《夏潮》路线,校园歌曲,其中「中国现代民歌」诉求对象以知识分子为主,
内容是上代乡愁,大学生涯与个人生命感怀;而《夏潮》则是当时具有左翼色彩的文化刊物,淡江校园循此路线发展的歌曲以大学生,工农,一般人民与知识分子为诉求对象,其内容为民族,土地,社会,青年等意念的再现,这两类民歌的传播形式有演唱会,非营利的唱片,严肃性杂志
3 运动音乐在近二十年庶民社会与音乐发展的土壤上滋养,而呈现出今日较鲜明而丰富的样貌,因此本文将从语艺观点对其进行分析. 在九○年代的台湾社会当中,「环保」与「族群」可谓两项相当具有媒体能见度的议题.尚且不论其中呈现的价值偏颇,如何随著漫长的政治转型历程逐步进行修正,但至少如「反核四」的环保抗争,或以福佬人为主轴的本土化运动论述均或多或少出现在大众媒体的报导与讨论当中,反而是岛上另外两个长期被忽视的弱势族群—客家人与原住民,真正面临到被迫消音的窘境.而在这两个族群中,客家人相较於原住民长期被边缘化与污名化,几乎是以一种模糊的形象隐身於台湾社会,质此,更遑论与其相关的社会运动能赢得此间民众多大的认知与回响,甚至形塑出共同的历史记忆来.然而近几年来,我们却看到肇始於1993年的「美浓反水库运动」试图从各个不同角度积极创造出一种典型.它努力将其对环境保育,族群文化,社区营造的关怀冶於一炉,同时也企图在运动音乐之产制与传播上开创新局,一方面将其作为一种讯息传布策略,另一方面也试图强化音乐的体性.此运动与音乐的关系甚为突出,符合本文对运动音乐进行研究的初步动机,因此笔者乃藉由语艺观点分析其代表乐团—「交工乐队」之作品,并在结论中针对「音乐」此一文类在台湾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论述的可能,及其引发的回响进行初步评估.据此,提出两大研究问题如下:
一,「交工乐队」的音乐具有哪些传达运动理念的语艺功能
二,「交工乐队」的音乐采取了何种主要的语艺策略
本文试图以上述两项研究问题为基础,进一步思索音乐与社会运动结合在当前台湾社会的可能性与限制.
贰, 交工乐队的背景与发展
「交工乐队」成立於1999年1月8日,其前身是1994年由就读淡江大学的美浓青年林生祥和一群朋友合组的乐团—「观子音乐坑」.他们以环保议题与客家文化为创作主轴,作了一系列以山歌为基底并融合西洋音乐的客语歌曲,这些歌曲中采用了吉他,电贝斯,爵士鼓,键盘进行伴奏,在形式上呼应了西方摇滚乐的基调,其中又以「美浓山下」与「反水库之歌」最为脍炙人口,每每在运动的场合被演唱来提振士气,这一年正好就是美浓爱乡协进会成立,年轻人参与的反水库运动正式建制,并走向社区化的开始(刘育民,2000;交工乐队网站,2002)
等,和第三类以新兴唱片工业为基础的「校园歌曲」有别.
4 . 1994年到1996年间,「观子」在淡江大学内及附近社区陆续举办演唱会发表创作,同时将门票收入捐给美浓的反水库运动.1997年,他们透过南北客家族群团体的合作,以「过庄寻聊」为主题,4在各个客家庄进行巡回公演,并集结成首张专辑,自此树立每张专辑收入固定作为反水库运动基金的传统.他们在1998年的巡回之後,再度发表「游汤美丽岛」专辑,然而却也在这一年的演唱中遭遇瓶颈.由於他们在客家传统的庙会场合表演西洋形式的山歌新调,无法和下达成有效互动,最终造成庄民纷纷离席的窘况,这使得团员们重新思索为何而唱 唱什麼 唱给谁听的基本问题,亦即用社会运动的观点,检视其音乐的社
会文化意义.他们为了使音乐能被基层民众接受,开始有系统地认识在地的文化
传统,并从传统中撷取创作质素.主唱兼词曲创作人林生祥在这一年底返乡,彻
底投入反水库运动,开创由在地出发的运动音乐(刘育民,2000;交工乐队网站
,2002).
