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735|回复: 45

大家看看,这文章可信程度有多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7-1 18: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中山祖居地及客家渊源调查
   
    [梅州侨乡月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7-1 20: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家看看,这文章可信程度有多高?

这篇文章所说的应该是真的,因为孙中山是客家人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客家名人谱中就有孙中山先生。还有很多客家资料都有说明。因此,我相信它是非常可信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7-7 12: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家看看,这文章可信程度有多高?

近年来有关于这个问题好象一直都有争论,但是孙中山是客家人的可能性会大一点。我觉得有的广府人一直还是对客家人怀有敌对意识,有时候还歪曲一些事实,比如对孙中山是不是客家人就是其中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7-7 12: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家看看,这文章可信程度有多高?

孙中山是客家人事实上是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7-7 17: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家看看,这文章可信程度有多高?

我相信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7-7 1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家看看,这文章可信程度有多高?

我希望他是,我善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7-9 10: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家看看,这文章可信程度有多高?

文章足可以假乱真。我不便在这里表明自己的立场。版主那一句“广府人一直还是对客家人怀有敌对意识”,未免有点过分,似乎有点煽动客家情绪。是不是事实自己亲身到中山市去就明白的了,如果他们(孙中山的同乡)是说客家话的话--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最好还是亲自去一趟。上面文章的论证材料跟鲁阳久的有很大矛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7-9 12: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家看看,这文章可信程度有多高?

当然,我要说明一点,客家人也有被同化的现象,孙中山不说客家话也不能够证明他不是客家人,当然也不一定说明他就是客家人,但还有些不会说客家话的人也称自己为客家人,只是他们丧失了自己的母语被其他语言同化了而已.我觉得在以前的"土客大械斗"以后客家人就一直被其他族群误认为是野蛮人.在各方面对我们都有所偏激.这是事实.
[ 本帖由 hcb8188 于 2002-7-9 12:14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7-11 00: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家看看,这文章可信程度有多高?

什么事实?我相信这是你的心理作用。因为我家乡的客粤相处都很好,没有你所说的敌对。你的思想似乎还停留在解放前。至于孙中山是否客家人,其实广府人一直都不关心也不在意,你问问广府人是那里人,一些人甚至误认为是外省的。东莞说和紫金说也只是学术讨论,你怎么可以捕风捉影,牵强附会等说是别人敌对你呢?这也似乎太小气了,你的话反而给客家人摸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7-13 09: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贴一篇客观介绍研究情况的文章

也谈孙中山的祖籍问题

张咏梅 邹佩丛

  孙中山的祖籍在紫金还是在东莞?自四十年代罗香林先生的《国父家世源流考》问世以来,已争论了半个世纪。在争论中形成了“东莞说”与“紫金说”两种毫不兼容的论说。而争论的焦点则是孙中山是否为客家人。如果孙中山祖籍紫金,那么孙中山就是客家人;而如果孙中山祖籍东莞,那么孙中山则是当地人(即广府人,下同)。因此,争论的关键还是孙中山祖籍何处。

一、关于孙中山的祖籍问题

  笔者查阅了大量关于孙中山家世的有关资料与著述,并结合孙家生活的实际情况,认为孙中山祖籍东莞即“东莞说”比较合理。有关证据如下:

  1、孙中山的胞姐孙妙茜在1931年4月26日就国民党党史会钟公任到访时说:“孙氏始祖在东莞县。至五世始迁中山县。其后于此县中曾迁徙过一二处。至十四世始住翠亨村。”(1)这是出自孙中山姐姐之口的重要口碑史料。

  2、在翠亨附近的谭家山孙家坟场,葬有39穴坟墓,其墓碑所刻墓主名讳与《孙氏家谱》、《孙梅景等人卖田契》、《乐安堂仕合号账册》、《孙达成兄弟批耕山荒合约》(2)所记载的孙家人名名号相吻合。据《孙氏家谱》记载:“始祖、二世、三世、四世祖俱在东莞县长沙乡(即上沙乡)居住。五世祖礼赞公在东莞县迁居来涌口村居住。”而这些史料证明孙中山的先祖早在明代成化年间就已自东莞迁至香山,同时也证实了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7-13 10: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虎师傅看法

