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ww.taiwanfun.com/north/taipei/articles/.../0303CoverStoryTW.htm
封面故事:
客家人在台北
林鸿麟 著 *** 译
在台湾,一般人称祖籍来自来自广东的为「客家人」﹔正确地来说,应该追溯到西元十七世纪,在中国大陆珠江出海口附近,从广州到香港、澳门之间的居民,日後被称为「广东人」﹔沿河北上,居住在今天的汕头、厦门一带的,日後被称为「福佬人」﹔福建、江西、广东交界的山区,零星分布著一群操著另一种方言的人,就是「客家人」。
客家人口在台湾约有四百万,近年来由於政府提倡「还我母语」运动,我们於是有更多的机会听到客家话。我第一次「发现客家人」是在国中时代忽然听到我最要好的朋友操著一种我完全听不懂的语言跟他父母交谈,我才知道原来在台湾有一种人叫做「客家人」。然而真正使我想写「台北的客家人」的主要动机是我的新室友James。
James的外表看起来是中国人,却必须跟我用英文交谈,因为他拥有法国国籍,在大溪地长大,「但是我是客家人。」他用很不标准的中文对我说﹔十九世纪末期便移民到大溪地的James的祖先,一直以「尊敬传统、刻苦耐劳」的家训勉励後代。後来我才知道原来占有近40%人口的大溪地华人中,大部分是客家人。
从James身上我也发现了很多客家人的特性,除了一般刻板印象中的勤俭刻苦之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家族的团结和向心力。因移民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他的族人,不但从未断过联系,近年来更拜科技发达之赐而成立了一个家族网站,网站中除了家族重大讯息之外,还有专栏让每个成员可以上传报告自己的近况,并有一个讨论区供大家发表任何意见,网路的无远弗届让James他们这支因迁徙而分散的家族即使相隔天涯却如同近在咫尺。
在James族人的鼓励下,我这个「福佬人」和他这个在西方国家出生长大的「正统客家人」开始了我们的「台北客家发现之旅」,并且决定由James不时地在家族网站上报告最新的结果。
一、台北市客家文化会馆
大安区信义路三段157巷11号
(02) 2702-6141,2702-6142
开放时间:二~五 9 am-9 pm,六、日9 am-5 pm,周一休馆
台北市客家文化会馆虽然是一栋现代建筑物,有著新潮的外体装饰,细查之下却发觉是和复古的客家传统内涵并陈的。外壁采用传统客家建筑常见的火烧砖及鹅卵石基座,室内则装设精致的木格窗棂,一楼交谊厅里摆有八仙桌和长板凳,在这里喝茶聊天或上课有如置身传统客家庄的感受。图书阅览室里有很多关怀本土文化相关之书籍和客家研究参考书籍﹔听服务台的志工妈妈说让她最感欣慰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客家「後生」对客家文化和说客家话有兴趣,会来这里阅读和学习,让她当志工当的很有成就感。
二楼和三楼的主题展示区则陈列著许多客家文物,分区展示著客家信仰、传统美食、客族情感认同、客族分布、建筑文化及产业文化等主题站。
传统的客家建筑在台北已无迹可寻,然而在客家会馆里,藉由模型和照片,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客属团结集居的型态,及大型夥房、围屋的样貌。在台北市通化街里有一户五十年前从新竹新埔搬来台北定居的客家人刘霖港,家族四代同堂聚居在一整栋五层楼的公寓里,顶楼还特意开辟为菜园,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农业性格」在大都会落脚後的最佳典范。而通化街也渐渐成为台北市客家人聚居之地。
另外与其他族群不同的一点是,客家人的神案下方都会奉祀著「神龙」,客家人对奉祀祖先、神明的正厅或庙宇非常慎重其事,往往依照风水规定,并「牵龙」接引天地山川的灵气前来,目前在台北市以外的客家庄和客家庙宇都还能看到这样的祭祀方式。
四楼是举办客语教学、山歌教唱等活动的文化教室﹔地下一楼则为舞蹈、剧团排练、肢体活动的场所,时常举办工作坊﹔顶楼的空间以木板、鹅卵石铺盖,成为民众休闲的场所。
二、台北市客家艺文中心
大安区新生南路一段157巷19号3楼
(02) 2709-3234,2709-4443
开放时间:二~五9 am-9 pm,六、日9 am-5 pm,周一休馆
「客家艺文中心」是一个静态休闲的展示场所,是客家研究与族群资讯中心,并且是学术研究教学及讯息交流的据点。
一走近活动中心,就可以看到空间宽大、散布著竹制桌椅的交谊厅,整个区域皆舖以原木,竹制方桌和竹制椅凳。交谊厅是连结人际网路的所在,常常有人来这里聊天、喝茶、交换各种资讯。
这里有全台第一个客家主题图书室,藏书以客家文化研究为主轴,还有客家食谱及东西方学者的客家研究原文书籍,总数近四千册,是想对客家文化有更深入研究的人不容错过的地方。
二个展览室分别介绍客家艺术作品和文物。最重要的是「客语教室」,这里除了陆续办理客语研习培训课程外,还不定期地广邀研究客家议题的学者专家来举办不同主题的讲座或座谈会、研讨会,企图挽救即将流失的客语和客家文化。
