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66|回复: 0

推動客家語的觀念與應有的做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8 16: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屏東師院鍾吉雄

今年四月十三、四兩日,筆者參加屏東縣政府委託中正國小舉辦的鄉土語文競賽,並擔任客家語組的朗讀、詩詞吟唱及口說藝術等三項的評審。

縣政府能重視鄉土語言,並舉辦競賽,以喚醒大家重視鄉土語言,值得肯定、讚揚。屏東縣的鄉土語言,有閩南語、客家語、排彎語及魯凱語等四種,但這次只辦閩南語及客家語兩組。

筆者原籍是內埔客家,目前在屏東師範學院擔任語文課程教師,有三十年的語文教學經驗,對政府最近幾年在強勢推動國語並獲得相當績效之後,能回頭重視鄉土語言,並在學校裡積極推動,自有無限的感觸,想當年就讀師範學校的時候,不小心方言說溜了嘴,不幸又被老師逮個正著,不是罰勞動服務,便罰書寫「我要隨時隨地說國語」二百遍。其實嚴厲徹底推行國語並沒有錯,效果也有目共睹,否則在台灣剛光復的時候,大家說日語之外就各說各的方言,那還像一個國家嗎?當然完全禁絕方言,那也不無可議之處,因為語言究竟也是文化,而且是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份,今天樂見政府能政策急轉彎,回頭重視鄉土語言,使我們那優美的土語方言,得以保存流傳,這是從善如流,功德無量。

其實重視方言,推動母語,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實際上已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了,但效果有限,而且有許多語言上奇特的現象,值得提出來就教於讀者鄉親。

語音的問題

這次鄉土語文競賽,於評審詩詞吟唱的時候,感到極困擾的是,根據競賽規則規定,除了大會提供詩詞資料一篇之外,另外須自行準備一至二篇詩詞參賽。並於比賽的時候繳交,供評審參考,但事實是,無人繳交,因此參賽者上台後便朗朗吟誦起來了,然而我們三位評審雖竭心盡力,用心傾聽,沒想到,竟然「聽毋識」,只見小朋友們擺首幌腦,不停吟誦,但不知所云,問問鄰座,兩位評審是否聽懂?結果跟我一樣,只見他們搖搖頭,苦笑一翻。

這問題可大了,怎麼會這樣呢?用客家語吟唱詩詞,竟然聽不懂,這又怎麼評審呢?客家語推動成這副德性怎麼回事呢﹖據我了解,可能的原因是:

古典詩詞是用古時北方官話撰寫的,適合用北方官話語系來吟唱,並不適合用客家語或閩南語來吟唱。好比客家語「尋頭路」(找工作),「暗晡頭」(晚上),試用國語念看看,像話嗎?或用閩南語念看看,誰聽的懂呢?又如閩南人的歌仔戲裡的唱詞,因為是用閩南語撰寫的,用閩南語吟唱,當然像行雲流水一般,曉暢自然,易聽易懂,如改用國語來吟唱,一樣顯得聱牙不順,譬如閩南語的「知」和「來」是押韻的,旦如果用國語來念,就不押韻了,發音差別也大。

因此舉辦客家語詩詞吟唱,所選的題材就應該配合鄉土性,也就是應該採客家人所撰的詩詞,這樣才能唱的親切,吟的自然。也唯有如此評審才能勝任愉快。至於朗讀部份也一樣,所採題材必須考慮鄉土性,問題是目前有用客家語創作的古典詩詞嗎﹖。

題材的問題

誰都知道在台灣的客家語有兩種腔調,一是四縣,一是海陸。這兩種客家語腔調語音,差異甚大,有時甚至無法溝通,這次朗讀題材,國小組有九篇,國中、高中、教師組各有八篇,多數是歌(童)謠,一部份是散文,雖然多數是客家語音,但很明顯的多數是海陸語音,譬如:「恁細膩」、「細哥轉來」,就是海陸腔,卻要發四縣腔的小朋友或國中生來唸,表面看來這也是用客家語唸客家教材,但事實一如前述,就如同用客家語唸國語教材一樣,讀來怎會自然、親切呢﹖這對推動客家語沒有正面作用,甚至可能是一種傷害。因此筆者建議:在四縣地區舉行鄉土語文競賽,就採四縣腔教材,在海陸地區就採海陸腔教材,這點務必請主辦單位要特別注意。