孙中山纪念馆根据大量翔实的资料,采用的是“东莞说”。
东莞上沙孙氏始祖迁自南雄珠玑巷。珠玑巷是什么村?客家村。邓小平的祖居地是客家地区,被收尽客家名人录,其家人和家乡人虽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也不参加客家社团活动,但也没提出异议。因为他的族谱记载并无任何争议,作为客家这一有重大影响的群体的一员也未尝不可。但孙中山被收录进客家名人录,引起的争议很大,为什么?
一、祖居地有争议。“东莞说”、“紫金说”纯属学术争论。客家人出于对民族精神的推崇和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一直是把孙中山先生看作自家人的。但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还是“东莞说”比较可信。版主hcb8188先生认为:“近年来有关于这个问题好象一直都有争论,但是孙中山是客家人的可能性会大一点。我觉得有的广府人一直还是对客家人怀有敌对意识,有时候还歪曲一些事实,比如对孙中山是不是客家人就是其中之一。”非也。无论是“东莞说”还是“紫金说”,都不是一点凭据都没有的“歪曲”。学术争论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争鸣,总是说某某权威的某某学说“至今仍是不可动摇的”,以千年不变为正常,以学术争鸣为反常,甚至上升到“敌对意识”的高度,就是言重了。历史上的民系隔阂是有的,例如客家名人录收到全国全世界,很少有什么异议,但一收录到闽南、广府民系的名人,争议就不可避免。原因当然是多方的,并不是某一方的责任。
二、实地考察选点不同。争论的双方都认为:如果孙中山祖籍紫金,那么孙中山就是客家人;而如果孙中山祖籍东莞,那么孙中山则是当地人(广府人)。争论来争论去,都是围绕祖居地而展开。即双方都认为,不管孙中山先生和他的家人会不会说客家话、是否认同自己是客家人,只要祖居地是紫金,就是客家人。Salwen先生转贴的那篇文章,作者“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和崇拜,笔者偕市政协文史科人员先后专程前往紫金忠坝、福建长汀、江西宁都三县对孙中山祖居地及客家渊源,进行实地调查、考证、座谈”,但唯独不去孙中山先生的故乡翠亨村作实地考察,所以得到的材料肯定是绝对正宗的客家版。而持“东莞说”的学者,主要依据翠亨村周边第一手文物史料的接触。孙中山先生的亲属和家乡的人,属于典型的广府人,很多人只知祖先源于南雄珠玑巷,但知道珠玑巷是客家村的,很少很少。老实说,当我兴冲冲地去珠玑巷“寻根”,听到的是客家话,而且这种客家话我能听懂的时候,确实使我大吃一惊。我知道珠玑巷只代表着广府民系对根的认同,正如客家的石壁祖居、潮州人和粤西沿海人的莆田祖居的伟大意义一样,但共同的认同感决不是空穴来风。认同感越强,排他性就越强。但排来排去,实际上都是在搞“窝里斗”。只可惜知道这个道理的人不多。
三、文化观念的冲突。从血缘上看,客家民系和广府民系是同根同源的,只是融合的时空不同、文化背景不一致。这样说,可能很多客家人会不高兴,很多广府人也会不以为然,尽管真正的广府人对客家网是没什么兴趣的。“正宗”的广府人南汉先生开始怀疑自己是客家人了,我看了一点都不感到意外。爱恨交织之情必有缘故。南汉先生怎么看?各位怎么看?
[ 本帖由 虎师傅 于 2002-7-13 11:17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7-13 10: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超级猛料:这篇文章的可信程度又有多高?

