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炎陵客家

[湖南] 说说炎陵的客家跟其周边的客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6 16: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是宁岗的

正如LZ所说 我们那里说客家的人很多  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们那的客家话很标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 08: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沔渡镇喜气洋洋闹元宵

正月十五日晚上,沔渡镇举行了隆重的元宵灯会。99种造型各异的999个大红灯笼,挂满沔渡镇区各主要街道旁,鼓乐声声,鞭炮齐鸣,各式礼花姹紫嫣红,此起彼伏,2只双人狮、2只青草狮虎虎生威,2条香火龙、2条九节龙、4条三节布龙,龙腾虎跃,2个渔翁戏蚌,2艘采莲船,10个老背少,其乐融融,200余盏各式纸灯写满吉祥祝福,666人组成的表演队伍蜿蜒长达500米,走街串巷向大家送上新年祝福。整个灯会热闹非凡,一派喜庆气氛,吸引了临近的江西省、茶陵县及本县其他乡镇近万名群众到现场观灯游览。

    沔渡镇作为湘赣边界客家居民居住的中心,客家传统文化活动非常活跃,元宵灯会是促进文化交流、展现魅力炎陵的一个平台。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城镇建设飞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台元宵灯会由镇文化站牵头发起,通过精心筹备,传统的元宵灯会办出了特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 09: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沔渡镇喜气洋洋闹元宵----沔渡之子、客家之乡村

炎陵县是湖南省客家人聚集区,特别是以该镇--沔渡镇为中心,全县18万人口中,约60%的客家人,虽然客家人的先民们迁住此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保留着许多独特的民俗文化。沔渡镇作为湘赣边界客家居住的中心,该地区非常活跃的客家传统文化,每年都会吸引周边客家共同参与。同时给炎陵县的旅游,文化,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希望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客家同胞到炎陵作客,到沔渡镇作客。我们将用家乡自酿的米酒期待着您的到来。
                                                                       ----消遣凌志
                                                                   最爱炎陵…^-^A群2689985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3 15: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沔渡除上.下关.仓背.洞里有部分讲赣方言外,其余大部分是客家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3 17: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也是客家的一部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6 11: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好多了,衡阳至炎陵的高速公路去年就动工了,明年就可以修好,到时来炎陵一个小时就可以了,我是说株洲,让我们一起来宣传我们炎陵吧,让外面的客家同胞了解我们炎陵,希望你们来我们这里做客,只是粗茶淡饭了,一家让你们开开心心的来,开开心心的回家,有什么事可以联系我,QQ286154939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8 19: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沔渡客家,去看看沔渡客家闹洞房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extra=page%3D1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0 1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o  有机会到你们那玩玩
我是闽西的 客家人
  现在在株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 12: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歡迎大家到炎陵

我是炎陵十都鎮的,我們鎮可是全都講客家話,不過只有我們村子是即將客家又講本地話(縣城話)。這裡緊挨著江西井岡山,語言通用,老是聽不少人說梅州客家和我們說話差不多,不過沒有親身經歷。
炎陵風景不錯,即是紅色革命根據地、炎帝文化傳播點,也是風景區,像紅星橋、桃源洞(現在叫神農谷,就在我們十都)都很不錯,大家可以到網上看看,比如:www.yanlingzx.com等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3 09: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像紅星橋、桃源洞(現在叫神農谷,就在我們十都
MANY,你搞错了,红星桥在中村那里,与桂东.资兴交界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huangchunbin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4 10: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GSR 于 2007-8-3 09:31 发表
像紅星橋、桃源洞(現在叫神農谷,就在我們十都
MANY,你搞错了,红星桥在中村那里,与桂东.资兴交界


我沒說紅星橋在十都呀!呵呵!我是說炎陵有這些風景,並特別說明桃源洞在十都。多謝你的細心,希望我沒有誤導大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7 19: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亚洲第二高桥--红星桥
--------------------------------------------------------------------------------
  



  位于酃资公路牛冈排处,1967年3月动工,12月竣工。桥以河谷两岸悬崖为台墩,单孔跨越斜濑水,高67米,净跨107.36米,长155.80延米,宽8.20米,载重汽13级,为湖南省第一座双曲大跨径拱桥。远眺如长虹卧涧,颇具气势。该桥由省交通厅规划设计院设计,省公路管理局工程六队施工。桥身采用葵花形拱上构造,依地形布置双层腹拱,采用满堂式拱架施工。造价55.5万元,每延米合3550元。施工期间,上海复旦大学师生曾在工地实习1个月,17个省、地区的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观摩。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6 21: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联系

湖南炎陵县客家


炎陵县原名酃县,始建于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现为株洲市管辖,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土地革命时期,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
   
