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anker305

想说一句话。广东是什么?我现在都还没搞清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9-3 21: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想说一句话。广东是什么?我现在都还没搞清楚。

卷毛先生:
“其中我们客家人并不是传统的广东人,我们是从中原迁来的汉族人。我们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客家方言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我们的祖先在读书明理繁衍后代的时候,广东还被人称为南蛮。”缝人先说老祖宗,兜了一大圈才转入正题,在我接触过的客家朋友中,已经很少这样的了。看来您和现实生活之间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我的同胞们哪,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属于你,也属于我。我嘛,说粤语的,按您老的标准,应算“土著”一个,哈哈。土著就土著吧,如果真是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家乡的土地上,世世代代都在为家乡做贡献,肥水从来不流外人田,为她奋斗,为她幸福,为她争光,走遍全国全世界,“我是广东人”这几个字都能响亮地说出来,谈起经济我不外行,论起“书香门梯”咱也头头是道,何乐而不为?虽然我的语言是本乡本土的“土”,可是我们的家谱告诉我,我们也骄傲地拥有五千年的“正宗嫡系炎黄子孙”文化传统,和全国各地汉族群众差不多。这是怎么一回事?问问严教授吧。
我的老师很早就告诉我,我们是汉越融合的后代,广东是历史上的蛮荒之地,历代土著繁衍、中原等地流民避乱、朝廷命官遭贬、戍边官兵(包括汉兵和骠悍的蛮兵)、还有异国他乡的人驻足沿海的各色人等汇聚之地,我们的祖先在这边陲之地,谁可相依?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所以凡是和粤方言区的人接触过的朋友都会感觉到,此种“粤人”的自主性特别强,“信自己”,普遍的民风就是不尚空谈,重实干。2000年历史的广州城,城中居民以广府人为主,即使是外地人,很快也会被这种务实的风气所感染。当然,并不是说别人就不务实,而是说我们在这一点上表现得特别突出。正如肯定客家人重教兴学,升学率很高,梅州在各地级市中名列前茅,不等于说别的地方的人读书就不行。南海的石门中学,省级名牌,“状元”辈出。南海一地,广东历史上九个状元,历史上的南海县就占了六个。敝乡,粤西一小县也,经济不算发达,但有晋代书院遗迹,历史上有状元一个,今天之“一中”为省一级中学。您的祖先和您在读书明理繁衍后代、人才辈出、轰动全国的时候,咱的祖先和咱也不是只会种地就不会别的。“客家人”这一名称在广东出现的时候,广东已经不是“南蛮”,好好学学广东历史吧,广东的历史是全体生活在广东的前辈和后辈们共同创造并共同发展的。这是您的家乡。清朝的时候,广东尚有100多座瑶寨,既有粤方言区的,也有客方言区的。东南沿海的“越族”已是历史名词,绝大部分已融入南方各民系,包括今天壮、瑶、畲、黎族的祖先。融入客家的畲族不仅是雷、蓝、钟三姓,畲族实际上有几十个姓氏。岭南文化(包括广东的客家、潮汕文化在内),就是汉越融合的产物。
“珠三角之所以有今天的繁荣,是因为地域的关系,是因为国家的短期的经济政策的关系。他们的文化沉淀远没超过我们。只要我们自身的素质提高了,客家山区的发展只是个时间问题。”我的亲友就有不少客家人,我也确信我们和客家人有这和密切的亲缘关系,我真诚地希望梅州能从“文化之乡”进一步发展为经济文化繁荣的新侨乡。经济发达的深圳龙岗,曾在龙文化广场搞了一场场面浩大的秧歌阵形,由陕北人和当地人混合组队,当中一个神采飞扬的大眼睛本地姑娘一跃而起的英姿,被摄影师摄入镜头,很壮观。人杰地灵的梅州也必定会有繁荣的一天的。但像您这样只会空喊口号,不正视现实并积极寻求办法,这个“时间问题”从少年到白头都解答不了。我小时候就在珠三角农村生活,我的感受是:当地人的商品经济意识和文化意识都不弱。“文化沉淀”各有千秋。
“再说回同化的问题。各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因为社会的发展,陂此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在文化上陂此吸取有利的地方本是很正常的事,我们本不要太过担心。从我们广东的客家人的分布情况来看,与潮汕地区相接的丰顺就有比较浓的潮汕风俗,而与珠三角相临的惠州口音也有很浓的白话音。这都是很正常的。”这当然是正常的,但如何保留并发扬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凡是家乡观念浓厚的人都会这样希望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吧。遗憾的是,在粤方言区,这种声音很微弱。
顺便谈谈文化传统问题。对于自身语言词汇中带有中原古韵,客家人会看作这是“纯正汉人”的例证;而广府人会浑然不觉,直到有人提醒才恍然大悟。对于少数的百越遗俗,客家人会说是祖先适应新环境,“向土著学习”的结果;广府人则不讳言有着百越祖先。这种文化差异是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各处乡村各处风俗,顺其自然就是了。不必深究。如果哪个人说能从外貌上一眼就分辨出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应该给他探探热。最直观的就是在深圳的宝安、龙岗(客家人口占一半),很多外省人就是这样给降了温的。
[ 本帖由 虎师傅 于 2002-9-8 18:57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9-3 21: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想说一句话。广东是什么?我现在都还没搞清楚。

