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韩江不肖生

【原创】12月10日上午岭南客家文化风情节开幕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4 11: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雨后梧桐 at 2004-12-14 11:16
咦?有个观众很像我们社区的秋水呢。
那天听到腰鼓队在大声地喊“祝贺!祝贺!……”的时候,我浑身鸡皮疙瘩都起了,不知道是激动还是感动还是因为什么原因。
难为她们了,在那里捣腾了那么长时间。太阳也挺大的 ...



女子腰鼓队的人用普通话喊:“我是客家人,我爱大中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4 11: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韩江不肖生 at 2004-12-14 00:20
]http://kejiawc.vicp.net/wc/up/upload/upfile/soft/200412132344340Dsc02995f ...



大家看到的主持人廖再烈的那张PP会不会图不对文啊??我在单位的电脑上看到这张竟然跟下面的女子腰鼓队的PP一模一样,但查了图片地址又不相同,昨晚在家里上传后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只是稍为修改了一下说明文字。奇怪??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4 11: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冰子静雅 at 2004-12-14 10:46
从客家文化风情节上购得的客家专题摄影画册


在哪里有得买??


这本书的摄影者是王粦,63年出生,惠州人,这本书里面说明文字有中英文,有平装、精装两种版本,平装99元,精装138元,我买的是平装版的,当时一下子买了两本。

书店应该有得卖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4 11: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韩江不肖生 at 2004-12-14 11:20
女子腰鼓队的人用普通话喊:“我是客家人,我爱大中华”!!

看来今后客家风情节还要认真筹备,真正办出“客味”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4 11: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zmy at 2004-12-14 11:47
看来今后客家风情节还要认真筹备,真正办出“客味”来。

应该叫五华的“旱船”队去,
叫大田的“竹马”去。。。。

周屋要举着”细柳武功。。。“之类的招牌才行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4 11: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华竹马舞


2003-08-25


--------------------------------------------------------------------------------

竹马舞主要流传于五华县北部的新桥、岐岭、华城、双头、潭下等镇,至今有500年以上历史。竹马舞的道具除竹马以外,还有舆车、浪伞、鲤鱼灯、鸡灯等,竹马一般用竹篾扎成骨架,外面糊纸,缝布围脚,中间上下穿空,舞者主其中,系竹马于腰上,手提缰绳,如骑马状。舞时,表现骑马徐行、疾驰或跳跃,动作既轻松活泼而又威武雄壮。两匹马时分前导,时分两侧,示其武士护卫身份。表演时,“马”走,“车”行,“旗”飘,“伞”转,鼓乐齐鸣,歌声响亮,很有节日喜庆热闹气氛。
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五华竹马舞起源于古典神话《封神演义》,表现周王伐纣时,土行孙与邓婵玉的奇异姻缘故事。说的是姜子牙施展法术,以旗杆竹扎成竹马,以绿竹制成鲤鱼灯、鸡灯、鹅灯、鸭灯等为迎亲礼品,命善土行的土行孙推彩车,邓婵玉坐车中,称为竹马娘,命上大夫散宜生擎幌伞,为新娘遮阳,西岐将官武士,骑着竹马,吹吹打打,前往迎亲。他们抵达邓营后,战胜伏兵,终成土行孙和邓婵玉的奇异婚事。现在的五华竹马舞,保持了竹马舞的制作和表演的传统性,歌颂纯真爱情等思想内容。
如今五华竹马舞的每一个竹马班,都善于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在同一竹马曲调中,填入新词,虽表演形式变化不大,但内容都是全新的,所以常听常新。

http://cache.baidu.com/c?word=%D ... b=39&user=baidu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4 11: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的“狮舞”活动