1999年初,林生祥集合了「观子音乐坑」时期的夥伴锺成达,陈冠宇,并
加入美浓的诗人锺永丰,以及高雄市立国乐团的首席锁呐手郭进财,成立了「交
工乐队」.「交工」在客语中指的正是美浓地区在农忙时,农户到彼此农田中帮
忙农事的劳动力交换传统.从这个精神出发,他们以当地一间废弃的菸楼作为录
音室,并运用了包括锣,鼓,锁呐,月琴,三弦等客家八音的传统乐器,进行唱
片的录制工作,同时更成立有声出版社,定名「串联」,负责唱片的发行.此时
林生祥已将大部分歌词创作转由诗人锺永丰执行,自己则全力投入曲的创作及乐
器演奏上(贺照缇,2001;交工乐队网站,2002).他们标举了四个将音乐作为反
抗形式与运动连结的方针,分别是(美浓爱乡协进会,1999,转引自交工乐队网
站,2002):
一,内容上扣结运动纲领与运动的社会条件与心理现实;二,形式上呼应
运动人民的音乐语言与传统;三,美学上能与各种主流音乐形式抗衡;四,
生产过程中带出社会意义及有机,辩证的运动集体机制.
林生祥即在一次访问中说道(张育章,1999):
4 「过庄寻聊」的客语意即到村庄拜访朋友,与其聊天,玩乐之意.
5
……反水库运动不只是美浓人的事情,也是整个南台湾,甚至是整个台湾
的事,全世界都有这样的趋势嘛.我们现在美浓搞的反水库运动,其实是
一个小小的乡镇要去对抗整个国家机器,我们在一个小乡镇如何凝聚那麼
大的力量 其实我们还是不断地寻求外援,寻求南台湾的外援,甚至透过
文化上的表现,实质的组织运作来寻求台湾客家人或甚至是跨族群的,甚
至是在台北这麼一个大都会的地区,我们都希望能透过音乐上的感动,寻
求他们的支援,甚至付诸行动.
这便是负责歌词创作的锺永丰所指陈:「第一个层次要能感动他的情感,第
二个层次是在思想上跟我们对话,等三是在行动上跟我们结合.」(张育章,1999)
「交工」的运动音乐透过一连串的再创造与再生产,努力实践其政治目的,势必
将透露出强烈的说服意图.
因此,奠基於明确的角色定位,「交工」在1999年4月发行了第一张「我
等就来唱山歌」专辑.由於时值「美浓水库」预算在立法院如火如荼展开审查的
当口,唱片一发行旋即引起本地知识界与文化界的注意,它曾被音乐工作者王明
辉赞誉为「20世纪到21世纪最重要的一张专辑」;乐评家张钊维更直指,这是
自七○年代民歌运动之後,台湾的音乐在现代民歌基础上向前跨越一大步(转引
自交工乐队网站,2002).换言之,「交工乐队」的出现已被视为台湾民众音乐
发展史的一个新里程碑. 到了2000年4月,本专辑获得金曲奖「非主流音乐类
」最佳作曲及最佳制作人二项大奖,并於同年开始参加官方所主办的各项音的演
出与教学活动.52001年,「交工」开始受邀前往欧洲进行巡回.6
由於2000年底,总统曾宣布在其任内暂停兴建美浓水库,而使美浓
反水库运动获得暂时性的胜利.然而,这个结果并未终止「交工」继续创作运动
音乐的决心与使命,他们配合运动在社区中的不断深化与转型,开始关注更深入
的农村与社区发展议题,并於2001年9月出版「交工」时代的第二张专辑—「菊
花夜行军」,在专辑内容中反映台湾农民在全球化环境底下遭遇的困境.此外,
在其正式成立的近几年间,他们也零星为国内各项社会及运动议题创作单曲,7并
5 计有2000年6月:第一届台湾世界音乐节;2000年3月~6月:921灾区重建—台中石冈乡土
牛国小音乐课教学;2000年9月:921震灾周生重建音乐节;2000年10月:台北市政府「歌谣
百年台湾」.
