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婦女地位:以閩南族群為對照的分析*
張 維 安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摘 要
本文以客家婦女地位為討論議題,分析過程中主要關切的問題是,長時期以來,積極的勞動參與,一直是客家婦女的重要特色,但是大量的勞動對於客家婦女的地位是否有正面的影響。資料中我們發現對客家婦女在家庭經濟地位方面可能有一些意義,但整體而言,大量的勞動參與對客家婦女地位的影響,沒有預期中那麼高,今天客家婦女在家中的地位仍比閩南族群的婦女還要低一些。全文依資料的性質分成兩大部份,第一大部份是歷史上的客家婦女,包括:1.從不纏足的歷史現象談起,指出大量的勞動參與是客家婦女的特色之一。2.分析「工作量是否改善客家婦女地位」的議題。3.客家男人在哪裡?第二大部份是以「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為主,以閩南族群為對照點,分析:1.教育;2.收入;3.初職業聲望;4.現職業聲望;以及5.在家中的決策權等,以這幾個面向來討論客家婦女的地位。
一、前言
當筆者向同事提出最近想要在客家婦女方面寫一篇文章時,這位同事連聲叫好,她叫好的原因是,又是「客家」,又是「婦女」,正合乎double minority的判準。後來在蒐集相關的文獻時,更是加強了這一個看法,在學術論文方面,客家方面的研究很少,客家婦女方面的研究更少,客家婦女這個論題在學術研究方面,也是一個少數,因此我們幾乎可以把「客家婦女的研究」視為具有「三重少數」的特質。
在相關的文獻方面,首先想到的是國內的幾個重要客家刊物,如早期的客家風雲(現在的客家雜誌),中原週刊,三台雜誌,除了客家雜誌外,一般的圖書館不易找到,在中央圖書館不完整的藏書中,助理們一本一本借來過濾,花去許多時間,與客家婦女地位有關的資料還是很少,文學以外的資料更少。前兩年在香港開過一次客家會議,經過辛苦的過程取得資料,才知道只有一個題目有關,但是沒有文章,使得資料的回顧工作,一開始就面臨相當的困難。後來發現文化大學有一位研究生賴碧華,她以「客家已婚婦女家庭角色與生活滿意之研究」(賴碧華,1993)為題完成碩士論文,是關於客家婦女最近的作品,但是她在比較研究方面分析得較少,和本文的關心較遠,不過她所附的書目,也證實與客家婦女地位的相關的文章真的不多。
1960年,有一位范光宇(Fan, 1960)先生,以〈台灣農村客家婦女之母性生活與農業勞動之研究〉為題,用英文發表在《台灣醫學會雜誌》上,他指出:台灣鄉村中客家婦女的工作天數非常的長(平均是258天),幾乎是除了下大雨不能工作外,她們都勞苦終年很少休息。除了指出工作日數很長之外,他也指出媳婦在工作日數上比其他婦女還要多(不分大、小農),其中大農家庭中的女兒及主婦之工作日數均較小農少。基本上是說,大農的家庭構成份子較多,經濟情況也比較好,和小農相比婦女的地位比較高。在家庭中,媳婦是地位最低的。如果說這個研究與客家婦女地位有關,這是指擁有不同土地面積的家庭內,不同稱謂的女性與工作日數的關係。
范先生的研究指出了討論客家婦女的重要因素--工作,不過他是以工作較多來表示其地位較低,並沒有分析社會學上的一個重要議題,那就是大量的工作參與是否對其地位的提升會有幫助?莊英章和武雅士(1993)在〈台灣北部閩、客婦女地位與生育率:一個理論假設的建構〉一文中,以閩、客婦女的比較,分析了這個問題:客家婦女生產勞動的參與比閩南婦女稍高,但是家庭的決策權上,反而較閩南婦女略低。這是本文的主要關心議題。對於這個議題,本文以下的分析,依資料的性質將分成兩大部份,第一大部份是歷史上的客家婦女,包括:1.從不纏足的歷史現象,討論客家婦女的特色之一是勞動參與很深。2.分析工作量是否改善了客家婦女的地位?第二大部份是以「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為主,以閩南族群為對照點,分析:1.教育;2.收入;3.初職業聲望;4.現職業聲望;以及5.在家中的決策權等,以這幾方面的資料,來看今天客家婦女的地位。
二、從立足點看起:天足與工作
客家婦女在歷史上最常被提起的特質之一,就是沒有纏足 。關於台灣客家婦女不纏足的這一點,莊英章先生指出「在日本人尚未禁止纏小腳習俗時,閩南人有讓他們的女兒纏小腳的習俗,並不讓女兒做粗重的工作;但客家人則沒有纏小腳的習俗。就所謂的中國人而言,客家人很特別的讓他們的女兒保留「大腳」,並且與其他男性一起下田工作。雖然就字面上而言,也許不太符合事實,但確實有人曾說:客家人違反了傳統的分工方式,讓婦女下田工作,而由男性在家照顧子女」(莊英章,1992︰3)。關於日據時代台灣閩客女性纏足的統計數字,可參見莊英章先生等的研究(莊英章、武雅士,1993︰11),台灣的客家婦女幾乎沒有纏腳的記錄。這是在台灣的情形,在大陸的現象也差不多相同。客家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主要是住在山區、刻苦耐勞、節儉上進,她們的生活條件困苦,纏足根本上是一種奢侈的要求。
從不纏足的現象,可以看出客家婦女與其勞動量的關係。大英百科全書在介紹客家人的時候,提到「男人是勇敢的戰士,婦女則是精力充沛的勞動者」(引自雨青,1988: 38-39)。在這裡婦女作為一個勞動者,成為族群的特色,可能是其他族群所沒有的。長時期以來,在「客家人的特性」中,「客家婦女」都具有一個重要的地位,我甚至於認為,如果把客家婦女的特性抽出,「客家人的特色」可能便無法建構出來。因此要討論客家人的特色,便不能不討論客家婦女的特色,討論客家婦女的特色,就是討論客家人的一個重要特色。這個觀點可以從一個.美國傳教士史密斯(Smith)的文章中得到印證,1905年Smith有一篇關於「中國客家」的文章,發表於「美國人雜誌」,他提到「客家民族是牛乳上的乳酪,客家民族的光輝,有百分之七十應歸功於客家婦女」(雨青,1988︰39-40;陳運\棟,1988︰16;高木桂藏,1992︰178;高宗熹,1992︰119 )。