http://www.hakka.cn.gs/wenhua/8/8.htm
客家方言->客家方言与客家历史文化的关系
                                 
                             从客家方言看客家文化的特征与交融

    (一)客家方言词汇反映的文化异质性
客家方言词汇除了反映了与中原汉语文化的同质性一面外,还反映出其他文化因素的异质性一面。一般来说,我们把来自中原汉文化传统看作大传统,即汉文化自身体系化的传统,汉人共有的规范。这就是客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同质性。把非汉文化传统及客家地域文化传统看作小传统,即客文化的异质性。具体说来,就是一个村落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传统。客家方言词汇的异质性表现在客家方言词汇有一些异族即非汉族语言来源和客家方言的地域差异两个方面。
    1、客家地区的原住民并非客家本身,而是属于南方百越民族的土著民,即今天畲族的先民。客家是一种移民集团,畲族先民在接受汉化时,即接受“客家化”,畲客相处,不论是在武装斗争时期,或在和平共处时期,都是一种文化互动现象,并非单纯的汉文化单向传播,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别是通过通婚、贸易,加速了这种文化过程,如畲族本来并不修族谱,向客家人学会了修族谱;而原先的来自平原的客家人本不会唱山歌,后向畲族学会了山歌,山歌成了客家人的最重要文化内容。
    2、客方言词汇的异质性还反映在地域差异上,其异质性是地域造成的,很难用其他理由来说明。德国学者艾伯哈特在解释中国地区性的文化行为差异性和多元性时,提出一种“地方化和地方文化”的理论,认为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主流文化“地方化”的结果。
    客家方言词汇的地缘性色彩很强烈,这也是造成客家方言内部歧异的重要因素,也是客话之间不能通话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纯客县连城,县内方言复杂,往往隔座山或隔条河方言就很难沟通,过去老一辈的商人或工匠因外出来往频繁,迫使他们要操双言(即本地话与外乡话)交际,但妇孺能操双言者甚少,因此,就是在本县内交际亦有困难。关于客家方言词汇的内部差异,练春招博士通过调查粤闽赣三地的9个客家方言点的3000条词语中,发现不同的客家方言点的词汇有着很大的差异,各地还有不少特色词汇 。

    (二)客家方言词汇受周边方言文化影响。
    客方言词汇的异质性受到异方言文化影响,如连城县与闽语区永安接壤,闽客交界处的客话受闽语影响大,如官话“男孩”,城关保留客话读法“赖赖子”,文亨则读闽语词“囝崽屎”,姑田“囝子”,赖源“囝崽”。“囝”是闽语最有特色的常用词,唐代诗人顾况说:“囝音同蹇,闽人呼儿曰‘囝’,上声?韵。福州kia?3,厦门kia3“哭”,城关保留客话词[vc213],姑田则读如闽语词“啼”。“锅”,城关读“锅头”,姑田则读闽语词“鼎”。“筷子”,城关读“筷子”,姑田则读闽语词“箸”。显然,姑田等地词汇读法是受闽语永安话影响。
    客家文化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它是由北方汉人区域文化、南方汉人区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这三个文化层面互动合成而来。客家文化团体与其他文化团体的文化接触,并不是一个因子从一个文化转换到另一个文化而已,而应是不同文化团体互动下的持续过程,两个文化体双向的互动性影响,而非单向的影响,在不断的接触下,产生了异于其中一方或两方团体原来文化模式的文化变迁。这就是客家文化形成过程中“地方化”的过程。所形成的文化是一种异于原来文化(北方汉人文化、南方汉人文化、土著文化)的合成文化。客方言也是这样一种“地方化”的“合成语言”,它包括北方汉语、南方汉语、土著语言的成分。客家在南迁及定居过程中,与赣语居民和闽语居民关系最为密切。
    语言学证据表明客家方言极接近唐五代至宋初时的中原地区语言,基本是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时从中原汉祖语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它的许多音韵特征与晚唐五代宋音韵要点相符,音韵格局介于唐末至《中原音韵》之间。语言学证据与史学家的结论及文献族谱的记载大体一致,即:客家的形成应在晚唐五代至宋初以后。客家的先民来自以中原为中心的广大北方地区,继承着宋朝以前的中原文化传统。
    客家方言与周边的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都有有一定的源流关系的接触关系。客家先民还住在赣东、赣北之时,和赣语应该还没有明显的分化,可见早期客赣有同源关系。赣南客家话形成之后与北边的赣方不可能没有接触,尤其是靠北的宁都、石城一带。早期进入闽西的中原移民,例如,初唐随陈政、陈元光入闽征蛮的河南人,留在闽西的便是后来的客家,转入闽南的便是后来的福佬人,两宋入闽的客家先民也有再从闽西徙居闽南或福建各地的,这都是客闽方言存在着源流关系的根据。客家话形成后,从龙岩到南靖、平和、诏安有一条狭长的双方言带,周围闽客方言之间也多有渗透。至于客家方言与粤方言,也是两方面的关系都很深的。宋代自赣南越过大庾岭定居在南雄珠玑巷一带的就是早期的客家,他们后来成批地入住珠江三角洲,当时的粤北客家话成了珠江三角洲粤语的源流之一;后来由于粤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地位高,全粤各地客家方言都不可能不受粤方言的渗透。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练春招在她的博士论文《客家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中,根据所调查的3000条词进行统计,发现客家方言与赣方言相同的词有228条,与闽南话相同的有148条,与粤语相同的有328条,还有许多与邻近方言的相同词汇。

