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11-13 18: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骑楼今安在
--------------------------------------------------------------------------------
2003年09月21日 07:42 晶报
沿海的骑楼,初步划分为闽派和粤派。闽派骑楼由于受当地传统木雕技艺的影响,骑楼立面上堆满了浮雕图案。粤派骑楼以广州为中心,由于历史较为久远,多以岭南风格为主调,兼有满洲风格和欧式风格。
听“老宝安”说,以前的东门老街有很多漂亮的骑楼建筑,上面住人,下面是商铺和人行道。临街的骑楼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的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的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骑楼作为南方沿海地区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以前在深圳地区也很普遍,经过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旧城改造后,旧骑楼在深圳特区内几乎绝迹。只有特区外的少数地方有幸存下来的一些,像观澜、平湖。
经过九十年代末改造一新的东门还有骑楼吗?现在的东门步行街区也有众多商铺的二楼向人行道伸出,底下是人行道,伸出部分有柱子支撑。请教了建筑专家,专家说可以算是骑楼建筑。但是至少它已经不是旧深圳那种中西结合的传统骑楼了。
深圳市博物馆张一兵博士认为,深圳西部和东莞东部有共同的衣食住行,共同的风俗习惯。在全国范围内也只有东莞东部的建筑风格和深圳西部是基本相同的。今天的东莞莞城还有一些骑楼建筑保存完好。所以如果我们想知道深圳以前的骑楼是什么样的,可以跑到东莞去看一看。何为骑楼
骑楼,《现在汉语词典》如此解释,“〈方〉楼房向外伸出在人行道上的部分。骑楼下的人行道叫骑楼底。”根据深圳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饶小军教授的描述,骑楼必须具备以下要素:必须是楼房,楼房向外伸出部分必须有柱子,底层是人行道和商铺。骑楼的渊源
对古建筑深有研究的张一兵博士认为,骑楼这一建筑形式大概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从东南亚传入我国沿海地区。在古代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和东南亚的建筑传统是悬空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发展走向不止一种,骑楼的来源也不仅仅是干栏式建筑。骑楼式建筑可能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变体。骑楼是一种商业街区建筑,它的演变可以这样来推测,古代人们进行商业活动时摆一个货摊,上面搭一块布或一个竹棚用来遮阳遮雨,后来,货摊演变为商铺,上面搭建的临时建筑也就转化为永久性建筑。在先秦文献中有“日中而市”的记载,日中就是中午,太阳很晒。
饶教授把骑楼式建筑的渊源追溯到了欧洲———先从欧洲传入东南亚,再人东南亚传入我国。骑楼这一建筑形式带有殖民地建筑色彩(没有贬义),是由华侨和西方人带入我们国家的。在《老东门墟市图》前驻足
现在的东门老街广场放置着一组令无数行人驻足观看的大型铸铜浮雕壁画《老东门墟市图》。《老东门墟市图》中,有渔市、鸭市、米铺、茶馆、药店、洋布行、金行、铁铺、花市等,还有很多交易场景,有卖深圳特产云片糕(用猪油和米粉制成)的,卖从英国走私过来的六六六粉的,卖英国毛线的,卖春药的。建筑物既有骑楼、也有碉楼,也有香港英式建筑风格。《老东门墟市图》于2000年为罗湖区老东门改造所创作,创作者是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潘喜良。他说:壁画里面的“猪仔街”、“鸭仔街”、“西和街”等都是老东门真实的街道名称,“多仁米铺”也是以前深圳墟的老商号。作者特意在画中创作了一个做镜画的场景,是想说明当时英国进口的玻璃在深圳已经比较普遍了。
一些“老宝安”看了《老东门墟市图》后,觉得还很像过去的深圳墟。不过,作为一家之言,还是有带着挑剔眼光的学者觉得《老东门墟市图》旧深圳的味道不够浓。骑楼在我国的分布
骑楼在我国分布的区域,大至可以从上海到广西中越边境沿着海岸线画一条弧线,再从弧线向内陆延伸二三百公里。我国最为典型的骑楼建筑在广州的北京路。
在舒婷的一首《给二舅舅的家书》诗中,厦门的骑楼、台北的骑楼成了诗歌意境中的一种意象———“二舅舅在台北/台北是一条有骑楼的街/厦门这头落雨/街那头也湿了……这条街那条街/骑楼同样遮阳避雨,却/四十五年不连接……”
来源:http://www.sznews.com/jb/20030921/ca547553.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