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陈汉民

江西泰和柳溪陈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8 22: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固、衮、晖三人为堂从兄弟

固、衮、晖三人为堂从兄弟

●据晖公廿一世嗣孙昌积书《柳溪陈氏大宗谱六修篡述志》中载:“文范传三十世,曰固、曰衮、曰徽,则蒋、崇、元史之子,为堂从兄弟也。固由金陵入闽,为王绪太尉,后徙平阳。衮任江州司户,遂家德安、号称义门。徽以大理评事,避杨行密乱,命直系金陵徙家西昌,甫三十余年,而有宋兴。”

●从文字看来,固、衮、徽(晖)三人,即为“从兄弟也”,则三人为同一辈分上的人,仔细查阅,方知均为高宗孝宣皇帝陈顼之后矣,现予分叙如下。

●固:①叔宝(字子阳,沈皇后生,南朝陈后主)----②洽(字承化,张叔华生,仕唐为秘书丞,二子:陵为唐御史大夫,子当均州剌史;忠)----③忠(客颖川子邕)----④邕(客颖川三子夷实夷则客颖川夷行字周道官至尚书仆射)----⑤夷实(世客颖川子二寿嘉陵)----⑥嘉陵(州别驾二子闻陵州剌史,显)----⑦显(侍中江西节度使子二黯字昌晦职方中郎中子一,勋)----⑧勋(兵部侍郎子一檄)---⑨-檄(兵部侍郎子蒋)----⑩蒋(子一固)----⑾固由金陵入闽,为王绪太尉,后徙居平阳。

●衮:①叔明(字子昭,何淑仪生,宜都王,隋鸿胪少卿子二绎宏邢州剌史)----②绎(字承思,仕唐为侍御史子定)----③定(有的谱书上叫才,唐会稽郡司马子球)----④球(有的谱书上叫蕴圭,晋陵郡司功参军子兼)----⑤兼(晋陵司功右补阙翰林学士,赠秘书少监子三当监察御史;苌渭南县尉大理评事,二子归为考功员外郎子一,次子褒为京后)----⑥京(字庆复,秘书少监集贤学士继子褒)----⑦褒(盐官令子灌)----⑧灌(高安丞子伯党伯宣)----⑨伯宣(唐著作郎,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初入闽归隐庐山因居江州德安)----⑩崇(唐宰相世系名旺,江州长史。并置田为家法建书堂择郡掌其事为江州义门开基祖)----⑾衮唐世系表称名机,江州司户,子一方。

●徽:①——⑧同衮----⑨伯党(子一元史)----⑩元史(高安丞子一徽)----⑾徽易名晖,温州司户参军,大理评事,为避杨行密乱从金陵徙居泰和,为柳溪陈氏开基祖。

●固之后,情况如何未从听说,必也定继继承承,子孙绵绵,不断繁衍壮大,分布在全国各地了。

●衮之后人为江州义门,在嘉祐七年分居析产时共分给房关支族一百五十五支,以拈阄来分田庄,共有田庄二百九十余处,分在全国十六个省市,125个县市,占到现在中国省市的一半。其中以江西最多,有28个县市;其次是湖北有23个县市,最少是陕西、山西、广西、海南、天津,各只一个县。故有“天下陈氏出江门”之说。

●徽之后人柳溪陈氏,为泰和名宗巨族。自晖公以来,其缨簪之隆,人物之盛,良可想见;忠义这门,正气所孕,迄今千余年,传四十一世,由于居处不同,发展名异遂成清溪、柳溪两大派。柳溪陈氏,初分布全县各地,而后散居外县、外省,为数众多。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河北、安徽……等省市均有,几乎布满大半个中国,有的移居海外。由于时间长远,再加上好些年来,对此又不太重视,不知其祖是为何人,来看何处者甚多。


                   (柳溪陈氏三十五世文富供稿)
---------------------------------------------------------------
"颖川郡陈君,绝世超伦,大位未哜,惭于藏文,窃位之负,故时人高其德,重乎公相之位也。"摘自蔡邕作《太丘公碑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1 11: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溪陈氏本源探究

本源探究

柳溪陈氏本源,经八世嗣孙百龄(宋绍兴戊寅,即公元1158年)辑,又经十七世嗣孙士瞻、仲述(明洪武己巳,即公元1389年)重校,还有后来各次修谱的校对,前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但是由於历史源远流长,过去又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错误和遗漏之处,在所难免,作为我们后代子孙,有责任,有义务在现代条件下,力所能及的尽量把它搞清楚些。如从舜至遏父的卅十二世断层、伯宣伯党到底兄弟几人、晖公到底出自伯党还是伯宣、晖公徙居西昌之迷……诸多疑问,都有待于我们去弄清楚,我们的责任是弥补过去的缺陷。但若没有充足史实依据之论,得以此为据,不得随意更动!。
为此开辟了这个《本源探究》的话题,希望宗族各位有识之识参予研讨,以达完整和准确之目的。现将柳溪陈氏本源公载如下。