高木桂藏(1992︰177)也說,「客家的女性是我所看到的女性中最為卓越的一群,比任何一種女性都要來得出色。在客家人的社會裡,幾乎所有辛苦的勞動都由女性來擔任,而她們也把這些看做是自己的責任」。相同的,英國人 E. Eitel 在1870年出版的「中日訪問錄」一書上也說:「客家是中國許多民族中最進步的民族,而客家婦女更是中國最優越的婦女典型」(陳運\棟,1988︰16;雨青,1988︰40),這幾個論點,現在幾乎被所有討論客家文化的文章所引用,也普遍的被用來作為讚揚歷史上的客家婦女的資料。
對這些讚揚的話,做進一步加以分析,顯然就是指客家婦女的努力工作,刻苦耐勞現象。這種說法在另一個廣泛被引用的小說材料中,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位曾獲普立茲獎的美國名作家米契納,在1959年出了一本書:《夏威夷》 ,其中有一段寫到一位名叫魏強的美國醫生,他「偶然注意到,高地上的婦女都沒有裹腳,於是指著一個婦人,問春發叔道:『她們的腳怎麼都沒有裹呢?』這位來自加州的春發叔道『她是客家人,不值一談。』魏醫生又問道『婦女准許到香樹國(當時我國人對夏威夷的稱呼)去嗎?』春發叔說,『也許客家婦女可以,閩南婦女則不行』,於是魏醫生不再說什麼,但自己卻想道:『也許有一天夏威夷會需要中國婦女,不過一定要客家人去。她們看起來又強健又聰明」(雨青,1988︰41)。
這裡的對話道出了下列的事實:
客家婦女 不裹腳 可以到夏威夷去 強健聰明
其他(如閩南婦女) 裹 腳 不可以到夏威夷去 相對沒有這麼強健
從這個「比較的」觀點中,可以看出它所牽涉到的客家女性社會地位的評價。客家婦女是不裹腳的,這點已有許多資料介紹,其背後所蘊含的意義是,客家婦女是「需要」工作的。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是比較「健康的」,或比較「正確的」,但是從「當時」的社會理念來看,客家婦女沒有裹腳,並不受到社會的讚美,而且還可能是表現出她們的社會地位之低下︰『她是客家人,不值一談。』 。在這裡實際上牽涉到,客家女性不裹腳是因為在思想上前進?還是客觀條件不允許的討論,我想可能是後者!就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沒有裹腳的現象,單純的從她們的心理來猜測,她們也可能並不以不裹腳為傲。這種結果,相當可能是因為環境要求她們投入工作,使得「裹腳」變成是一項奢侈的要求。相對於閩南婦女而言,她們的命運\是比較坎坷的,所以她們「可以到夏威夷去」。在這種命運\的安排下,她們默默的接受,成為被讚賞和被看重的原因之一。
不過我們不能忽略她們被看中的原因,魏醫師說也許有一天夏威夷會需要中國婦女,不過一定要客家人去。他所看中的客家婦女,不是別的,只是她們看起來強健又聰明。其意圖是清楚的,他是從「工具性」的角度出發,客家婦女--身體強健、聰明、能做事。這個論點在日本人山口縣造的觀點上表現得一樣清楚,他在〈客家與中國革命〉一文中說:「日本女人向以溫柔順從著稱於世,而客家婦女在這方面,較諸日本婦女亦毫無遜色。可是日本婦女之所以溫柔順從是病態的,因為她們的生活須靠男子,不得不藉以求憐固寵,而客家婦女則不然,她們的溫柔順從是健康的,因為他們都能夠獨立生活,她仍這樣的美德作法,那絕然是出於真摯的愛心,和對丈夫傳統崇敬精神的養成而來」(雨青,1988︰40)。山口縣造的論點是:
與丈夫的關係 生活的獨立性 型 態
日本婦女 溫柔順從 生活依賴男子 是病態的
客家婦女 溫柔順從 能獨立生活 是健康的
姑且不論日本婦女與客家婦女溫柔順從的型態健康與否,在這一段「比較的」觀察裡,我們最少發現兩件訊息,一是日本男人與客家男人一樣都是「大男人主義」,這位日本作家可能也是一樣的,他認為妻子對丈夫的溫柔順從是一種「美德」,尤其要求這種美德是無條件的。日本婦女雖然也是「溫柔順從」,但是因為她們是有條件的,因為生活需要依賴男子,「不得不」藉此溫柔順從來「求憐固寵」,也就是說日本婦女是因為自己無法(或不願)獨立謀\生,對男人的「溫柔順從」是有條件的,是有心機的、相對的。相較之下,客家婦女,不但能獨立生活,生活上不依賴丈夫,不必以溫柔來求憐固寵,這種既能獨立生活,甚至能養家庭,而又能溫柔順從,山口縣造認為這才是一種健康的美德。對於山口的這個結論,我是不同意的,我要從另外一個面向來看這件事,這裡呈現了兩個現象和一個問題,這兩個現象就是,第一,客家的男人比日本的男人更「男人中心」或更「大男人中心」;第二,客家婦女是有能力獨立養活自已,獨立生活的。一個問題就是:這兩個現象如何能夠並存?一般說來,像山口所說的日本的婦女因生活須靠男子,對男人順從,日本男子有男性中心的特質,是「正常的」,我的意思是這種解釋我們聽得懂。但是客家婦女的現象無法從這裡來解釋。一個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客家婦女,何以能「縱容」客家男子的大男人主義,生活既不依賴男人,何以需要對男人順從?這個問題也許需要從所處的環境來分析。
客籍原鄉的環境,土地資源困窘,生活困苦。這方面的描寫,可從《嘉應州志》的記載得到了解:「無平原庹陷,其田多在山谷間,高者恆苦旱,下者恆苦澇」(簡榮聰,1991:22),此處居民由於長期處於自然資源有限,而社會序秩又欠穩定的環境下,乃發展出一套適合山地或丘陵地謀\生的務本農耕生活方式,其特色與今昔台灣客家人的農耕方式一貫。在這種艱困的環境之下,客家婦女的角色是相當苦的。簡先生繼續指出「村莊婦女則井臼、耕耘、樵採、畜牧、灌種、縫紉、炊爨無所不為,天下婦女之勤者莫此若也」。一般家庭分工主要是「男主外女主內」,或「男耕女織」,婦女能在這種分工下,做好「份內」的工作已屬不易,但是客家婦則不只如此,除了主內之外,還要做許多在其他族群中屬於男性的工作:「古者男耕女織,....〔嘉應〕州俗土瘠民貧,山多田少,男子謀\生各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之婦女,故鄉村婦女,耕田、採樵、緝麻、中饋之事,無不為之,絜之於古,蓋女功男功皆兼之矣。.... 向使吾州婦女亦如他處纏足,則寸步難移,諸事倚任婢媼而男子轉多內顧之憂,必不多皆懷遠志矣」(高宗熹,1992︰22-23) 。由這裡可知,傳統的客家女性,「相較於」其他族群的女性而言,她們的確實是比較辛苦的,「不能」纏足,「需要」獨立,以一般分工的標準來看,還要「婦兼夫職」,早已面臨現在女性所面對的「雙重負擔」。在這種社會情境中,客家女性的地位如何呢?
