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
大年初五。儋州市那大镇武后村叶家。
大红的春联,满地的鞭炮纸,屋檐下串串火红的腊肠,厅堂里如车轮胎般大的年糕,漾在脸上的甜甜笑容……客家人喜庆的春节,传统韵味十足。
今天,是叶家嫁出的三个女儿约好一起回娘家拜年的日子。一大早,老叶一家就忙开了,杀鸡、洗菜,叶大娘一早就蒸好了一大笼香喷喷的“发馍”。两岁多大的孙儿阿泰,欢跳着跑到院门外看看谁先到。时近午间,女儿们携夫带子回来了,大人们还没进院子,小孩子们拎着大红鞭炮就抢着先跑了进来。在热闹的鞭炮声里,一大家子人互道恭喜,人人脸上都堆满了欢乐。
一会,在厨房里忙活了半天的大舅子阿伟就催着大伙入席吃饭了。虽然大大小小有近20口人,这一大家子仍按老习惯,大家全都热热闹闹地围坐成一大桌,男人们自然是先喝酒,女人和小孩子们也端起可乐杯子一起干杯。
春节,客家人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才结束。除夕前,老叶一家就在为过年而忙碌:清扫卫生、办年货、腌制腊肠。其中,“守年”的年糕是客家人过年所必备的,一般在除夕前几天就蒸好并贴上一小方红纸,摆在客厅里直到过完元宵,然后切开来分送给亲戚朋友们享用。客家人用米粉和红糖糅合后蒸制的年糕为大圆饼状,宛如一个小汽车轮胎般大小。
除夕这天上午,客家人的主要事情是“上红”(贴春联和红纸、门神),一般都由男人们赶在中午前完成,主妇们则忙着准备年饭。中午过后,男人们用热水沐浴,穿新衣新鞋戴新帽,到祖公祠堂烧香拜谢祖公。年饭从下午四时许一直吃到晚七八时,之后,长辈向小孩子和未婚青年发放红包。晚上,全家人要聚在一块喝茶聊天“守岁”,一直守到午夜零时燃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除夕之夜,还要在客厅里点上一盏油灯,直到天亮,这预示着来年吉祥平安,万事亨通。
大年初一,被认为是一年中最重大的日子,各家各户要早早起来,带果品到祖公祠堂敬奉祖公。这一天忌讲不吉利的话,早饭只能吃斋,意为可化解一年之“灾”,主食为米酒、米饭、青菜、粉面、葱蒜等。年初三是“送穷鬼”的日子,这天家家户户都清扫垃圾,意味着“穷去富来”,这天一般都少有人出门,也不过门作客。
老叶说,自从祖先们一百多年前从广东梅县迁来那大,叶家已经繁衍到了第八代子孙。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保留着说客家话的传统,过年的习俗也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大年初五是客家过年的“出年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般过了今天就要开市做生意或下田耕种了。
客家人
“客家”一词,在客家话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a),含有“客户”之意。《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等地及海外。为了与当地原住民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客家人”。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的重要节日有:春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客家人虽然迁移四海,但一直保留着中原远古的方言和习俗。
客家人渡琼,始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至1619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目前,在海南约有20多万客家人。
据统计,现在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客家人,总数达5000万以上。在国外,客家人在东南亚、美洲和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人数达3000万之众。客家人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
客家名人辈出,著名的有文天祥、洪秀全,孙中山、廖仲恺、叶剑英、叶挺,以及曾宪梓(香港)等等。客家人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建立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原帖来自于网易社区:http://b5.club.163.com/viewArtic ... nan_102154368092dd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