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是"天上有雷公,地上有舅公",请看看这篇畲族的文章,对大家也许有启发.
--------------------------------------------------------------------------------
略论畲族社会生活中的母系制残余
一、引言
翻开人类文明史,我们知道:母系氏族公社晚期开始,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男女在社会生产中产生了
地位变化。私有财产的积累成为可能,社会逐渐出现阶级分化,父权制便逐渐取代了母权制。社会分工的进一
步发展,女性已较大程度上失去了她们在当时社会生产中最主要的谋生手段——农业中的主导地位,转而从事
采集、炊煮、纺织等次要工作,导致了母权制的削弱,并且开始“把妇女挤到了第二位。”(注: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58页,人民出版社,1972。)
畲族在本世纪50年代之前(本文以下论述的时间均指50年代之前,即公元1949年前),都以小家庭为社会
生产、生活的单位,已属于“父系制”的社会组织。但是,笔者通过对馆藏文物的考察及对畲族社会风俗的调
查、研究发现,在畲族父系制社会中,还保存着大量的浓厚的母系制社会的残余。它一直与父系制共存,“他
们互相斗争着,一个要保存自己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另一个则要削弱前者的这种地位。”(注:拉法格:《
思想起源论》,59页,三联书店,1962。)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类文明史问题,对民族学、民俗学探索多有
裨益。笔者拟就这个问题,谈点初步认识。
二、畲族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马克思指出:“在生产、交换、消费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就会有一种相应的社会结构的形式,就会有一定
的家族组织、阶级状况。”(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论的信》,第1页,人民出版社,1953。)
畲族的社会组织,社会生活虽然长期受周围汉族的封建文化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在清代中后期已经有
所汉化。但是,在社会组织中仍然存在着残留的原始母系社会痕迹。畲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组织是氏族,一
个氏族有祠堂(畲族的氏族大部分是原始的“祖担祠堂”,这是一种以一担竹箱为容具,内装氏族的祖杖、祖
图、祖宗牌位、族谱等,即为祠堂。有的村寨也建有祠堂)、祖坟、族谱、祖图、祀田,还有族规、家法。畲
族每年在清明节或冬至举行一、两次祭祖,商议氏族大事。畲民对氏族内的人称“自家人”,有相同的心理、
理念。
氏族,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有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也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但物质生活关系决定着精神生活关系,而社会生产关系又决定着物质生活关
系。畲族在过去历史中,社会生产相对低下,妇女与男人共同参加生产,因此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妇女与
男子摆到平等的地位,有时女子地位甚至高于男子。可举例如下:
(1)我馆收藏的一件清代畲族祖杖(征集于1959 年)其杖首“龙头”劲部刻有一个畲族孕妇的形象。说
明畲族早期尊崇女子,妇女在畲族社会有崇高地位。
(2)畲族族规规定:凡登记为本氏族的男女, 都有权参加祠堂的祭祖、会餐和分配祭礼品。说明畲族男
女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
(3)畲女和男子一样有排行次序,并能同上族谱。 畲族与汉族在排行与上谱上完全不同,畲女有排行辈
份,并能上族谱;而汉族只有男子有排行,有权上谱。
