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勤俭重学的客家人
客家人与潮汕人一样,都是从中原南迁的汉族人,只是由于迁徙路线相异,时间也先后不同,所以才形成两系。从迁徙路线说,潮汕人主要是由福建南部沿海岸线南移的,故也称海系;客家人则多由江西和福建西南部山区向闽粤山地散布,故也称陆系。
在时间上,客家人入粤,也比潮汕人为迟。客家南迁,虽可追溯至晋朝义熙九年在大埔、梅县一带的5个“流人营”以及此后的唐朝开元年间在宁化发现的“避役之民”。但实际上,客家大量南迁还要迟至北宋。唐朝的《元和郡县志》在记载程乡(今兴梅一带)户口时,还没有主、客户之分。宋初的《太平寰宇记》所载户口,潮州也未有主客户之分,梅州则开始有主客户之分,但客家也仅有367户。而据《元丰九域志》所载,仅仅将近百年之后,梅州客户即已剧增至6548户,潮州客户更多达17770户。可见客家人大量进入潮梅地区,当在宋代以后,无疑比潮汕人迟了一大步。客家之称,正是由此而来。当客家人大量南迁之时,福老人早已入主潮汕多时,潮汕地区的平川沃土,以及水陆交通要塞,大多已为福老人所占据,所以姗姗来迟的客家人,不得不在潮汕纵深地带,直至整个兴梅山区的穷山僻壤之中,艰苦奋斗,开发山区,建设山村。
客家人不但对潮汕人来说是“客”,而对于早已定居山区地带的畲族来说,也是迟来了一步的“客”。在山区,客、畲接触频繁,加以山川间阻,礼俗语言不易变化,所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有特点的一系,而绝然迥异于本是同为中原后裔的潮汕人了。徐松石先生在《粤江流域人民史》中说:“岭南各部族都有他们的特长。潮属人民刻苦耐劳,富冒险性;客家人民勤俭重学,富团结心。”的确恰到好处地说中了潮汕人和客家人的不同特点。
在封建社会里,不同民族的团结相处确非易事。客家人进入粤东山区之后,一开始就碰到了素以“强悍”见称的畲民,免不了有所争斗。山区畲民以盘、雷、蓝、第、赖为巨姓,客家人视为“五姓贼人”,甚至咒诅之“番刀自斩,番火自烧”,可见仇妒之深。畲族虽一度人数很多,但终因文化远不如来自中原的“勤俭重学,富团结心”的客家人,所以终于渐为客家所汉化。至明代初年,程乡由于畲民锐减,所以已没设置畲官,而潮州尚设畲官。可见,畲民在客家山区的汉化过程要比在潮州地区快得多。
由于长期交错转徙,客家人与潮汕人在潮梅各地互为杂处,也逐渐混同了。据解放前的统计,梅、潮一带,只有大埔纯客家县,澄海纯福老县。所谓“大埔无福,澄海无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其余潮梅各县,则都有福、客杂处的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