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10-8 16: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习俗中相同的有饭甑蒸饭,一日三餐;红白喜事,有做糍馃;自酿水酒,不分冬春;风味小吃,均有豆腐,只是花样翻新而已。
居位方面相同的有:住宅喜坐北朝南,动土择黄道吉日;俗话说“盖屋不兴楼,做人莫做头”,多为砖木或木结构平房。单家独院或三植五植。不同之处,永安乡间住宅厨房、猪圈、厕所相连。
生产习俗重视农耕节令,春耕秋收各有讲究,择吉日吃新米饭谓“尝新”。树厂伐木起居出工均有忌讳,如洗脸谓“开光”、吃饭为“开船”、穿草鞋叫“上马”、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准高声谈笑,忌把筷子插在饭里或架在碗上等。
婚嫁习俗除形式上的相同以外,礼仪方面既有相同、相近的,也有各自的差异。如迎亲一例,旧时花轿迎亲,吹打鸣炮,踩米筛出门、新郎新娘拜堂等大同小异。而清流客家娶亲闹洞房男女叠罗汉一举往往险象丛生,吃糍粑时互相抹脸粘糊取闹,将亲家母的绣花鞋偷去一只送到饼店抵押以换取糕饼等,永安乡间并不多见。
时令习俗中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大多相同。宁化、清流城乡在年关内家家户户炸豆腐。麻蛋、炒地瓜片、糖豆等,而永安乡间并无此习,大多做爆米花粘糖,也有炒糖豆的。清流客家在灶神上天恭敬祭扫、备酒莱合家欢聚,有分等级,称“官三民四闲杂人等五”,即当官的农历二十三日,老百姓平民为二十四日,其余得等到二十五日才能敬奉灶神。闹元宵这天初夜,清流县城还有“送瘟船”的习俗,各家各户将禽畜毛羽送上船内,并备香烛等,到时看后将船点燃推入水中流走,以折六畜平安;这天夜里还有“散福’讽俗,轮到哪个坊做“散福”,无须发请柬任何人均可入席喝酒,挨家挨户吃去,整条街道鞭炮响个不停。永安城乡没此风俗。
节令习俗,永安明清时只有中秋奉把祖宗、扫塞拜祭,清明没有扫墓的习俗,但盛行饲堂祭祖。清流人吃立夏丸子讲究,要用小笋丝、瘦精肉、豆腐干、韭菜等与米丸子一起煮;永安人主要是吃薄饼和面条,乡间也兴做米馃或圆子、馃条,而米馃包的馅为猪肉、笋、青菜等。无论春夏秋冬,清流客家人喜好“洗汤”,俗话说,“穷人没药,滚水两勺”,并以此热情招待客人,走远路洗个热水澡,舒筋活胳周身松爽;而永安乡间则少见,顶多用有吊耳的浅木桶盛热水、用湿毛巾擦周身,然后再用桶里的剩水洗脚。
总之,永安大部分地区的民情风俗与清流甚至宁化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一些明显的差别。“风俗习惯,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在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无不有风俗习惯现象。客家人的风俗,当然也不例外。客家人的风俗习惯总的是传承了中原汉族古风,同时又融合了闽赣粤客家民系形成区的土著风俗,所以它不失为汉族风俗范畴,而又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于是才成为客家风俗。”(刘善群《客家与宁化》,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笔者将永安民情风俗与清流作比较,目的是要印证永安客家民系的关联或亲缘。
从历史上说,永安的客家民系地域远比清末民初广阔,不仅只限于西北部,还应包括城区和上评、贡川等地,青水的客家情缘也是十分亲近的。迁移演变是常有的事,如同自然环境也一样,世事沧桑,不足为奇,这样说来,只是到了近现代,这才使得永安的客家逐渐变得不那么纯了。
注释①③雍正版《永安县志》
②④刘善群著《客家与宁化石壁》(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版)
⑤《清流县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
⑥《永安市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
⑦《永安报》2001年6月14日第7版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 相关内容
· [习俗掌故] 永安客家文化初探 [2004-9-22]
· [习俗掌故] 九龙溪与客家经济的联动 [2004-8-24]
· [习俗掌故] 客家习俗 [2004-8-24]
· [习俗掌故] 客家糯米酒 [2004-3-19]
· [习俗掌故] 大湖赖氏客家之路 [2004-2-23]
· [习俗掌故] 御豆——客家人的珍品 [2003-11-14]
· [习俗掌故] 永安罗坊之客家习俗 [2003-11-8]
· [习俗掌故] 沙溪流域客家经济交往与永安的地位 [2003-8-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