炎陵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边境,106国道贯穿全境,是沿海与内地联系的桥梁,县城距株洲市225公里,距省会长沙276公里,距郴州市175公里,距广州市624公里。全县辖6个镇、9个乡、2个场,共202个村,11个居委会,总人口1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609人。城乡居(村)民以汉族为主,占97.1%;还有10个少数民族,其中瑶族居民2600人,主要聚居龙渣瑶族乡,该乡是株洲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炎陵县交通四通八达。北京棗广州106国道从北往南通过全境,1998年客运量达480余万人次。县城至茶陵火车站61公里,有专用公共汽车接送旅客,随时可办理货运业务。邮电高速发展。国际国内长途直拨,电话普及率居全省第7位,全市第1位。全县乡乡镇镇开通程控电话和传真通讯网。县城主要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有日供水6000吨的自来水厂;有宾馆、招待所、饭店20多家,其中二星级宾馆2座;饮食、商业等服务网点近600处;有线电视开通22个频道,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6%。1万平方米的湘赣炎陵边贸市场交易旺盛。县城街道面积19万平方米,旅游小城市初具规模。



炎陵县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县内东、南部。沔渡、十都、石洲、垄溪、策源、水口、中村、下村、平乐等乡镇属客家居地,很少有“土著”居民。十都乡约14,000多人(1989年),只有万、尹、龙三姓土著,约占全乡人口1%。城关和城东等西部7乡镇为本地人居地,但也散居客家。南端的龙渣瑶族乡是客家与瑶族人杂居地。客家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60%。
   
炎陵县的外来移民大多为清代迁入的。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清顺治五年(1648)起,县内迭遭南明军队与清军掠杀,旧志称“湖南兵寇无毒于兹区”,加之瘟疫流行,人口减损大半。至顺治十一年,全县人口仅剩5400余人。顺治末至康熙初,县内战争稍息,为避兵乱、躲薙发、逃丁银,加之朝廷强制“迁海”, 闽、粤、赣等地居民大批涌入县内。康熙中期以后,朝廷鼓励垦荒,以上三省向炎陵移民更胜初期。到乾隆三十年(1765),县内人口增至80,120人,其时“四方杂处”,“各自为俗”。清代中叶,江西、广东、福建等地的商人与手工业者又纷纷徙足炎陵。据炎陵县志记载,清康熙中期后,至乾隆十七年(1752),新开垦荒地3.45万亩,茆花岭一带山地,方圆数十里均因“粤民奋力垦辟而靡有隙地”。同治十年(1871),全县118,381人,其中“原籍”27,221人,外地迁入及其后代91,160人。
     
据1994年版《酃县志》记载,“宋代迁入12支,元代迁入9支,明代迁入20支”,而“清代县内共有移民123支迁入”,其中“广东的乳源、梅县、惠州、龙川、长乐、兴宁等地迁入61支。福建的汀州、上杭、连城、武平等地迁入9支”。从支数来说,清代广东、福建移民占了多数。此外,江西迁入的33支移民中也有一部分是广东、福建辗转而来的客家人。如民国六年(1917)修《酃邑初修饶氏族谱》载:“我祖昌明公开基于斯,原籍粤东梅州人士。”“及振公世居粤东平远田兴,于康熙年间同兄及文公迁于江西龙泉,仅住数年,于康熙戊戌年又同兄迁居湖南酃邑十一都沔渡。”
     
1994年版《酃县志》对不少客家姓氏支系的源流作了概述,现将迁自广东、福建等处的支系情况转录如下:
   
艾姓  清代艾姓一支从福建迁城北扶家冲。
   
卜姓  清顺治九年,卜品科从广东兴宁县迁入康乐乡桐睦。

陈姓  宋嘉祐年间,陈姓一支从福建汀州迁入霞阳上堡(今石洲大源村)。清顺治年间,陈永吉从广东梅县迁入七都大塘。雍正六年,陈学民从广东兴宁县迁入大坑(今三河大坑村)。乾隆元年,陈常伦从广东兴宁迁入麻莱(十都麻莱村)。
   
戴姓  清康熙十三年,戴王定从广东兴宁县迁入七都枣树。康熙三十七年,戴全彝从广东兴宁迁入七都杉窝里(今水口枣树村)。康熙六十年,戴正伯从广东龙川迁入九都大源(今石洲大源村)。
   
