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氏通谱网
www.luoshi.net
罗氏渊源
罗氏渊源,一般认为是出于祝融,因为据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有孙曰颤顼,自幼多谋善断,有圣德,深得黄帝欢心,颛顼有孙曰季连。自是到了周代,季连之后裔鬻熊,因助周滅商有功,被封为子爵,成为周屬国之一 ——罗子国,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云:“今潮北宜城县西20里罗川城乃罗故国”,于是子孙以国为氏。春秋之际,常与楚相争,后为楚所灭,其子孙在周桓王二十年徙于枝江。后又在莊王五八年遷往湖南汩罗,所以《广韵》也说:“本自颛顼末胤,祝融之后,受封于罗国,子孙以为氏,”这便是罗氏之始源。
由上可知,罗氏先民原就是生活于典河、长江流域,活躍在中原地区,是黄帝嫡裔,祝融之后,与中原各族先民逐渐融合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随着历史的演进,人口的繁衍,他越黄河,渡长江,散居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再进入嶲南,经历了悠长的历史时代。
兵分两路
豫章罗氏由梅开入粤经南雄而转徙珠江三角洲的一支脈正是发生于宋季罗贵率领南雄珠玑巷三十三姓九十七户人家南遷的史事前后,这是最早有史记录开发珠江三角洲以至开启南粤人民向海外发展的一段重要历史事实,它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根据东莞樟村、槎 、戽斗岡以及新会、开平、高明等诸罗氏族谱的记载,豫章罗氏38世孙彦环,乃生于后晋天福元年。仕晋迄周,官至指挥都虞侯,后佐宋太祖开国有功,授御前干辨,从太祖讨叛,累遷至安国军节度,后于开宝二年,解兵柄,以散官司就第自祥符上德里徙于广东南雄府始与县牛田坊沙水村珠玑巷,是为豫章罗氏入粤南雄之始祖,也是珠三角豫章罗氏三十八世之先祖。
罗彦瑰隐居珠玑巷后,经传七代,于南宋初绍与元年其七世孙罗贵因避胡姬之祸,率领当地九十七户珠玑巷人南遷巷人南遷,向珠江三角洲进发,最后落籍于岡州(今新会)大良都古蓈甲蓈底村。此后,开枝散业,其子孙先是散居在珠江三角洲,主要是南海、番禺、东莞、顺德和增城,及后,更有遷居至化州、信宜,甚或远至广西和海南岛的(详见拙作《罗贵其人其事及其家世》诸文)。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近代以来,更有不少远涉重洋,走向海外,与另一支豫章罗氏后裔(客家人)汇合,在异国他乡开拓发展,共创新天地,并成立宗亲会(如泰国有“罗氏宗亲会”、印尼有“罗氏宗亲会”等)、慎终追远,认祖归宗,不忘故土,报效梓里。另一支由江西东南部和福建西南部入粤的豫章罗氏后裔因本来是客家人,定居于潮、梅地区,据《兴宁罗氏大成谱》、《大埔罗氏族谱》等谱牒记载,自唐末以来已逐渐有不少的罗氏族人遷至江西吉水、福建宁化等地定居,及至两宋,这些豫章罗氏子孙后代移居到广东的已日渐增多,如四十五世孙尚德,读史,字宝高,又名崇古,南宋时已遷居于福建宁化石壁遷至兴宁县城的南郊和东郊,成为兴宁南门和东门的开基祖 。又如四十七世大一,乃洪德长子,字俊,名君崇,南宋理宗绍定五年生,居宁化县石壁洞,宋明经进士,因避蔡九五作乱,于元英宗至治三年携三个儿子:次一郎、次二郎、次三郎从闽汀宁化石壁遷往潮州府大埔县清远都湖竂,此外,也有一些是历代出仕梅州的官员在当地落户的,据《客家姓氏渊源》一书所载,有唐僖宗进士罗昌儒,在昭宗时为循州刺史,其时兴宁县屬循州,后因黄巢之乱,道路梗阻,遂留寓不归,在兴宁罗岺築“望先楼”居住,其祖居的堂联有“循州世德,理学家声”之句。由此可见,江西之吉水、兴国,福建之汀洲、上杭,特别是宁化石壁,可说是进入粤东之中繼站。
之后,进入近代以来,他们的子孙也和散居在珠三角的豫章罗氏后裔一样,又分别陆续向国内外各地遷出,遷徙于国内较多的是广西、四川、湖南以及台湾等省份,而移居国外的主要是东南亚各国等地。在国外他们与珠三角的罗氏宗亲一起,建立了罗氏宗亲会,这正应了“五百年前是一家”的美谚,在异域他乡,团结互助,共创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