柳溪陈氏本源

据史记,舜名重华黄帝而下,自穷蝉至舜皆微为庶人,尧闻舜聪明将使嗣位,妻以二女生子商均,禹受舜禅封商均於虞城以奉舜祀。
1.  黄帝:有熊氏,名轩辕,正妃螺祖,生子昌意。
2.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子颛顼。
3.  颛顼:高阳氏生穷蝉。
4.  穷蝉:生子一敬康。
5.  敬康:生子句望。
6.  句望:生子桥牛。
7.  桥牛:生子瞽叟。
8.  瞽叟:前妻名握登,生舜於姚墟因姓姚氏,后妻子象。
9.  舜:有虞氏名重华,娶尧二女长娥皇无子,次女女英生子商均。
10. 商均:其后为妫氏禹封之於虞城,以奉舜祀,卅二世孙遏父。
    虞思。
    箕伯。
    直柄。
    虞遂。
    伯戏。
    ……
从商均至遏父相隔卅二世,这卅二世有待查实。据左传载,昭公三年,晏谓叔向曰箕伯直柄虞虞遂伯戏共相胡公太姬已在齐矣,则四人胡公之先也。
又按唐帝王世系曰,商均三十二世孙遏父为周陶正,武王赖其行器以元女太姬妻其子满而封之陈,以备三格,是为胡公。
又按姚燧作陈希亮碑云,商均而下传夏商卅二世书可见者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五世耳。
42. 遏父:周陶正商均卅二世孙。
43. 满:陈侯胡公娶武王元女太姬生二子,犀侯犀羊。
44. 犀侯:申公继胡公立生子突犀,羊相公继申公立。
45. 突犀:孝公继相公立,生子围戎。
46. 围戎:慎公继孝公立,生子宁。
47. 宁:幽公继慎公立,共和十年卒,生子孝。
48. 孝:厘公继幽公立,宣主卅六年卒,生子灵。
49. 灵:武公继厘公立,幽王元年卒,生二子说燮。
50. 说:夷公继武公立。燮:平公继夷公立,平王卅六年卒,生子围。
51. 围:文公继平公立,平王卅六年卒,子鲍佗。
52. 鲍:桓公。佗:厉公。 厉公:名佗恒公弟,生子敬仲。
53. 敬仲:名完,以太子御冠被害,怯祸及己,乃奔齐,齐桓公欲使为乡辞,己为工正,齐懿仲妻以女,得凤凰于飞五世其昌之占,史谓田陈声相近义相同,改陈为田,其后有文子成子皆完后,又称陈云。
54. 樨:字孟夷,生子泯。
55. 泯:字孟庄生子须无。
56. 须无:陈文子事齐灵公景公庄公为大夫,生子无宇。
57. 无宇:桓子事齐灵公景公庄公为上大夫,生子开乞。
58. .开:武子。乞:禧子或作厘子,事齐景公悼公为大夫,生子子桓。
59  恒:成子事齐悼公简公平公为大夫,事见春秋,哀公子盘。
60. 盘:襄子相齐宣公,子白。
61. 白:庄子相齐宣公,子和。
62. 和:太公会魏侯於浊泽,请於周天子得命为诸侯,是为田齐,子午。
63 午:桓公周安王三卅二年卒,田齐实本陈氏,后因齐封邑为田以封为氏名,其子曰因齐。
64. 因齐:威王威震海内齐国大治,周显王卅六年卒,子辟疆。
65 辟疆:山一王,周赧王元年卒,子地。
66. 地:泯王周赧王卅一年卒,子法章。
67. 法章:襄王子建。
68. 建:齐王三子升桓轸,升田氏,桓别称王氏,轸复陈氏。
69. 轸:一名驰,徙居颖川,为楚相,封颖川侯,子婴。实本据唐宰相世系所禄云。又考战国策史记别有游士陈轸,系闵王时人,与张仪同入秦,后仕齐楚执安,有子应,但年代不伦,当非齐王建子。
70. 婴:秦东阳令,相楚为上柱国封棠邑安侯,二子余禄。
71 余:本儒者,成安君相赵王歇封代王,娶公乘氏,子轨。禄:嗣侯。
72. 轨:子审。禄之子午:嗣侯,子学。
73. 审:子安,从兄万年子咸。午之子学:须子融封隆应侯,孙尊封霸侯公士。
74. 安:子恒。
75. 恒:子愿。
76. 愿:子清齐察。
77. 齐:子源。
78. 源:子则遂寔。
79. 寔:字仲弓,汉太丘长,平心率物,以德化乡闾赖以泯讼夜冠至稽显归罪率为良民,名重朝庭虚三公位以待不就,太尉杨赐司徒陈耽辄叹愧於先之。年八十三卒於家,大将军何进遣使吊祭,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共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六子,纪谌葵洽休光。
80. 纪:字元方,汉太鸿胪,子群。
