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45|回复: 5

古典建築之規範 《營造法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 13: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可能有想要對中國傳統木構造更進一步了解者, 可以參考.

古典建筑之规范
http://pastbook.myrice.com/jieshao/book100/074.htm   
    《营造法式》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
工的规范书,是中国古籍中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
    《营造法式》是宋将作监奉敕编修的。北宋建国以后百余年间,大兴土木,宫殿、
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此起彼伏,造型豪华精美铺张,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贪污成风,
致使国库无法应付浩大的开支。因而,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有关材料、施工定
额、指标急待制定,以明确房屋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艺术形式及严格的料例功限以
杜防贪污盗窃被提到议事日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将作监第一次编成《营造法
式》,由皇帝下诏颁行,此书史曰《元祐法式》。
    因该书缺乏用材制度,工料太宽,不能防止工程中的各种弊端,所以北宋绍圣四年
(1097年)又诏李诫重新编修。李诫以他个人10余年来修建工程之丰富经验为基础,参
阅大量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工匠讲述的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
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终于编成流传至今的这本《营造法式》,于崇宁二年(1103
年)刊行全国。
    《营造法式》主要分为5个主要部分,即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共34卷,
前面还有“看样”和目录各1卷。
    第1、2卷是《总释》和《总例》,考证了每一个建筑术语在古代文献中的不同名称
和当时的通用名称以及书中所用正式名称。总例是全书通用的定例,并包括测定方向、
水平、垂直的法则,求方、圆及各种正多边形的实用数据,广、厚、长等常用词的涵义,
有关计算工料的原则等。
    第3至15卷是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
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13个工种的制度,详述建筑物各个部分的设计规范,各种构
件的权衡、比例的标准数据、施工方法和工序,用料的规格和配合成分,砖、瓦、琉璃
的烧制方法。
    第16至25卷按照各种制度的内容,规定了各工种的构件劳动定额和计算方法,各工
种所需辅助工数量,以及舟、车、人力等运输所需装卸、架放、牵拽等工额。最可贵的
是记录下了当时测定各种材料的容重。
    第26至28卷规定各工种的用料定额,是为“料例”,其中或以材料为准,如例举当
时木料规格,注明适用于何种构件;或以工程项目为准,如粉刷墙面(红色),每一方
丈干后厚1.3公分,需用石灰、赤土、土朱各若干公斤。卷28之末附有“诸作等第”一
篇,将各项工程按其性质要求,制作难易,各分上、中、下三等,以便施工调配适合工
匠。
    第29至34卷是图样,包括当时的测量工具、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木作和彩画
作的平面图、断面图、构件详图及各种雕饰与彩画图案。
    “看详”的内容是各工种制度中若干规定的理论和历史传统根据的阐释,如屋顶坡
度曲线的画法,计算材料所用各种几何形的比例,定垂直和水平的方法,按不同季节定
劳动日的标准等等的依据。
    纵观《营造法式》,其内容有几大特点,第一,制定和采用模数制。书中详细说明
了“材份制”,“材”的高度分为15“分”,而以10“分”为其厚。斗拱的两层拱之间
的高度定为6“分”,为“栔”,大木做的一切构件均以“材”、“分”、“栔”来确
定。这是中国建筑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模数制的文字记载。第二,设计的灵活性。各种制
度虽都有严格规定,但未规定组群建筑的布局和单体建筑的平面尺寸,各种制度的条文
下亦往往附有“随宜加减”的小注,因此设计人可按具体条件,在总原则下,对构件的
比例尺度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12-25 at 23:28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 13: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总结了大量技术经验。如根据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规定凡立柱都有“侧角”
及柱“升起”,这样使整个构架向内倾斜,增加构架的稳定性;在横梁与立柱交接处,
用斗拱承托以减少梁端的剪力;叙述了砖、瓦、琉璃的配料和烧制方法以及各种彩画颜
料的配色方法。第四,装饰与结构的统一。该书对石作、砖作、小木作、彩画作等都有
详细的条文和图样,柱、梁、斗拱等构件在规定它们在结构上所需要的大小、构造方法
的同时,也规定了它们的艺术加工方法。如梁、柱、斗拱、椽头等构件的轮廓和曲线,
就是用“卷杀”的方法制作的。该手法充分利用结构构件加以适当的艺术加工,发挥其
装饰作用,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特征之一。
    《营造法式》在北宋刊行的最现实的意义是严格的工料限定。该书是王安石执政期
间制订的各种财政、经济的有关条例之一,以杜绝腐败的贪污现象。因此书中以大量篇
幅叙述工限和料例。例如对计算劳动定额,首先按四季日的长短分中工(春、秋)、长
工(夏)和短工(冬)。工值以中工为准,长短工各减和增10%,军工和雇工亦有不同
定额。其次,对每一工种的构件,按照等级、大小和质量要求——如运输远近距离,水
流的顺流或逆流,加工的木材的软硬等,都规定了工值的计算方法。料例部分对于各种
材料的消耗都有详尽而具体的定额。这些规定为编造预算和施工组织订出严格的标准,
既便于生产,也便于检查,有效地杜绝了土木工程中贪污盗窃之现象。
    《营造法式》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北宋统治者的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
构建筑所使用的方法,使我们能在实物遗存较少的情况下,对当时的建筑有非常详细的
了解,添补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书中的记述,我们还知道现存
建筑所不曾保留的、今已不使用的一些建筑设备和装饰,如檐下铺竹网防鸟雀,室内地
面铺编织的花纹竹席,椽头用雕刻纹样的圆盘,梁栿用雕刻花纹的木板包裹等。
    《营造法式》的崇宁二年刊行本已失传,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曾重刊,但亦
未传世。南宋后期平江府曾重刊,但仅留残本且经元代修补,现在常用的版本有1919年
朱启钤先生在南京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发现的丁氏抄本《营造法式》(后称
“丁本”),完整无缺,据以缩小影印,是为石印小本,次年由商务印书馆按原大本影
印,是为石印大本。
    1925年陶湘以丁本与《四库全书》文渊、文溯、文津各本校勘后,按宋残叶版式和
大小刻版印行,是为陶本。后由商务印书馆据陶本缩小影印成《万有文库》本,1954年
重印为普及本。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2 12: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耐心看下去,好多看不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4 13: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营造法式》------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光辉文献!