卷毛先生:
可能您是新来的,我就自我介绍吧。很多客家朋友初见我的时候,以为我是北方人,因为不像他们心目中的“土著”。当我介绍说是讲粤语的广东人时,就会发现我很多的“土著”迹象,例如不管吃多少东西都胖不了等等,很有趣。但人与人之间要成为朋友,性格能否合得来、是否坦诚相待是第一位的。让所有成见偏见见鬼去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9-4 20: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想说一句话。广东是什么?我现在都还没搞清楚。

cnhakka先生:
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关系如下:

评介《岭南历史人文地理》http://202.116.64.20/zsp/page8-13.htm

我国的民族研究偏重于对少数民族的研究,直至1995年才出现了第一部汉族史(《汉民族发展史, 徐杰舜著》)。而已有的汉族研究中,对汉民族的整体性研究较多,民系研究则比较薄弱。民系,也称族群,是指同一个民族内部由于文化特质的差异而划分的群体。只有深入剖析民系的形成、相互差异和联系,才可能在更深层次上了解一个民族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特点和规律,把握其未来发展方向。可以说,民系历史地理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属薄弱甚至空白项目。

岭南(含粤、琼、桂)是我国汉民系分布最广、情况最复杂也最典型的地区,岭南文化及其各个组分(即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福佬文化)在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和文化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岭南的汉民系的历史人文地理进行研究,既具有填补空白、创新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极重大的现实意义。

基于上述考虑,就有了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作者司徒尚纪,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35.4万字,定价25.00元。该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总体报告,也是广东省新闻出版局2001年度重点图书。

该书共分十章。首先阐述岭南广府、客家、福佬各民系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分述和比较各民系的形成发展和变迁,各民系所在地区的历史生态环境及其对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效应的差异,各民系地区城镇体系的兴衰,交通网络的建立和分布,聚落的形式、布局及其建筑文化的异同。然后比较各民系在语言、风俗、宗教等精神、制度文化层面上的差别。最后从文化空间的角度,阐述各民系文化圈接触与整和的形式和结果,提出评判民系历史人文地理格局的地位和作用,建立民系历史人文地理新格局的对策和措施。

作者司徒尚纪教授浸淫岭南史地数十年,已出版相关论著多部。他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钩沉史料,结合野外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运用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文化生态学、历史学、农史、建筑史、文化史、区域史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手段,复原了岭南各民系历史人文地理的面目,并结合现实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本书不仅对研究岭南的历史、地理、国土、经济、社会、文化等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为当今岭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而且也是一本内容十分丰富的反映岭南区情的图书,其读者对象的涵盖面非常的广泛。




http://www.snweb.com.cn/gb/hn/2002/03/25/o0325003.htm
“民俗热”说明了什么———访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对话)