三、工作與客家女性地位
工作,一方面代表著個人的獨立性,能夠不依賴他人,另一方面則代表經濟方面的獨立性,甚至還能夠幫助家庭的其他人,這種情形是否影響到一個人在家庭的地位,或在家裡的決策權的提高?如前所述,客家婦女的工作參與在客家族群中和男性是一樣的,甚至於高於男性,那麼她們在家庭理的決策權是否因此提高呢?在社會上相對於其他族群的女性,她的工作量比較多,其地位是否比較高呢?
對於上述問題,相關的資料並不多,我們只能從比較邊緣性的資料來推測。有人用客家婦女的稱呼來推測其在家中所具有的地位,例如黃榮洛在〈年初二才過年──從客家禮俗特性漫談客家人〉一文中說 :「客家婦女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產工具』[括號為作者所加],也是一根很重要的家[庭]支柱。客家婦女,在那個僅靠勞力支撐的農墾社會生活環境中,實在太重要了。所以客家人稱妻和別族完全不同的稱呼『輔娘』。閩南人稱妻子是帶詩情畫意的『牽手』。『輔娘』就不同,輔不是補,[不是]安全超越之意或助手之意,是含有領導之意,可見客家婦女在家庭中所佔的地位了」(桂妹,1988︰31)。從她的歷史背景來看,「客族妻子被稱作「輔娘」,是有其歷史意義的,客族從中原輾轉遷至南方各地,歷盡滄桑,在生計的艱辛與困頓的生活環境下,除了老弱和幼童外,每個人都擔負著如何繼續生存下去的責任,婦女也在這種背景情況下,毅然的與丈夫共同挑起維持家庭生計的擔子」(黃榮洛,1988︰113)。這種共同挑起家庭生計的勞動參與,客家妻子贏得了「輔娘」的稱呼。這個地位顯然是指,客家妻子並不是丈夫累贅或負擔,她對丈夫的幫助是很重要的,但是這樣只說明了她的「重要性」,和被尊重的「可能性」,但卻無法從此得知她被尊重的真實情形,也就是說無法確定客家婦女的地位是否因為勞動參與較深而較高。
另一個與晡娘相似的,就是「薪臼」,客家人對媳婦的稱呼,一看就知道與工作有關。郭完五(1991︰110)先生說︰「有些地方的客家話,就把媳婦叫做『薪臼』,『薪』就是砍柴或揀柴的意思,『臼』就是鎚米的意思,平時工作不停,在丈夫長時期去外地求發展,十年八年才回家一次看親人和掃墓的社會環境下,自然就養成了一種獨立的性格,因為她們能獨當一面,在外的丈夫們不用操心,所以在客家族群社會裡,婦女特別受到男人的尊敬,男女平等的觀念也比中國任何其他地方濃厚,這也是客人社會的另一特色」(郭完五,1991︰110)。這裡面說明了一點,客家婦女是受尊敬的,她受尊敬的原因是什麼呢?郭先生的解釋主要是從「工作」來說明,也就說,客家婦女因為能獨當一面的工作。它提出「男女平等的觀念也比中國任何其他地方濃厚」,但是沒有足夠的材料說明這個「比較性」的論點。
鄧迅之(1982︰352)也有相似的說法,他說︰「婦女在家庭中是一家之主,主持家政,農事及家務概由其包辦,而老弱之扶養,少長的教導,亦概由她們負責,其外還須應酬親朋,計劃充實家計之策。在家男子(指家長)雖然可以共同參加家事,但其最大職責不是處理家務,而是週旋於社會之中;至於外出男子,一年居家一二月者,或數載始回家一次的,在家庭中則如處於客鄉的地位,婦女待之如上賓,服侍週全,使男子之衣食住均能感覺舒適。男子因不明家事,多不欲過問,而家庭工作,婦女亦不願使其染指;因此男子見勞苦終日節衣縮食的婦女,體貼入微地服侍自己,自己返優遊歲月,貽累家人,空囊回家者既覺慚愧,而衣錦\還鄉者亦常生愛憐」。從這裡可知,客家婦女是受尊重的,基本的理由是,客家女性太辛苦了,所以受到沒有參與家中勞動的男子的愛憐,換句話說它的代價是辛苦的勞動。對客家有深入研究的陳運\棟先生的解說稍微具體,他說「向來中國人重男輕女的成見很深,客家社會對於男女的觀念,雖然也難免有些這種成見的存在,但是比起其他民系,可以說男女之關係還是比較平等的。由客家女子在家中與男子同樣力作可見一斑。因為女子在母家的時候,與兄弟一視同仁,到了及笄之年,並予遣嫁時,父母多隆重其禮,只要能力可及,嫁與娶婦一般莊重」(陳運\棟,1988︰351-352)。他提出的証據是,出嫁時嫁妝的隆重,以此證明對女性的重視,但是理由也是因為對工作的貢獻。這些証據雖然有意要說明「比起其他民系,可以說[客家的]男女之關係還是比較平等的」,但是都一筆帶過,對於何以客家族群中的男女比較平等,並無詳細的剖析,比起其他的族群如何?也著墨很少。因為男子在外或在鄉但對家事不過問,這種因為對於事務的置身事外,而對親身去做、去扛起家庭重責大任的女性的尊重,可以視為客家婦女辛苦代價。如果廣義的把社會地位從狹義的社會地位(受人尊敬)、經濟能力、權力等幾個面向來分析(Weber, 1978),我們仍要問,客家到底有多少決定權?社人尊敬的基礎使否穩固?經濟力如何?仍然值得進一步釐清。就像陳運\棟(1988:369)所說,「由於她們(客家婦女)的克盡婦道,勤勞工作,她們雖在家中權宜的地位上,對家中之重要事件難做具有權威的決定,但在經濟地位上卻佔有均等的份量」。張振岳(1991︰20)也認為「客家婦女沒有決定重要事件的權力,但在經濟生產上的地位,卻佔有與男人均等的份量」。很清楚的,「對家中之重要事件難做具有權威的決定」,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濟地位上卻佔有均等的份量」。
關於經濟地位,有人認為客家婦女雖然比其他族群較為保守,但是在家族中卻相當有地位,以前不少家族都由老婦人理家,褲頭隨時掛著鑰匙,掌有「鑰匙權」。客家婦女能掌家中經濟大權,是因為客家男人大都在外謀\生,理家重任自然落在婦女身上(何來美,1993︰54)。這種現象曾經引起日本人的注意,據說日人山根勇藏在《台灣民百談》一書中,曾經寫到他到客家聚落,看到客家婦女的腰帶上,繫有許多鑰匙,感到相當的吃驚,因為鑰匙是權力的表徵。也就暗示著,客家婦女在家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黃榮洛,1988︰113)。這個現象也許可以說明一些客家婦女在家中的經濟地位,但也許仍有一些爭議。記得小時候在家裡確實也是由母親理財,小孩要買筆記簿,繳學費,發工錢,婚喪喜慶的費用都是向母親去要,家裡賣豬的錢也是由母親去取,但是這究竟是不是權力?我認為仍有商量的餘地。母親的腰帶帶著鑰匙,可能是權利的象徵,但是帳房的腰身也掛著鑰匙,他卻只是經理,錢用到哪裡,是否由她來決定?