http://www.yingzao.net/dispbbs.a ... p;ID=137&page=1
《营造法式》------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光辉文献!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举世瞩目的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它那金碧辉煌之雄丽、画栋雕之精美、建筑规模之宏伟、结构布局之独到,无不凝聚着东方艺术的韵律,其魅力至今非常诱人… 在这神奇的闪耀着建筑艺术的五彩光环下,同时更辉映着中国建筑科学的智慧之光!

    在建筑科学领域,最早的有关巨著是北宋李诚所著的《营造法式》。李城是北宋晚期负责主持工程建筑的官员,在京城(开封),任少监。在十多年的任职期同,亲自主持参与过大量的土木工程建设实践,积累有丰富的建筑经验。同时,他又能博览群书,与工匠一齐探讨建筑科学。因此,他集中了历代建筑工匠的经验和智慧,前后用了约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营造法式》这部建筑学巨著。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共三百五十七篇,计三千五百五十五条。其中有三百零八篇、三千二百七十二条是历代工匠相传、久经考验的可行之法。这部书也是指导北宋统治阶级的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架建筑时所使用的方法,它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传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对以后的建筑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晌。《营造法式》是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光辉文献!

横梁宽高比是近代建筑力学和材料力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上古时代,人们可能想过,未加工的圆木比加工成方形、矩形木做梁要坚固些,但却招致梁断屋塌的危险。以何种形状木材作梁?矩形梁的高宽比取何种数值才能使其强度和刚度最大?这是近代科学技术中一大课题。我们先简略从历史谈起。

    令人惊讶的是,古代中国人早在公元前5000年就开始采用矩形梁,梁木的安装方法是以其横截面的长边a作高、矩形边b作宽(图3)。浙江河姆渡遗址中不仅如此安装梁木和木枋,而且,几十根梁头榫的端面高宽数为22.5*5.5厘米[17],其中a:b≈4:1。这个经验截面在上古时代是相当科学的。


