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12-9 15: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壮族历史
贵州壮族自称布也依。据史志记载和民间传说,大约在元、明时期,先后来自邻近的桂北各县。清《黎平府志》说:“僮苗系由广西迁来”。《贵州通志·土民志》也说:“僮家者乃西山阳洞之土人,即广西僮蛮也,……其语言饮食与广西柳州夷同”。又云:“ 、伶、侗、瑶、僮六种,杂居荔波县。”从江壮族中的莫、韦、梁、黄等几个大姓,各自的《祖公歌》都说是从广西迁来。如莫家说,其祖先是由南丹州来的,黄、梁、韦等姓以及荔波的何姓则说是来自广西环江县。至于独山县境内的壮族,大多是在建国前后才陆续从南丹、环江、都安等地迁来。
贵州壮族多居住在边沿山区,经营农业,以水稻为主。建国前的社会经济和周围兄弟民族一样,都已进入了封建社会的中期阶段。农村的地主富农约占总人口的10%左右,而占有土地达33%以上,贫雇农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只拥有土地的三分之一上下,其余为中农阶层。地主富农的剥削方式,主要是实物地租、放高利贷和雇工三种。由于山区闭塞,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生产力低,因而整个农村长期过着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生活。大多数农民生活艰苦贫困,尤以从江壮族地区最为突出。他们除了受本地地富剥削之外,还时常遭到外地客商的欺诈盘剥,进行不等价交换。每年逢青黄不接之时,许多客商乘机进村放借盐巴,到秋收后则变本加利,收取禾谷、大米或银子。而且地主与官商又往往互相勾结,利用权势垄断盐巴和奇缺日用必需品,采取欺压手段收购农林产品,对广大农民进行掠夺,谋取暴利。此外,还有官府的各种苛捐杂税、拉兵派款、临时的各种摊派,更是层层加码,致使壮族人民年年处于饥寒交迫之中。民间有一首苦歌,生
动地描述了农民的苦难,“口朝黄泥背朝天,农民苦难有谁怜。五荒六月饿肚子,十冬腊月围火眠。客商斤盐换斗米,官府杂税又苛捐。官商个个如猪胖,百姓饥寒度终年”。
新中国建立,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使壮族人民在政治上得到平等,经济上得到发展,生活上得到不断的改善,文化教育事业也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根据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从江县先后成立了平正、秀塘、刚边、尧贵、宰河、高武等六个壮族乡,从此,壮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壮族乡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