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http://www2.olps.tcc.edu.tw/spschool/1-5.htm
張達京與六館業戶
張達京(西元一六九0至一七二四年)是廣東潮州大埔縣人,是中部地區平埔大社--岸裡社的首任通事,在未來到岸裡之前,他先落足於彰化,後來跑到大甲溪南岸的平埔族岸裡社經商,與岸裡社頭目阿穆過從甚密,成為好友。
西元一六九九年(康熙三十八年),阿穆率領岸裡社勇士協助清廷平定吞霄社(今苗栗縣通霄鎮)之亂後,岸裡社的彪炳戰功,漸為世人所知,但是岸裡社的勇士雖然武勇,卻也擋不住瘟疫的侵襲。
西元一七一一年(康熙五十年)巴宰平埔族岸裡大社的社民,飽受瘟疫的侵襲,頗有死傷,張達京熟練中醫,他以草藥為社人治病,活人無數。社人感激涕零之餘,阿穆賜以女兒為妻,張達京成為番仔的駙馬,俗稱「番仔駙馬」。
西元一七二三年(雍正元年)岸裡社歸入彰化縣,番漢紛爭時有所聞,清廷需要幹練人士奔走協調,遂舉張達京為岸裡社第一任通事。張氏既是官方通事,又是岸裡頭目的駙馬,人又精明幹練,很快就成為岸裡九社的重要人物。
「通事」在台灣開發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通事」是一種官差,相當於今日的翻譯官和村里幹事。執行職務的對象則是與漢人語言、風俗完全不同的平埔族人。古代行政、司法、稅務不分,通事就身兼數職,成為村里幹事、翻譯官,管區警察、稅務人員的混合體,因此通事功能無遠弗屆,職位雖低,卻是管盡地方重要事物的肥差,諸如:承理番社納餉、從事番社貿易、供應社番日用品、派令勞務、徵調勞役、嚴禁漢人越界墾地、嚴禁漢人私買番地…等等攸關漢番的民生交往,政令宣導,政務執行,幾乎無所不包。
雍正九年至十年間,大甲西社番先勾結樸仔籬社 (今本市朴子里) 等八社倡亂,後又勾結沙轆 (今沙鹿鎮) 等十餘社起亂事,當時官軍追討渡大甲溪,<三番> 乃遁走日南內山,張達京與岸裡社勇分路追擊,直搗巢穴,擒頭目,平亂事,雍正皇帝嘉其功,賜七品京官銜,並欽頒御衣一襲,至今仍由張家珍藏,視為傳家至寶。
張氏另一豐功偉蹟是:張氏初至台中平原,即以此地廣闊卻雜草叢生,荒蕪閒置,至為可惜,惟土著族人大都狩獵為生,缺乏經濟觀念,張氏乃教化耕作,興修水利,坡荊斬棘以啟山林,因而日後閩粵移民大批湧至,奠定今日大台中繁榮的基礎。
張氏先與社番訂立墾約,以割地換水方式取得土地權,更邀同漢人出資開鑿葫蘆墩圳,從樸仔籬口 (即今石岡水壩西南處) 築埤引進大甲溪水,圳長四十餘里,凡千餘甲盡蒙其利,不但荒埔變為良田,而且稻作亦豐收,葫蘆墩米因而聞名海內外。
如此數十年下來,張達京成了中台灣的首富,他所組織的「六館業戶」邀集該區域的有錢人一同投資土地開墾事業,遍及大台中地區,包含台中市、豐原、神岡、大雅、潭子等處。甚至西達海線的清水,南邊直到彰化市、芬園鄉,都有他名下的土地。
他的得力助手,也是「六館業戶」之一的廖朝孔,是福建漳州詔安官陂的客家人,擅長開闢水圳,因此被張達京從西螺邀來共同開墾台中。
張達京在大台中長年的經營,使自己由攤販變成富豪,使台中平野布滿漢人墾民。然而,也使得巴宰族人的生存空間急遽縮小,生計困難,造成日後巴宰族集體流亡埔里,或退回祖居地苗栗三義鯉魚潭的慘劇。他晚年因為平埔族人告到官府,被取消通事資格,並受到懲戒,但卻已改變不了漢人在大台中地區轉為優勢族群的事實。侵佔平埔族的土地,是台灣漢人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而張達京其人,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代表罷了。
後人為紀念此一當年開拓先賢,特在社口萬興宮 (今神岡鄉杜南村 ),崇奉 <皇恩特授功加副府張公達京長生祿位> ,其在翁社里的舊宅 <萬選居>尚保有,使人永懷其遺愛在人間。而曾任台中市議長、市長、立法委員的張啟仲,就是他的後裔。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8-23 at 09:1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