    据《国语•鲁语》载,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鲁大夫公孙婴齐(又作字叔声伯)曾说:“吾闻之,‘不厚其栋、不能任重’。”此说极有道理。“厚”为矩形梁的高,“厚其栋”就是要加大梁的高度(《淮南子•泰族训》书引《国语》这句话时,将“厚”改为“大”字;三国韦昭在注《国语》时,又将“厚“字译为“大”。改动一个字,科学认识的历史价值就消失殆尽。秦火之后,文人不解先秦典籍着,不乏其例)它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师经验地知道增大梁木横断面的高度对于承重的重要性。

    然而,这些记载都是定性的经验认识,缺少极为重要的高宽比数据。不少文章认为,最早发现这一比例数的是宋代李诫,他在《营造法式》中提出了a:b=3:2的高宽比数【18】。究竟中国人何时提出横梁高宽比,对这个比例数的认识如何发展的?从先秦迄止唐代,历史文献是否真留给我们一片空白?这些问题正好在古代数学著作中可窥见一二。

  《九章算数•句股》中有一算题,涉及从圆木中锯取矩形木的具体数字。该书写道:“今有圆材,径二尺五寸。欲为方板,令厚七寸,向广几何?答曰:二尺四寸。”刘鰴注云:“此以圆径二尺五寸为弦,板厚七寸为句,所求广为股也。”这道题告诉我们,如何将直径为2.5尺的圆木锯成 厚*广=0.7*2.4平方尺的矩形木。加工如此巨大的木料,虽算题中未告知其用途,但人们不难想到,它是为横梁设计的。或者,该算题本身就是来源于营匠的实践经验。将这样的矩形木摆放在梁上,以其截面长边为高、短边为宽则矩形梁的高宽比为3.43:1。该比数比较河姆渡遗址的梁枋比数要进步多了。它很可能是汉代前后木构建筑中梁与枋的工作制度。甚至于宋代,蒲田玄妙观三清殿(建于1009年)中还有高宽比(为3.05:1)极其近似的梁木(第115页[18])。只不过唐宋起,这样比数的梁木越来越少。而逐渐趋于李诫《营造法式》规定的比数。

  当然,在唐宋之前,除了3.43:1的梁木之外,可能还有不少正方形梁木,即高宽比为1:1的梁木。《张丘建算经》卷上有一算题就是这种梁的制作反映。它写道: “今有圆材,径头二尺一寸,欲以为方,问各几何?答曰:一尺五寸。”值得指出的是,解这道题是以“方五斜七”为据的。等边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各为5,则其斜边为7。这个约略数值可能就是起源于营建工人将圆木加工成方梁的经验值。中国古代重视实践的数学家照此搬用为拟设算题罢了。数学家通过算题总结“行而下者”的实践经验。

    方形梁木,直到宋代也偶有所用。建于公元964年的华林寺大殿中有0.92:1和0.93:1的梁(第114页【18】),其比值接近于方形梁。自然,方形梁不如矩形梁的强度大。

    由此可见,在汉唐之际,人们对横梁高宽比的认识尚未完全成熟。此时,既有一定比数的矩形梁,也有方形梁。李诫的《营造法式》总结了唐宋时代的营建经验,得到科学的矩形梁高宽比值。.........................................................................................................
............以上所述,让我们看到,在横梁的科学认识方面,人类经历了从河姆渡到西周、到《九章算数》和《张丘建算经》、再进入《营造法式》的古代时期,然后才是达芬奇、伽利略、帕朗特和杨的近代科学的实验时期。中国古代的有关成就令人惊叹,而古代数学著作中留下的记载又弥补了长达上千年的人类有关的认识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18: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mayonghappy at 2004-11-2 12:22
没有耐心看下去,好多看不懂


在ABBS看到討論,摘要下來.供參考:
http://www.abbs.com.cn/bbs/post/ ... =2&age=0#737923

aloesnow
Moderator

........最好的办法是买一本《梁思成全集第七卷》,其中不但有了法式注释,还有法式原文。
并且价钱不贵(梁思成全集一般都可以单本买的)。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12-25 at 22:29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23: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木经》

http://www.yingzao.net/dispbbs.a ... lyID=116&skin=1
....................《木经》是一部关于房屋建筑方法的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木结构建筑手册。令人遗憾的是,这部书后来失传了。根据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简略记载,《木经》对建筑物各个部分的规格和各构件之间的比例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一直为后人广泛应用。喻皓在著作时,努力找出各构件之间的相互比例关系,对于简化计算、指导设计、加快施工进度是很有帮助的,也是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有意义的尝试,表明喻皓是很有科学头脑的。