2004-01-24


--------------------------------------------------------------------------------

梁德新

    梅州客家地区的狮舞活动是在春节期间,时间是腊月二十五至年初五。此时城乡各地的公共场所都有狮舞活动。狮班的规模大小不等,但最小都得有8个人,扮狮子2人,扮大头和尚1人,扮猴子1人,打锣鼓的4人,名气大的狮班被人请上门表演。有些小型的狮班则走村串户为每家拜年得取主家的红包钱。
    旧时,乡村各有自己的狮班(许多狮班同时也是武术班)并在自己的范围内活动,主要是春节期间贺年,闹元宵,以及受人雇请为各种喜庆活动“打狮”,送去热闹与吉祥。
    梅州的客家狮舞,有独特的表演程式。狮舞开场之前,一般都有一套武术表演,包括拳术和刀、枪、棍等器械。狮舞的表演动作有搔痒、舔毛、打滚、抢球等动作。戏耍狮子的是一个戴大头面具、拿大蒲扇或拂尘的“笑和尚”和一个调皮的猴子,直到把狮子戏弄得发怒,才东躲西藏而罢手,整个表演生动有趣,令人捧腹。
    有的地方逗引狮子的叫“狮子郎”,手拿五彩球。舞球的动作有摇球、转球、抛球等数十种。狮子的表演动作有跳跃、跌扑、翻腾、直立、盘桥探海、走梅花桩、窜桌子、爬梯、走索、叠罗汉等,并多有武术、杂耍穿插其中。
    在众多的狮舞中,数仔狮灯最具客家特色。仔狮灯又名“仔狮戏球”,流传于大埔县的青溪、长治、湖寮等地。仔狮一般为一青一红两只。仔狮的制作很特别,狮头、狮尾用篾扎纸糊而成,腔内点灯。狮腰为若干篾圈,用线连成一串,并系绳索,穿过前脚、口腔、腰部,与狮尾连接。以细棍两根支撑头尾,一人执棍操作,表演小狮子的各种动作,憨拙顽皮,十分可爱。特别奇妙的是戏耍绣球,表演者操纵狮子首尾开合,使狮腰伸缩,不仅体态多姿,而且带动绳索暗中牵引,表演仔狮戏球,时而口含,时而脚抱,时而抛接,时而绣球又滚落地上,活灵活现,观者叹为一绝。原先操狮者本人并不参与表演,只如同操纵木偶,后来才逐渐多了一些舞蹈身段,有的还有音乐伴奏。现在,“仔狮灯”已由广场表演发展到舞台表演;由独舞、对舞发展到群舞。
    梅州各地的狮舞在解放前后都有活动,因“文化大革命”中断了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后各地狮班又恢复活动。狮班都是群众自发组织的,道具经费靠自筹或华侨、富户捐资。狮班农闲排练,节日期间活动,为多姿多彩的客家文化增添了一朵花。


http://www.pynet.net/show.aspx?id=227&cid=89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4 12: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狮班的规模大小不等,但最小都得有8个人,扮狮子2人,扮大头和尚1人,扮猴子1人,打锣鼓的4人,名气大的狮班被人请上门表演。
================================
以前过年的时候,我们都要打锣鼓的,只是最近二三年,没有而已。

我是个铜鼓手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4 12: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几个看画展的观众分明就是秋水和hcb他们几个.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4 13: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梧桐,你的眼真尖,我和HCB的侧面你都认出来了。哪天由于时间关系,都没有好好的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4 13: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zmy at 2004-12-14 11:47
看来今后客家风情节还要认真筹备,真正办出“客味”来。

经过这届的失败教训后,下届还能不能办下去都是个问题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4 13: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台下的观众比较少,比较冷清呀。礼仪小姐也没精打采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4 13: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客家特色又没有高质量高水平,没人会感兴趣。
这么好的活动被搞得不轮不类,别人再看客家人的笑话呢。

[ Last edited by cccce on 2004-12-14 at 13:43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4 13: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韩江不肖生 at 2004-12-14 11:20
女子腰鼓队的人用普通话喊:“我是客家人,我爱大中华”!!



应该是爱我大中华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4 13: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唔声唔声正先生 at 2004-12-14 13:35
经过这届的失败教训后,下届还能不能办下去都是个问题啊

毕竟是第一次,要相信会越办越好的!前途一片光明,形势一片大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11: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