另外,掛著鑰匙的客家婦女,可能比經理人員的負擔更重,她不只是記帳,把帳務弄清楚而已,她更需要去張羅費用的來源,如果是這樣,那麼鑰匙是否是權力的象徵就有須要斟酌的地方了。「從經濟活動來看,男性有生產的決策權,比如種植面積,選擇類別等,甚至消費上,如買田、蓋房子,婚喪喜慶,都由男性掌握。女性雖參與勞動生產,但消費方面僅限於家庭消費而已」(邱書瑋,1989︰39)。這些証據無法讓我們對客家婦女地位下一個清楚的評價。也許客家婦女所具有的經濟地位,仍是相當家庭性的、消費性的,即使是在經濟事務方面有份量,但對「家中之重要事件難做具有權威的決定」。就台灣的情形來看,根據莊英章、武雅士(1993)先生的研究,以及本文第四節關於「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的分析,也都顯示出客家婦女在家庭決策權方面,仍然比閩南族群的婦女還要低。
上述資料,多是從讚美她們的勞動參與開始,並說明她們是如何的受到尊重,不過也有相反的證據。例如,蔣玉碧就認為客家婦女的地位是極為低微的, 甚至認為「客家女人不是人」,因為她們都活在大男人主義的封建社會裡頭,她舉述了一些例子,很值得仔細深思。她說,「我看到的是,在田裡勞動的都是女人,男人是不太做的。記得,有一次,我聽到兩名客家婦女吵架,其中一名罵另一名說:『不要臉!連一個丈夫都養不起,還要他出去做工』」(南山容,1989︰29)。 另外一個例子是,「雖然勞動養家的是女人,可是她們在吃上頭,卻是沒有地位的。一般說來,女人是不上桌的,只能在廚房裡吃。而戰時物質條件差的廣東,客家女人儘管要下田勞動,卻只能喝稀飯;相反地,在家悠閒的男人卻吃乾飯」(南山容,1989︰29)。這些現象說明了客家婦女只有義務,但沒有看見權力,此一現象,和《嘉應州志》中所描述的極為相近︰「村莊男子多逸,婦女則井臼、耕織、樵採、畜牧、灌種、紉縫、炊爨、無所不為。天下婦女之勤者,莫此若也」(莊英章、武雅士,1993︰1;簡榮聰,1991︰22)。 的確,男性在這裡面的位置,成為我們了解客家婦女不能不探討的要素,好像在她們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客家男性都是缺席的,客家男人在哪裡?何以男子多逸?何以婦女才是家庭的支柱?沒有分析客家男人,對客家婦女地位的分析不能說不是一個遺憾。
四、缺席的客家男人
客家婦女的特質之塑造,固然需要從她的客觀環境來分析,但客家男性在這個特質形成過程中,也一定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在次級資料中,討論客家男性的資料並不多,即使有,也是說某某歷史上的名人是客家人,或者是現在某一位名人他的祖先是客家人,甚至是討論一些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的男人。雖然如此,本文仍就有限的資料,提出一些分析,以作為往後討論的基礎。
如前所述,客家女人是如此這般的投入勞動,好像男人根本不在她的家庭一樣,其他族群以「男主外女主內」來分工,客家婦女卻要「內外兼備」、「婦兼夫職」。的確,有許多客家男子在家鄉是缺席的,他們都到他鄉去謀\生(鍾俊陞,1988︰29;高木桂藏,1992︰30)。如高木桂藏(1992︰177-178)所言,客家女性勤勞工作的原因是︰「男士們到國外去求發展,或擔任軍人和政治家等而離開家庭。由於家中所留下的只有老人和小孩,於是家中一切的工作都成了女性的責任」。客家男子之所以要離開家庭,主要的原因是所居住的地方生活不易,如前所述,「因為客〔家〕人所住的地方,大都是山地 、耕種困難,交通不便,經濟上不能互通有無,所以生活十分困難,長久以來,為了戰勝環境、求生存、就自然養成了一種刻苦耐勞和節儉的性格」(郭完五,1991︰109)。除了刻苦節儉,就是往外發展,因為客家男子大量到海外謀\生,留在家鄉的客家婦女,更成為一家之主,既要服侍公婆,教育子女,也要照顧田園(何來美,1993︰52)。現在廣東梅州的客家婦女仍過著與往常相似的生活,何來美(1993︰52-53)說,有位正在「駛牛」犁田的客家婦女說:自改革開放後客家莊的男人不是到都市打工賺錢,就是自己開個體戶賺幾個錢,田事很多都給女人做;這跟以前客家莊的男人到外賺錢,家中裡裡外外都由女人照顧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以前人「過番」山洋,往往十年八載才回鄉一趟,現因交通較發達,而且大都在廣東省境工作,已不必再忍離別之苦。
一些留在家鄉的男子做些什麼呢?南山容(1989︰29)說,客家男人做些什麼?「就我所知在梅縣,不管生活再苦,每個家庭都鼓勵男孩子唸書。要不然,他們就到海外打天下,賺了錢,就寄回故鄉蓋大屋」。很清楚的,不到外地去的男子,並沒有積極參與勞動,他們把目標放在功名。許多文獻都顯示,長時期以來,客家族群都相當重視教育,客家人何以這麼重視教育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應另文研究。
除了前述的資料外,我們只能借助於文學家的建構,客家男子在客家文學筆下,其形象如何?這方面的描寫也不多。彭瑞金在這方面作了一些與本文相關的整理︰
「水月」裡的蘭英所嫁的丈夫是「滿腦子夢想,在現實中卻一無能耐的丈夫。『蘭英』是典型的勞動婦女,只有行動,沒有聲音,雖然不同於「月桂」」,卻無疑是龐然巨大的存在,相形之下,無能的丈夫顯得猥縮而可鄙」(彭瑞金,1991︰233)。女性在這裡是強壯、踏實的勞動者,丈夫是滿腦子夢想,沒有行動的人,但是「她」好像沒有怨言!另外,李喬說︰鍾肇政先生各作品中的主要男角,長相和性格都十分相近與「統一」。他們是內向的、自省的、抑制的、含蓄的;感情的表露優柔矛盾,敏感而懦弱;少行動而多幻想。經常在自設的道德牢獄裡撞得頭破血流(彭瑞金,1991︰234)。