6 计有捷克Respekt音乐节,比利时Gent民谣节,比利时Brugge世界音乐节及法国巴黎New
Morning舞台演出.
7 包括有1999年为第四届台北市客家文化节所作的〈客豕现身〉;1999年为纪念无壳蜗牛运动
6
在许多特殊场合上演唱.至2002年,「交工」被中国时报与新新闻杂志选为「面
向二○○二,十大不可忽视的人物」,近来更入围金曲奖「最佳乐团」,其专辑
甚至获得英国乐坛重量级杂志"Folk Roots"的专文介绍.整体而言,他们从美浓
反水库运动出发,却开创出更大格局,从而奠定了当前的特殊地位.
参, 研究取径—社会运动的语艺批评
一,社会运动的语艺
社会学中传统的运动研究,习於关注社会运动的种类,社会运动的形成,领
袖,新血,动员,社会运动的生命循环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Smelser, N. J.,1991
,陈光中,1991).台湾社会学界便是在解严後,各项运动风起云涌之际,根据
这种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与分析架构投入运动研究的领域.当时包括原住民人权运
动,生态保育运动,消费者保护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张
茂桂,1994,转引自陈雅惠,2001).然而当社会学研究将运动当作一个过程,
分阶段就其成功与否进行检视时,乃将其判准置於明显的,正式的,意义的,可
见的层面(Melucci, A.,转引自陈雅惠,2001).为了打破传统运动研究取径的局
限,语艺学者Foss(1996)提出从边缘化的观点以寻求更适切的研究方法,概念与
分析工具,藉以回答传统取径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包含了两个方向:一是藉由不
同学门的概念化过程来进行研究,由一个新的起点提出新的研究问题(转引自陈
雅惠,2001:67).这便是本研究采取语艺观点,并研究社会运动音乐的基本立
场.
更进一步来看,语艺是从讯息传递与沟通的位置介入运动的,它的研究范畴
包含了社会运动传播过程中的言者,听者,讯息,通道,产品,效果……等(陈
雅惠,2001).国外早期以语艺批评所作的社会运动研究,倾向以单一演讲或言
说者为分析对象,同时著重历史性的分析.到了1952年,Griffin重新定义运动
语艺,不再以单一或个人言说为分析单位,而是主张对运动的焦点,范围及过程
作便完整的分析,评估与组织,亦即打破语艺批评重视内在分析限制,将对个人
言者的历史性关注扩充到运动整体的历史面向.接下来,Griffin又在1964年及
1969年借用语艺学者Burke的戏剧观点作为分析结构,分析社会运动的戏剧形
式.到了1970年,Simons则是从社会学的理论去呈现社会运动中的说服框架,
十周年所作〈我们向幸福招手〉;2000年为鼓励921受灾户〈勉起921〉;2000年工运的〈工
人囝仔歌〉及2001年响应核四停建的〈非核家园〉.
7
并重新建议在语艺的必要条件,问题与策略上,注意到领导者中心
(leader-centered)的取径.接著在1972年,Cathcart从语艺的角度对社会运动重新
定义,取代原先历史学或社会心理学的面向,并在方法论上更加强调语艺的本质
.他认为运动是来自道德冲突中的辩证性紧张(dialectical tension),而社会运动语
艺的特质,在於对立两造间一种对抗(confrontational),论辩的语艺形式(Brock, B.
L. , et al.;陈雅惠,2001).
Zarefsky(1980)将上述运动语艺的发展归纳为两个源流,分别是:历史面向
与理论面向.历史面向指的是寻找有关运动发展及相关事件,将运动视为历史现
象,透过语艺方法加以分析;而理论面向则是从运动的说服特徵来建立同一化的
模式,并替语艺行为标示出独特特徵的领域.其个人较认同历史性研究.而
McGee(1980)则是在这两大源流之外,从意义面向加以研究运动语艺.他认为运
动不该被视为一既定,已存在的现象,而是应透过一种诠释的理论加以理解,亦
即运动是人类意识转变的过程.研究者即为批评者,他必须对运动中的意识转变
赋予意义,论辩某些思潮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中的运动.这样的论点将有助於建立
运动语艺理论的主体性(转引自陈雅惠,2001).
