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华夏古代文明的“滑铁卢”
南宋厓门之役,或可比拟为华夏文明的“滑铁卢之役”。当然,任何比喻都难免有缺陷,这个比喻,尤其 是对于一部大历史的比喻,势必会引来很多的质疑。但我觉得,这并非一时冒出来的念头,而是厚积于心了的。
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人称“唐强宋富”,承唐的余绪,宋代朝廷固然软弱,但文明并未停滞。“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均出自宋代,而宋代的科学技术,更雄踞与世界之首。宋朝的经济繁荣,当在唐之上。这都是有史实可稽的,连李约瑟编的《中国科技史》也是这么认为的。只是程朱理学,先行束缚了中国人的心灵,进而开历史倒车,宋代国弱,首先是弱在心上,以至同蒙古一道灭了辽,也不敢收回辽所占的宋地——关于这些,已有不少人写过文章了。最后,导致了厓门一役本来海军势力远远大于元军,却反而惨败在元军手中,最后一小皇帝被忠臣背着投了海。从此,已延续了上千年甚至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明遇上了“滑铁卢”,出现了逆转,查一点同另外业已寂灭了的世界三大古代文明走上了同一条路。华夏文明自此走了下坡路,不得不再度穿越“死亡之门”。
短命的元朝且不理它,而明代迁都,从面向海洋的南京北移到长城一侧的北京,意味着中华大帝国在海洋上的全面撤退,加上自明代开始,一直到清中后叶的“禁海”作为一个海洋大国竟完全萎缩了,至于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也仅仅是作为这部历史的绝响而已。关于这点,后边将有专章论述。
很明显,这都是厓门之役——“滑铁卢”之后,华夏古代文明所面临的命运。汉唐泱泱大国的风光,从此不再!
如果给华夏古代文明划一根线,那么,宋亡,便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我们还可以列举厓门之后,华夏文明种种惨痛的遭际……
现在,有的史学家提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应是公元1511年,那一年葡萄牙占领了曾是中国藩属国或者叫朝贡国的马六甲——这意味着华夏文明被西方人打开了一个缺口,而这正是古代华夏文明正以无可挽回的速度在衰落下去的开始。而后,便是清兵入关导致的南方大屠杀,登峰造极的“文字狱”,以及鸦片战争……
我之所以谈到这么多,是想从学术上作出一个界定,即近代文明在在很正意义上的冲突,当是在1511年以葡萄牙占领马六甲为标志开始的。而从宋末的厓门之役,至近代文明的开始,其间仅有两个多世纪的间距,而这一段时间,华夏文明所面临的危亡程度,随着又一个世纪之后的清兵入关,再度禁海而加剧。
也正是这样的一部历史,却催生了业已蛰伏日久的客家民系。
正如我在后文中所揭示的,长期蛰伏的这么一个流徙的民系,正是被汉民族的忧患意识所激活,在民族危亡中脱颖而出,它产生的历史文化动因,正是民族危亡所激起的民族自尊,而非别的什么。
而这个民系的形成与得名,正是在这200多年间。
同样,这个民系的崛起,则是在一部近代文明史开始之际。
不可否认,在中国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客家人对华夏文明得以延续乃至再生,是气了相当重大的作用,并作出了接触的贡献的——光说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有刘光第、黄遵宪等参与的戊戌变法,孙中山,廖仲恺等发动的辛亥革命就够了。
我想,这一部专著,其主旨便是探讨客家与华夏文明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切入,对华夏文明的模式、演进,提出一些新的见解,而不圄与过去教条的、答案仪的结论。
换句话说,为什么华夏文明在再度面临“死亡之门”的时候,这么一个已历千年大迁徙的民系会奇迹般地出现在历史的进程中,并且逆转了几乎已无可挽回的文明衰落乃至堕落的态势,为一个古老民族的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引起全世界的注目,迄今,仍是国际上人类学、社会学诸学科研究的热点。
正是缺点了厓门之役为华夏古代文明的“滑铁卢”,我们方可对此时客家民系最后形成并得名的历史大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正是确定了十六世纪为近代文明真正意义的冲突的开始,我们方可对可民系在近代文明史上的作用有一个充分的估价。
这两个“缺定”,是缺一不可的。
这也是这部专著的前提吧。
也算是“开场白”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