另外一個例子是︰客家婦女「都是像太陽一樣,從樸實中散發出強烈得足以熔化掉一切的光與熱,帶給她們身邊的人溫暖與愛;她們又像大地之母,散發源源不絕的生之氣息,令人陶醉;她們的生命韌性,是整個大地與人群的希望,使身邊的男子,在擺盪中得到壓力,受到呵護;《滄溟行》裡的「陸維樑」,《流雲》裡的「陸志龍」,《插天之歌》裡的「陸志驤」,都在她們的映照下,一致顯露了猶豫不決,懦弱的特質」(彭瑞金,1991︰234-235)。「阿漢在勞動者的世界裡是「軟腳蟹」,但正如客家學者所論的,他具有客家男子的氣質,是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革命者,具有英雄主義傾向的革命氣質」(彭瑞金,1991︰236)。由於客家男性,有的離鄉背井在外討生活,在鄉的又都是滿腦子夢想,從日常生活的勞動中缺席,這些將有助於了解客家婦女「內外兼備」的原因。
五、社會變遷基本資料的分析
(一)、教育年數
表一的閩、客兩性之教育、初職業聲望、現職業聲望和收入,主要是根據中研院民族所的「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的資料計算得出,所根據的資料是,第二期第三次的調查社會階層組資料。教育程度原來是等級性質,如國中、高中、大學,本文已將其轉換為連續變項,以利於求均數之計算,其中教育程度為無及自修者
為○年,小學肄業三年,小學畢業六年,國初中(職)九年,高中(職)、士官學校十二年,軍警校專修班十三年,專科十四年,大學及軍警官校十六年,研究所為十八年。另外,在年齡組的區分方面,本研究把樣本分成20-24歲,25-36歲,37-52歲及53-64歲等四組。這樣區分的理由是,20-24歲組可能有許多尚未完成學業,須單獨分開來分析,25-36歲組,升中學時已經實施九年國教,不須參加升學考試,37-52歲組在光復後上小學,但升中學時尚未實施九年國教,53-64歲組,大約合於在日據時代可上小學的人口年輪。最重要的是,關於族群的界定是以父親的身分來認定,例如客家女性,是依其父親為客家,而界定為客家女性,本文曾經嘗試以父、母親都是客家或閩南的方式來界定樣本的族群歸屬,經初步分析,本文的關心對象——客家婦女的樣本變得很小,因此採用現在的分類歸屬。呂玉瑕教授在評論中指出,以中國的父系社會文化背景來看,「從父」的分類可以的到支持,儘管如此,我仍然有些不安,因為要比較族群之間的差異性,這樣可能有許多不足,另外現代社會的流動性,使得族群之間的差異性變得不明顯,也可能妨礙這個比較研究的進行。關於職業聲望及收入的測量,參見表一下方說明。
表一的第一欄是閩、客族群中,兩性教育年數的描述。就客家族群來看,依照年齡組別,在年紀較大的53歲至64歲的這一組,兩性之間的教育年數差距較大,但是隨著年齡組別往較年輕的方向來看,兩性之間的教育年數差距便逐漸縮小,到最年輕的這一組,甚至於女性的教育年數比男性的教育年數還要長,這種趨勢從表一的數字可以清楚看出來。單純的從客家族群的內部來看,客家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還無法確立這種提高的意義,如果和其他族群的女性教育程度來比較,更能發現這種教育提高的現象是客家婦女特有現象。如果我們把兩個族 群的女性教育年數作一個比較,我們將發現,客家女性的教育程度高,不只是在客家族群內兩性間的距離縮小,而且普遍的比閩南的女性來得高,其比較的結果請參見圖一:「閩、客女性教育年數比」。
1=20-24歲;2=25-36歲;3=37-52歲;4=53-64歲
除了將客家女性的教育程度和客家男性及閩南女性比較之外,還可以進一步將兩個族群內的兩性差異作一個比較。將表一第一欄中各年齡組男性的教育年數減去女性的教育年數,可以得到兩個族群內兩性教育差別的一個表,表二的第一欄是客家女性與客家男性教育年數的差別,第二欄是閩南女性與閩南男性教育年數的差別,兩者呈顯出一個共同的趨勢,兩性之間的教育年數漸漸拉進,但是兩個族群之間相比較,客家女性教育年數的增加顯得特別的明顯,從年紀較長的53-64歲的年齡組來看,客家族群的教育年數,兩性之間的差異比閩南族群來得大,但是越往年輕的年齡組來看,和男性之間的差異逐漸縮小,甚至超過男性的受教育年數。整體而言,客家的教育年數差距也比閩南的差別還要小一些(參見20-64的年齡組)。這些現象的描述,從圖二可以得到清楚的了解。在圖二的第一組、第二組年齡組,客家男性的教育年數減去女性的教育年數,呈負數現象。
表二、客家、閩南兩性教育差別年數
教育年數 客家性別差 閩南性別差
20-64 1.4 1.8
20-24 -0.5 0.2
25-36 -0.1 1.3
37-52 2.3 2.8
53-64 4.4 2.7
從表二的數字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就教育年數而言,客家族群中的兩性差異,由原來大於閩南,進而比閩南的差距還要小。除了這個現象之外,如果我們把客家與閩南的女性教育年數作一個比較,可以發現各年齡組中,客家女性的教育年數都比閩南女性的教育年數來得高。這兩種現象,對於說明客家婦女的社會地位的轉變,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是在族群之間,一是在族群之內。客家女性的教育年數,比閩南女性高而且近年來在兩性之間差距的縮小也比閩南族群要來得快。這種年齡組之間的變化,可以看出女性作為一個整體,在教育年數上相對於其他群體的轉變趨勢。由於教育在其職業的獲得,薪資的高低,甚至於未來的婚姻,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教育的提高,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
(二)、職業聲望
從表一的第二欄中可知,整體來說,客家族群的初職業聲望,比閩南來得高,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是一樣。所謂初職業聲望,是指進入就業市場的第一個職業的聲望,往後可能在同一個事業單位升遷,也可能到別的事業單位工作,而成就現職業聲望。雖然社會流動也可能有向下流動的可能性,但是在「人往高處爬」的精神下,多數的現職聲望都比初職來得高。在表一的第二欄中可以看出,兩個族群的現職業聲都比初職業聲望高,但無論是現在的或初職業聲望,客家族群都比較高。
