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mzrb.com.cn/news/0408/01/040801001.htm
本报记者 李锦让
提起“文化之乡”的美誉,人们联想得较多的是梅州文教兴盛的一面,但在梅州大地上,瑰丽多姿的群众文艺,具有客家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灵性。在梅州的江堤畔、广场边、公园里,你可亲身感受到群众文艺的热烈与魅力;如果到各县(市、区)走一走,你便有机会看到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表演;当然,如果能长期生活在梅州的群众生活中,你会体味到更多独具魅力的原生态客家文艺。
梅城永不落幕的舞榭歌台
外地来梅州过夜的游客,只要有兴趣到“一江两岸”及大大小小的城市广场逛一逛,就不仅可享受到晚风徐来的惬意,还可领略到梅城市民载歌载舞的挥洒自如。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梅城广场、公园、江堤等处处歌舞升平,几乎成了欢乐的海洋。伴随着音乐的节拍,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无拘无束地唱起来、跳起来。
近年来,随着梅城市政建设日臻完善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梅城市民的文化生活品位也不断提升,群众性文艺团体活动日益多样化。目前我市城区经常性的群众性文艺活动露天场所有18个,如鸿都世纪广场、梅城文化公园广场、滨江公园等,除了刮风下雨,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群众自发地在那里载歌载舞,俨然成了一个个永不落幕的舞榭歌台。这种江堤文化、广场文化、公园文化成了展示梅城城市文化的一道窗口,也成了吸引游人的一道亮丽风景。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有20多个群众自发组织的业余文艺团体活跃在城乡各文化广场等娱乐场所,如市老干活动中心歌舞队、梅园舞蹈队、梅州夕阳红文艺队、民间巾帼队等群众自发组织的业余文艺团体,以舞蹈、山歌演唱、器乐合奏等多种文艺活动形式,每晚为市民送上一台台丰盛的“文化晚餐”。最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还对如何活跃、繁荣、规范群众文艺团队的活动提出了要求,并拨出专款给予大力支持。
可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
要真正感受群众文艺的多姿多彩,还得到梅州的各县(市、区)去好好观赏一下那些散落于乡野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是生活的文化、百姓的文化,也是梅州文化的活力源泉。梅州客家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大量异彩纷呈、争奇斗妍的民间文艺。1997年以来,广东省文化厅已命名了四批共123个“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目前我市已有7个,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平远县船灯舞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五华县新桥镇竹马艺术之乡、兴宁市杯花舞艺术之乡、大埔县广东汉乐艺术之乡。其中有3个还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丰顺县埔寨镇火龙。
在“广东省竹马舞之乡”五华,你会发现当地群众很喜欢看传统的竹马舞表演。竹马舞始于唐代,传说当时有个宫廷乐师被贬流落民间,看见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他便模仿宫廷皇室出巡的情景,用绿竹制作马、车、鸡、鹅、鱼等款式的六畜灯,男子骑马称马郎,女子坐车称竹马娘,随女撑伞,敲锣打鼓闹元宵。建国后,五华县曾多次对竹马舞进行挖掘和整理,在保持传统竹马舞的风格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丰富舞蹈动作,使之更加完善。从此,竹马舞可以作为元宵佳节的灯戏,也可以在广场和舞台上连续演出,成为一种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
“广东汉乐之乡”大埔是迄今为止汉调音乐最兴盛的地方之一。汉乐是源于中原地带的“中州古曲”,随客家人南迁而来,扎根于粤东地区,目前已成为客家民间音乐的主流,也是广东民乐的重要乐种之一。汉乐以演奏形式可分丝弦和吹打两大类。广东汉乐传统曲目十分丰富,典雅古朴,瑰丽多姿的丝弦乐《翠子登潭》、筝曲《出水莲》等早就誉满全国乐坛。随着客家人的移居海外,汉乐亦传播到海外,在今天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均有汉乐社团组织。
在大埔,你还可到“中国花环龙艺术之乡”的茶阳镇一睹这种龙舞的精湛表演。花环龙是清朝时期在部分客家地区流传的颇具特色的汉族龙舞。花环龙龙身由一个个篾圈用绳索连接而成。篾圈上粘满五颜六色的纸条,远远看去,龙身浑圆丰满、潇洒飘逸,舞动起来,异常地柔软灵活。近年来在政府和当地民间艺人的努力下,对传统龙的制作、舞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舞动的花环龙,舞姿翩翩,富有生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每逢节日,一条条舞动的“花环龙”使大埔城乡满布喜庆气氛。
到了“船灯舞民间艺术之乡”平远,你便可欣赏到由北方传入的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船灯舞传入平远已有200多年历史。“船”用竹、木制作,外表涂上色彩,配有花束、彩带、彩灯。船灯舞一般由三人表演,一个藏于船底操纵船只,一男一女在船头船尾表演,三人的动作必须默契,才能逼真地表现“江上行船”的效果。船灯舞后来糅进了一些生活主题,使原来的艺术表现力大大提高。近年来,平远县非常注重打造船灯舞这一品牌,船灯舞两次晋京调演,两次赴省演出,2003年9月赴澳门演出,同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比赛中获铜奖。
如果你到兴宁走一趟,你就有机会领略到颇具客家风情且风靡海内外的“杯花舞”。杯花舞是兴宁民间舞蹈艺术的一朵奇葩。据了解,“杯花”原是道教中的一个舞蹈节目。100多年前,道士朱官祥以兴宁产的“伯公杯”代替竹板,使之成为兴宁道教中特有的舞蹈伴奏道具。1984年,兴宁县文化馆的创作人员对舞蹈道具杯子进行改革,在“伯公杯”底部留一个小孔,用松紧带套住拇指和中指,表演时杯子不会掉下来,使杯花舞更富有技艺性,表演更加灵活。近年来,兴宁“杯花舞”多次参加大型演出,并在全国、省、市表演中屡获殊荣。在今年的梅州市首届国际山歌节中,20位客家妹形象大使所表演的杯花舞给海内外嘉宾留下了难于忘怀的印象。
丰顺是国家文化部授予的“火龙艺术之乡”,每年春节、元宵等重大传统节日都组织火龙烟花大型文艺表演。据传始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逢节日燃放,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经过200多年演变,火龙由原来的4段发展到现在的11段,长达20余米,并采用有声有色的烟花。火龙整个表演阵容多达200多人,龙在火海中翻腾,蔚为壮观。由于“埔寨火龙”集形、色、声、光、舞于一体,气势磅礴,曾被邀请在“广东欢乐节”作为压轴节目,并多次到深圳、珠海、福建、从化等地表演。
集形、色、声、光、舞于一体的丰顺埔寨火龙。
“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文艺兴
梅城不少市民还饶有兴味地记得,6月16日,在文化公园广场举办的“2004年梅州城区群众文艺汇演”晚会上,市委书记刘日知被群众文艺活动的热烈氛围所感染,即兴用客家话独唱了一首《我是客家人》的歌曲,并充分肯定了群众文艺活动对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培育浓郁文化气息,促进“文化梅州”建设的重要意义。最近,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出台了《关于梅州城区群众文艺活动实施方案》,对群众文艺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和科学引导,并规定梅城以后将每年举行一次群众性文艺汇演。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文化梅州”战略的引领下,梅州的群众文艺将锦上添花,大放异彩。
客家妹形象大使在表演颇具客家风情的兴宁“杯花舞”。
(肖根平 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