      喻皓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他是浙江杭州一带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筑工匠,他的生卒年代因历史上的记载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当过都料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长期从事建筑实践。在这长期的实践中,他勤于思索、并善于向别人学习,因而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宋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他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晚年写成了《木经》三卷。《木经》的问世不仅促进了当时建筑技术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对后来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大约一百年后,由李诫编著的、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典的《营造法式》一书,关于"取正"、"定平"、"举折"、"定功"等部分就是参照《木经》写成的。

---------------------------------------------------------------
http://www.yingzao.net/dispbbs.a ... mp;ID=92&page=6

[转帖]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著作和工师

中国古代建筑著作有官书和私人著作两类。
  官书 古代各王朝制定的建筑制度做法、工料定额
一类的建筑法规,或关于这方面的记录。现知最早的官
书是《考工记》,一般认为是春秋时齐国人所作,是记
录手工业技术的专书。书中“匠人”篇涉及城市道路和
建筑尺度的论述。
  唐代颁有《营缮令》,规定官吏和庶民房屋的形制
等级制度(宋、明、清也颁布过)。
  宋代元□(1086~1094)、崇宁(1102~1110)时两次
颁布《营造法式》,为当时宫廷官府建筑的制度材料和
劳动日定额等甚为完整的规范,是古代建筑学的专著。
  元代有《经世大典》,其中“工典”门分22个工种,
与建筑有关者占半数以上。
  明代建筑等第制度多纳入《明会典》,另外还有一
些具体规章,如《工部厂库须知》等。清代颁有《工部
工程做法则例》,是一部有关建筑的大型文献,内务府
系统还有若干匠作则例规定比较详细。
  私人著作 北宋初有都料匠喻皓著《木经》3卷,是
一部建筑学专著,但早已不存。明中叶有《鲁班营造正
式》,是南方民间匠师所著。万历(1573~1620)时又有
《新镌京版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匠家镜》,并有崇祯本
及多种清代翻刻本。崇祯本3卷,题午荣汇编、章严全集、
周言校正。明清文士著述,有文震亨《长物志》记载居
室及庭园环境布置等;计成《园冶》则更是造园学的专
著。李斗《扬州画舫录》附录《工段营造录》,传自内
廷的工程人员。
  中国古代建筑匠师和工官制度密切相关。主管营建
工程的官吏,《考工记》称为匠人,汉唐称将作大匠,宋
称将作监。汉代阳城延,北魏李冲、蒋少游,隋代宇文
恺,唐代阎立德等都是著名的将作大匠。宋将作监李诫
著《营造法式》,尤为著名。
  这些工官多是其他出身,或因工巧,或因久任而善
于钻研,所以能精通专业,胜任职事。专业匠师,唐宋
都称都料匠。唐代柳宗元著《梓人传》,叙述了都料匠
杨某之事。宋代都料匠喻皓曾著《木经》行于世。明代
专业匠师有不少人后来升任为主管工程的高级官吏,如
郭文英以作头官至工部右侍郎,蒯祥以木工首官至工部
左侍郎,徐杲以普通工匠而官至工部尚书。清代还出现
了匠师世家,样式雷一门七代掌管宫廷营建,山子张长
期主持皇家园林造园叠山。
  明清时候,也有一些不担任工官而作出了巨大贡献
的匠师,如冯巧、梁九等。由于诗情画意的陶冶,明清
时候还有一些文人画士成为造园叠山匠师,如张南阳、
张涟、计成等。
  中国古代许多著名匠师,事迹大都记载不详。如鲁
班、王尔,自古并称,特别是鲁班,后世更奉为建筑匠
家的祖师,但都只见于传说。喻皓的事迹也掺杂着传说,
甚至想象。著名的安济桥的设计者,其原始传记材料只
留下“隋匠李春”一句,历代能工巧匠连姓名也没有留
下的就更多了。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5-1-30 at 17:21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4: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