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坟》正解——释客家“冢头帕” - 兴宁阿哥哩的文章 - 知乎
赣南地区多俗写“冬头帕”,用同音字“冬”代替。 罗翙云认为本字是“戴”,《客方言·释言》以头戴物曰东。东、戴一语之转。其把声韵相近的字以“一语之转”硬解,缺乏说服力。 饶本才《兴宁客家话词典》写“[扌冬]头帕”。[扌冬],属生造字,辞典没有此字的具体解释。 本人认为“冬头帕”的“冬”本字是“冢”。 首先,冢字音韵符合客家话“东”音。冢的上古音(王力系统)\tǐwɔŋ\,中古音\ȶǐwoŋ\,东韵。《唐韵》《正韵》知陇切。 其次,语义符合。 冢:大也。《周礼·天官》乃立天官冢宰。《注》冢宰,大宰也。《尔雅·释诂》冢,大也。《疏》冢者,封之大也。 在笔者的家乡兴宁,“喊某人来冢头?”即“叫哪个人来牵头”的意思。冢头即长也、大也。 冢、肿,上古同为东韵,音同义相近,本义都是隆起。冢者顶上增益;《论衡·状留》肉暴长曰肿。 “隆起”义的“冢”,不等同于“戴”。舞狮者举狮头只能说“冢狮头”不能说“戴狮头”,但“戴顶笠嫲”却可讲“冢顶笠嫲”。 冢的另外一个义项是河堤。《说文解字》冢,高坟也。《尔雅·释地》坟莫大于河坟。《方言十三》冢,秦晋之间谓之坟。注:「坟取名于大防也。」 大防,河堤也。故,冢有河堤义。河堤,兴宁仍然喊[hang2dung1](音行冬)。“行冬”即“河冢”。 《尚书传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河堤有引领河水流向大海的作用,如同“大道”引领达成目标。坟,河道也。三坟,上古大道经典。 后来,冢有“坟墓”的义项。《尔雅·释地》大阜曰陵。陵的本义:大土山。又《玉篇》冢也。《齐语》陵爲之终。“封土起冢”,到“因山为陵”,冢、陵由是有坟墓的引申义。 冢的坟墓义项,我认为是后人误解《方言》所致。《方言》曰:冢,秦晋之间谓之坟。或谓之培,或谓之堬,或谓之采,或谓之垠,或谓之壠。(本作者注:此处“埌”改为“垠”,是根据“《方言》秦晋之间,冢谓之堬。凡坟堬培塿埒垠茔垄,皆冢别名。”这句而改) 坟、堬、培、塿、埒、垠、垄等字的原义都指封土隆起的条状垄,“皆冢别名”,并不是特指坟墓。故,《方言十三》注:「坟取名于大防也。」解释为垄才合乎上古语义:《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传,大防也。直到许慎“《说文解字》坟,墓也。”才把“坟”定义为坟墓。 冢的金文[豖勹],从勹豖声。原义为“高起、隆起”,引申为头、为长、为大。冢,大也。太子曰冢子。太宰曰冢宰。冢头帕,即冢在头上的布帕。冢头,即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