畲族排行中以“大、小、佰、千、万、念”这六个字用周而复始的方法来区别,但历来有雷无“念”、有
钟无“千”之说。清光绪三十二年版的《畲客风俗》中记载:“畲客自言雷姓分大小佰千万五字为行次,周而
复始……若蓝姓,则分大小佰千万念六字为行次……”(注:清、浮云(魏兰):《畲客风俗》,上海虹口顺
成书局,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九日版。)
畲女的排行是在娘家与同辈姐妹一起排的。畲族男从父系排行,女从母系排行,男子同辈一百人,从一郎
至百郎,女子同辈五十人,从一娘至五十娘。例如:
某畲女蓝姓,祖母辈为大字辈,为第五十个姐妹,称祖母为兰大五十娘;母亲为姐妹中第九十人,则其母
为兰小九十娘;其本人为同辈的第十二个姐妹,则称兰百十二娘;其女是同辈第二十五姐妹,则称兰千二十五
娘(但这种排位大号只是在死后使用的谥号)。
(4 )氏族中出生的孩子不论男女一样登记:据蓝周根先生所提供的一本“出生登记簿”记载:——村清
嘉庆壬戌年(1803年)登记出生有十人,其中女四人;嘉庆壬申年(1812年)登记出生二人,一男一女;道光
三年(1823年)登记出生二男。
(5)畲族男女同时参加图腾崇拜。 人类最原始的宗教形式之一就是图腾崇拜。从本质上讲,图腾崇拜就
是某一氏族认为人与某种动、植物或其他抽象物体如龙等之间存在着特殊关系。图腾崇拜是维系氏族公社的重
要因素,氏族成员以为某一图腾与本氏族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从而统一理念,在一个图腾之下共同生息。畲
族是信盘瓠图腾的民族(所谓畲族盘瓠图腾的探索将另文论述)。畲族祭祖,应该是举行人盘瓠图腾的学师仪
式,一定要有畲女参加,女的代表“西王母”,并有两个穿民族服装的“伴娘”,陪同“西王母”。如果没有
女子参加就不能做入教仪式(其畲族的祭祖的活动,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正规祭祖,而是“让祖宗知道新入教
者姓名,使祖宗的法术传给后来者”,故畲族称“学师传师”或叫“做树头”的一种学法仪式)。畲族对妇女
参加入教仪式较为重视,“他们认为妇女是一种神圣的和先知的东西;他们也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取妇女的意
见。”(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58页,人民出版社,
1972。)
(6)畲女的丧礼与葬俗与男子一样:畲族妇女死后, 跟男子一样,做三天三夜(学过师的)或一天一夜
的功德道场。畲族妇女亡故后,同样可上祠堂受祀,祠堂同样安放有如“兰大×××娘之灵位”,基碑同样刻
“兰大×××娘之墓”。不同于汉族妇女不受祀,墓碑仅刻××氏的情况。
恩格斯说:“神话中的女神底地位,表明早期女子还有比较自由与受尊敬的地位。”(注:清、浮云(魏
兰):《畲客风俗》,上海虹口顺成书局,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九日版。)畲族妇女在社会政治生活、社会组
织中有上述高的地位,是母系制传统势力影响的表现。
三、畲族的妇女在生产和家庭中的地位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中国妇女特别是汉族妇女受到封建伦理观念及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在家庭
生活、生产活动中,男子占统治地位,妇女只能屈从男子的意志。
而畲族妇女的情况却不同,畲族基本上体现男女平等观念,在某些方面甚至妇女占主导地位。首先,畲族
妇女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及物质交换,掌握经济上的主动权,因此在家庭关系上也占居较高的地位。具体表现如
下:
(1)畲女不裹脚。 妇女裹脚是封建社会夫权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妇女“三从四德”封建伦理的
精髓。它使妇女仅属于丈夫而没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裹脚不仅给妇女带来肉体上的痛苦和行动上的不便,而且
还是深重的精神枷锁。它剥夺了广大妇女平等参加劳动,参加社会交往的权利。从史料及馆藏文物证实,畲族
妇女从来不裹脚,跟男子一样参加生产劳动,男人能做的事,妇女也能做,甚至比男子更能吃苦耐劳。《畲客
