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肠,小腿肚子,也叫“脚腨肠”。客家话叫“脚肠”。《说文》腓,胫腨也。《广韵》脚腨肠也。《正字通》胫后肉,腓肠也。 清段玉裁认为腓里面似肥肠。《说文解字注》:“诸书或言膊肠,或言腓肠,谓胫骨后之肉也。腓之言肥,似中有肠者然,故曰腓肠。”此说不可信,腓肠肌不象肥肠。 腓腨肠外形似鱼肚或者人的肚子。古时说“肠肚”本指肠胃,后借指“肚子”,肚子的本字“胈”逐渐少用。《庄子·天下篇》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这里的“胈”指肚子,腓没有胈肉,形容瘦。客家话翻译“腓无胈,胫无毛”为:“大禹操劳天下,行断脚肠,失尽脚毛。” 《诗·采薇》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传》腓,避也。 腓、避上古同音,但没有必要通假释为“避”。腓解释为“脚”即可。四匹雄马拉的大车,是君子的依靠,我等小人只能靠双腿步行。只有体味艰辛,才符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诗意。通过比的鲜明反差,更能体现心中悲伤。守无定所,军旅辛劳,虽然战争致使家室破小,路途又饥又渴,但仍然要回家。 《诗·生民》牛羊腓字之。 此“腓”亦被释为“避”,清代戴震提出异议:“《史记》言‘马牛过者皆辟不践’,用《毛诗》说耳。‘腨’谓之‘腓’,胫后也。‘字’如《春秋传》‘使字敬叔’之‘字’,‘养也’。牛羊以乳就养之,则婴儿在其胫腨间,故曰‘腓字’,殆犹子文‘虎乳之’之事。” 《诗·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传统解经腓又往通假去解释,腓通假痱。《说文解字注》(痱)风病也。非风双声。释诂曰:痱,病也。按小雅:百卉具腓。李善注文选戏马台诗云:韩诗云百卉具腓。薛君曰:腓,变也。毛苌曰:痱,病也。今本作腓。据李则毛诗本作痱,与释诂合。 “秋风起,百草病。”不合常理。直接解释为“百草凋零,只剩脚杆杆”不更好吗?!脚可以似杆,腓释杆没毛病。 |