三、北区客家文化会馆
北投区明德路161号(近捷运明德站)
(02) 28250034
开放时间:二~五9 am-9 pm,六、日9 am-5 pm,周一休馆
以往客家妇女在山间工作时,为了提振劳动情绪、增加乐趣、相报消息或互别苗头所哼唱的山歌,已经逐渐演变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资产。还有二旦一丑,以山歌和小调为主要唱腔的「三脚采茶戏」也是客家文化特有的剧种。「北区客家文化会馆」正是以客家戏剧与音乐为主题的展示馆。
入门处巧妙地运用戏台与庙门的空间装置,让人恍如回到过去男女被严格分隔、仅能利用看野台戏的机会一起进行社交活动的年代。
这里还有一个展出客家戏历史的长廊,特展区则不定期推出各客家表演团体的小型展览。约30坪的迷你小剧场则是客家戏曲的表演场所。另外还提供传统客家山歌研习班、三脚采茶戏研习班和儿童布袋戏研习班等课程,希望藉由山歌、戏曲等更易与人亲近的活动,唤醒下一代对客家文化的重视。目前台北市约有31个客家民谣社,有兴趣的人也可以在这里取得相关资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的客家後生,除了努力保持传统山歌文化之外,还有另一群人投入了客语流行歌的创作,如颜志文、陈永淘、谢宇威等,还有近几年颇受欢迎、并常为弱势族群发声的客语摇滚「交工大队」乐团。
四、义民节
「义民节」是北台湾客家人为纪念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中阵亡的义民而建庙并每年举行祭祀的节日。目前经由政府明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为客家义民节。
义民节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赛猪公」的活动,这是百年以前就有的习俗。被饲养多年的大猪公,每只都超过一千斤,屠杀後张架在彩棚上,是很在地的庙会活动,场面非常壮观。这个北台湾最重要的客家庆典近年在台北愈办愈盛大,除了神猪祭祀之外,还有迎神绕境祈福、挑担奉饭等活动。今年的挑担奉饭敬义民的活动,将从台北市议会出发,绕过市政府大门而行经商业精神地段华纳威秀广场,令人拭目以待。
五、客家美食
油、香、咸是一般人对客家菜的印象,以往因为客家人劳动量大,为补充和水带走的盐分而作较咸的菜,比较容易下饭,多吃饭就能多增加热量,足以应付田事。是客家人适应环境所衍生的方式
比较有名的客家菜有沾酸柑桔酱的「白斩鸡」、在摆满盐的锅子里用盐的热度焗熟的「盐焗鸡」、猪肠配姜丝和醋炒成酸甜口味的「姜丝大肠」、以肥肉爆炒鱿鱼丝而成的「客家小炒」、「咸蛋苦瓜」、多种腌渍类的青菜如「覆菜」、「梅干菜」、「客家菜脯」等,以及美浓粄条。
客家甜点也是一绝,在北部客家节庆中必有「打粢粑」的活动,将糯米磨浆蒸熟後用杵臼大力搥击後剪成一小块再沾上花生粉、糖粉来吃,若再配上「东方美人」、「碰风茶」、「冻顶乌龙茶」等客家茶,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较为人所周知的客家人流传出来的美食还有沙茶调味鱿鱼羹、大溪豆乾、烧仙草、木瓜牛奶、四海豆浆、丰原雪花斋的凤眼糕等。下次吃这些东西的时候,不要忘了它们的客家背景喔。
近年来还流行客家擂茶,将绿茶、芝麻、花生、数种中药材、米、豆等材料放入研钵中磨碎後加入开水搅拌均匀即成,喝的时候再加入特制客家玄米,可甜可咸,可荤可素,甚至可以加入各种食物。在以往的客家村里,如果有客人来访而没有请喝擂茶,会被视为没有礼貌,可见擂茶对客家人之重要。
六、台北的客家人
台北虽然没有所谓的客家村,但是却有很多客家人口。在台北有一些客家人较集中的地区,如中正区的万青街、南昌街、罗斯福路、同安街、厦门街,大安区的泰顺街、通化街、卧龙街、嘉兴街、吴兴街、虎林街,中山区的合江街、五常街、长春路、塔城街,还有北投区的石牌路等。通化街的土地公庙素有「客家庙」之称,青年公园每天早上都有客家耆老朗朗唱著山歌,八德路二段251号3楼设有「客家流民拳协会」则是另一种代表客家文化的重要部份。
客家长久以来即是一个漂泊的民族,并且常常受到主流文化的排挤,然而这也造就了客家人坚毅、刻苦耐劳的性格。然而客家文化一如其他少数民族文化都需要我们去更深入了解,并予以尊重。如果你对客家文化有更多的疑问,除了去上述的客家文化会馆研究之外,还有以下的网站可以去参考:
1. 客家阿婆网: http://www.hakkaup.org.tw
2. 哈客网: http://ihakka.net
3.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官方网站: http://www.hakka.gov.tw
http://search.sohu.com/websearch ... =%BF%CD%BC%D2%BB%B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