风俗》记载:“畲妇赤足,不事包裹。畲妇天足,无缠足之病。”“畲妇在家,皆穿木屐”。“畲客夫妇并耕
。畲妇最勤,夫妇并耕而食,或犁或耨,无所不能。”(注:傅恒:《皇清职贡图》卷三,清乾隆十六年。)
《皇清职贡图》记载:畲族“妇以兰布裹发……常荷锄跣足而行,以助力作。”(注:《潮阳县志》卷八、俗
志、清乾隆、嘉庆。)建阳畲民“女子不缠足,不施膏泽,无金银佩饰,服色惟兰青与白,常披蓑戴笠,跣足
负来,日与男子同耕种”。“潮阳畲民”男女皆椎髻箕倨,跣足而行,依山而处。”(注:周荣椿:《处州府
志》卷十二,光绪三年。)处州府畲民“畲妇戴布冠,缀石珠,赤足负载。”(注:傅恒:《皇清职贡图》卷
三,乾隆。)
(2)畲女能上山种山、下地种粮,样样农活都会做。如犁田、 耙田、插秧、耘田、烧灰、割草、放牛等
。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存的《畲客风俗》一书中有一组插图,充分展现了畲女的劳动场面。
(3)畲女不仅能干农活,且采薪较有名气。早在明代, 太姥山一带的畲民以“樵薪为生”。清初时,福
州罗源畲民“力作采薪捕鱼,以供食用。”(注:杨澜:《临订汇考》《山川》卷一。)从事采薪的多为畲女
,她们特别勤劳,不辞劳苦,常带饭深山采樵。有“绿薄畲客饭,红叶女郎樵。”(注:徐望璋:《畲妇》《
处州府志,文艺志下》。)“衣冠斑□履苴芦,薪担压肩走风雨。”(注:屠木仁:《畲客三十韵》《处州府
志,文艺志上》。)“三五女负薪,鬻市两脚赤。”(注:郑培椿等:《遂昌县志》卷一,风俗、道光十五年
重修。)诗句,说明畲女艰苦樵薪的景象。图《山樵》,就描绘了二畲妇已在山上用刀起劲采薪,而一畲男子
才上山的场景,是最形象的说明。
(4)畲女在产品交换上也起主导作用。 畲女以自产的农产品去交换自己所必需的生活用品,如棉布、食
盐、铁器农具及大米等。《畲客风俗》中有两幅有关交换的插图:图《鬻薪》,二畲女以二担薪柴与汉族地主
换米,在举手比划讨价还价,而一畲男则在后面反剪双手,若无其事。图《换衣》画的是:二畲女,一畲女挑
两篮农付产品如蕃茹、鸡、蛋等,另一畲女背着小孩,正与汉人以农产品换旧衣、裤、鞋等。
(5)畲女在家庭中,也起主导作用。 清代郑培椿在《遂昌县志》风俗篇中记载:“其妇人为人家执爨薪
水独任,余夫事肩与助力。 ”(注:《建阳县志》卷三,风俗,民国。)说明畲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独任”
讲出了畲女重要的家庭地位。
(6)畲女能自由参加社会活动。 畲女喜欢自己自由参加如赛歌会和畲族传统节日——正月半、三月三、
四月八、八月十五。走亲访友也以畲女出面为多。
笔者在畲族人士配合支持下,采录了部分畲族传统山歌,其中有关生产的几首节录于下:
《种田歌》节录:
新年过了月半来,公婆割草烧秧灰;
男人犁田女割草,男人插秧女插灰。
此首山歌讲备耕生产。公婆、畲族指的是夫妻。插灰,指用泥灰塞秧根,也是农活。
《时辰歌》一节写道:
卯时食饱郎先行,千万不与女人平;
男人多做女人活,女人迟来养头牲。
另一首来自景宁的《时辰歌》是这样写的:
卯时食饱郎先行,千万莫对女人讲;
男人多做男人事,贤娘饲猪你先行。
此首山歌道出了畲族女人不但要从事田间劳动,还要在家带孩子,养牲畜等。劝说男人多出力代女人做事
。
《劳动歌》节录:
与娘作田上下界,娘禾更大郎禾细;
小娘禾木种何食,郎子禾细欠人债。
有关地方志及早期资料中,也有为畲族劳动写照的诗歌,现抄录二首于后:
(1)云和县:
四面塞山两道溪,溪山深处几群黎,
除荒蠲赋思常渥,破屋颓垣筑未齐。
祗有茅棚藏牝犊,更无篱落隔邻鸡,
佃田多是盘瓠种,两遇夫妻尽把梨。
(2)遂昌县:
盆陀之后亦编氓,百亩夫妻事并耕。
人不厘居无力役,田从主赁省官征。
麻衣粗织神农制,绣帻高粒帝当甥。
四、畲族母系、父系并存的家庭
我们把畲族社会的母系、父系并存家庭,简称为双系家庭。笔者的调查结果及蓝先生的调查显示:畲族社
会中,母系家庭加上双系家庭所占的比例很大。
蓝先生曾于1987年在浙南的丽水、松阳两市县的6个村60 户的调查,笔者于1987年、1992年、1997年先后
3次在丽水的几个畲村15 户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共调查75户,其中母系家族有19户,约占25.33 %;双系
家庭28户,约占37.33%;父系家庭28户,也只占37.33%。可见母系加双系家庭合计约占62.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