群:字长文,为魏司空,以功德谥靖侯,子泰。
泰:有你风,魏左仆射,赠司空谥穆侯,子恂慎温。
谌:字季方,与兄齐德同行,父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常问时旌命豫民皆像祀焉,谥献文生生,子忠。
81. 忠:字孝先,先州剌史,子佐坦和。
82. 佐:子准载徽。
83. 准:字道基,晋太尉,广陵元公,子伯轸。
按魏志注引文范先生六子,纪谌最贤,群之后名位逐微,谌孙佐,佐弟坦,佐子准,准弟载徽及从弟堪并至大位,曾孙逵达有誉江左,逵为西中郎将,追赠卫将军,达为吴兴长城令。
按唐书宰相世系表,齐王建三子,升桓轸,升称田氏,桓称王氏,轸为楚相,封颖川侯徙颖川仍称陈氏,至伯轸晋光禄大夫。建兴中渡江居曲阿新丰湖。
84. 伯轸:晋光禄大夫,子匡。   
85. 匡:二子逵达。
86. 逵:字林道,一字赤松,为西中郎将,追赠卫将军,袭封广陵公。
达:字世达,晋永嘉中丞相椽太子洗马,吴兴长城令,见其山川形势壮丽,因即家焉,子康。
87.康:丞相椽子英。
88. 英:于胎太守,子公弼。
89. 公弼:尚书郎,子鼎。
按南史陈武帝纪准生匡,匡生逵达,达为长城令,见其山川形势壮丽,遂家焉。
按唐世系云,准生伯轸,伯轸生匡,今以唐世系为正。
90. 鼎:步兵大尉,子高。
91. 高:散骑侍郎,子咏。
92. 咏:怀安令,子猛。
93. 猛:安成太守,子道巨。
94. 道巨:太常乡,子文赞。
95. 文赞:追谥景皇帝,子谈先霸先休先。
96. 谈先:名道谈,梁东宫直阁将军,敬帝封议兴郡公,谥照烈王,武帝受禅封始兴郡王,子倩顼
     霸先:字兴国,为梁朝丞相受梁禅国号陈,是为高祖武皇帝,即位三年殂,六子,兄子倩立。
97. 倩:字子华,初为临川王,永定三年继武帝统,在位八年殂,谥世祖文皇帝,子伯宗立。
98. 伯宗:字奉业,小字药王,临海王,废皇帝,在位三年。
97. 顼:字绍世,梁大通二年生,初为安成王,陈光大二年缵废帝统在位十四年,殂年五十三,谥为高宗孝宣皇帝,子四十二人,内八人幼未及封,四人早卒名亡。
98. 叔宝:字子阳,沈皇后生,大康十四年即位,在位七年,年五十二,号后主,子二十二人,内一十一人幼未及封,大业二年炀帝召陈氏子随才叙用,守宰遍天下。
叔明:字子昭,何淑仪生,宜都王,隋鸿胪少卿,子绎宏。
99.绎:字承思,仕唐为侍御史,子定。 宏:刑州剌史。
100.定:会稽郡司马,子球。
101.球:晋陵郡司功参单,子兼。
102.兼:晋陵司功,子右补阙,翰林学士,赠秘书少监,子当苌京。
103.当:监察御史。苌:渭南县大理评事,夫人河东柳氏蓝田尉从侄柳宗元志墓,子二,一褒为京后,一子归:考功员外郎,子一。京:字庆复,由进士累官太子正字咸阳尉太常博士,左补阙尚书,膳部考功员外郎,司封郎中给事中,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其终也,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宗元状行夫人常氏中书舍人常衮之侄无子,以从子褒为嗣。
104.褒:盐官令,子灌。
105.灌:高安县丞,子伯宣伯党。
106.伯宣:唐著作郎,司马迁史记行於世初入闽,归隐庐山,因居江州德安子崇。
按宋史陈兢宜都王叔明之后,叔明五世孙兼,兼生京,京无子,以从子褒为嗣,褒生灌,灌子伯宣伯党,宣避难泉州,后隐居庐山,因家德安子崇,崇生衮,衮子方,方家十三世同居,长幼百口合食,无间言,四方士多肆业其书楼乡里率化。方弟子子鸿,鸿弟兢遵守其法,益兴仁让,转运使张齐贤上言其累世同居,苦食不足,有诏每岁货粟二千石。兢从弟旭当宣每岁止受货粟之半,参知政事张汩上言其事,且叙其世守孝、谨闺门、肃於公府,宋太祖深嘉叹赏,以旭为江州助救,旭弟蕴继之。泰弟度太子中舍,从子延赏并举进士,仕职方员外郎,今称义门陈氏,居九江德安,宋末有重微自义门徙高安刚直多实,无书不读,累官至右正言右司谏吏部尚书。
    伯党:子元史。
107.元史:高安丞,子徽。
108.徵:又名晖公,温州司户参军,大理评事,避杨行密乱,自金陵徙家西昌(今江西吉安泰和),为柳溪陈氏开基祖,子承进承逸。




