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10-20 17: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宁市
北纬24°08′,东经115°43′。在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西部。北接平远县和江西省寻乌县,西邻河源市龙川县,东为梅县,东南与丰顺县接壤,西南与五华县为邻。市政府驻兴城镇。面积3208平方公里,人口约120万。有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30多万人。
秦为南海郡地,汉代属南海郡龙川县地。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龙川县分出兴宁县。以古代兴宁江(今为五华河一直到兴宁水口与宁江交汇处)取名,有“兴盛安宁”之意。境域包括今兴宁、五华全境、龙川东部、兴乐都地和紫金县东北部。治今华城镇紫金山东北的“雷公墩”。南朝齐武帝萧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析古兴宁县置雷乡县、齐昌县。齐昌县以古左别溪(今黄陂河到宁江全段)为境域,治洪塘坪(今宁中鹅湖,又称枫树坪)。南朝梁武帝萧衍天临年间(约公元503年)废齐昌、雷乡两县,合并复名兴宁县,治徙佗城(今龙川县佗城镇)。惰属龙川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又析古兴宁境内的左别溪地流域置齐昌县。县治洪塘坪。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齐昌为宁昌,归还兴宁。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将今龙川县地复置雷乡县。兴宁仍保留东晋时疆域。治徙“雷公墩”。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再复置齐昌县,县治仍旧。南汉乾享元年(公元917年)废齐昌县置齐昌府。与兴宁县并存,府治洪塘坪。县治则迁兴乐丫下圩附近。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废齐昌府,归还兴宁。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县治迁雷公墩。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9年)析古兴宁江及右别溪(今琴江)置长乐县(今五华县),并将今之紫金北部归永安(今紫金),兴乐都地归龙川,古右别溪地及平远大信地、霍山以东地归兴宁,治设洪塘坪。此后,除霍山以东地于元朝归龙川,大信地明朝归平远外,其余地域未再变动。明洪武二年(1069年)县令周士贵移治于今兴城,当时为土城。明成化三年(1467年)县令陈宏开始用砖筑城。明代及清初属惠州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属嘉应直隶州。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司广东省第六行政政区督察专署。1949年属兴梅地区专员公署。1953年属粤东行政公署。1956年属汕头专署。1965年属梅县地区,今属梅州市。1994年12月8日撤兴宁县,成立兴宁市(县级)。
兴宁市北部为东江——梅江山地间的丘陵区,以低山丘陵为主,最北部有部分中山,与江西省交界的阳天嶂海拔1017米,为本市最高峰。南部为梅江中游盆地丘陵区,兴宁盆地呈西北——东南走向,面积达350平方公里,为梅州市市内最大的盆地。盆地两边,以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为主。宁江为市内主河,上流为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丹溪乡的黄陂河,于合水水库汇罗岗河、大坪河,合水水库以下汇石马河等大小河流,全长105公里,于水口融入琴江后称梅江。
主要矿产有煤、铁、石膏、萤石、石灰石等,另外稀土资源丰富,坭陂、叶南、罗岗有热水资源。兴宁纺织业发达。珍珠红酒、鹅牌味精(味精已倒闭)、明珠球阀等曾获省部以上优质产品奖,以至国际金奖。传统工艺有纸扇、毛笔等。特产有茶叶、油茶、叶塘蓼花等。
[ Last edited by s23412 on 2004-10-21 at 20:2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