    (三) 客家方言的分片反映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客家方言内部可划分为不同的小片,以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的客家方言中心区来说,可以划分为南片和北片。大致上,南片包括粤东、粤中,北片包括闽西、赣南。李如龙:北片内部差异较大,南片较为一致。例如北片声调5类、7类都有,有的点没有入声;南片大体上都是6类,包括两类入声。从词汇方面看,也是南片用词比较一致,北片则差异较多。例如斗笠,南片说笠女麻,北片还说斗笠、笠婆、斗篷;漂亮,南片说靓,北片说精、赏、标致;下面,南片说下背,北片说下头、下段;什么,南片说么个,北片说甚么、啥西等。北片分歧,可称离心型方言;南片统一,即是向心型方言。客家方言在不同区域的某种变异,反映了不同区域的历史文化背景。李如龙先生认为,北片形成较早,经过明显的民族融合,行政区又分为两省,彼此往来较少,反客为主之后,各自为政,并无明显的客家意识,因而差异大;南片是明代之后成型的,由于不再发生新的民族融合,又因土客矛盾增强了凝聚力,客家意识鲜明,又是同属一个省的几个州,内部交往也较多,因而是变异较少的向心型方言 。
    温昌衍先生在李如龙的基础上对客家方言的分片所反映的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予以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粤中与粤东合为南片,不仅有两地紧紧相邻的现实原因,更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是在行政建制上,两地大部分地区曾有共同归属,例如兴宁、五华都曾与今粤中地区同属古龙川县(秦汉时)、循州(隋唐宋)、惠州府(明时),直至清时才被置于粤东的嘉应州内。二是粤中地区的客家人多有来自粤东地区的,例如龙川, “各姓先祖多在宋末或明时从嘉应州或南雄、翁源、赣南迁来”。赣南与闽西一直分属两省,但能合为北片,是因为两地的客家居民的来源大体相同,即都是源于罗香林所说的第二批南下的客家先民。他们是为安史之乱及黄巢起义战乱所迫,在唐宋之交,南迁至赣南、闽西的(其中的少数到达粤东)。后来的赣南在明末清初时有闽粤客家人倒迁回来,来自粤东粤中的主要迁入地缘接近的赣南西部中部,来自闽西的多迁入地缘接近的赣南东部(瑞金、宁都、石城等地),因为这样的原因(加上地缘接近),今赣南客家话有一些内部差异:西部中部一些点带有南片即粤中粤北客家话的词语,东部一些点带有闽西客家话的词语。
    赣南闽西合成的北片之所以与粤东粤中合成的南片构成对立以及北片的一致性不如南片,这与客家先民移入的时间前后不同有关。此外与两片客家居民后来的生活状况不同有关,南片的客家人大量移入,在山区站稳脚跟后,人口增加和耕地短缺迫使他们向平原地区扩展,这时便和“广府人”、“福佬人”产生争夺生存空间的尖锐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有的地方还恶化为数十年的械斗争战。为赢得胜利,客家人内部加强团结,加强凝聚力、强化民系意识是一件必然的事情。这种情形下,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自己的母语也是很自然的是事情。而北片的客家人大批移入后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畲族以及早先来到的汉人相互融合,一起成为当地的主人,与周围的民系未产生尖锐的矛盾和对抗,因而没有加强内部凝聚力、固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母语的现实需要。与南片客家人相比,甚至根本没有客家意识。这种情况下,北片方言产生的变异自然比南片大。
    粤北片是特殊的一个片,历史背景上也有特殊性。从现在粤北客家方言看,只有始兴、翁源和新丰是纯客县,而新丰在历史上曾长期属于粤中:南齐高帝时(公元479-483年)置县,归广州管辖,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称休吉县,隶属于循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并入河源县,直到明代中叶,历960多年均未改动,只是隶属郡府,数度变更,宋以后便一直隶属于惠州府;新中国成立之初,属东江地区,后改属粤北地区(以上详见周日健先生1990),因此实际的方言分区中应归入粤中片而不是粤北片。其余各县都是非纯客县。可以想象,该片客家方言的一致性肯定不强。就历史上客家人的来源来看,也是较复杂的。一是来自赣南。由于与粤北毗邻,赣南的客家人南迁时,除了向闽西方向(经武夷山隘口),也有向粤北方向(经大庾岭路),“如北宋末年,金人大举入侵,中原士民流离失所,一部分人跟随宋高宗偏安东南,一部分人跟随隆佑太后逃至赣南,有的更越大庾岭,寄寓南雄。”(转引自刘伦鑫先生1999) 沟通五岭南北的大庾岭路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其北端在赣南(大余县),南端在粤北(南雄),两地区的居民因为此路畅通而有较紧密的往来是情理中的事情。今南雄珠玑话与大余县城南安镇(旧南安府所在地)客家话及赣州市郊蟠龙镇客家话大同小异,“这正透露了珠玑一带与同处在大庾领路上的大余、赣州一带在历史上紧密联系和频繁往来的事实”(详见林立芳、庄初升先生1995)。二是来自闽西。宋末元初严重的战乱,使整个粤北地区人口流失惨重。到了明代初年,社会的动荡使得粤北人口更趋下降,恰逢此时,闽西等地屡遭自然灾害的侵袭,当地的客家饥民源源不断的向粤北地区迁徙。其路线是经赣南,然后取道大庾岭路或乌迳路,最后到达粤北。(详见庄初升先生1998)。三是来自粤中粤东。主要分布在粤北南缘靠粤中的佛冈、清新等地。由于与东江水系相去不远,两地的客家人里就有自粤中惠州和粤东嘉应州迁徙而来的。清咸丰年间(1851-1861)编的《佛冈县志》云:其方言有土著有客家,自唐宋立籍者为土著,国初(指清初)自韶惠嘉及闽之上杭来占籍者为客家。民国二十六年(1937)编的《佛冈县志》也说:新客家则以龙川、长宁、兴宁、英德迁来者为多,各区皆有之(详见庄初升1998)。虽然具体到粤北各县其表现各有不同,靠赣南的南雄等地主要和赣南发生联系,靠粤中的佛冈、清新等地主要和粤中粤东发生联系,中部地方则主要和闽西发生联系,如曲江,“客家话人口多与福建省闽西南地区有渊源关系”(详见周日健先生等1998);又如乐昌,“客家村落的居民,多是明、清两代从福建或粤北其他客家地区辗转迁移而来的”,“从粤北其他客家地区迁移而来的,其始迁地也多在福建”(详见张双庆先生等2000),但是随着粤北各县居民间后来的内部迁徙,每个点的居民来源并非单纯不变,而是会产生交叉。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今粤北客家方言必然会相对复杂:其词汇中既有南片粤中粤东的成分,又有北片闽西赣南的成分;不仅面上如此,点内也是如此,即一个点内也兼有有两片的成分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7-13 16: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方言之“一致性”与“异质性”