         (柳溪传人三十五世文富提供稿件)


---------------------------------------------------------------
"颖川郡陈君,绝世超伦,大位未哜,惭于藏文,窃位之负,故时人高其德,重乎公相之位也。"摘自蔡邕作《太丘公碑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1 20: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溪陈氏十三派源流

--------------------------------------------------------------------------------
柳溪陈氏十三派源流

柳溪陈氏世远齿繁,迁徙不一,派分十三。

始祖晖公,原名名徽,昭宗时进士,官至大理评事,由金陵徙居泰和,子承进承逸,承进为清溪祖,承逸为柳溪祖。

二世祖承逸,后唐同光元年进士,首祀名宦,为柳溪陈氏祖。三子勇羽尧。
三世祖勇为长房,分棠梨山、世源、凤翔三派。
三世祖羽为二房,分株林、大东塘、南冈市三派。
三世祖尧为三房,分黄塘、穰柔、后街、冈南、条坑、小塔下、下舍七派。

以上十三派分述如下:
●三世祖勇为长房,分棠梨山、世源、凤翔三派。
长房十五世以震公徙五十一都分棠梨山派。棠梨、世源、凤翔三派,皆勇公次子稹公裔。
    ☉积中公长子轼公裔,系勇公十三代孙,由柳溪徙居信实乡五十一都棠梨山。
☉长房十二世士恭公徙万安县十六都汩源分世源派。公轼公长子之孙名谨,系勇公十代孙,由柳溪徙居万安县十六都世源。
☉长房九世轼公为凤翔派。积中公次子,字彦约,称入府君,系勇公七代孙。官广东保昌县尉,卜居广州府番禺县,凤翔社。三子长次居柳溪。长晦叔传孙士恭,徙万安世源派。次宏叔传曾孙止,三华叔从徙番禺,又于徙所生四子,俱住凤翔社。

●三世祖羽为二房,分株林、大东塘、南冈市三派。
二房十四世元瑞文瑞分株林派。株林、大东圹、南冈市三派,皆羽公长子裕公裔。
    ☉公世修公长子益公裔,系羽公士二代孙,名岐山,号瑞山,元至正间以习举文学,授瑞金训导,由柳溪徙居三十七都株林江口。
    ☉二房十七世惟庸公分大东塘派。世修公次子毕公裔,系羽公十五世孙,字伯庸,由柳溪徙居庐陵县十四都大东塘。
    ☉二房十一世正辅公分南冈市派。公与世修公同行,系羽公九代孙,举文学授司书,由柳溪居信实乡五十三都南冈市。

●三世祖尧为三房,分黄塘、穰柔、后街、冈南、条坑、小塔下、下舍七派。
三房九世作式分黄塘派、黄圹穰柔、后街三派,皆尧公次子遂公裔。
☉作式公系尧公七代孙,携长子亿年,由柳溪徙信实乡四十九都黄塘上居。
    ☉三房十六世观颐公分穰柔派。亿年公曾孙志行公裔,系尧公十四代孙,号观颐,有硕德,由黄塘徙居穰柔。
    ☉三房十四世学礼公分后街派。作式公次子松年公之元孙,系尧公十二代孙,字季立,号梅村,元由徵荐官至赣州路推官,祀乡贤。宦迹详列传柳溪古井巷上下,为后街派祖基,其祀公为房祖者,以诸派分房,各祀其近祖耳,后公之孙敬则公,分徙三十二都龙陂花芫。
    ☉三房九世孝先公分冈南派。冈南、条坑、小塔下、下舍四派,尧公第三子盈公裔。公系尧公七代孙,字念祖,号石峰,宋解元携弟行先,徙居南冈。
    ☉三房十七世重庆公分条坑派。公字叔度,系尧公十五代孙,按谱十二世时,中公六代孙重衣公子材。公兄弟分居,重庆公居条坑。
    ☉三房十七世孟京公分小塘下派。公系尧公十五代孙,按谱十三世书友公元孙,孟谨公,孟京公,孟通公兄弟分居,孟京公居小塔下。
    ☉三房十二世浩公分下舍派。公字大可,系尧公十代孙。由柳溪徙居六十一都下舍。
   