范姓  清代范细禄从广东梅县迁三都春江(今船形乡新生村)。
   
房姓  清雍正年间,房廷梧从广东梅县迁三都南冲。清乾隆三十二年前后,房世伦从广东连州迁入三都南冲,后裔分布南冲、天坪。
   
何姓  清康熙十三年,何世昌从广东惠州迁十都南流。康熙十五年,何碧文从广东河源迁十都皮坑。乾隆七年,何仕兴、何辉从江西赣州迁九都洞里,后裔徙沔渡下馆、蕨背、长江等地。
   
黄姓  明正德十五年,黄梓清、梓斌兄弟从江西瑞金迁入县城北门,后裔迁三河深坑、星光及黄挪潭(今策源乡)等地。乾隆十八年,黄士祥从江西上犹迁入漕溪。顺治十二年前后,黄国用、黄承宗从广东兴宁分别迁入常平乡上水西(今水口水西村)、垅坑(今三河乡垅坑村)。康熙三十五年,黄伦燕、黄伦永分别从广东兴宁、龙川迁入三都石围垅(今三河大坑)、白源(今水口白源村)。康熙四十一年,黄子睿从广东迁入三都董湖。康熙年间,还有黄哲朝从广东兴宁迁入七都大塘,黄粤彬、黄德九从广东迁入二都天坪,黄瑞德迁入黄挪潭,黄日林迁入桃村,黄子恭迁入炎陵,黄志渊迁入三都黄家垅。乾隆三十七年,黄家擎从广东龙川迁入七都楂村。康熙年间,黄坤玉从福建汀州迁入石子坝。
   
贾姓  清乾隆三年,贾经武从福建武平迁入县城东郊横岭。乾隆五十五年,贾仲玉从广东长乐县迁十都红南。
   
江姓  清顺治十年前后,江元纲从福建汀州迁入水口。
   
赖姓  水口赖姓系道光年间从福建汀州迁入。光绪年间,赖炳元从福建汀州迁入十都墟。
   
李姓  康熙中期,李运美从福建汀州迁入水口洞石角头。
   
廖姓  清康熙末年,廖志壮、廖圣方先后从江西赣州长宁县分别迁入七都黄板桥、枣树。同治年间,廖元龙从广东兴宁迁入王家渡。
   
林姓  清雍正年间,林上宝率五子从江西赣州迁入河漠。水口大塘林姓于清代从广东迁入。
   
凌姓  清康熙末年,凌姓自江西赣州长宁迁入三口垅(今垅溪三口垅村)。
   
刘姓  清顺治年间刘贵先从广东乳源县迁入中村,刘爱生从广东彭城迁入黄板桥(今水口板桥村),刘奕权从江西崇义县迁王家渡火烧垅,刘荣贵、刘发仁从广东迁霞阳(今十都、沔渡一带)。清康熙六十年,刘荣阁从江西崇义县崇仁里迁入桃岭(今水口桃岭村)。
   
卢姓  清康熙十七年,卢子辉因旱灾从广东始兴迁入七都大塘。
   
罗姓  明洪武年间,罗捷铭、罗捷轩兄弟从广东兴宁县迁入曹婆垅(今三河石潮)。
   
彭姓  康熙二十四年,彭先秀从广东兴宁迁入河漠。乾隆十五年,彭亿万、彭有万从广东平远分别迁入八都长远、七都九潭烂泥湖。乾隆三十年,彭万仁从广东兴宁迁入泥湖(今垅溪乡)。
   