国内目前有陈雅惠(2001)采运动语艺观点,对台湾妇运刊物—《妇女新知》
采用的语言策略与社会性效果进行批评.此外,赵雅丽(2001)亦采用语艺批评观
点,探讨民进党自1986年创党至1994年间发动的十三次社会运动之语艺意涵与
策略.
二,社会运动音乐的语艺
Stewart(1994:44-45;1980:300)曾根据过去语艺学者对运动语艺的讨论,
从语艺功能的角度,提出五个社会运动语艺的观察面向,分别是:
1. 有关此运动如何改变,转换对真实的认知,包括如何陈述过去,对现在
以及对未来的看法
2. 此运动如何陈述对社会的观感,他们怎麼陈述对立的一方,如何定位自
我
3. 如何描述行动的路线,程序,有哪些是运动进程必须被完成的 谁必须
完成这样的任务 以及这个任务要用什麼方式来完成
4. 关於行动动员,包括如何组织及整合不满的情绪 如何对反对者施压
以及如何获得意见领袖或执法者的同情,支持
5. 关於运动如何持续下去,其中包括:如何合理化,正当化运动过程中副
8
作用被延迟的目标 如何维持运动本身的生存活力 或维持在社会中
的能见度
从这几项观察角度切入,Stewart等人整理了美国自独立革命以来至1990年
代社会运动中国共产党714首抗议歌曲(protest songs),8讨论其中的语文元素—歌词,
以及非语文元素—声音,乐器,旋律,节奏等,并探索其与说服功能的关系,包
括其主要功能为何以及变迁的情形,写成了〈音乐在社会运动中的说服功能〉一
文.文中指陈(Stewart, C. J. , et al.,1994:204):
虽然抗议歌曲不能制造令既存机制害怕的剧变结局,它却能为社会运动带
来各式各样的说服功能,并且拥有许多更甚於演说,传单,社论,评论的
优点……歌曲赋予说服者「诗意的执照」(poetic license)去挑战,夸大,乔
扮在演说与书写中不被接受或不被相信的说法.一旦抗议者常常跟随其领
导者歌唱,他们便会成为这个说服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而不只是演说中
的被动听者或书面资料中的被动读者.
由此可见,音乐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论述具有绝佳的感染力,必定是运动语艺
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近年来,国内社会运动音乐的形象渐趋鲜明,相关议题
之讨论也相对增多,唯尚未出现与此相关的研究,至於社会运动的语艺批评亦仍
未触及这个领域.然而,于静文(1995)曾以戏剧五因的语艺批评方法,研究流行
音乐中具有社会批判意识的讯息歌曲,其焦点在透过对歌词微观的分析,找出其
共通的类型与语艺策略.因此,这个研究或可成为本文的另一个参考方向.关於
本文详细的批评与分析步骤将於下一节中再作说明.
8 这些运动有:美国独立运动,反贵族政治运动,反奴隶运动,劳工运动,移民工人运动,社会
主义,民粹主义,农民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公民权运动,反公民权运动,禁欲运动,女权运动,
女性解放运动,反战运动,反越战运动,反文化运动,老人权利运动,同性变解放运动,反核运
动.
9
肆, 研究设计
一, 文本选择
本文选择「交工乐队」的音乐作品及其专辑文案作为分析文本,但有鉴於其
早期在「观子音乐坑」时代的部分作品,已与美浓反水库运动有相当联结,且主
要关注环保与客家文化议题,故将其中与美浓在地较相关的部分一并纳入讨论.
另由於本文的分析范畴以「交工」成员创作并曾公开发表的演唱歌曲为主,故扣
除传统客家山歌重唱以及演奏曲的部分.此外,再加上收录於1999年第四届台
北市客家文化节纪念专辑「山歌之外,後生的歌」9中的〈客家现身〉一曲,共
计25首歌曲.