    以上十三大派中,又分有小派,载列柳溪谱牒,未及详述,谨溯其源如此。

(三十五世文富据柳溪族谱整理),



---------------------------------------------------------------
"颖川郡陈君,绝世超伦,大位未哜,惭于藏文,窃位之负,故时人高其德,重乎公相之位也。"摘自蔡邕作《太丘公碑文》

--------------------------------------------------------------------------------

[ Last edited by 陈汉民 on 2005-3-1 at 20:58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 10: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世祖都干公

柳溪陈氏二世祖承逸,号曰都干,据江西泰和县志介绍,为后唐泰和县令。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 11: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州义门分庄以后

江州义门分庄以后
     江州义门陈氏为封建典范,唐书和宋史都有详细记载。江州义门经1062年分庄之后,南宋初年,第二次分庄。此后,各支派变得墨墨无闻,不见有知名支派。江西泰和柳溪陈氏未参加分庄,自行一派。其一千多年家族历史,文风甚盛,驾江州各族而称最,实江州义门各支派之佼佼者。

[ Last edited by 陈汉民 on 2005-3-2 at 11:55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 22: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种之争

客家人种之争
   我很奇怪,见有人议论,“客家人是古越人的后代”。我不禁要问:这些人是见识太少、孤陋寡闻,还是还有其它用意。一个学者,不多掌握资料,只靠一本地理书和一本历史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在那里胡编乱写,其谬误可想而知。你走出去了吗?作过调查吗?到过什么地方?令人生疑。
   还是走走大江南北吧!浙江和上海,有不少话与客家话相同:一九六零年我在西安读书,一个上海同学在对上海人讲,“隔壁有人”,发音“ga bia you nin” ,完全与客家话相同,把我吓一跳;又如:浙江长兴人,拣到小孩叫捻“niang”,也与客家话相同。为什么?我是江州义门陈氏后代,祖先从江州先迁江西泰和柳溪,后迁广东兴宁。我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我两次到江州德安和江西泰和寻根,成果甚丰。江西泰和柳溪陈氏族谱,就有有关我入粤始祖贽公之记载。你能说江西泰和族谱是胡编出来的?我远祖达公,随东晋南迁,到浙江长兴。难怪长兴话与客家话有相似之处。知道了吧?
   人口数量,起伏消长很大,有时按指数增长,有些场合,又指数衰减。一时的数量,不能作为依据。必须动态分析。按西方人观点,迁徙民系带病毒,换一句话说,是它免疫功能强,其实是一个意思。西方人认为:十几万年之前的欧洲厄特立人之所以消亡,就是现代人把病毒带给他们。源于此,西方人讨厌迁徙的吉卜赛人。如果其说法是对的,你就知道少数民族为什么现在人口少,广府地区秦汉时南来之宗族为什么很少(很少听说)。而客家人是迁徙民系,人口膨胀,就理所当然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3 10: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儿时记忆及山村英烈

儿时记忆及山村英烈                                                

    我出生在粤东山区一个小山村。一九四五年八月间,当时我只有三岁多,日本八架飞机飞临家乡上空,飞得很低,银白色机身被太阳照得闪闪发亮。飞机略过的阴影很大,伴随着轰鸣声,搞得鸡飞狗跳,吓得我不敢抬头观看。过不了几天,村民们敲罗打鼓,燃烧鞭炮,庆祝抗战胜利。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从童年时就开始了。
    我那小山村,就有三人在抗战中为国捐躯。其一,一个吴姓排长吴炳荣。三八年十月,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包抄广州。惠州战役中,一五一师吴姓排长臂绑白毛巾,晚上去摸日军兵营,被敌打死;其二,一个吴姓士兵吴荣辉(1919年生),在国民党七十四军五十七师当兵,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底的湖南常德会战中,吴姓士兵以身殉国;其三,一个陈姓中学生陈玉昆(1919年生),投笔从戎,在第四军九十师当兵,于1944年六月长沙会战中阵亡。抗战胜利已半个多世纪,族谱、地方志和史料无只言片字记述上述英烈事迹,后人无从了解史实。应该为他们书一笔,是他们用血和生命悍卫过中华。