就性別來看,兩個族群都是男性較高,但是有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客家女性的職業聲望也比閩南男性的職業聲望還要高。就統計數字來看,不論是哪一種職業聲望,它的順序都是客家男性最高,客家女性第二高,其次才是閩南的男性、女性。圖二:(閩、客兩性職業聲望別)是依表一第二、三欄20-64歲年齡組(即全體)的資料繪製,可以清楚看出,兩族群間兩性職業聲望的高底順序。
客家女性的職業望會這麼高的原因在哪裡?這可能和客家女性的教育程度有關,從前面一節關於教育的分析可知,客家女性的教育年數隨著年齡組往年的方向而增加。但是從表一來看,教育年數依族群和性別來分,最高的是客家男性,第二高是閩南男性,客家女性居第三,其順序並不相符。就年齡組來分析,客家女性教育程度比男性要來得高的年輕年齡組,其職業聲望反而比客家男性的職業聲望低得多,是各族群兩性差別最大的一組。其理由為何?有待進一步解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不得不懷疑資料的問題,因為在這組20-24歲的年齡組中,所分析的客家男性人數和女性人數,分別是9人和8人,這種結果的代表性多大?不能不細心看待。說明其地位的另一種可能是從她所從事的工作性質來判斷,這部份可就其(工作)收入和就業類別加以分析。
說明:1=客家男性;2=客家女性;3=閩南男性;4=閩南女性
在初就業狀況方面的分析中,我們得到這樣的說明,從表四:「八十一年閩、客兩性初就業狀況」的全體資料來看,客家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其初就業狀況中,為機構或為別人工作的百分比都比較高,在為自己工作和為家裡工作的兩個項目中,都比閩南來得低。黃毅志根據同樣的資料做分析,顯示客家人的教育程度較高,而教育越高就越不可能成為小老闆(為自己工作)(黃毅志,1994),而小老闆的職業聲望偏低,這很可能就是初職聲望較高的原因之一。一般說來,為自己工作,除非是自己闖出名號來,在初就業時到公司去上班、或到公家機構工作的職業聲望可能都比較高,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可能是客家人比較喜歡「穩定」的工作所致。我們將表四的前三項主要的就業狀況分布項目,依族群與性別區分,繪製成圖三:「閩、客兩性初就業狀況」,可以清楚的看到,客家族群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為機關工作的比率都比閩南要來得高,尤其是客家女性最高。相同的,兩者為家庭工作的比率也比閩南來得低,女性顯得特別的低。為自己工作可能與創業的形式也有關係,閩南與客家的女性在這方面都比較低,另外樣本中,客家婦女在家庭主婦的比例是零,也許是樣本的巧合,但顯示出客家婦女的初就業率非常的高,而且多數是為機構或別人工作,這種職業的選擇結果,也可能是客家女性初職聲望較高的原因。
說明:1=閩男;2=閩女;3=客男;4=客女。
根據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二期第三次,p.95,第26題。
初職業聲望方面,若依不同年齡組來看兩性的差別情形。兩個族群的初職業聲望兩性間的差別可以由表一的第二欄計算的出,兩性之間的初職業聲望差別,按族群來分,繪製出圖四:「閩、客兩性初職業聲望差別」。
說明:1=20-24歲;2=25-36歲;3=37-52歲;4=3-64歲。
很明顯的,在第二組年齡組(25-36歲)客家女性略高於男性外,第三、四組中,其餘均低於同族群的男性,但是其情形不如閩南嚴重,只有第一組年齡組的差別最大。除去第一組,其餘的三組其職業聲望的差距,和性別間教育年數的縮小呈正向相關,這種情形可能是因為第一個工作的獲得與教育程度有密切的關係所致。從前面兩部份的分析可知,以客家、閩南兩個族群來看,客家女性在教育年數和職業聲望方面來看,越年輕的年齡組,在兩性之間的距離越傾向於縮小。這種現象能否說明客家族群中兩性差異較少、較平等呢?在進一步檢查現職業聲望之後,我們發現整體來說可以說客家的差異較小(客家=0.7;閩南=2.3)。也就是說,就資料來看,客家族群在初職業聲望方面,兩性差異要比閩南來得低。但是用年齡組來算,在年齡組第2組(閩=2;客=2.5)和第4組(閩=3.4;客=10.5),都出現客家的差異比閩南族群大的現象。這表示剛進入就業市場時,也許教育還能發生作用,憑著較高的教育,能找到比他人的職業聲望更高的工作,但是在就業市場中的流動過程中,顯然比閩南族群的女性較不順利,相對於客家男性而言,差距也比閩南族群來得大。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客家婦女的工作,較受制於家庭的因素的影響,就公、私領域的概念來說(張維安,1992),是客家族群更強調性別與公、私領域之分,客家女性比其他族群的女性更關心在私領域。關於閩、客兩性現職業聲望差數,參見表三:「閩、客兩性現職業聲望差數」。關於現在職業的聲望,實際上牽涉到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性質和報酬,不過聲望高的職業未必收入也高,但是在評價一個人的地位時,收入仍然常被視為重要的參考。
表三、閩、客兩性現職聲望差數
現職聲望 閩南性別差 客家性別差
20-24 -1.0 6.0
25-36 2.0 2.5
37-52 5.0 0.5
53-64 3.4 10.5
在工作性質方面,圖五:「閩、客兩性現就業狀況」,可知為機關或別人工作的比率也不低,雖然比閩、客的男性都低,但卻比閩女來得高。和閩南的婦女相比較,客女的家庭主婦比率差不多,沒有工作的比率稍高一些(客女=4.8;閩女=3.2),為自己工作的比率也比較低,但是這種現象能否說明客女現職業聲望較低的事實呢?理由仍然不太充分。
說明:1=閩男;2=閩女;3=客男;4=客女。
根據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二期第三次,p.94,第17題。
(三)、收入
依照表一的第三欄來看,在收入方面,以全體樣本來分析,客家男性最高,其次為閩南男性,再次是客家女性,閩南女性居末。在性別方面合乎一般的看法,男性比女性要高。在族群方面則客家高於閩南。但是如果我們用年齡組來分,卻發現客家女性的收入,除了第三組(37-52歲),其餘的收入都不如閩南女性來得高。圖六是「閩、客女性的收入比」。