这篇文章没有署名,不知是那位专家之作?
如果是研究其他方言的文章提出“文化异质性”的问题,那是司空见惯的。但研究客家方言的文章如此分析,则比较少见,是对“千年不变”“纯正”的纠偏。
在民性方面,客家人和河南人有一点相似,就是对“纯正”的维护。
河南地处中原,河南人为维护中州的“纯正”民风,对社会上、网络上的各种“河南段子”深恶痛绝,一触即跳,群起辩驳,结果一些无聊的人编段子编得更起劲。一直到河南人愤慨之极,局外人都觉得编得太过火太离谱、失去了兴趣以后,才平息下去。
客家文化源自中原。客家人为维护血统、语言的“纯正”,在旁征博引力图消除误解的同时,往往矫枉过正,不想容纳一点不同的声音(本论坛和其他观念开放的论坛除外),结果越辩驳引起的争论就越热闹(包括正常的争论和过激的地域之争)。
要让对方能理解自己并认同自己的观点,就需要拿出自己的或借鉴别人的理性的分析。
我转贴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理性分析的文章。尽管文中带有把客家话作为“正统”,把赣、闽、粤方言作为分化的分支这一倾向(这是我个人的感觉),但科学地进行方言的实地考察、统计、分析,使人增长了不少见识。
我看了一些资料,觉得客家民系形成于宋元之际这一说法比较可信。北方南迁的汉人,在江淮一带与当地人融合形成讲“官话”的江淮汉人;在江西融合成讲赣语的汉人,闽粤赣三角地带则融合成讲客家话的客家人。福佬、广府民系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就无须多说了,因为从没有人为此争得不可开交。在宋代以前,今天的客家地区是北方南迁汉人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处的地带,因而唐代的张九龄是不是客家人,是有争议的。北方南迁汉人在不同的时空与当地的南方汉人及少数民族融合以后,才分别形成赣、客、闽、粤各民系。客家民系的“客家”称谓是闽、粤民系所给的命名,不是所有南迁的北方汉人的总称。如果真是北方南迁汉人的通称,为什么江淮、江浙均无客家?历史上与“客”有关的给客制度、客卿等等,都出现在非客家地区,似乎与移民的关系也不大。至于客家话是北方话还是南方话,理论上的东西我说不出多少,但我会讲故事,真实的故事:一是上个世纪的。红军中的军官基本上是南方人,其中客家人占有很大的比例。红军长征的时候,云贵川的“国军”杂牌军军官“教导”士兵怎样辨别“共军头目”--手指发黄的(抽烟)、戴眼镜的、南方口音的!二是本世纪的。有位梅县籍的(“大梅县”,具体是哪个县有待查证)老师,到北方开会的时候,看望一位北方籍的学生,该学生自作聪明地想,客家人和我们北方人没什么两样,于是大馒头、大咸面条大开餐,吃得老师呲牙咧嘴,吃惯了白米饭粥的肠胃当场就提出强烈抗议。学生糊涂,老师可不糊涂,老师说话依然是温文尔雅,用的是普通话而不是客家话。如果说客家话,即使骂学生,学生也听不懂,除非正儿八经地读报纸,学生才能听懂四五成(如果用粤语、闽语来读则是接近“对牛弹琴”)。
客家话是接近中州韵的南方话,是一种在南方有点“另类”的语言。如果不到北方,可能你感觉不到自己是南方人;如果不到少数民族地区,你也不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纯粹的汉人。我想,客家人的“纯种汉人”观念的形成,就与这个群体在深山老林里开拓、融合的时候,以黄河流域带来的文化优势,在土著民族中树立了一个“纯粹汉人”的形象。在移居到平原地带的时候,虽然实际上与当地汉人有着比较接近的血缘,但由于融合的时空不同,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互不认同,处于零星分散状态的客家人就产生了强烈的相互认同感,以中原祖居地为宗法血缘纽带,
唤起“客家人”的自觉意识。通过继续向西南乃至海外播迁,“客家”意识进一步增强。
另一种“客家”是没有“客家”自觉意识的湘西汉人。历史上,湘鄂西的少数民族对所有的汉人均称为“客家”。此种“客家”讲的是湖北、湖南话,这些人也不知道曾被人称为“客家”。所以有的客家籍学生到湘西旅游,问当地有没有客家人,当地人当然说没有。有篇文章说北京的客家美食不正宗,湘西凤凰这座“客家小城”才正宗,简直是扯谈。凤凰美食可能不错,但不是客家的。
砖家虎师傅抛砖完毕。
虎师傅简介:
职称:师傅
身份:尽管一再声称非客家,但还是被辩论的对方一口咬定是客家。如之何?
家乡:晋朝江边已有书院,此后海滨出过进士一箩一担,山沟里出过武举三三两两,老县城出过状元独一无二。但那和本师傅本人没有多大关系,只是整天研究这些东西,好像和客家人没多少分别。如果谁说我是客家人,我倒无所谓,但乡亲们如果知道了,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我的长辈们还要让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一巴掌打肿我的嘴。

