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4 21: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行吟石城之二·走进堂下村
[ 作者:龚文瑞 来源:本站原创 2005-1-6 值班编辑:龚文瑞 ]
--------------------------------------------------------------------------------
历史上客家人进出石城境地的古驿道有十数条,最重要的路线有四条,其一,从广昌县驿前乡至石城小松镇至县城闽粤通衢至通天寨黄屋村至福建省宁化县石壁乡禾口村;其二,从小松镇至高田镇至岩岭管理区上柏村过永宁桥至福建宁化县安远乡;其三,从小松镇至高田镇至岩岭管理区礼地村至福建宁化县和龙乡;其四,从广昌县驿前乡至石城木兰乡至高田镇至岩岭管理区堂下村至福建宁化县和龙乡。这四条客家人迁徙的重要路线上,有无数的客家文化精粹,除了县城的闽粤通衢、镇武楼、李猎石、通天寨和“姑岭桂月”、“琴江倒影”等著名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之外,沿途还随处可见如散珠碎玉般洒落的客家古村落、祠堂群、老围、风雨亭、旧木桥、古墓、古庙、古树等等客家历代先民创业或行旅留下的生存、生产、生活实物,令每一个走上石城古驿道的人,无不为石城的客家文化内容之深厚而心生感慨,情怀激越。
其中,客家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当数高田镇岩岭管理区的堂下古村了。
这是一个貌似平常却曾经藏龙卧虎的小山村。几棵巨枫在翠竹中泛着异彩散落村头,一条溪水蜿蜒淌过纤陌人家,名字雅雅的“川至桥”从溪上横跨,将古驿道延伸往宁石交界的大山深处,五幢宋明时期的祠堂流放着千年古风,矗立于溪边山脚……今天的堂下村,虽说不上风景如画,然而,却让人透过仲冬的寒流冷风,非常容易感觉到氤氲在村落四处的文化古韵。直到我们完全走进堂下村的峥嵘历史,方才明白这氤氲的文化古韵并不是空穴来风,历史曾将辉煌的一页予以了它,北宋时期这里诞生了赣南最早的教育家、图书收藏家——一代大儒温革!
堂下村乃石城温氏祖地,开山祖乃温同保,一介教书先生,传说其五世祖曾为唐宁都县令。同保公在往宁化去的古道上择中了一块风水宝地,此地古柏参天、野芋丛生、溪流潺潺,更为难得的是溪流边有一巨石形似如龟,寓意甚好,令同保化喜悦不已,于是,公元909年,同保公举家从石城丰义迁居柏林野芋窝。
时光走过近一百年,1006年的一个吉祥之日,野芋窝里传来一声尖锐的婴儿哭啼,令这块土地千年来享不尽荣耀的温革(字廷斌)出生了。温革生性宽厚仁义,正直厚道,聪明过人,极喜读书,饱读典籍,至少年时,其善读的名声已响遍乡里四邻。然而,似乎天公并不作美于他,乡试成绩优异的他,在京城开封的考试却屡屡未中。1036年,就在温革第七次京试失败后,冷静思考后的他做出了人生重大选择:“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孙。”遂立志办学。他投以巨资,将当时“国子监所藏之书市上有售者尽购以归”,并在野芋窝的柏林丛中建藏书楼“青钱馆”及“柏林讲学堂”,另有洗砚池、膳食房等附属建筑。青钱馆的名字有些来历,传说当年温革在柏林掘地建藏书楼时,意外获得五万铢钱币,温革认为这是祥瑞之兆,是上天在帮助他成就这番事业,乃取藏书楼名为“青钱馆”。自然,柏林山上的讲学堂的建立,也使这一带的地名发生了改变,原来粗俗的野竽窝从此改叫做堂下。
一时间,石城境内乃至赣南诸县并衍至闽粤四方学子接踵而来,纷纷投身于温革门下,一个荒僻之地兀然成为声震北宋朝野的学院圣地。由于温革的青钱馆藏书量富过国子监,北宋时期席子享有“江南名楼”之称。许多官宦及读书人不畏山高水长,纷至沓来堂下村,一睹山村书院风采,也借机与温革交流学问,并到他的青钱馆里饱览群书。这其中,最著名的两个人物是北宋名儒、人称盱江先生的南城李观(字泰伯)和李观的高足、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他们二人为温革的精神所感动,交往之中遂成密友,并各自为堂下留下了墨宝。李观为青钱馆撰联:照榻有嫦娥齐问天香消息;登楼无俗客共谈花样文章。曾筑则有感于柏林讲学堂鸿儒往来的情景,赠堂名为“雅儒馆”,并高度赞扬温革“自此遂开首办图书馆讲学堂之先河”。于是,这一方山水,在温革的教化下,文风昌盛,气象日新,有人颂之:“使简陋消于醇雅,鄙俚化于诗书,风化肃然,其业绩流惠四方化及乡党……”朝庭闻讯,甚感欢慰,遂敕封温革为大儒祀乡贤。至今,在温氏家庙和温氏宗祠里,“大儒”、“乡贤”、“雅儒堂”等昭示着那段辉煌的匾牌仍高悬着,彰显着温革的不朽和岁月的久远。
1076年温革逝于柏林,葬于湖坑(今巨墓犹存)。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使他的弟子遍及朝野,他本人也因此被《宋史》、《大明统一志》、《江西通志》、《赣州府志》、《石城县志》记载,成为千古流芳的一代伟人。而且因为受温革办学堂的直接与间接影响,石城的文化教育之风日渐昌盛,他之后共出了24名进士(他之前仅两名进士),便是今天,小小的石城县,每年高考录取率仍高居全市前列。文化风气,世代相传。一代乡贤温革,不仅是七万石城温氏后代之荣耀,也是整个石城乃至赣南之荣耀。
温革当是赣南客家人的骄傲,称其为赣南教育第一人丝毫不为过。与他同时代的理学师祖周敦颐(1017-),也是赣南教育的重要开基人与传播者,但与温革比较,显然周稍后一点。1045年周敦颐由分宁主簿调任南安军司理参军后的第二年才与程颢、程颐有了师生关系,1062年任虔州通判时才与赵清献在水东玉虚观开办清溪书院(后为莲溪书院)开始正式办学堂。而温革在1036年便创建了柏林讲学堂与青钱馆了。
可惜,南宋灭亡的钟声竟波及这大山深处,金兵的铁蹄将柏林这片文学胜地践踏成平地,雅儒堂不再雅儒,青钱馆不再藏书,柏林被焚……书香飘渺,只有一流溪水依旧淙淙,两口唐朝古井一饮一用的功能划分未改,还有关于温同保宁化虎形墓中金棺悬葬、温革柏林办学及湖坑自觅“乌鸦落土段”的传说依旧…… (编辑:龚文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