本报记者 毛燕

  今年是“民间艺术旅游年”,各地民俗活动十分活跃,民俗文化的欣赏、消
费成为人们追逐的热点,而当前的“民俗热”究竟说明了什么?日前,记者就有
关问题采访了民俗专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叶春生。
  记者:当前掀起的“民俗热”说明了什么?
  叶:今年民俗活动的兴起,与我国申奥成功、加入W TO以及经济建设取得空
前的成就有关。国人的凝聚力增强了,引起对传统文化的缅怀,因此全国上下会
出现“民俗热”。
  记者:广东的民俗资源有何特点?分布情况怎样?
  叶:广东的民俗资源可谓丰富多采,岭南文化的三大民系广府文化、客家文
化、潮汕文化都各有特色。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广府民系有显著的特色:古老
而又年轻;活泼明快,充满南国水乡浪漫色彩;兼容温存,反映了广东人的生活
请调。
  记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对民俗的保护、开发情况如何?
  叶: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已经开始关注、重视对民俗的保护、开发,
但对民俗文化底蕴的深层开发还不够,虽然各地民俗村如雨后春笋,但大多失败,
外国游客评价说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其原因是因为旅游文化部门急功近
利所致。近年来广东省对民俗的保护、开发开始重视,广州市有关部门也作了大
量的挽救民间文化的工作,过去不要说外地人不知道五羊城的由来,连广州人也
不知道广州的历史,目前正在修缮的五仙观,将帮助人们对深层文化底蕴进行解
读。
  记者: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民俗热”有何关系?
  叶:全球经济一体化必然带来文化的整合,促使文化也向一体化发展,而“
民俗热”正是对异化的抗争,是对自己传统的认同、回归。马克思曾反对为民族
文化设置堡垒,认为一个民族要保存传统,就要优化传统。因此,面对全球经济
一体化的浪潮,要真正保存民族的传统文化,必须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充实、
优化自己的传统文化,使之焕发新的的活力。
  记者:对当前的“民俗热”有何建议?
  叶:不要急功近利,现在商家生产唐装、中国结一哄而上,产品过剩,许多
质量低劣,没有打出水平。而民俗复兴的宗旨应该是真正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使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一席之地。


《华南新闻》〔20020325 №o〕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9-4 20: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想说一句话。广东是什么?我现在都还没搞清楚。

lanker305先生:
别说怪话了,让您看点够“劲”的“猛料”:

客家文化中心转移变迁说  http://www.minxi.com.cn/kjzj/yuanyuan/ty4.html  

--------------------------------------------------------------------------------
   
   