同樣的,以後舉辦台灣地區鄉土語文競賽時,應注意(最少要考慮)腔調差異的鄉土語言,不但要注意題材與參賽者的配合問題,而且評審者的母語專長也應一並考慮。一位專發海陸腔客家語的評審者,如評審發海陸腔或發四縣腔的參賽者,他會認同哪位參賽者呢﹖這顯然是一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呢﹖這裡不贅言,請主辦單位於比賽之前及應擬妥公平、合理的可行辦法。這些題材與次方言配合的問題不加以解決,有可能變成推動母語的障礙。

閩南語在台灣,基本上沒有腔調的問題,但客家語卻有兩大類,而且差異甚大,應該區分為兩大類才合理、公平。

力求語調通俗,不強求語音標準

語言的功用在溝通;推動客家語的目的,在保存客家語,就像保護即將滅絕的野生動物一樣,野生動物一旦滅絕,從此便在地球上消失,永不復生;語言也一樣,今天我們努力推動保存客家語,也僅僅希望保存流傳長久的語言而已!保存的最佳辦法便是讓他實用化、普遍化,簡單說便是要讓客家人就用客家語溝通。因為過去國語的強勢,所以部份方言,尤其是弱勢族群的方言像原住民、客家人的母語幾乎要滅絕了,現在主政者能覺醒,回頭注意方言的保存,用心推動母語,基本做法是從學校做起,而最常見的方法是,舉辦語文競賽,項目如前述,像朗讀、演說、詩詞吟唱、講故事比賽等,或是列入正課予以施教。在學校推動母語教學,指導教師或評審者,多數會要求語音的標準。筆者認為,應要求語音標準的是共同語言_國語,因為這是各族群共同使用的語言,當然應該要求標準。由於各族群的語音千差萬別,發音方式更是南轅北轍,歧異甚大,作為各族群溝通用的共同語言,當然應該力求標準,而且共同語言多數從頭從小學起,要求語音標準乃是極自然極必然之事,但客家語、閩南語或原住民語,只是從小牙牙學語由父母長輩親自教導,或與同族群親友交談所發的鄉音,教者的語音則是因人而異,但基本上是大同小異,所以講方言我們只要求,能說聽懂即可,不必斤斤計較語音的標準與否﹖何況同樣是客家語的四縣腔,在內埔的腔調與新埤就不一樣,譬如:「紙」,內埔人說:「tz」(類似ㄗ),新埤人卻說:「ji」(類似ㄐ),用詞也不同,譬如北部客家人說「落水」,南部客家人則說:「落雨」;又「真漂亮」,有人說:「蓋婧」,也有人說:「蓋鬧」。哪一個語詞才標準呢﹖筆者認為除了不能說:「真漂亮」(因為這是國語)之外,說「蓋婧」,說「蓋鬧」都算是正確的客家話。

所以今後不管舉辦鄉土語文競賽,或正式上客家語課,僅須要求參賽者、學生,能說通俗的客家話便可以了,不宜要求、強調「標準」,以免節外生枝,治絲益棼,增加無謂的困擾。

以口語為主,不因文害語

此次鄉土語文競賽,有朗讀、演說、口說藝術、詩詞吟唱等四項,其中朗讀及詩詞吟唱都備有「文題」,朗讀有朗讀的範文,詩詞吟唱有詩詞吟唱的「題材」,筆者發現這兩項競賽所使用的題材或範文,感受頗深。

先說朗讀題材,有文有謠;所謂文,是用客家語撰寫的文,而謠則是童謠歌謠,是用客家話翻譯而成的謠。令人感到難為參賽者,因為不管是文或謠,為了遷就客家語而將國字生吞活剝,硬塞猛套,不但產生許多澀字怪詞,而且讀起來古怪彆扭,我真懷疑這些參賽的小朋友,沒有老師從旁指導是否看得懂,是否會念﹖譬如:
  水(抬水),兜凳(提凳子),麼人(什麼人),拈到(撿到),犀豬(殺豬),堵堵播出(剛好播出),忒久(太久),恁近(這麼近),毋壁(不行),頭擺人(古人),尋頭路(找工作),樣般(如何),不係(不是),頭那(頭顱),分人介印象(給人的印象)等等。