在〈客家现身〉之外,其馀24首作品分别是:1997年「过庄寻聊」专辑中
的〈过庄寻聊〉,〈一久〉10,〈耕田人〉,〈分捱喊汝的名〉11,〈反水库之
歌〉,〈伯公〉12,〈美浓山下〉;1999年「我等就来唱山歌」专辑中的〈下淡
水河写著我等介族谱〉,〈夜行巴士〉,〈我等就来唱山歌〉,〈山歌唱来解心
烦〉,〈水库系筑得屎嘛吃得〉,〈秀仔归来〉,〈同志,好好喂睡〉,〈好男
好女反水库〉;2001年「菊花夜行军」专辑中的〈县道184〉,〈风神125〉,
〈愁上愁下〉,〈两代人〉,〈阿成想耕田〉,〈菊花夜行军〉,〈阿成下南洋
〉,〈阿芬擐人〉13,〈日久他乡是故乡〉.
二, 研究方法与分析步骤
Stewart(1980:298)曾在谈及如何选择运动语艺的批评方法时指陈:
当语艺批评若没意识到运动论述文本的特殊性,贸然从过去批评方法中援
引批评工具,却会因为这些工具往往指向微观的文本分析理路,而无法在
研究中,对特殊事件,演讲或策略提供有用的洞察观点.连带地,也不能
9 「後生」在客语中即「年轻人」之意.
10 「一久」即客语的「有多久」.
11 「分捱喊汝的名」即客语「让我喊你的名字」.
12 「伯公」即客语的「土地公」.
13 「擐人」即客语的「怀孕」.
10
对社会运动的语艺有所贡献.
由於本文研究「交工乐队」的音乐作品,正是将其当作一种可能的运动论述
加以思考,因此不在一开始针对文本性质选择特定的分析工具,而是根据提出的
研究问题保持分析弹性.换言之,本文的批评方法与分析步骤是由研究问题发展
而来的.
首先,本文的第一个研究问题是:「交工乐队」的音乐具有哪些传达运动理
念的语艺功能 笔者主要将从Stewart提出的五个社会运动语艺观察面向加以探
讨,14并引用其根据这五项准则从美国运动音乐中整理出的细部概念,对「交工
」作品中的语文与非语文要素进行检视,以进一步釐清此功能所代表的意涵,及
其与运动的关系.
在分析音乐作为运动论述的语艺功能後,本文进一步提出第二个研究问题为
:「交工乐队」的音乐采取了何种主要的语艺策略 此乃要对歌词中的语言策略
进行评估.笔者拟采用Kenneth Burke的戏剧五因分析(pentadic analysis, or
dramastic analysis)加以探讨.这个分析取径源自於Burke的戏剧理论,主要是研
究行动(action)而非动作(motion).「行动」指的是在本能的「动作」之外,使用
某一语言或符号系统达到某些目的,因此我们能透过分析言说者的符号使用来了
解其背後隐含的动机.这些符号使用常呈现某些戏剧情节或故事,通常包含五个
要素,即「五因」.它们分别是:行动(act),场景(scene),人物(agent),目的(purpose),
方法(agency),Burke认为「行动」是五因中最关键的因素,故可以「行动」为
中心,找出相关的其他因素.然而,它们彼此并非完全互斥,有些因素在文本中
是一种流动或界限模糊的呈现,同时也不是每个因素都会在文本中明显出现,故
在分析时应保持弹性.
总体而言,戏剧五因分析的应用范围很广,可用於文字性文本(如演说或声
明内容)与非文字性文本(如电影,电视剧);可用於论述性文本(如政治演说或辩
论,社会议题的争论)与非论述性文本(如文学作品,歌词)(林静伶,2000),因此
大抵适合作为本研究的分析工具.再则,社会运动音乐乃将音乐与社运结合,故
有其明显预设的行动目的,是创作者具目的性的语艺产物,由於它试图传达运动
理念,因此在形式上或可视为一种运动论述,而就歌词面向加以理解,却又可能
被归为非论述性文本,这其中的矛盾联结可藉由歌词内容的初步五因分析加以探
讨.藉此,我们即可根据分析结果所浮现的语言策略,进一步发现以音乐推广社
14 参见本文第三节第二小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