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10-21 13: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产业化:苦酒还是药酒?
教育部表示,他们既从没有提出过教育产业化,同时也是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的。那么,请容许我反问一句:作为主管职能部门,为什么到了局面如此之糟的时候才站出来表态?是没有反对?还是没有坚决反对?我丝毫不怀疑教育部的“适时表态”很能够博得一些掌声和喝彩。但如果追究起来,责任还是在教育部自身!如果这是一杯苦酒,就请教育部的官员们勇敢的喝下去罢!
中国的教育,问题多矣。比如说义务教育,本来应当是国家的义务,但却成了家长的义务。学费之烈,决不仅仅由于大学学费之高昂,而是在小学、中学[甚至是幼儿园]时就已经不堪重负,最终到了大学,家长终于要被击垮,而印象自然也最为深刻。一方面是穷山沟里的孩子们坐在危房里上小学,一方面清华大学校长还想着他十几二十个亿的拨款!大学造得再好有什么用?如果基础教育没有基础的话。
2003年9月9日至21日,应中国政府的邀请,托马舍夫斯基考察了中国的教育状况。随后,她在向新闻媒体公布材料时,称“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GDP的2%”。而据中国官方的数据,“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已达到了3.41%”。即使我们相信我国官方的数据,那么这一比例最多也不超过3.41%。专家提出生均经费指数这一概念[指生均经费与人均GNP之比]用Ce来表示,Ce1表示小学生均经费指数。从整个国际上来讲,该指数低于我国的只有多米尼大和巴拉圭这两个小国。我们的义务教育究竟是谁的义务?我们的不超过3.41%的教育经费,投到哪里去了呢?投到好大喜功的大学里去了。
教育有双重性,一方面带有盈利的性质,一方面又带有福利的性质--我们现在把钱过量的投到可以盈利的部门而不是福利性质的部门。这不能不说是错误的--片面的强调盈利性和福利性,都是错误的;同样,片面的否定盈利性也是错误的[之所以不说“片面的否定福利性”是因为目前在这方面取得了共识]。教育产业化的利弊,上面已经说过,接下来要做的,应该是扬长避短,而不是说我们一贯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政府在这方面负有监管的责任。正是由于政府的监管不力,导致了现在这种似是而非的教育产业化。盗尚有道,大学赚钱也应有其道。政府的责任在于使他们不致出轨,而不是民愤一大就搞一刀切,说我们一贯坚决反对。事实上如果真的坚决反对,肯定不是今天这个局面了。同时对于那些确因贫困无力深造的学子,政府也应当负起责任来。如果政府经费不够,就应该放开权限,让社会来资助--同样的,政府在这里仍然要做好监管者的职责。一个一切都包下来的政府,决不是一个好政府。对于教育问题,也是如此。学在民间则活,不是吗?
不可否认,目前民愤确实很大。但是犹如治病,要找到病根所在。而不是哪里溃烂了就割哪里,这样的话,病根还会在其他地方发作的。现在的病根是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完全打破,以及高校在教育产业化的操作上面极不规范。要解决的是这些问题,而不是要把教育产业化本身给解决掉。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去年的取消强制婚检。取消的原因似乎也是民愤过大--怎么老是搭车乱收费呀?结果咱们的办法也是搞一刀切,把强制婚检本身给解决掉了。我想,强制婚检是对国民素质负责任的一个态度。要解决的是搭车收费的问题,而不是头疼就把头砍掉,这样会没命的。
从长远看,教育产业化、并且允许社会资金进入教育行业,最终将导致政府在教育经费方面减负,做回守夜人的角色。教育产业化是一杯药酒,还请教育部的官员们仔细考虑是不是要喝下去。
其实问题只在于两个方面:
一、我们要真正的教育产业化,而不是似是而非的教育产业化;
二、对于贫困学生,政府要勇于担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