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回复: 0

流动的边界与共有的精神——评《认同与符号: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间信仰是汉人社会研究的经典话题,也是客家研究领域的传统话题之一。《认同与符号: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九州出版社2023年版,以下简称《认同与符号》)是刘大可教授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认同与符号》一书综合运用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及方法,对客家民间信仰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崇拜对象的不同,《认同与符号》将闽台客家民间信仰分为神明崇拜、祖先崇拜、圣贤崇拜和自然崇拜四种类型,并据此将全书主体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以定光古佛、三山国王、惭愧祖师、民主公王、义民爷等闽台客家民间信仰中的著名神祇为基本线索,其中重点探讨了惭愧祖师信仰。第二章关注客家祖先崇拜的两种表现形式,深入研究了闽台客家姓氏始祖崇拜的产生与演变、信仰内容及其社会功能,以及两岸祖训家规所建构的共有精神家园。第三章剖析了闽台固始传说与闽王王审知信仰的产生缘由。第四章则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伯公信仰”“槟榔文化”“儿童游戏”等闽台自然崇拜现象。《认同与符号》在历史脉络中动态且具体地阐述了两岸客家民间信仰的互动发展及文化认同关系,建构了包括“边界”“中心”“区域”等多个层次的客家民间信仰的空间维度。书名中的“民众”与“精神世界”,进一步凸显了《认同与符号》的主旨:聚焦于两岸客家基层社会,探究两岸客家人在民间信仰中所展现出的共同精神、情感和心理状态。

惭愧祖师:客家民间信仰的流动边界

在汉人民间信仰研究领域,“祭祀圈”和“信仰圈”理论曾产生深远影响,它们以特定的信仰对象为核心,将信仰对象“神力”所辐射的地理范围和人群作为研究边界,对具体民间信仰的研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以往的客家民间信仰研究也常借用“祭祀圈”和“信仰圈”理论,着重描述某一民间信仰的历史溯源、地理分布、组织形式、仪式过程、传说故事等,进而探讨该信仰与其所影响的地方社会或人群组织之间的内在联系。

《认同与符号》在神明信仰研究中,借鉴了“祭祀圈”和“信仰圈”的方法论。在《认同与符号》第一章中,作者以闽台民间信仰中处于边界位置的惭愧祖师为研究对象,与“族群边界”理论展开了深入对话。惭愧祖师研究在闽粤台客家民间信仰的研究中相对薄弱,作者通过大量田野调查,系统梳理了惭愧祖师信仰的起源、形态及传播路径,并将处在族群边缘的惭愧祖师与处于中心的定光古佛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惭愧祖师信仰在闽粤台地区的互动发展及其所形成的文化认同。这一研究极大地拓展了惭愧祖师的研究深度,是《认同与符号》对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重要学术贡献之一。

中心及区域:客家民间信仰的空间维度

客家是典型的宗族社会,祖先崇拜在客家人的民间信仰生活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认同与符号》第二章探讨了始祖崇拜,第三章则讨论了固始传说,这是一种“祖先同乡说”,其中以王审知信仰为代表的圣贤崇拜,也可以视为非姓氏的、集体的广义“祖先崇拜”。因此,这两章实际上都是围绕客家祖先崇拜的主题展开研究的。《认同与符号》聚焦于这两类民间信仰,建构了客家民间信仰在空间维度上以闽西祖地为中心,涵盖福建、广东、台湾的区域范围。可以说,这是在客家研究领域作出的又一重要学术贡献。

在《认同与符号》一书中,姓氏始祖被定义为闽台客家地区某一姓氏公认的开基祖先。作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闽西客家地区有近20位被广泛认同的“客家始祖”。客家人“从现实生活立场出发,建构了完整的崇拜体系和多姿多彩的信仰生活。始迁地、始祖祠、始祖墓的建构,更是将姓氏宗亲凝聚在具体而实在的神圣空间内,通过举行重大的祭祀仪式和信仰活动,强化姓氏群体内部的凝聚和认同”。书中指出,姓氏始祖崇拜是一种文化基因,也是宗族内部凝聚力的源泉。大量台湾族谱证明,姓氏始祖崇拜在闽台客家地区普遍存在。始祖传说的建构激发了两岸民众内心的共鸣,从而产生长期且稳定的群体认同意识,构筑起闽台地区客家人共同的精神家园。祖训家规是闽台客家祖先崇拜的特殊表现形式,不仅反映了客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在宗族治理体系的构建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家国互动的载体。

《认同与符号》认为,边界与中心并非截然分开,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互动关系。客家民间信仰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对某一具体信仰的探讨,而应从区域文化的视角来理解。同时,作者关注到一个在客家研究中被长期忽视的研究领域:“物”的研究。这是作者运用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对客家学研究进行的一次拓展,“物缘文化”或可成为客家学研究中新的学术增长点。

“认同的实践”:两岸客家的基层社会互动

两岸的文化认同既是历史事实,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体现。《认同与符号》深入探讨了“认同”这一主题,认为“认同”是两岸客家民间社会互动的目的与结果。“认同的实践”即指社会互动本身。两岸客家基于民间信仰的“认同的实践”主要涵盖两个方面。

第一,台湾客家人的族群与文化认同。书中指出,台湾客家神明崇拜所发挥的社会功能,除了宗族和聚落保护神之外,还承担着移民整合、族群保护神的角色。换言之,台湾客家民间信仰的符号性特征更为突出,其影响力也更强大。作者对定光古佛、三山国王、民主公王等信仰的研究,均强调了它们在台湾的符号性意义。

第二,台湾客家民间信仰中的“回乡潮”现象,体现了台湾客家人积极践行“认同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台湾客家乡亲积极回乡谒祖,寻访民间信仰的祖源和祖庙,建立了以神缘为纽带的两岸关系。《认同与符号》记载了台湾南投县惭愧祖师庙信众寻找祖庙的故事,最终在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太平村找到了祖庙,并连续三年组团护驾祖师回祖庙会香。此次行动是一次典型的“认同的实践”:南投县惭愧祖师信仰的源头在福建,虽然已分隔200余年,两地发展出不同的信仰表现形式,但在适当时机,同源信仰会产生出一种内在动力,促使处在不同地理空间的信仰场域(更重要的是人群组织)重建联结和重构认同。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象征,体现了两岸民众的“共有精神”。刘大可教授据此提出了增进两岸认同的实践路径,主张“实施闽台五大亲情延续工程,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这五大工程包括乡音唤乡情、共享宗亲亲情、姻亲延续、信众亲近和根亲文化建设,旨在充分发挥大陆祖地的作用。概而言之,《认同与符号》的研究为促进两岸基于民间信仰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清晰的实践方案。

刘大可著《认同与符号: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北京九州出版社,2023年
mtkjmzdjssj.jpg

(本文作者:张凤英  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来源:http://www.mxrb.cn/dzb/mxrb/2025-04/03/content_15704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4-5 04: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