[ 本帖最后由 陈汉民 于 2009-11-8 06:20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3 12: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毒理论有其道理

本人以为:西方人的“病毒”理论是有道理的。据此可以解悉一些民族、民系的消长。古巴国人的后代,也许是土家族;那古蜀国人的后代那里去了?似乎找不到。秦朝时有几十万将士和民伕南征,他们的后代那里去了?似乎也找不到。现在珠三角广府人,几乎异口同声称其祖先是南宋时南迁的。就拿番禺石楼镇大岭村来说,柳溪陈氏迁去之时,原有姓氏占绝对优势。时过七百多年,柳溪陈氏占村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五,有二千多人。非迁徙民系,而且又不与外界接触的话,其前途可虞!

[ Last edited by 陈汉民 on 2005-3-3 at 12:06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3 22: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谈病毒侵害

再谈病毒侵害
   西方人认定,美洲印加帝国的马雅人,之所以从4000万人降到200万,是受到歐洲人所带病毒的侵害;印第安人从400万降至到20万。在我们国家,清朝初年,四川人口降至八、九万。张献中杀人如麻,也不至于仅剩如此低数吧!一句话,瘟疫太厉害了。据族人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江西泰和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死的是谁?我判断:恐怕绝大多数是江西住了许久的当地支派。迁徙民系,由于它在迁徙过程中,留优淘劣,逐渐适应噩劣的环境气候,瘟疫对其傷害不大。江州义门陈氏在唐末,只有六百多人;现在,义门后代估占我国陈氏7000万的四分之一。其原因,就是江州义门为迁徙民系。西方人认为客家人是优秀民系,恐怕居于此而言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4 10: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传说文化——石古大王

谈石古大王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造反时期,有团伙淌过池塘前来抢劫我的祖屋---广东兴宁龙北镇华成第,我高祖父父子四人,靠一支抬枪和二支火铳,奋力抵抗,挡住了入侵者。高祖父崇华公就在池塘边立一块“石古大王”碑石,感谢神明保佑。一九四九年解放前,客家地区,“石古大王”碑石,彼彼皆是。
    事情原委是:北宋末年,上层腐败,金兵攻破开封,俘获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天下震动。“石古大王”应该是象宋江、方腊一样占山为王的英雄好汉,占据着万洋山(井岗山),出于民族大义,接受宋王朝的“大赦”,操练兵马,迎击金兵。建炎三年(1129),由资政殿学士权三省枢密院事藤康和端明殿学士权三省枢密院事刘珏护送,隆佑太后从建康逃往洪州,再逃吉安,十一月二十三日,金兵追击隆佑太后至吉安并攻城,守城军民奋力抗击,隆佑太后夜航,二十四日到泰和,船民以景信配合“石古大王”义军,抢掠内藏,将二百多宫人抢入大山,藤康和刘珏进入山中为“匪盗”。金兵追至泰和,县丞萧伯原率众守城,与金兵交战。隆佑太后由龙神卫四厢都尉指挥使杨惟中领护驾兵3000人护卫,太后、潘贵妃等改装农妇,肩舆陆行,往万安去虔州。“石古大王”在泰和、兴国一线与金兵接战,阻挡住金兵。金兵鉴于吉安未能攻下,正面又受阻,即转趋湖南。“石古大王”在追击金兵并决战时阵亡。
“石古大王”成为客家人的保护神,应该说当之无愧。  
                 1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4 12: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迁徙民系对中华民族之贡献

迁徙民系对中华民族之贡献
   迁徙民系,不只是客家人,还包括闽南人、湖南人、湖北人、广府人、江浙人,当然还有四川人。一句话,就是南方大多数。当然,客家人的迁徙精神和搏击困难的进取性,最有代表性。
     我国从南宋以后,重心南移。尽管明清时后,政治中心在北京,经济中心却在南方。拿南方人的经济作用不说,也不去罗列那些伟人,什么洪秀全、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只就民系迁徙所造成的影响,略说一二。
     西方人已断言,美洲印加帝国马雅人,人口从4000万大减至200万,就是他们抵抗不了欧洲人所携带的病毒。他们很奇怪:满清同样是闭关自守的国家,为什么中国受西方入侵时,人口没有减少,甚至还在增加。于是,他们进行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有优秀民系客家{泛泛而言,其实应包括其它迁徙民系}”。迁徙民系与外界广泛接触,在与环境恶劣的大自然搏击时,提高了自身的免疫力,将凶猛瘟疫逐次瓦解为一次次温和之病毒性感冒,并将感冒传开。当然,这些人群也会传播瘟疫;但总的效果是功大于过。从这点上来说,谓之“迁徙民系拯救了中华民族”,并不为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5 15: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赣州找寻柳溪同宗