邱姓  三河河漠邱姓系清末由广东梅县迁入。
   
石姓  石姓一支于清雍正年间由广东南雄始兴县迁入霞阳石下(今十都乡黄上村)。后裔分布十都、大院。
   
王姓  清乾隆十四年,王姓一支从福建汀州迁入县城及附近。
   
邬姓  清雍正年间,邬有朋避兵乱从广东梅县迁天坪。
   
巫姓  清代巫开文从广东梅县迁石鼓。
   
吴姓  清嘉庆初,吴彩华从广东梅县迁入石鼓,后裔徙沔渡蕨背、王家渡镇蚂蝗塘。
   
伍姓  清雍正年间,伍姓一支从广东梅县迁石玉(今城东石玉村)。
   
谢姓  清康熙二十七年,谢朝盛避兵乱从福建连城迁入七都枣树,后裔徙策源、垅溪、城东等地。
   
徐姓  乾隆年间,徐文潭从广东和平县迁入大院牛石坪。
   
许姓  清代许姓一支从福建迁十都障下(今十都青石冈村),旋迁黄烟铺(今沔渡仓背)。
   
严姓  清康熙末年,严敬举从广东乳源县迁郴州桂阳县乾甫,旋迁酃县常平乡七都倒坑,敬举之子茂兰又于雍正年间迁往常平乡七都杨柳湾(今中村乡龙坪村)。
   
杨姓  清顺治十七年,杨元、杨亨、杨贞三兄弟从江西赣州迁入梅冈,后裔徙下村、策源、水口、垅溪、十都、王家渡。天星杨姓于清代从广东梅县迁入。
   
叶姓  清康熙五十三年,叶秀华从广东梅县迁九都长江,后裔徙沔渡洞里、上馆、下馆与十都黄上、麻莱。雍正元年,叶捷岳从江西上犹迁水口水西,后裔徙船形。
   
余姓  明代,余姓一支从福建汀州迁入康乐水东,后裔徙澎溪、船形、三河等地。
   
曾姓  清顺治末,曾昌文从广东梅县迁入霞阳乡龙巷(今沔渡龙巷村),后裔徙沔渡洞里、十都等地。雍正七年,曾闻良从广东兴宁迁入六都长岭(今垅溪),旋迁小坑(今三河大坑村)。同期,曾贞洪从广东兴宁迁入六都茶垅(今垅溪茶垅村)。
   
张姓  清顺治年间,张光贤从广东兴宁县迁入常平乡上坑(今水口联坑),张维楷兄弟从广东梅县迁入坪形。稍后,张可举从江西会昌迁入十都。清康熙十三年,张元高从广东迁入西塘桐溪渡(今王家渡西塘村)。
   
钟姓  明崇祯末年,钟同金从广东梅县迁入水口,后裔徙中村、垅溪、十都、塘田。
   
周姓  明崇祯年间,周天锡避兵乱从广东乳源县迁入斗平湖(今策源平湖村)。康熙二十年,周姓一支从广东兴宁迁入南岸。
   
朱姓  明末,朱有科从广东辽水迁入康乐石鼓。朱有喜兄弟与朱有万分别于康熙四年、三十九年,从广东辽水迁入七都稿车、下湾(今属水口镇)。雍正年间,朱姓一支从广东五华迁入沔渡墟背。另《酃邑七都朱氏族谱新序》载:“吾宗世籍粤东乳邑辽水……徙居酃邑上七都军庄房(今水口乡)。”
     
邹姓  清康熙四十一年,邹运乾从广东兴宁迁入河漠。
   
《酃县志》虽对客家人迁居该县的情况记述较多,但仍有不少值得补充的地方。如据水口三修《李氏族谱》载:以火德公为一世,十五世尚标“自粤来酃……贸易康乐乡上三都逆渡,目其山环水绕,土腴民厚,遂安居落基于此”。十五世沧“明末时由广东嘉应州兴宁县中堡南乡地名盐米砂柏树下徙居江西龙泉县北乡寨地名上下膝七坂田居住,遭兵灾,顺治壬辰转徙湖南衡州府酃邑七都煤岗烟竹洞安居落基”。十六世和睦“自康熙年间夫妇由广东嘉应州兴宁县徙居湖南衡州府酃邑上一都地名墈头信冲安居落基”。十六世天洳“其先自闽徙居贵阳州。历有年,所迫夫兵灾四起,挈祖妣来酃南乡之七都”,定居于钓塘。十七世举臧“清康熙戊子年生”,“生自郴州宜章县,因户口殷繁,田园狭隘……于康熙年间别郴来酃,足踵上三都大丰垅……遂落基于是焉”。十七世昌其“自福建上杭迁居酃邑之七都横板桥落业”。十八世运美“清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生,年十七岁,只身从闽汀永定湖雷潘坑寨下徙酃七都水口开基”。十八世运亨“携子四人由闽汀永定县迁居湖南衡州府酃邑七都楂村落业”。十九世逢巽、逢谦、逢益兄弟于“康熙三十七年戊寅由福建汀州府永定县湖雷潘坑寨下迁居酃邑七都佛垇岭落基”。二十一世辉炫、辉耀兄弟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连城杨家坊迁居七都水口。可见,有些客家姓氏支系迁移的线索是相当复杂而非一两句话就能将一县中该姓客家人的来源说清楚的。
     
此外,还有一些县志中记载从江西或湖南其他地方迁入炎陵的姓氏支系实际上是由广东、福建等地途经这些地方再迁入炎陵的。如据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黎日发从江西遂川迁八都平坑,后裔少数迁沔渡上馆。”而查《黎氏族谱世系图》,上面说黎姓“以东粤嘉应州开基”。

http://www.kjwhsky.net/bbs/viewthread.php?tid=19073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11: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晕,哪个说最近的火车站是郴州和吉安,是茶陵好吧@~~
第一个红色政权所在地,欢迎湖南的客家人加我,QQ17295248,本人现在在株洲工作,是茶陵客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11: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加我QQ,特别是客家张氏请加清河堂张氏群:5159132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13 04: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