客家文化,各地发展虽不尽平衡,在各个历史期其文化中心也不断推移。但作为一个整体,则彼此存在互相吸引、影响和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有宋一代,客家文化中心有二
一是福建路的汀州。汀州,是客家移民早期进入的重要基地。传说宁化石壁乡为客家人的祖居地,并非空穴来风。因此,客家文化在汀州生根开花,是情理中事。故有"风声习气,颇类中州"之誉。其出众人物有:宁化郑文宝,宁化张达观、张良裔父子,长汀杨方诸人。郑文宝,长于诗。其诗颇受同时人的文坛大家晏殊、欧阳修、司马光的青睐。杨方,以理学著称,曾从学朱熹,对客家地区理学的兴起,其功阙伟。
一是广南东路以韶州为中心的粤北地区。因韶州地处岭南北交通要冲,故此地客家文化得地理之便与气候之先。曲江余靖,即是其中佼佼者,余靖,宋代名臣,官至兵部尚书,崇祀于广州八贤堂。其史学、诗、古文词,均为时人所重。曾信校《史记》、《汉书》,别为刊误四十五卷,是尤精史学的明证。
韶州为宋代客家人藏龙卧虎之地,是有历史根源的。早在唐代,曲江就出过名震中原的张九龄。张九龄,唐朝名相,文学冠一时,著有《曲江集》,事迹具《旧唐书》卷九九本传。其诗劲炼质朴,洗尽六朝铅华。《唐音癸签》称道:"首创清淡之派"。对其后的王维、孟浩然诗派颇有影响。时人张说则赞誉"后来词人称首也。"可以说,张九龄以其卓越才学与高尚人品,使中原人对岭南文化刮目相看。
元代,客家学子,多不应试仕官。所以,这一时期文士不显、文风转衰。记载也多阙如。但也并非全无杰出人物。龙南人钟柔,融贯诸史,著述多部,从学者数万人,一时文风称盛,即是一例。
明初,承元之弊,客家著名文士尚不多见。成化、弘治年间,始渐露锋芒。嘉靖以后,人才辈出。明末清初,而登高峰。这一时期,客家文化中心有三:
一是福建汀州府。尤以文史成就为著。有宁化李世熊、黎士宏,上杭刘坊诸人。李世熊,主要著作有《寒支初集》、《寒支二集》。史称其:六经诸子百家,无不贯通;为文沈深削该、奥博离奇。撰修《宁化县志》,被誉为天下名志,对客家地区方志学作出了特殊贡献。黎士宏,世熊弟子,人称"以诗文章名天下"。刘坊,著有《天朝阁集》。自视甚高,声言"自有文章以来,一刘鳌石而已"。人评其文"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
一是赣南地区。明末清初间,"三魏"和"易堂九子"的古文最富盛名。"三魏",为江西宁都魏际瑞、魏禧、魏礼三兄弟。"易堂九子",以魏氏三兄弟为核心,加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曾灿、彭士望、林时益。他们的古文成就,集中反映在魏际瑞的《魏伯子文集》、魏禧的《魏叔子文集》、魏礼的《魏季子文集》和易堂九子的《易堂九子文钞》中。魏氏两代六人,被誉为文坛"三魏"和"小三魏",传为千古佳话。显然,倘没有当时赣南文风兴盛的背景,是绝不可能出现这一奇特文化现象的。
理学,则有信丰俞溥,龙南月华,南康刘昭文、王事圣诸人。月华、曾从王守仁之学,为学者所宗。刘昭文则学于湛若水之门。可见,赣南理学王、湛两派均有传人。
一是惠州府。明代客家理学中心。一时人才济济,理学发展至顶峰。代表人物有杨传芳、叶时、叶春芳、叶天佑、叶春及、叶萼、杨起元诸人。杨传芳,师事湛甘泉,深得其中奥妙。叶时,曾从南海庞嵩学,崇奉王阳良知之学。叶春芳,受学湛甘泉,"甘泉称其学问纯正"。叶春及,理学崇陈献章。叶萼,曾从薛侃学,为惠州一郡师。杨起元,崇心性之学,其学的显著特点,是将佛学引入理学,使佛儒合一。
惠州客家地区理学,与整个广东地区理学同步发展。"明兴,白沙氏起,以濂名之学为宗,于是东粤理学大昌。"换言之,明正统以后,陈献章"白沙之学"的兴起,标志着广东地区理学进入繁荣阶段。其后,出理客家、福老、广府民系的理学大师各据一方各领风骚和互相渗透互相辉映的生机勃勃的局面。"当是时,甘泉、阳明二家弟子,各执其师之说,互有异同,自弼唐为之会通,面浙、广二宗,皆于弼唐悦面诚服,于时乡士大夫翕然和之。若何古林则讲学诃林,薛中离则于金山,黄泰泉于白云,钟叔辉于宝潭,杨肖斋(传芳)、叶允中(时)于归善,叶同斋(春及)于罗浮,王青梦于粤秀。而其在广州者,遇朔望必偕至关天,就正于弼唐。"就是说,这一时期惠州地区的理学,杨传芳、叶时、叶春及诸人独树一帜。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客家人因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故具有极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名节思想。