江西泰和柳溪陈氏,为江州义门支派,于唐庄宗元年(923)迁柳溪,未参加义门分庄。族谱记载:第八世千龄,为进士、虔州司法参军;另外还有人在虔州(赣州)为官。赣州和湘南同为柳溪陈氏找寻宗派的重点区域。从网上看到:离赣州只有十几里的赣州南康县凤岗镇,有柳溪陈氏。此支派是柳溪直接分出的还是从广东返迁的?待日后查明。
      广东兴宁叶南楼下世祥公派,按其族谱记载,祖上为义门陈。世祥公,号云野。原籍江西于都葛藤坳,法先公长子,贡生,元朝季官司铎,元乡进士,选授齐昌(今兴宁)儒学诰授修职郎。宗族传二十四世,在兴宁有子孙二千多人。世祥公派,应该是宋末逃难家族,从地名“葛藤坳”就看得出来。大家共同考证其宗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6 14: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也应跟上时代潮流

客家人也应跟上时代潮流
   记念祖先、认识先祖并讲古,大概客家人堪称一流。我是客家人,我知道客家人有长处,不予罗列。客家人的短处,可能就是比较保守、循规蹈矩、旧意识较浓。
   客家人的族群意识和远古传统,常把对立面称为胡人。仔细思量之下,以历史眼光来看,“胡人”也并不是一直坏下去,而是他们进步很快,甚至后来居上。早期游牧鲜卑族落后可以肯定;改革家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推行一系列汉化:改穿汉服,禁止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将鲜卑融入汉族。这样的改革家,历史功劳太大了,应为后人所敬仰。清朝三代文字狱,也是我等不断咒骂之举;但是,不可否人,康熙皇帝,他是十分英明的君主。清朝其他皇帝,并不见得比汉族皇帝坏。
   国家的大统一,是历史潮流,国家要富强,应该推广普通话。至于客家话是否消亡,应顺其自然。过三几百年,也许地方话只是一些语言学家能懂的语言;到时,国家将强大无比。美国让夏威夷公民自决,将之归为美国一个州;未来,我们的子孙,会以美为师,让外蒙自决,让外蒙重回祖国怀抱。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6 23: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大岭村报导

番禺陈氏古村出了34进士53举人


--------------------------------------------------------------------------------

时间:2004-3-7 22:09:33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倪明 潘志超 阅读497次
   

大岭村内保存完好的古塔依山傍水。王燕摄

  昨日,记者获悉,番禺区石楼镇的“千年古村”———大岭村将要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对大岭古村落历史文化资源的规划管理及文物保护已在逐步进行。

  历史渊源

  开村先人是北宋皇后之父?

  据大岭村副村长陈锦祥介绍,大岭村原名菩山村,但附近村民都爱叫大岭村为“千年古村”,因为开村至今已有800多年。

  据了解,大岭村有陈氏开村和许氏开村两种说法。一说是原籍江西的陈氏,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自南雄珠玑巷迁徙至大岭开村。另一种说法是:大岭村的开村主为广东始兴郡皇后之父许氏,因遭宦官谗言陷害,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从南雄珠玑巷逃至大岭开村繁衍。这些说法还都有待文物部门进一步考证。

  昨日,番禺区文物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钟志平告诉记者,大岭村是典型的岭南古村落,现保存较完好的岭南风格建筑群约9000平方米,这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是难得一见的。大岭村背依菩山;三面环玉带河,各色古石桥跨于河上;古塔立于村西南角;祠堂、门楼、牌坊、麻石巷、古树、蚝壳墙等在村中皆可见。

  古村文化

  一门出了三个举人

  在龙津桥一侧,耸立着始建于清光绪十年的大魁阁塔。高20余米的大魁阁塔是三层阁楼式的六角形砖塔,花岗岩和白林石基座,双隅水磨青砖塔壁,它是千年古村大兴文化之风的见证。

  据族谱所载:小小一个大岭村竟然出了1个探花(清代),34个进士,53个举人,9品以上官员有100多人,实为罕见!其中,永思堂(村民俗称花园)一门,自柳源堂二十三世孙陈仲良中了清代举人之后,其后人又出了一个进士,两个举人。

  建筑雕刻

  “西洋童子”备受关注

  让人惊奇的是,大岭村一些古建筑上还雕有“洋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显宗祠,是一座典型的岭南祠堂,然而备受专家注意的是在显宗祠正门口的左右石鼓墩上镌刻着两个手捧金锭的“西洋童子”。只见他们垂卷发、紧身衣、束马裤、高皮靴、佩长剑,这说明该村陈氏族人在明代已有人任礼部主客清吏司郎,负责接待外国使节,这也和该村后来成为侨乡大有关系。

