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02|回复: 0

【转帖】少数民族在梅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0 19: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数不多种族多 相处相融一首歌
少数民族在梅州
2005-01-10


  
                          本报记者 张远明 通讯员 饶明新


       梅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在这片土地上也有不少少数民族的成员,他们往往就在我们的身边,和我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和我们一道用智慧和汗水共同装点梅州大地。但长期以来客家民众对他们知之甚少。
       记者在全市人口普查的资料上了解到,现在我市境内居住的少数民族有畲、壮、瑶、满、回、苗、黎、侗、彝、藏、京、水、蒙古、土家、高山、朝鲜、布依、哈尼、锡伯、傈僳、仫佬、维吾尔、哈萨克等23个,约有3000多人。全市各县(市、区)均有分布,其中丰顺县潭江镇凤坪村是我市畲族同胞居住的唯一少数民族聚居地。除凤坪畲族外,我市境内的少数民族同胞大部分是因工作和婚姻关系而来梅的,还有一部分是解放初期随南下大军来梅的。据了解,仅梅城江南片就有好几个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同胞有20多人。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大部分已经汉化,与汉族同胞特别是梅州居住的客家人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有在他们记忆中和他们的祖辈身上才能找到自己本民族的特征。
      记者在梅城一家新闻单位找到一个去年刚到梅州的年青小伙子王先生,他是云南大理白族人,大学毕业被招聘到梅州工作。据他介绍,大理白族在当地有许多本民族的传统活动,其中“三月街”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举行,是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规模最大的少数民族物资交流盛会,白族同胞男女老少身穿民族盛装,在苍山洱海之间贸易买卖,并伴有龙舞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活动。白族小伙子忠于爱情,王先生在大学校园里谈上了一个女朋友,这对年青情侣通过真诚积极的争取,感动了招聘单位,终于双双来到梅州同一家新闻单位,现在他们正在梅州这块土地上谱写他们的爱情和青春之歌。
       家住梅城新中苑的刘爱华女士是湖北土家族人,1994年随丈夫陈先生一道来梅工作。土家族同胞崇拜白虎,长年供奉虎雕,婚嫁时男方正堂方桌上还要铺虎毯。男子头裹“人”字形青丝或白巾;女子上衣短衫右衽,领镶“三股筋”(三条花边),下穿褶多而直的“八幅罗裙”。娶亲时新娘坐花轿,吹打送嫁。刘女士说,现在这些服饰和风俗要在本民族聚居的乡村之中才能看得见。刘女士来梅已10年,早已习惯了客家风俗,目前丈夫在一所中学当老师,自己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女儿自幼聪颖,现已考进华南师范大学就读。
       在梅城,记者还找到畲族蓝氏三兄弟,长兄蓝浙江、老二蓝安徽、老三蓝锦辉,兄弟三人都是从凤坪来梅经商做工的。蓝安徽夫妻在市政府附近开办畲山茶行,经营自己家乡出产的高山无污染绿色食品手工单木丛茶,长兄在一家印刷厂做工,弟弟自己开店修理摩托。过去,畲族同胞不论男女服饰均是土布衣裳,丝线镶边。未婚女子前额有刘海,齐耳短发,头盖方巾绣帕,已婚妇女长辫盘髻,红绳裹簪。婚嫁之时,男方到女家接亲,女方派兄弟(名曰送嫁舅)及女友送行,打伞步行到新郎家。当晚,族中青年男女对歌闹洞房,翌日清晨新娘才与夫家亲人及族戚亲邻举行奉茶敬烟等见面仪式。因图腾崇拜盘瓠,族人忌吃狗肉,忌用脚踏碓。现除本族语言和一些婚嫁习俗仍有保留之外,其他习俗已与一般客家人无异,服饰亦均为汉族服饰,喜青、蓝、黑色。
      丰顺凤坪畲族是很早以前从浙江、福建一带搬迁而来的,现有2个村民小组,71户共400多人。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条件恶劣,这里的畲族同胞生产生活十分艰苦。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扶持下,凤坪村的生产生活得到不断改善。据统计,从1998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先后照顾拨款200多万元帮助凤坪村发展各项事业。目前村里已修建了村委办公楼、畲族学校、卫生所、牌楼、水泥村道等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畲族同胞大部分用上了电视机、洗衣机、程控电话。畲族同胞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生产,现全村种植茶叶1500多亩,其中优质高产的“黄枝香”、“白叶单木丛”茶园有200多亩,仅茶叶一项户均收入可达万元。畲族同胞的政治地位也明显提高,多年来市县镇的党代会和人大、政协先后安排畲族代表(委员)共有9人,民族宗教工作部门也配备有畲族干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17: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