由於圖六的收入是指現在的收入,圖一的教育是指受訪者可能早已完成的教育,收入到底有多少是受教育的影響,有多少是日後在職業生涯中的變化?需要再做細緻的分析,才能解釋。初步看來有一個值得分析的現象是,在教育方面,客家女性不論哪一個年齡組都比閩女要高,但在收入方面除了第三組外都是等於或低於閩女。如果和現在的職業聲望來比較,我們將發現收入和職業聲望在第一、三、四組方面都相符合,也就是說職業聲望高,其收入也高,只有第二組是客女的職業聲望較高(教育年數也比較高),但收入卻一樣高。其中第三組的客家女性,則無論是在教育、職業聲望、收入方面全都高於閩南女性,原因何在?需要再進一步分析。
1=20-24歲;2=25-36歲;3=37-52歲;4=53-64歲。
在比較過閩、客的女性的收入之後,讓我們再進一步分析族群間的兩性差別。由圖七:「閩、客兩性收入差異比」可知,兩組都呈顯出越年輕的年齡組,其差距越小的趨勢(閩南第4組比第3組還要小是一個例外),但是2、3、4組客家的差距都比閩南還要大,顯示出收入這方面,25-64年齡組的客家兩性收入的差距要比閩南更大,其原因就究竟是如何?需要再研究,就手邊資料來看,一方面是在本身的收入方面,除第3組外,都低於閩女,這可能是客家兩性收入差距比閩南大的原因之一。如果我們在把閩、客的男性收入作一個比較,從表一的收入欄,很清楚的可看出,整體來說客家男性的收入高於閩南的男性,就分年齡組來看,除了第1組外,其餘各組的客家男性的收入高於閩南的男性,尤其是第3組的差異,和女性的資料一樣,比較明顯。客家男性收入比閩南男性高的現象,是另一個解釋客家兩性收入差距比閩南族群大的另一個原因。
1=20-24歲;2=25-36歲;3=37-52歲;4=53-64歲
(四)、家庭中的決策權
在家庭決策權力方面,用性別來分,無論是哪一個族群,都是男性較優位,雖然最多的答案是由自己決定和夫妻兩人決定(男性意見中,自己決定的比女性要高,女性的意見中,夫妻兩人決定則較高),但是如果用丈夫或妻子、父親或母親來區分,由父親決定的總是多於由母親來決定的,只有求神問卜是唯一的例外,另外就醫項閩女及家庭開支項,閩、客女性回答由母親決定的也比父親決定的為多,除此之外全部都是由父親決定的比較多。如果以丈夫和妻子來分,就醫項和求神問卜項,都是先生回答由太太決定的多於太太回答由丈夫決定,家庭開支項只有閩南的男性是這個答案,其他都是由丈夫決定的多於由太太決定的。整體來說,基本上還是由男性決定的比率大。雖然如此,有幾個現象是很值得注意的,那就是由自己決定和夫妻一起決定之後是,大家一起決定。顯示由相互討論來決定的現象是最主要的,因為小家庭的型態漸漸成為主要的形式,所以夫妻一起決定,可能也成為大家一起決定的形式之一。
如果要在族群之間,做個區分,根據表六(民國七十九年的調查資料)右邊Cramer\'s V 值來看,客家族群的 V 值,普遍的大於閩南族群,除子女教育和求神問卜外,客家的男女性差別的重要性,比閩南來得清楚(例如:N[閩南/客家]: 1[0.2/0.31]; 3[0.33/0.35]; 4[0.33/0.4]; 5[0.18/0.21]; 6[0.19/0.23]; 7[/0.13/ 0.22])。從各變項的百分比數字,也可看出這項差別。這可能顯示出,在家庭的決策權方面,客家兩性的差異仍比閩南兩性的差異來得明顯,換句明白的話,就是對照於閩南族群,客家女性在家庭的地位是比較低的。這個結論指出了客家婦女的工作量,並未使她在家庭中地位提升方面,超過閩南的婦女。
莊英章、武雅士(1993:7-8)先生的研究,也指出相似的結論,莊教授在竹北的研究指出,以造房子或擴建、家庭主要物品之採購、妻子是否出外工作、以及家庭的日常開支等四項決策,在妻子、丈夫及夫妻決策者項下,族群別在婦女決策權方面,有顯著的差別。綜合來說,就閩、客兩社區的四個項目的一般比較,客家社區的丈夫決策權均高於閩南丈夫。換言之,當前年輕一輩的客家婦女家庭決策權略低於閩南婦女。
莊英章和武雅士先生的研究,曾經提出本文關心的議題:「如果客家和閩南婦女在生產勞動力的參與程度上具有重大的差別,那麼這個事實會反映在夫妻權力平衡的關係上嗎?」(莊英章、武雅士,1933:1)。竹北的研究證實了客家婦女的勞動參與比閩南婦女稍高,但是在家庭決策權上反而較閩南婦女略低,這說明了竹北的閩客社區資料未能支持客家和閩南婦女在生產勞動力的參與程度上的差別,會反映在夫妻權力平衡的關係上(莊英章、武雅士,1933:8)。工作如果可能影響客家婦女的地位,以現今資料來看,相對於閩南婦女,客家婦女的地位較低,其可能原因是閩南婦女的工作,比較容易反映在其家庭地位的提升,而客家婦女長時期以來都是深入的投入工作,近年來雖然也未減少其勞動參與,但是反應在家庭地位方面仍然不大。
五、結 語
與婦女地位相關的材料相當多,但是多數沒有特別的把客家婦女獨立出來討論,相關的次級文獻並不是很多,加上所謂「地位」的測量,也相當複雜,因此對於客家婦女地位的分析,實在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本文以上的討論,是以的大量的勞動參與,和客家婦女地位的關係,作為一組討論的概念,不過這裡的討論還是相當初步。對於地位的內容,在第一部份主要是以,在家庭內的地位為分析對象,在第二部份,除了家庭內的地位以外,廣泛的以教育、職業、收入、初職聲望與現職聲望等作為和閩南婦女比較的內容,因受限於資料的限制,無法以相同的廣度來分析,除了教育、職業、收入與職聲望等對於社會地位的分析的了解有重要的意義外,權力等面向也是重要的,不過在這篇短文中無法加以討論,
在相關的文獻分面,也有一些人類學家的作品對於這個議題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本文還來不及納入討論,例如莊英章先生對頭份陳家童養媳的研究成果(Chuang, 1991),Wolf and Chuang(1994)的「生育與婦女勞動」的研究,也將客家婦女列入分析,Myron Cohen(1976)對南台灣美濃的研究,客家婦女也是一個重要的對象。在有限的時間裡,也許還有一些重要的素材還沒有找到,這些遺憾都希望以後能再增補。