这以明清嬗变之际和汀州和赣南的气节派文人最具代表性。他们大多具有反清复明、"义不帝秦"的思想和行为。其佼佼者有李世熊、刘访、魏际瑞、魏禧、魏礼诸人.为人则"不食周粟"、退隐山林,为文则愤世嫉俗、慷慨激越、烟彪可元。他们的道德文章,光 辉千古。在客家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清代以降,广东嘉应州及潮州府属大埔等地(即今梅州市辖区),在客家地区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在清一代,这一地区的科甲在客家地区居首位。康熙三十年登进士的李象元,为本朝州属登第者始。自乾隆特别是西风东渐之后,梅州地区人文日益昌盛。清代梅州文化,以诗文最为发达。代表人物有扬仲兴、王利亨、宋湘、温训、黄钊、李黼平、吴兰修、范留淑、叶璧华、胡曦、黄遵宪、温仲和等人。其中最著者为来湘与黄遵宪。来湘是乾隆以后,岭南诗人最富盛名者。代表作为《红杏山房诗钞》。史称"粤诗自黎简、冯敏昌后,推(宋)湘为巨擘",或说"后起无如宋芷湾(湘)"。黄遵宪是清末"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代表作为(人境庐诗草》。他所创作的通俗易懂的"新体诗",对"五四"时斯的新诗运动起了先驱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女诗人范留淑、叶擘华的出现。客家妇女素以聪慧贤良勤劳著称于世,她们在客家社会中起着特殊重的作用。但由于受封建礼教的长期束缚,在文化上并未有所建树,形成妇女地位在经济活动与文化教育两者间的极大反差。清末,随着风气日开、女权日高,这种畸形局面才不断改变。范留淑的《化碧集》、叶璧华的《古香阁集》,可谓晚清诗歌的璀璨明珠;他们二人则可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女诗人的先行者。
清代,梅州地区在客家人文地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非偶
然。早在明代,已露端倪。李士淳的出现即属此例。李士淳,作文雄健奔放,为时人所重,其著述收入《李二何先生文集》。又,据光绪《嘉应州志·从谈》卷三二载:
"《谈海》云:闻之族老,明季及国初,潮属有数县文风未盛,多有不能如额者,学使者往往以此邑之有余补波邑之不足,程乡一邑常取过三四十名,谓之通榜。"
可见,早在明清之际,梅县(程乡)文风之盛已居粤东前列。
与此同时,惠州文化也日益发达。惠州府与广州府相邻,并濒临大海。随着客家火势力不断由山区向平原向海外伸展,故当地日居重要地位。宁化伊秉缓在惠州知府任上,曾创建丰湖书院,并度聘请嘉应宋湘主讲丰湖书院。一时,丰湖书院成了培育客家人才的重要摇篮。
有清一代,客家地区文化得到普遍发展,故各地都产生了一批著名人土。其中,最有影响的为南康谢启昆、台湾丘逢甲诸人。他们在中国文坛上,均占有重要地位。谢启昆,于史学、文学、方志学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尤以方志学成绩斐然。他主修的《广西通志》,体例新颖,内容博洽,为一代模式。丘逢甲,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代表作为(岭云海日楼诗钞》。梁启超誉之为"诗界革命巨子"。其诗的"英气",甚至在黄遵宪之上。
总之,客家地区,从宋代以来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客家人在历史上各个文化领域,均作出杰出的贡献。其著名者:史学有余靖;理学有杨方、杨昱、杨传芳、叶春芳、叶春及、叶萼、杨起元;诗有郑文宝、伊秉绶、宋湘、湖曦、黄遵宪、丘逢甲;古文有刘坊、魏际瑞、魏禧、魏礼;方志学有李世熊、谢启昆;客家学有黄钊、温仲和;女诗人则有范留淑、叶璧华。不胜枚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9-5 07: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想说一句话。广东是什么?我现在都还没搞清楚。