[ 本帖由 虎师傅 于 2002-7-13 16:23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7-13 16: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家看看,这文章可信程度有多高?

暑假到了,大学生们回家喽!假日快乐!
但学者专家们不会闲着。虎师傅虽然才疏学浅,但也知道此时发言,正是班门弄斧的的大好时机。
同学们,弄斧必到班门!
严教授们,怎样对付我等弄斧者?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7-13 17: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家看看,这文章可信程度有多高?

首先,你说的湘西与土家相对的汉人,的确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概念.

  猫先生转贴的<从客家方言看客家文化的特征与交融>-----文中關於福建西部连城县的论述应该来自邓晓华1995,<客家方言>,该文没有注明,似不该. 这个论述-------"客方言词汇的异质性受到异方言文化影响,如连城县与闽语区永安接壤,闽客交界处的客话受闽语影响大,.........,姑田等地词汇读法是受闽语永安话影响。"

  我几年前实地调查过连城的各个乡镇方言16个点[包括该县东部的乡镇姑田赖源等],后来写论文专门批评过这个看法,我的意见是,姑田,赖源就今天的语音词汇面貌而言还是闽语的一种,历史上更是.目前充其量说是受到西部客家话影响的一种内陆闽语.因此这两个方言带有闽语特征,那本来就是这样,倒是这些地方有客家方言的特点,反而是后来的影响.
具体的论据不详细说了,个别有兴趣的可以向我要专门的论文.
[ 本帖由 yanxiuhong9 于 2002-7-13 17:03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4: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