  在古村文化的传承下,大岭村在国难当头的年代中涌现了许多抗日烈士,其中年仅二十七岁女共产党员陈绍卿在就义前仍高呼“共产党万岁!”后来村民为了纪念她,在后岗专门兴建一个以她名字命名的水闸。

  目前举措

  9千平方米古村落划为保护区

  据介绍,大岭村的历史文物景点集中在村头、村中、村尾三个点上,有关部门已经把东起上村、西至西约、南至大岭小学、北至社围共9000平方米的古村落区划为绝对保护区。目前,对显宗祠抢救维修的首期工程已经完成。姑婆庙的维修、始祖柳源堂的复建、玉带河的部分整治已经开始规划。

  据番禺区政府透露,大岭村将利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契机,恢复大岭村明清岭南古村落面貌,使其成为广州古村游的一景。

  古村文物景点

  ●大魁阁塔

  坐落大岭村龙津桥西南侧,坐北向南,为三层阁式砖塔,建于光绪十年(1884年)。塔高20.65米,边长2.8米,双隅水磨青砖墙体,塔基高0.7米,花岗岩石砌成。底层门上镶花岗石额刻“作镇菩山”四个阴文正楷大字,落款“光绪十年三月李文田”。

  ●龙津桥

  坐落大岭村西,横跨大岭村玉带河上,建于康熙年间,由红色砂砾岩建成的一墩两孔拱桥,是番禺区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桥长28.2米,宽3.2米,东西引桥又分出一支向南引桥,长2.9米。桥墩两侧有较罕见的分水脊,既防止船只冲撞,又可减少水对桥体的冲击,十分科学。

  ●贞寿之门

  位于大岭村北往荔枝岗转角路边处,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是番禺区内现存碑坊较完整的一个。坐北向南,为四柱三门楼石牌坊,由白麻石构成,占地面积长5.8米,南北宽1.8米,高约5米。中间门上石横额刻阳文正楷“贞寿之门”四字,落款是“光绪癸巳年秋”。横额上正中刻“圣旨”二字。左门横额刻“同享”,右门横额刻“百龄”,前后两柱分别刻有对联一幅。

  ●菩山第一泉

  位于大岭村后菩山东北山脚下。原是自然的沙滤山泉,水质清冽。过去村中富户文人多用来烹茶,茶味甘香。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辛卯科进士陈维湘,在山泉岩石斜坡上题字刻“菩山第一泉”五个隶书大字。1958年该泉已堵塞,现村民已重挖,用10厘米粗之水泥管引水与路边,泉水长流,每小时水流量一立方米,供过路人饮用。岩石的石刻字迹亦保留完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8 00: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说客家人是古越族?

谁说客家人是古越族?
 有大山里的学者,认定客家人是古越族,理由是客家地区古时属越族,客家人是南来汉人和当地古越人的后代。这种简单方式似乎站得住脚,其实此说法再荒谬不过。
  谁都知道,物种存在竞争,不是你占优,就是我领先;各民族何尝不是如此?在竞争过程中,胜者光辉,败着衰亡,有什么调和余地?合族而一,违反进化论,应该说,此学者忘掉了此基本理论,就出大错。
  另外,大概此学者也没有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调查,少数民族究竟与汉族有什么不同,汉人和少数民族如何相处。前几年,受同学之邀,几个同学伴随家属参观连南瑶胞寨子,瑶胞生活习惯与汉族截然不同,两者完全不相往来。我女儿前后请的两个连南保姆和我一个连南邻居,都是梅州祖籍客家人,能与我以客家话顺利交谈。据他们讲,当地客人占七,瑶胞占三,彼此根本不往来。双方婚配极少,瑶胞女子想嫁汉人,最近才有。旧社会决不可能。
  兴宁县志介绍:正统六年(1441),知县朱孟德奏准授张伯龄为水口巡检,专事抚瑶,并准世袭;弘治十六年(1503),流瑶首领彭锦、刘文玉、练成才聚众,各据大望山、大信、宝龙等地,朝廷统调大兵进剿;本世纪(二十)初,铁山嶂尚有瑶胞,进入民国,成乌有矣!据说搬至阳山。
  无论古越族还是瑶胞,习性与汉人不同,人文很低,何能与客家人相比?客家文化,源远流长,非五、六百年能够形成。客家文化存在千几年,而且还是正统文化。少数民族萎靡不振,说是受封建压迫,似不科学;竞争弱势,才是真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1 11: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