卷毛等各位客家朋友们:
根在中原的客家文化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但是,商承祚、秦萼生、麦华三、高剑父、陈树人、关山月、黎雄才、李铁夫、冼星海、马思聪等等堪称宗师的文化名人所成长的那片土地,文化底蕴也不薄。广府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有“邹鲁海滨”之称的潮汕文化,其强势不是一朝一夕就有的,都有千年以上的底蕴。
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兴梅平原造就了广东客家文化的强势,珠三角平原、潮汕平原造就了各自文化的强势。正如江南平原造就了江浙文化的强势文化一样。秦汉以来,广府地区一直是岭南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
经济与综合实力密不可分。秦国的都江堰,使四川成了“天府之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经济文化基础。

[ 本帖由 虎师傅 于 2002-9-5 08:57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9-5 13: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想说一句话。广东是什么?我现在都还没搞清楚。

与广府,潮汕相比而突现的客家区的特点:
1.重视山耕,重视文教.重视实业.
2.生活艰苦,富有革命精神.
3.生活俭朴,民风质朴.
4.迁徙的范围广,有沿海南洋也有内陆山区.
5.建筑,民俗文化有独特风格.
缺点:
1.不重视商业.
2.因为分布散,凝聚力不够.
3.
先简单总结一下,待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9-5 18: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想说一句话。广东是什么?我现在都还没搞清楚。

说了老半天。你们都一个也没给我个正确的答案。就是客家的什么艺术如字画呀,歌呀,剧呀,曲呀,诗呀,这类的东东,究是否属于广东的文化?
所谓的广东的音乐就是粤剧或什么粤韵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9-5 18: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想说一句话。广东是什么?我现在都还没搞清楚。

你们不要偏离中心思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9-5 22: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想说一句话。广东是什么?我现在都还没搞清楚。

莫说是白话,就是在客都梅州的客家话都不被传媒所应用。在梅州电视台的节目里只有20点的新闻是客家话播放的,其它节目大都是普通话,而且是聘请北方人当节目主持。听听90年代后出生的小孩说的普通话那真是京味十足。讲出的客家话也是比较的“文”,很多比较有母语味的语言都失去了应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9-13 11: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想说一句话。广东是什么?我现在都还没搞清楚。

我也是客家人,我发现华语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已经被边缘化了,也许若干年后,你会发现在中国一等华人只说英语,二等华人能说英语,三等华人只说汉语。所以说中国人再不争气,难保你的语言不被边缘化。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客家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9-13 11: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想说一句话。广东是什么?我现在都还没搞清楚。

如果客家话:
1.客家地区认同意识强,客家方言内部分歧变小.
2.客家地区经济文化发达,或者有省级的行政中心.
3.客家方言变成教材,客家方言广泛见于传媒.有文学艺术加工形式.

这样,客家话一定有永远的生命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9-13 19: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想说一句话。广东是什么?我现在都还没搞清楚。

客家危机并没有让客家人感到吃惊与恐慌,客家人自己也在或多或少地消亡客家文化。这样下去客家话也许就不会再有出路了。但是我们所不解的是:为什么客家人不起来保护自己的母语呢?难道就让客家话消失掉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9-15 11: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想说一句话。广东是什么?我现在都还没搞清楚。

我是台灣桃園的客家人(300年前祖先來自廣東饒平,家中現操四縣客語),我一直就非常反對閩南語改稱為台語,(兩蔣時代仍稱為閩南語),這都是近二十年來福佬沙文主義抬頭的結果,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抹煞事實,年輕一代不懂其真涵義,事實上,是強勢欺負弱勢的表現罷了!客家人應該要出聲,大家要共同面對歷史,客家人不應在台灣的歷史上無奈的消失!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23 12: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2年,我已经对所谓的“广东话”产生严重的怀疑,难道广东的客家话不是广东话吗?广东的客家音乐不是广东音乐吗?广东的客家人,不是广东人吗?

我们成为广东人,难道一定要会讲所谓的“广东话”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23 12: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業牯 at 2002-9-15 11:08
我是台灣桃園的客家人(300年前祖先來自廣東饒平,家中現操四縣客語),我一直就非常反對閩南語改稱為台語,(兩蔣時代仍稱為閩南語),這都是近二十年來福佬沙文主義抬頭的結果,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抹煞事實,年輕一 ...

现在广州话名正言顺都成为“广东话”,也不见有人反对一下。
台湾这么少客家人,也敢说闽南话不是台语。
广东的客家人,敢吗??
广东的客家人,比台湾的客家人活得还要低声下气,客家话不被认同为广东话,客家音乐不被认同为广东音乐,这还算啦。

不会讲“广东话”还会被视为捞,不但被“广东人”瞧不起,还被自已人瞧不起!
这是我的所见所闻!凡不会讲广州话的,都被视为“蠢”,“笨”,不醒。

[ Last edited by 注册用户 on 2004-6-23 at 12:25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9: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