在客家婦女的這個研究中,我發現有一些議題非常值得進一步分析,例如客家族群的教育、職業與地位取得,初步了解客家人長期以來都非常注重教育,在今天是否依然?有許多客家地區的長輩,認為賣田地給小孩去讀書是很值得的,而且有不少人這樣做。一些資料顯示,年輕一代的客家人,投入職業市場後,當有僱用員工的老闆的,比閩南多,但是當沒有僱用他人為員工的老闆的(自己做),卻比閩南要來得低。另外,去當受僱者的比率也比閩南要來得高。這些關於族群與企業活動的關連性議題,很值得往後繼續研究。
最後,本文雖然寫了一小段客家男性的說明,但是因時間和資料限制,無法多談,我認為,如果客家婦女,是客家文化裡頭的一個重要議題,那麼客家男性的討論對此議題必有重要的意義。希望再注意客家婦女的材料和議題的時候,也能同時把客家男性列入「必要的」觀察對象,畢竟客家男性在客家婦女特色或地位的形成過程中,具有不能忽略的位置。而客家女性地位的提高或改善,客家男性具有不可忽略的責任,所以在最後,我希望看到此文的所有男性,都能主動的、誠\意的,致力於合理的兩性關係的建立。
六、參考書目
Chuang, Ying-Chang 1991 \"Chinese T\'ung-yang-hsi Marriage: The Ch\'en Family of T\'ou-fen, Taiwa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2): 174-786.
Cohen, Myron 1976 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 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isy Press.
Fan, Kuang-Yu (范光宇) 1960 \"Studies on Maternal Activity and Agricultural Work of the Hakka Women in Rural Taiwan.\" 《台灣醫學會雜誌》,59(9): 162-175。
Weber, Max 1978 Economy and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olf, Arthus and Chuang Ying-Chang 1994 \"Fertility and Women\'s Labor: Two Negative (but instructive) Findings. manuscript.
何來美 1993 〈細妹仔-大地女兒〉,《客家》,33:52-55。
邱書瑋 1989 〈客家婦女面面觀-傳統與現代的客家婦女〉座談會。《客家風雲》,16:35-40。
雨青編者 1988 《客家人尋根》。武陵出版社。
南山容 1989 〈客家女人不是人?〉《客家風雲》,16:28-31。
施添福 1989 〈清代台灣客籍移民的原鄉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漢聲雜誌》,23:115-117及136。
桂妹 1988 〈客家婦女名字“妹”字再探〉,《三台雜誌》,17:28-33。
高木桂藏 1992 《客家》。關屋牧譯。台北:關屋牧。
高宗熹編著 1992 《客家人-東方的猶太人》。武陵出版社。
莊英章 1992 〈女性:在家庭與生育牽關係間被忽略的環結〉。《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Pp.1-6。
莊英章、武雅士 1993 〈台灣北部閩、客婦女地位與生育率:一個理論假設的建構〉,閩台社會文化比較研究工作討論會。
郭完五 1991 〈客家人來自黃河流域〉,《中原文獻》,23卷1期。
陳運\棟 1988 《客家人》。台北:東門。
彭瑞金 1990 〈台灣客家文學的可能性及其以女性為主導的特質〉,《現代學術研究專刊(Ⅲ)》,3: 221-240。
彭瑞金 1991 〈從族群特性看客家文學的發展〉,徐正光編,《徘徊於族族和現實之間》,Pp.130-1490。台北:正中書局。
黃榮洛 1988 〈中港溪畔的三個烈女〉,《三台雜誌》,17:113-117。
黃毅志 1994 〈台灣地區民眾階級取得過程〉,手稿。
張維安 1992〈從生活領域論兩性之不平等〉,《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2): 135-146。
鄧迅之 1982 《客家源流研究》。天明出版社。
賴碧華 1993 《客家已婚婦女家庭角色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俊逢 1991 〈客家的音樂與文化-以山歌為中心〉,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Pp.48-69。台北:正中書局。
鍾俊陞 1988 〈蕉嶺客村一瞥〉,《人間》,27:24-34。
鍾肇政 1989 〈客家人的民性〉,《客家風雲》,22:69-71。
鍾鐵民 1989 〈鍾理和筆下的客家女性〉,《漢聲雜誌》,23:48-49。
瞿海源主編 1991 《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第二期第一、二次調查計劃執行報告》。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瞿海源主編 1992 《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第二期第三次調查計劃執行報告》。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簡榮聰 1991 〈台灣客家農村生活與農具-傳統台灣客家農具與農村生活初探〉。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編印。
http://mx.nthu.edu.tw/~wachang/Weian/Chang_weian_papers/hakka%20women.do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