再說詩詞吟唱比賽所採用的詩詞,一律是古典詩詞,如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又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讀者們,請你用客家語朗誦看看,或吟唱一下,這千古名詩能吟出什麼客家韻味來呢﹖拙見是,客家語的保存與推廣,最好考慮語文分開,而且從語著手,以語為重點,如果辦理鄉土語文競賽,可以只辦演說、講故事、數來寶甚至辯論,至於必須靠文字為媒介的競賽如:作文、朗讀、詩詞吟唱等最好暫停舉辦。等到推動客家語有了相當的成果之後,或客家文學作品有可觀的成績之後,回頭再推行客家文。這好比一個小孩離開母體之後,牙牙學語,是先學「語」,至於「文」則要等到語有了相當的基礎之後再學習。

關於客家文學創作、推動與發展,是屬於另一範圍,本文暫不贅敘。

由學校推動,從家庭著手

一個人的語言學習,首先從家庭開始,尤其是母親,所以我們稱孩子首先學習的語言叫做母語,(當然母語可以是北京語、客家語、閩南語、甚至是排灣語、魯凱語)到了適當的年齡,再學習共同語言_國語。

目前在學校使用國語教學,這是因為台灣地區母語種類甚多,自有推動共同語言的必要,這好像度量衡制度一樣,重量單位有市斤、台斤;長度有英尺、台尺,顯然有必要有一個共同的標準,於是有公斤、公尺的產生。語言方面也一樣,在五花八門的方言中,國語必須被各族群尊重和共同使用。

語言的學習與使用,最重要的兩個場所便是家庭和學校 ,前者是母語開始學習的場所,後者則是國語學習的重要場所,所以鄉土語言的推廣與學習,也離不開這兩種場所。

具體做法是,就像當年推動國語一樣,國語教學當年在學校是怎麼進行的,母語教學便怎麼進行,諸如定期舉辦各項語文競賽,此外最好另外再安排一節或兩節母語課。

另外教師務必鼓勵小朋友在家裡和父母兄弟交談時,必須使用母語。也要家長密切配合,要求小朋友在家裡必須說母語,因此教師除了指導小朋友說母語之外,還必須隨時與家長配合,同為母語的推動而努力。

由老人示範,從小孩教起
目前母語教學重心全在學校,而方式多固定在舉辦朗讀、演說、說故事等「制式」項目,因為指導教師幾乎全是國語老師,說國語當然沒有問題,但改口說客家語時就不免會說成國語式的客家語,或混雜客家語與國語了,甚至不能說出通俗、純正的客家語了。譬如「蓋累」硬說成「疲倦」,「時常」又說成「時候」,「毋辜」說成「可是」,根本就是將國語的語詞用客家語翻譯而成,將客家語推動成這副德性,實在是愧對列祖列宗啊!
以筆者拙見,應該將推行的重點移向社區中的中、老年人,而且是不會說國語的中、老年人,因為他們的客家語不曾受國語的干擾,能說純正通俗的客家語。由他們示範說純正的客家語,甚至可以請他們到學校進行「講古」、「對話」教學,這是完全用直接教學法,不必經過翻譯過程的直接學習。就像平地教師到山地學校,擔任一年級的教學一樣,所使用的便是直接教學法,原住民小朋友不是一樣可以學好國語嗎﹖而客家小朋友本來就有客家語的根底,要透過直接教學法學好客家語,應是類似順水推舟,輕而易舉的事,也唯有這樣的學習才能說得一口流暢自然、通俗純粹的客家語。

結語
    鄉土語言之推動,最重重要的目的,是為保存先民代代相傳的語音,各種鄉土語言,均有其特性與特色,其可貴處可視為國家文化,民族遺產,好比瀕臨絕種的稀有生物,一旦滅絕,從此消失於地球中,永難復生,多麼可惜啊!所以鄉土語文,事實就是復興固有文化,保存先民遺產,自是任重道遠,不可等閒視之。

    推動鄉土語文,不是搞族群運動,分化族群;相反的是為了尊重族群,融合族群,因為培養珍惜鄉音,認同母語,進而以同樣的態度尊重學習他種鄉土語言,甚至鼓勵彼此學習,各種鄉土語言是可相容甚至相融的,一如男性與女性,性別上是相對的,而實質上彼此是相融相洽,甚至是相輔相成的,當然這種觀念的建立,必須從學校教育著手。

    總之,鄉土語言之推動是為保存文化,豐富語言內涵,蓬勃語言生態,進而親和鄉親族人,並凝聚族群、親和族群,極神聖而重要。


来自:http://circ.tmtc.edu.tw/cgref/text/h/h4/03.doc

[ Last edited by hcb8188 on 2005-1-28 at 16:25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8 22: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